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九上部编语文】全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九上部编语文】全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3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整体备课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

 《岳阳楼记》缘事写景,由景生情,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写景清新自然,抒情怡然自得,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思想;《湖心亭看雪》以精练的笔墨写景记事,抒写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诗词则侧重抒发个人的情志。《行路难》(其一)咏叹身世际遇却狂傲不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唏嘘仕途艰辛却豪迈刚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慨弟兄相离却乐观旷达。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美感的陶冶。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表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0.岳阳楼记 3 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把握文章主旨,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4.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关联文意、表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5.掌握论据的性质、分类和作用。

 11.醉翁亭记 3 12.湖心亭看雪 1 13.诗词三首 3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1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6.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能积累、选择并合理剪接论据材料来证明论点,使议论有理有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0 10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

 2.积累文言词汇、成语、名言警句,并朗读、背诵全文。

 3.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4.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5.微练笔,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积累文言词汇、成语和名言警句。

 【课时预习】

 1.搜集整理有关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岳阳楼记》创作背景和岳阳楼的资料。

 2.思考: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 3.带着问题参照注释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本文涵盖的信息量大,因此让学生课前自学,充分预习,事先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初步感知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准备。

 【教学过程】

 一、竞猜,巧切课题

 1.人物竞猜

 根据下列信息,猜猜他是谁。

 课件出示:

 (1)自幼孤贫,勤学苦读;

 (2)庆历新政,政治革新; (3)几起几落,百折不挠;

 (4)军中一范,西贼破胆; (5)先忧后乐,心系天下。

 预设:范仲淹。

 2.切入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的忧乐情怀。

 【设计意图】用一段信息资料进行人物竞猜,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巧妙快速地走进课文。

 二、展示,走进文本

 1.走近作者 请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走进背景 请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本文创作背景的资料。

 资料助读 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滕子京和范仲淹同榜考上进士,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黜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支持范仲淹改革的滕子京也因此被贬谪到岳州。第二年,滕子京重新修建的岳阳楼即将落成,想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欣然受命,千古名篇《岳

 阳楼记》就此诞生。

 3.走进岳阳楼 请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岳阳楼的资料。

 资料助读 3:岳阳楼 课件出示: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的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查课前的预习效果,养成“知人论世”的阅读习惯。

 三、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1.准确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具,同“俱”(读“jù”)

  属,同“嘱”(读“zhǔ”)

  谪.守(zhé)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霏.霏(yín)(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摧(qiánɡ)(jí)

  薄.暮冥.冥(bó)(mínɡ)

  嗟夫..(jiēfū)

 2.顺畅读,把握节奏 第一步,指导读:

 (1)骈句的节奏要整齐对称。例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散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停顿。例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重点词语要重读。例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第二步,自由读:

 (1)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2)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3)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预设: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动听读,读出情绪 (1)听读感受情绪(播放朗读录音)。

 (2)自读分享情绪。

 预设:

 第 1 段以叙事为主,要读出平缓沉稳之情。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是写景,第 2 段要读出激昂豪迈之情。例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第 3 段要读出悲凉失落之感。例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第 4 段要读出欢快愉悦之情。例如: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设计意图】本文生字词较多,一定要先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构。从句式看,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感受音韵美。加强诵读训练,可以培养语感,快速成诵,促进感知文本内容。

 4.寻找读,积累词句 (1)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并探究它们在今天的意义。

 课件出示: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2)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

 课件出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古词新用,名言警句励志,既要学有所获,又要学有所用。

 四、读通,理解文意

 1.寻找读,理解重点词语 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81“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到达极点)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一:在洞庭一.湖(全,整个)

 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国:去国.怀乡(国都)

 国.恒亡(国家)

 以: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4)虚词

 然则..北通巫峡(如此……那么)

 若夫..淫雨霏霏(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则.有心旷神怡(就)

 2.翻译读,理解句意 与同桌探讨翻译,疑难共同解决。

 课件出示: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5)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整合读,熟悉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音读到义读,最后整合朗读,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尽快熟悉文本内容,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识记本节课积累的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积累课内学习的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课文,增强文言语感。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路。

 2.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3.分析迁客骚人的眼中景、览物情和悲喜观。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读出内容与思路

 1.自读,读出每段主要内容 2.辨读,读出语言表达方式 预设:

 第 1 段: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政绩,交代作记缘由。(叙事)

 第 2 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方位的胜景,是登楼所见。(融情于景)

 第 3、4 段:细致描写洞庭湖阴晴之景带来的悲喜之情,是登楼所感。(写景抒情)

 第 5 段:抒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忧后乐的人生抱负,是劝勉言志。(议论抒情)

 3.析读,读出本文写作思路 预设:

 第 1 段:作记缘由,引出下文。

 第 2 段:用洞庭湖胜景引出后面两段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 3、4 段:抒发迁客骚人看到阴晴之景所产生的悲喜之情,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第 5 段:阐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迁客骚人形成对比,总结全文。

 4.思读,读出略写楼详写湖之因 预设:

 当时滕子京谪贬岳州,情绪十分低落,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患,想找机会劝他,所以作者借滕子京请他为新修的岳阳楼作记的契机,将洞庭湖晦明变化、风雨阴晴的景色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联系起来,跳出一般亭台楼记的框架,将立意放在抒写政治胸怀和思想抱负上,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既完成了楼记之作,亦收到规劝之效。

 【设计意图】通过四步读,梳理课文内容、思路,将长文章读短,能更明晰地体会作者打破唐代亭台楼记以记事为主,议论、抒情为辅的写法,同时吸收骈体文的特点,加重

 了议论、抒情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创作主旨,让学生能看出并鉴赏到这一写法。

 二、议读,初识情怀

 读第 1 段,读出你眼中的滕子京。

 1.指导读,读出滕子京的身份、作为 预设:身份——谪贬;作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思读,说说你眼中的滕子京 预设:“谪守巴陵郡”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可见滕子京虽遭谪贬,却积极作为,造福一方,是一个地方好官。

 【设计意图】了解滕子京的为官处境和情怀,让学生明白此段的内容只是作者写景抒怀的一个引子,为后面的赏析张本。

 三、赏读,感观湖景

 (一)瞰洞庭全景 1.自由读,领略洞庭全景 (1)读出描写洞庭全景的句子。

 预设: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读出全景的层次,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空间之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间之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读出每层的感受。

 预设:空间上——宽阔无边;时间上——气象万千。

 (4)读出全景的特点。

 预设:壮美。

 2.比较读,体会用词效果 “衔远山,吞长江”中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两字替换,则只能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缺少灵气。

 3.设疑读,感悟段落作用 (1)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预设:第一,前人之述备矣;第二,这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运用“然则”一词,从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到写什么? 预设: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提出一个“异”字,从而开启下文,引出全文的主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此段只为过渡,虽写壮阔湖景,但只粗画线条,因为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才是目的所在,以激发学生对“览物之情”阅读的好奇心。

 (二)感洞庭阴晴 1.自由读,读出音韵之美 (1)放声诵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2)互读,发现句式特点。

 预设:四字句,以骈句为主。

 (3)评读,体会句式效果。

 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形成音乐美。

 2.对比读,读出景情之异 (1)第 3 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产生了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预设:洞庭风雨图。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薄暮”等词营造了一种日月无光、暮色沉沉、虎啸猿啼的“悲”的气氛。因为自己“去国怀乡”,所以“感极而悲”。(以己悲)

 (2)第 4 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产生了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预设:洞庭春晴图。作者绘出了春风和煦、景色明丽、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翱翔、鱼儿畅游、花草郁青的景色,渲染了“喜”的气氛。因为“把酒临风”,所以“其喜洋洋”。(以物喜)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这两段文字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预设:凄美、优美。

 3.思考读,读出景情之用 (1)这两段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借景抒情。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是为了抒发登楼者“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览物之情”。

 (2)作者赞赏这种阴晴悲喜的心情变化吗? 预设:不赞赏。作者缘情设景,以洞庭湖阴晴之景来体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态,为的是通过对比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为高尚的人生境界,然后留给滕子京自己去甄别、选择。既扣住了楼记,又达到了委婉规劝的目的。

 【设计意图】这两段对比写景,即景抒情。既让学生感受到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字斟句酌、精妙传神的语言美,也让学生徜徉在雨湖、晴湖的意境美中,却又忽然发觉这样的景与情却不是作者所赞赏的,那作者所追慕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这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第 第 3 3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古仁人的悲喜观。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3.微练笔,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辨读,理解作者情怀

 1.品读作者的胸襟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各指什么? 预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迁客骚人因阴晴的自然天气产生的或悲或喜的不同感情;“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他们的思想感情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

 (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如何理解? 预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悲喜情感跟外物的好坏没有关系,跟个人的升

 迁际遇也没有关系。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仁人之心”? 预设: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博大胸襟的追求,并借此规劝滕子京放平心态。

 2.品读作者的情怀句 (1)“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 预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古仁人为官在任,无论身处朝廷,还是被贬地方,心里始终装的是国家和人民,可谓是“心忧天下”。国家强盛了,人民幸福了,他们才会快乐。

 (2)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仁人”的忧? 预设:借此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3.品读作者的抱负句 (1)作者的抱负是怎样的? 预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这句话是作者一时冲动而说吗? 预设:不是。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这次他只是想借《岳阳楼记》一文使其广为人知罢了。

 (3)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预设: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勤政亲民,积极进取,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的伟大抱负。

 (4)具有这种思想的仁人志士你还知道多少?根据提示语,再补续两个仁人志士的事迹,使其构成排比句。

 “进亦忧,退亦忧”,多少仁人志士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远处江湖,忧国忧民之心,未曾废替。有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有:“先忧后乐”才是仁人情怀。

 预设:有惨遭迫害以身殉国写赤诚的屈原,有身遭扣留仍手持汉节牧羊的苏武,有思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设计意图】这一段用两个设问句卒章显志。本板块采取辨读的方法,逐层剖析,通过分析第一个设问句,明确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悲喜观抒写自己的博大胸襟,即“心怀天下”;

 分析第二个设问句,明确作者假托古仁人的忧患之心归纳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即“先忧后乐”。让学生从思辨的逻辑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

 4.深读,读懂作者意图 析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指导表情读。

 预设:“噫”字拉长,“谁”“归”二字重读,深情,语调上扬。

 (2)指导品味读。

 你读出了一份什么味道? 预设:

 一份敬慕——表达了对“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

 一份孤寂——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

 一份期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多涌现忧国忧民之人的期待。

 一份劝勉——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二、联读,体味作者情怀

 阅读下面三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三首诗歌都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作,但是三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预设:

 李白登上岳阳楼时极目远眺,看见湖水壮阔、鸿雁南飞、月升东山、楼高入云等优美景象,诗人又与友人饮酒放乐,翩翩起舞,表现了诗人遇赦后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情怀。

 杜甫抚今追昔,把湖山之胜与心中山河破碎、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了身世之悲和忧时伤乱之感。

 陈与义在黄昏时分登上岳阳楼,虽然看见湖面风平浪静,但是想到了国破家亡,自己万里逃难、未老先衰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一个亡国之臣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悲哀之情。

 (2)三位诗人和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相比,你有何评价? 预设:三位诗人,一个发配途中遇赦,一个战乱中四处颠沛流离,一个国破家亡沦落天涯,他们的人生境遇不同,虽同是登上岳阳楼,但迸发出的内心体验必然各异。可谓是感物而动,乃人之常情;范仲淹虽为迁客,心中始终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宠辱不惊,可谓是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后者更为高尚可贵。

 【设计意图】异文同读,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岳阳楼”的确是文化楼,承载了太多文人名士的才情和思想;同时更能体会到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练笔, 陶冶自我情操

 1.拟写课文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仁人岂会喜物悲己 下联:滕子京修岳阳楼寄托胸怀

 下联:________________ 预设:范仲淹绘洞庭湖抒写抱负

 志士怎可先乐后忧 2.与古人对话

 范仲淹是一代名臣,他的忧乐思想穿越了岁月的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感动着你我。同学们,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请以《范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 250 字左右的文字,写出真情实感,尽量用上一些骈句。

 课件出示:

 范公,我想对你说 范老前辈:

 你好!

 你的《岳阳楼记》,让我感慨万千,为你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而激昂,为你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而澎湃。你年幼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攻读,从小立志——“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你仕途坎坷,景祐三年,你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责丞相吕夷简结党营私,结果反被诬陷“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谪,但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你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购买“义田”千亩,救济村民无数,而自己却贫苦一生。此等忧国忧民的精神,着实让晚辈敬佩!你以天下为己任,超越了个人的忧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你忧国忧民、奋发向上的完美表白。你的政治理想早已融入岳阳楼洞庭湖的一片月色之中,让我时时追忆!

 【设计意图】微练笔,既能重温课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怀,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能让学生效仿课文独特的语言表达进行写作训练。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我的设计亮点】

 以朗读促阅读。在反复朗读中疏通文本字词,感知文本内容,达到熟读成诵;在思考读中梳理文本思路,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在表情读中揣摩作者以“记”为由,略写记事,缘情设景,精辟议论的独特语言魅力;在拓展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政治思想的大放光芒,熠熠生辉。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审美鉴赏与创造,吸收传统文化和古代圣贤的思想精华。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1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大意,感知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准备】

 1.课前预习,通读课文。

 2.搜集相关资料:欧阳修生平、思想及本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 展示图片,猜疑激趣

 1.人物竞猜 多媒体展示醉翁亭图片,提问:“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描写的是哪座亭?句中的“翁”指的是谁? 预设:醉翁亭,欧阳修。

 2.切入课题 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设计意图】人物竞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走进文本

 1.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 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2.了解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设计 意图】督促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的学法。

 三、诵读课文,读顺文本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课件出示:

 环滁.(chú)

  林壑.(hè)

  辄.(zhé)

 林霏.(fēi)

 弈.者(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酒洌.(liè)

 琅琊..(lánɡyá)

 伛偻..(yǔlǚ)

 觥筹..(ɡōnɡchóu)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互读,纠正读音停顿 3.点读,强调读音句读 4.齐读,落实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把握句子节奏,正确停顿断句,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故以多样朗读的方式,检查落实预习。

 四、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寻读,理解重点词语 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了解重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91“字词清单”)

 课件出 示:

 (1)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一词多义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的“乐”是以……为快乐,后面的“乐”是乐趣的意思)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去)

 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且)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不译)

 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并且)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可是)

 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之:醉翁之.意不在酒(结构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文言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歌于途”“休于树”应为“于途歌”“于树休”,介词结构后置)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者”应为“以文述者”,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语气)

 2.译读,理解文章意思 同桌探讨翻译,疑难共同解决。

 课件出示 :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设计意图】将上面的积累整合起来,深入朗读课文,尽快熟悉文本内容,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便于对文本内涵的领悟。

 五、跳读课文,积累美词 1.找一找 找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现代汉语中语意的变化。

 课件出示: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寻一寻 寻出文中带“然”的双音节词,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

 课件出示: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杂然:杂乱的样子。

 颓然:倒下的样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美语,区分古今用法,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有助于学生写作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 1、2 段。

 【设计意图】积累精彩语句,增强学生语感。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诵读中领悟文章的音韵美。

 2.分析课文思路和写法,感悟文章的意蕴美。

 【教学过程】

 一、 品味文章的音韵美

 1.寻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教师予以分类点拨和提示,学生反复吟咏。

 (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

 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课件出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

 预设:“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课件出示:

 (1)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肯定)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肯定。去掉“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

 (6)朝而往,暮而归。(“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而”字调整音节,轻读,使语气更为舒缓)

 (8)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转折,重读)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一个“而”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后面一个“而”有转折意味,可重读。“而”“也”增添了浓浓的抒情味)

 (3)实实地读,读出语言平实简明的风格。

 本文文字简练,也不用难字,不堆砌辞藻,语言很生活化、口语化,显得平易流畅。

 课件出示:

 ①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杂然”写出了野味野菜摆放的状态,有画面感)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寥寥数语就交代了“醉翁”一号的来历,明白流畅)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简洁明确地点明了醉翁的情趣)

 ⑤射者中,弈者胜。(六个字写尽投壶和下棋的场景,给人想象的空间)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明白如话)

 2.听读,播放音频展想象,欣赏语言韵味 3.吟读,放声吟诵感受美,陶冶美好情操 【设计意图】本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虚词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陶冶情操。

 二、赏析文章的意蕴美

 1.自读,读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

 第 1 段:介绍醉翁亭周边的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 2 段:描写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

 第 3 段:描写滁人游和太守宴的场景。

 第 4 段:叙述日暮而归的情景,点明太守姓名和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2.辨读,读出每段的写法特点 (1)点名读,读出第 1 段的写法。

 预设:以“环滁皆山”总起,仿佛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醉翁亭,如层层剥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

 (2)角色读,读出第 2 段的顺序和写法。

 预设:作者抓住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准确把握了景物的典型特征,既写出了早晚的阴晴变化,又突出了一年四季景致的气象万千,且都是一笔带过,语言高度凝练,表现力极强,最后用“乐亦无穷也”作结,作者纵情山水的乐趣也就不言而喻了。(时间变化,融情于景)

 (3)轮流读,读出第 3 段的场面特点及写法。

 课件出示: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自由自在)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就地取材,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轻松闲适,无拘无束)

 太守醉(简笔勾勒,苍颜白发,酒醉醺醺)

 写法:由景到人,场景描写,细节纷呈。

 (4)轻声读,读出第 4 段的意境和境界。

 预设:最后一段写日暮而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有情致。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乐,境界有别。大自然是禽鸟的乐园,人去山空后,它们在山林间,唱着欢乐的歌,这是禽鸟之乐;而从游人跟随太守游玩之乐,可见官民关系和谐。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结尾自然点出太守的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淡雅有情致,与民同乐。议论抒情,卒章显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感受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领悟课文的意蕴美。

 3.思读,读出标志性词语的作用 思考:第 2、3、4 段开头的词语有何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预设:分别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表示转接的词语的用法,体会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从而让学生习得写作的起承转合之技法。

 三、提炼信息,微练笔

 1.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和人文信息 预设:

 地理位置: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

 景物特点:造型精致独特,景色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人文信息:因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

 2.我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预设: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著名的醉翁亭景区。醉翁亭坐落在安徽

 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的造型精致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的特色,这里的景色变幻多姿,美不胜收,是滁州人休闲游乐的好去处。它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而闻名。据说,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座亭子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最后祝愿大家玩得开心愉快,也希望你们能喜欢上这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好地方。谢谢!

 【设计意图】本板块在于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学写导游词,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第 第 3 3 课时

 【课时目标】

 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教学过程】

 一、议读,感悟作者情怀

 1.跳读,读出作者身份 预设: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预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3.找读,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 预设: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4.析读,读出“乐”的内涵,探讨作者志趣 预设: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寓情山水、“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5.思读,读出你心目中的欧阳修 预设: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对贬谪遭遇泰然处之,政事勤勉,有爱民之心,有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有捉笔成文的才华。

 资料助读:欧阳修轶事

 课件出示:

 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曾说:“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教师小结: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襟怀和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对醉翁形象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政治情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核心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联读,探究仁人之乐

 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下面我们一起来回读经典,与作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课件出示: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1)齐读选段,小组探究三篇文章的异同。

 预设:

 三篇文章都是游记,都有景物描写,景中有情。

 《小石潭记》是先乐后忧,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在极度烦恼和压抑时,于尘世中突然发现一块清净之地,痛苦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抚慰,有一点小惊喜,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触景伤情,忧伤、悲凉随之而来,他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自然之乐。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然被贬,仍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人民安宁富足,太守为此而乐,是纵情山水,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他仍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忧国忧民。

 (2)再读选段,自我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

 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范仲淹被贬,还忧国忧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从这些贤人志士身上我们能够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 预设: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设计意图】发掘文章的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并形成专题探究的能力。

 三、练笔,陶冶情操

 1.我是小记者 假如你能对“醉翁”欧阳修进行采访,模拟一段对话,要求抓住人物的精神核心。

 预设:

 我:太守,您好!当年您被贬滁州,创作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能说一说您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吗? 太守:当年仕途失意,我内心确实是有些郁闷的,也经常借酒消愁,但是我有个偶像,那就是范仲淹,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勇于担当,对我影响很大。他曾邀我和他一起共事,我对他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所以我虽然被贬,有些失落,但还是比较乐观豁达的。而且我认为哪怕只是为官一天也要为百姓造福,因而在滁州做太守的那段时间,我在政事上是比较勤勉的,看到百姓们生活得幸福快乐,我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同饮美酒、共赏美景,那真是很美妙。《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2.我是小写手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课件出示: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上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预设: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放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设计意图】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和对联对偶的基本特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请给欧阳修写一封信。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能力。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以朗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一读课文,读准读通,感知内容。基础字词句,以学生自己掌握为主,老师只提示,以加强学生记忆。二读课文,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文章的深刻意蕴。以明确的提问指导学生每次读课文时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梳理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感情。三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进而通过比较阅读,形成专题探究的能力,并学习一代文学大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点燃诗情,走进西湖

 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于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

 三、自学交流,读顺读懂

 1.准确读,读准字音 (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纠正字音。

 (3)点读,强化识记。

 课件出示:

 崇祯..(chónɡzhēn)

  更.定(ɡēnɡ)

  拏.(n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铺毡.(zhān)

  焉得更.有此人(ɡènɡ)

 余强.饮三大白(qiǎnɡ)

 2.顺畅读,把握节奏 (1)指导读。

 本文是游记散文,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判断。重点词语要重读。例如: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此外还要通过抑扬顿挫的处理读出作者当时孤寂无奈的情绪,例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自由读。

 ①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②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③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预设: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寻找读,理解重点词语 (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00“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1)一词多义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数词,一)

 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翻译读,理解句意 与同桌探讨翻译,疑难共同解决。

 课件出示: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关键,在朗读中正字音、明断句、析词义,夯实基础,为后面主旨内容的学习做准备。因此,在这个板块,设计自读、听读、互读、齐读的方式,便于由浅入深逐个完成基础目标。

 四、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1.咬文嚼字赏美景 (1)寻读,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请齐读文中写雪景的句子。

 预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辨读,如果将原文中的句子进行修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修改前:雾...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教案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