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九上部编语文】全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九上部编语文】全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3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整体备课

 本单元所选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如《孤独之旅》),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如《我的叔叔于勒》),或话及与少年好友的深厚情谊(如《故乡》),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不妨随着情节置身主人公的少年时代,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经历成长的苦涩和无奈,从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以及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解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主题。研读《故乡》侧重于感知叙事手法以及对比写法的作用;悟读《我的叔叔于勒》要在把握叙事技巧之时,不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读《孤独之旅》先要理解标题的诗化含义,进而借助旁批训练自主探究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小说,学习虚构故事,尝试创作小小说。同时训练缩写,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4.故乡

 3 1. 凭借阅读经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结构或情节发展脉络,理清线索,能概括小说艺术构思上的巧妙精要。

 2.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精美传神的语言,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探究并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丰富情感体验。

 4. 了解缩写及其注意事项并强化训练,培养整体把握文章要点和思路的能力;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提高概括表达能力。

 15.我的叔叔于勒

  2 16.孤独之旅

 2 写作 学习缩写

  2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2

 5. 复述曲折的小说情节,简要评价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写虚构故事,尝试进行小说创作。

 14

 故乡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

 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5.理解对比写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设问:什么是故乡?师生互动。

 师: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设计意图】注重与文本内容进行勾连,注重语言表达的优美,注重同类名言诗句的积累,在明确文章标题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迁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情节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26“字词清单”),按照文章行文的顺序,依据地点的转换,将这篇短篇小说划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用一个动词以“故乡”的形式概括大意。

 预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文章每一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

 预设:回故乡,交代了回乡的时间、回乡的原因、回乡时看到的景物及产生的心情;在故乡,按照时间顺序,写“我”见到母亲、杨二嫂和闰土;离故乡,写“我”和母亲在船上的谈话及“我”的感受。2.分析叙事手法 (1)根据文中人物出场的顺序,找一找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预设:少年闰土

 杨二嫂

 中年闰土 师:如果去掉写少年闰土的这一部分内容,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仍然是顺畅的。写少年闰土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 预设:插叙。

 课件出示:

 插叙:

 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在不改变全文中心的情况下,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这样的叙述方式叫作插叙。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让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4)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

 插叙的方法:

 (1)作者直接插进叙述、介绍、说明。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师:这样的插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写活了。

 和后面的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越来越贫困。

 ………… 教师小结:除了插叙的写法外,在小说倒数第六段还写了杨二嫂拿“狗气杀”(一种养鸡的器具)的事,这种在文章结尾部分补充记叙正文人物故事的写法叫补叙,和插叙有同样的作用。

 (2)从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作答。

 预设:

 全文是顺叙的叙事手法:写“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描述那一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

 中间有插叙:插入少年闰土的内容、杨二嫂还是豆腐西施时的故事。

 结尾有补叙:补写杨二嫂拿“狗气杀”的事情。

 教师小结:小说将几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让“现实”和“回忆”穿插交织,将几十年的人与事压缩在十几天中,使小说情节凝练,结构紧凑,内容翔实,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设计意图】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线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为进一步解读文章做铺垫。设计讲解小说叙事方式的作用,是考虑本文同时运用了插叙和补叙的叙事手法,便于学生比较学习,习得写作方法。

 三、跳读课文,走进故乡

 1.品味自然环境 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往往借助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概括其特点,体会作者在自然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情。

 预设:

 (1)记忆中故乡的神奇景象。

 第 12 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句话描写“我”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而又纯净、生机勃勃,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也由此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

 (2)现实中故乡的萧索景象。

 第 2、6 段,写“我”渐近故乡,看到深冬时节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枯草的断茎,寥寥数笔,便画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篇奠定了暗淡的基调。

 (3)理想中故乡的美丽景象。

 第 88 段,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结尾再现故乡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2.赏析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的描写范围可大可小,大到整个社会、时代,小到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寻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社会环境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预设: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这里可见当时“我”家的家境好,与现在卖屋迁居形成对比。而闰土家那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里点明了当时农民受到的多重压迫,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3.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了人物形象。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现实中的故乡每况愈下,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小说主题。

 【设计意图】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设计这一板块,目的是让学生注意文中的环境

 描写,感知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乡》这篇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小说中插叙、补叙的记叙方式及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习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中最吸引你的人物是谁?你对他的言行举止作何评判?这将是我们接下来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练习片段作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导入,再读故乡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文中的环境描写对《故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借助文中形神毕肖的人物,进一步认识“故乡”。

 二、品读课文,认识故乡

 (一)杨二嫂的形象 1.找出描写杨二嫂的片段 同学们,阅读《故乡》后,我们都认为那个像圆规一样的杨二嫂特别好笑。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对照图表,分析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预设:

 “我”孩提时代的豆腐西施 “我”眼前的“圆规”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外貌描写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描写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动作描写 “阿呀阿呀,……”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神态描写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1)“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这是语言描写,先声夺人,尖刻泼辣的杨二嫂跃然纸上。

 (2)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外貌描写,“薄嘴唇”,说明她能说会道,“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站姿不自然,又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早已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展现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小市民形象。

 (3)“阿呀阿呀,……”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这是精准的动作描写,画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粗鄙市侩形象。

 …………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年轻的杨二嫂与眼前的杨二嫂性格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把杨二嫂归为哪一类人? 预设:年轻的杨二嫂是一个青春貌美、生活无忧、自食其力的小生意人。眼前的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搬弄是非、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辛苦恣睢的小市民。她生活辛苦,为了眼前一点小小的既得利益,拿、借、偷、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无所不用,手段

 层出不穷,充分暴露了自私自利的人性,夸张可笑的自导自演让人无奈又心酸。

 2.讨论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在“我”离开故乡的二十余年里,是什么原因导致杨二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预设: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劣根性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讨论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 小说设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预设: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揭示人性的丑恶;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农村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萧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设计意图】杨二嫂是一个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的语言、动作、圆规的外形,极富特色。这个人物初读可笑,赏析后“哀其不幸”,让学生从她入手理解人物形象,在笑声后沉静下来。

 (二)闰土的形象 1.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片段 作者用先声夺人的写法让我们认识了可笑的“圆规”杨二嫂,在“哀其不幸”之余,也让我们对她的变化深表同情。对于闰土,作者可谓浓墨重彩,刻画得生动形象。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片段,对照图表,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

 预设: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外貌描写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语言、神态描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老爷!……”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是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生活贫困、劳作辛苦的农民形象。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这是神态描写,“欢喜”是因与儿时好友相逢,“凄凉”是世态炎凉、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他心里压抑着对好友的真挚感情,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形容不出来,表现不出来了。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的中年闰土让人唏嘘。

 (3)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是神态、语言描写,“终于”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纯真的友情,闰土还是“分明”地称呼“我”为“老爷”了。闰土不仅不再把“我”视为平等、亲切的朋友,他还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我”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经无法诉说、无法表现,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同时也透着一股“冷”。这是一个在生活的压迫下精神麻木的农民形象。

 …………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各有什么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把闰土归为哪一类人? 预设: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健康、聪明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淳朴善良、辛苦劳作的农民。他本性淳朴,拜访朋友,囊中羞涩,一点干青豆也要将情意带到。与儿时好友相见,他压抑内心的欢喜,恭敬地叫老爷,谨守社会规矩。他一生勤劳,在兵、匪、官、绅的压榨下,生活窘迫。他虔诚地敬佛、敬天、敬老爷们,却无法明白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这样的木偶人在“怒其不争”之余,让人黯然神伤。

 2.讨论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 闰土与“我”分别了二十余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为他扼腕叹息的同时,不

 禁思考——是什么把闰土逼到了这般田地? 提示:文章写于 1921 年,在这之前的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件大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广大人民生活日益困苦。闰土的变化与这样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预设:“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凋敝,加上封建等级观念的荼毒,使得闰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中年闰土是当时深受剥削的农民的典型代表。文章描写他的内容也多,设计表格,让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上对比分析,一目了然。闰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对人的摧残之深,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故乡的人物群像 文中既有如杨二嫂、闰土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刻画,也有人物群像的展示。找出人物群像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预设:第 77 段,启程之日,“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样的一群来客,真诚惜别送行的少,贪图东西的多。简单的几笔勾画,让读者感受到人情的冷漠,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作者对故乡的失望、悲哀以及离别的伤感等都包含其中。

 【设计意图】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小说里既有充满个性的杨二嫂、闰土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有一群来客这样的人物群像,点与面相结合,让读者对故乡的世俗人情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人物速写,学以致用

 小说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活人物,反映现实生活。

 请以小说中的宏儿和水生为对象,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再现宏儿和水生若干年后相逢的场景。

 【设计意图】本文刻画人物,不论是群体形象,还是有典型意义的个体,都简练传神。杨二嫂出场先声夺人,圆规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年闰土一声“老爷”,喊出了几多痛苦与悲哀……最后让学生当堂训练,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入手,分析了人物形象。学习用这样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

 一节课我们将多角度地解读小说主题。

 【板书设计】

 故乡

 第 第 3 3 课时

 【课时目标】

 1.解读小说中的“我”。

 2.多角度理解小说主旨。

 3.对比延伸,感恩故乡。

 【教学过程】

 一、温习巩固,贴近故乡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已经有所认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想借闰土、杨二嫂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传达什么心声呢? 这节课,我们试着走近作者的代言人——“我”,来理解《故乡》。

 二、寻读课文,理解故乡

 (一)对“我”的解读 1.“我”的人生经历 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来组织全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寻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我”行程、经历的句子,思考“我”的身份。

 生讨论作答。

 预设:

 (1)“我”与故乡别了二十余年。

 (2)“你放了道台了”是杨二嫂夸张的话,也说明了“我”读书人的身份。

 (3)“我”卖了老屋,要“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4)“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表明“我”并不富裕。

 (5)“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写出“我”离开故乡时的怅然。

 从以上这些分析可见,“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这次回乡,要卖了老屋,带了母亲、侄儿,去“我”谋生的异地去。“我”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精神的落脚地,像一个游魂,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

 2.“我”的情感变化 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在外辛苦辗转,这次为了别故乡而来。其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 生讨论作答。

 预设:

 (1)渐近故乡,“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那时“我”还心存幻想,即使看到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还在自我安慰,告诉自己是因为为了别它而来,没有好心情导致的。

 (2)在故乡,回忆起儿时的朋友少年闰土,愉快又充满期待。刚回故乡时,听母亲说起儿时的好友,对那份纯真的友情的怀念,对故乡美好的期盼,都在心底不由自主地浮现。见到杨二嫂时,“我吃了一吓”“我愈加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我”对故乡已生恶感。见到中年闰土,“我这时很兴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闰土的言与行终于让“我”明白,“我”与故乡已经有了一层厚障壁一样的隔膜了。这隔膜有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境遇的差异,还有“我”作为少数觉醒者感到的孤立。

 (3)离开故乡,“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离乡时,并不感到留恋,反倒是气闷与悲哀了。

 3.“我”的人物形象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为何会对曾经精神家园一样的故乡毫不留恋?小说塑造的“我”有什么特点?“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分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点拨。

 预设:

 (1)不留恋的原因:“我”回故乡准备迁居,看到的是故乡初冬萧索的景色,故乡的人不再是记忆中的那般美好,反让“我”气闷,觉得有了厚厚的隔膜。这样失落的精神家园,怎么能让“我”留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茫远的未来。

 (2)特点:“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3)作用:小说通过“我”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真实地再现了故乡的巨大变化,在“我”的身上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希望。

 】

 【设计意图】“我”作为故乡变化的见证者——有知识、有见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我”的形象,有助于理解小说主题。

 (二)主题把握 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为主题服务的。这篇短篇小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1.对比描写隐含主题 课件出示:

 小说中的故乡,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象征。小说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对比描写,让读者看到故乡的人从美好纯真、生机勃勃走向麻木愚钝、辛苦放纵,随着“我”的远离,作为精神家园的故乡彻底消失。

 经历二十多年,故乡人的生活越来越贫苦,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现状。

 2.抒情议论渗透主题 预设:

 文章第 84、86 段的抒情、议论,写“我”远离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反倒非常气闷、悲哀。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回乡迁居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之间,充满隔膜。“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3.“我”的自省揭示主题 预设:

 文章结尾部分,“我”在离乡的航船上再次想起故乡的人和事,痛苦地意识到“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精神上的隔膜。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对旧中国的人民怀着深切的同情,叹息他们所承受的日复一日的苦难生活,更愤懑于由这种生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隔膜,期望着打破这种旧生活,迎来“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设计意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要立足于文本。本文写于 1921 年 1 月,不可避免地打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烙印,理解小说主题,要结合这一时代背景。

 三、拓展延伸,感恩故乡

 1.作者的故乡新貌 历经百年,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如今又是什么模样?请看图片。假如你是水生,你会有怎样的感想? 课件出示:

 浙江美丽风光

  绍兴鲁镇

  上林湖越窑遗址

 浙东大峡谷

 双峰森林公园 2.你的故乡印象 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二十余年后经济日益凋敝,民生困苦。你的故乡这些年来有什么变化吗?想一想,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懂得感恩。

 结束语: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说,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也有人说,有家人的地方就是故乡。在《故乡》这篇小说中,“我”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历经岁月的沧桑,在外见识到时代变迁的“我”,难以接受原本深爱的故乡如今民生凋敝的现状,希望未来能为故乡“走”出一条新路来。这种故乡情结在每一个走出去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

 有所呈现。

 如今我们走过田野,穿过城市,到世界各地旅游,但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依然是故乡。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故乡,每个人都为故乡“走”出一小步,相信我们的故乡一定能够变得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故乡

 【我的设计亮点】

 我的设计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注重文本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一课突破一点。第一课时主抓小说情节,掌握插叙、补叙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先从引起学生兴趣的杨二嫂切入,接着对主要人物闰土赏析品读,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三课时由“我”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突破难点,理解主旨,学生容易接受。三个课时各有侧重,务求做到一课一得,学以致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兴趣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大街上碰到过乞丐吗?你们会给他钱吗? 生:(略)

 师:如果这个乞丐是你的亲人你会上前去跟他相认吗? 生:(略)

 师:在崇尚金钱的社会里,亲情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于勒的兄弟情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2.作家作品 课件出示:

 莫泊桑,法国 19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 6 部长篇小说和300 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触发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去。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

 二、速读,理情节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43“字词清单”),标注关键字词,弄清文章主要内容。

 1.抓住小说特点,理顺情节 这是一篇小说,根据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特点,可以怎样划分?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 1—4 段):故事的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 5—19 段):故事的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 20—48 段):故事的高潮,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 49 段):故事的结局,躲于勒。

 2.抓住逻辑关系,理顺情节 小说的构思既要精巧独特,又要合情合理。如何从因果关系和逻辑角度来梳理本课的故事情节呢? 课件出示:

 原因: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结果: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3.抓住人物心理,理顺情节 如何从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角度来梳理情节? 课件出示:

 期待: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破灭:发现于勒成了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希望破灭。

 4.抓住写作技巧,理顺情节 课件出示:

 悬念: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

 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结局: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设计意图】多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出现在本课的思考探究第一题,可以带着学生去完成这个题目。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小说情节,并能从情节入手鉴赏小说,领会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方面精巧的特点。

 三、选读,析人物

 小说要能吸引读者,除了情节曲折之外,还在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个性特征?请同学们从一个人物入手,选读与之有关的文字,分析人物,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跳读课文,找出对代表性人物的描写语句,把握人物特点。

 分析线索人物,追溯悲剧之源。

 (1)找出描写于勒的语句,说说他有怎样的人生遭遇。

 课件出示:

 于勒:糟蹋钱——变有钱——失去钱 (败家子——有钱人——穷水手)

 (2)从对于勒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件出示:

 于勒年轻时放荡,但能浪子回头、改邪归正,懂得知恩图报,时运不济时不愿再面对亲人、拖累亲人,是一个善良、有骨气的可怜人。

 【 设计意图】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具有双重性的性格特征,其人生悲剧具有典型意义。分析好这个人物形象,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同时明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跻身于有钱人阶层是很难行得通的,其发财梦最终要破灭,命中注定要失败。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叙事技巧。

 2.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选读,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挖掘悲剧之根 学生活动:找出对菲利普夫妇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品析。

 (1)分析态度变化的原因。

 ①请同学们说说菲利普一家的生活过得怎样。

 预设:他们生活拮据。第一段总说拮据,第二段分说,后文中也有几处印证的细节。

 ②菲利普夫妇向往怎样的生活? 预设:他们想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如:衣冠整齐去散步;向往哲尔赛岛的旅行;羡慕他人吃牡蛎。

 ③菲利普夫妇把希望寄托在何处?

 预设: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

 ④结果怎样? 预设:希望破灭。

 ⑤在这个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预设: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态度的变化都是钱惹的祸,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过渡:这是一个关于钱的故事,这还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我们再来进一步看看菲利普夫妇在这出亲情故事中有着怎样的表演。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朗读第 25—47 段,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①从这一部分可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上有什么特点? A.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预设:虚荣。

 B.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预设:视钱如命,虚荣。

 C.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预设:冷酷。

 D.“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预设:虚荣、势利、自私。

 E.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预设:自私、势利、刻薄。

 课件出示:

 小结: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冷酷、唯利是图,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性格共性外,还精细、刻薄。

 ②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预设:作者通过对他们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体现其性格特点。

 2.分析视角人物,渲染悲剧之效 (1)文中描写“我”与于勒叔叔接触的语句有哪些? 预设: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

 年幼的“我”,还没有被铜臭污染,天真、单纯、善良,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悲剧效果。“我”是文章中的一抹亮色,就如同《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把人物形象分析作为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性格,从而触摸到作品的灵魂。

 二、研读,剖主题

 从详略与主题、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角度抽丝剥茧,探索文章主题。

 1.谁才是主人公 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刻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直接描写只有寥寥几笔。那么,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预设: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菲利普夫妇,可见他们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于勒虽着墨不多,但如影随形,似乎无处不在,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就是围绕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的。

 2.详略与主人公 文章详略的安排与什么有关呢? 预设:与主题密切相关,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情节和人物要详写。

 3.主题与主人公

 作者塑造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为了表达他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本文显然要通过剖析菲利普夫妇才能把握主题。请说一说:你从这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塑造中读出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

 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和金钱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小市民的劣根性的批判,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不愿与于勒相认,这是因为相认不仅会使菲利普夫妇希望破灭,更会打破他们家现在平静的生活,造成女儿婚姻的动荡,从中流露出作者的同情,让我们能感受到小人物的辛酸。

 】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倾向,也就把握了文章主题。

 三、品读,赏技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灵活而自然地运用了不少的写作技巧,无论是悬念的设置、对比的安排还是描写的方法、叙述的视角都值得我们欣赏。请每个同学自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

 预设:

 1.悬念设置,环环相扣 课件出示:

 菲利普念念不忘的于勒是谁?于勒为什么是全家的恐怖?于勒到美洲发了财,就要回来了吗?船上见到的老水手真是于勒吗?船长证实老水手是于勒,菲利普夫妇是怎么应对的? 2.巧妙对比,入木三分 课件出示:

 于勒形象的前后对比。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菲利普夫妇与“我”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

 菲利普与妻子克拉丽丝两人性格之间的对比。

 千种花钱计划与舍不得十个铜板的对比。

 哲尔赛旅行出发与将到达时对岛屿景物描写的对比。

 3.细节描写,惟妙惟肖 课件出示:

 本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4.视角独特,感染力强 课件出示:

 小说精心设计,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这样写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在逐层深入理解课文时,穿插对写作技巧的讲解与点拨,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与运用。

 四、拓展,悟人生

 1.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项链》。

 2.发散思维 有一首歌里唱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假如你是若瑟夫,当你走到于勒面前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启迪人生智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束语:金钱扭曲了人性,撕裂了亲情。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会发现亲情带来的温暖远胜于金钱,让我们一起说——让人间充满爱!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设计亮点】

 选准切入点:钱。菲利普夫妇因为于勒“有钱”与“没钱”而态度急剧变化,对比鲜明。这拷问着他们的灵魂,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以“钱”为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找到理解主题的捷径。

 抓住突破口:人物分析。这篇小说作为经典,可讲点非常多,很难面面俱到。以人物的形象分析为落脚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注意思维坡度,由浅入深。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分析人物,理解主题,赏析技法,层层铺垫,循序渐进,从而揭开小说的神秘面纱。

 珍视独特阅读体验,读思结合。虽有预设,更鼓励创见。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旁观他人命运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6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把握阅读诗化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借助旁批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诗化的语言,体会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课文旁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及其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

 3.赏析小说诗化语言,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孤独

 1.畅谈“孤独”感受,情境导入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2.走近作家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曹文轩,1954 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2019 年,曹文轩《草房子》入选“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了解作家作品,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涵及特色。

 二、初读,触碰孤独

 1.圈点批注 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 12 处旁批,请你自读思悟,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55“字词清单”),同时结合旁批,圈点勾画,进行批注。(教师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

 旁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小说故事的发生背景:家道中落,辍学放鸭。

 旁批②:杜雍和为什么这样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无法改变现实,杜小康离开同伴,离开学校去放鸭,走上孤独之旅。

 旁批④: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未知的向往,对前途的迷茫。

 旁批⑦:这里与前面哪些地方相照应?第 1 段: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第 8 段: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第 11 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第 21 段:芦苇如绿色的浪潮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总结: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圈点批注特别要注意交代小说背景,以及前后照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句子。

 2.概括情节 试结合旁批,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完善并展示)

 课件出示:

 少年杜小康芦荡放鸭战胜孤独走向成熟。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形式上,更接近“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强调“印象”“感觉”“意境”。结合旁批,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的句子,通过反复阅读感受这类小说的特殊韵味。而且训练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可以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三、跳读,理清孤独

 那些零星的、琐碎的却又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心灵痛苦。——曹文轩 1.圈点批注 结合旁批,浏览课文,圈出体现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句。(学生自主批注,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件出示:

 (1)行程最初: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途中:茫然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旁批④)

 (3)到达放鸭地点:恐惧、胆怯 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4)放鸭初期:寂寞、孤独、想家 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旁批⑥)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到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5)放鸭中期: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6)经历暴风雨:坚定、勇敢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旁批)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旁批)

 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旁批)

 (7)八月的一天早晨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旁批)

 2.概括心路历程 试结合旁批的梳理,概括杜小康的心路成长之旅。

 课件出示:

 逃避→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寂不再恐慌→坦然面对→长大坚强→惊喜 【设计意图】读文要有线索,全文紧扣“孤独之旅”的一个“旅”字,“旅”是杜小康心理上走过的一段路。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借助旁批把这些感受找出来,然后串联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更好地突出“孤独之旅”即为“成长之旅”的主题。

 四、细读,品味孤独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曹文轩 本文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体现他逐渐成长的主题。请借助旁批④⑥赏析诗意化的语言。(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旁批④: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出示: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预设:“茫茫”是一片白色,给人一种空而远的感觉。这种空而远,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已成为遥远之物,更是因为内心对前方的茫然和恐惧。少年离开油麻地之初的心情正如眼前这一片茫茫水色,迷茫与害怕暴露无遗。

 (2)旁批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预设:难道他真的没有见过芦苇荡?显然不是的,这只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如此对前方迷茫的情况下,看到过这给人强大压迫感的绿潮般的芦苇荡。这正反映了杜小康内心巨大的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与绞杀,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

 (3)旁批:这里杜小康为什么哭了?说说你的理解。

 课件出示: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预设:这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也是激动的哭,在承受了这样的磨难之后,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设计意图】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板块意在借助旁批品读文章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反复诵读,入情入境,杜小康的人物形象如站在眼前。调动学生

 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共鸣。不仅要学会自读欣赏,还要学会精彩点评,写作时运用这种技法。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赏析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3.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孤独和挫折。

 【教学过程】

 一、美读,渲染孤独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曹文轩 【设计意图】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极具诗意,为人物成长提供了...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教案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