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朗读论文(1)

朗读论文(1)

时间:2022-08-13 16: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提高高年级朗读水平的策略 语言训练很大程度就是“以读为本”。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目前,朗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定量的朗读,增加朗读的成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浅入深的阶段性。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能用”,而中年级正是由高年级的“学习”到“能用”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高年级的朗读指导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 研究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兴趣,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出学生的朗读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常常保持新鲜感,激起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激发朗读兴趣的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可

  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读是朗读的初始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中年级的学生往往一遍读过去 ,粗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便兴味索然,此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势在必行。因此,我利用早读课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在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通过让学生倾听,先入为主听到正确、流利的文章。用教师的示范读,感染学生。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以自己饱满热烈的朗读很快就能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朗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基础不好的学生,激励语言引导,一句有针对性的鼓励语言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比赛超越朗读,让学生焕发出朗读的积极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逐渐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了语感,提高了朗读水平。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品读,领悟语言艺术美

  品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很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激发朗读兴趣的同时,指导朗读,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播放音乐与之同步,使读与赏并驾齐驱,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学生读课文时,轻柔、婉转、缓慢、袅袅回萦的乐曲响起,学生从声音里领略到了桂林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其境,入其神,真正体味咀嚼到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不仅起到了朗读指导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实现了“导行”激情的统一,强化了语音感。指导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只是讲形式热闹,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夜莺的歌声》中小夜莺戏弄德国军官的语言,学生们兴趣盎然,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为德国军官的自以为聪明而忍俊不禁,所以也乐于参与朗读,并在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中进一步感悟语言。

 再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中有一句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读着这样的句子,作者用的那个词让你为之一震?(生:啄)凶恶的鹫鹰会怎样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呢?(生:无情地、日夜不停地。贪婪地……)然后用“无情地、日夜不停地、贪婪地”等词语带进去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指导中年级学生具体琢磨作者表达语言文字时的语气变化,语调的高低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语感的虚实浓淡,以及间歇长短等,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教师“由扶到放”,引导他们去实践,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切实提高朗读质量。

  三、诵读,升华语言艺术美 诵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培养学生语感,学习作者的语言,同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情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读欣赏,培养语感,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七月的天山》一文,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七月的新疆旖旎风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想象画面,从天山的雪峰、天山的森林、天山深处的繁花,体会到虽然天山这是并不是春天,但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上天山的无边繁花。还通过模仿电视散文的方式配乐、配画朗读,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诵读,情感升华,例如当读到《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为了保护李大叔,忍受着日本鬼子的毒打”这些语句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反复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了自己的国家,一个小小少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生命的危险,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啊!也确实只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教师对祖国的深情。

 语文学科同样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

  趣,我还结合教材特点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学校举办经典诗文诵读,我搜集系列相关的古典诗词要求学生背诵,集体参加学校的展示活动,春天到来时,我在班上举办了题为“春天的诗会”的朗诵展示,学生们兴致勃勃,热情的投入到积极地准备中去,或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或以个人为单位展示风采……母亲节到了,我们又举办了“谢谢你,妈妈!”的朗诵比赛,一组描写风光的课文学完,我们又开展了“我赞美你啊,祖国!”的朗读活动,不同题材的课文学完,我们还举办了“编写话剧,说相声我能行!”的综合性活动……系列活动带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朗读艺术。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我相信经过我们的潜心努力,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也一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现代教师百科知识》; 3、《给教师的建议》; 4、《小学语文通讯》。

相关热词搜索: 朗读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