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林业与生态文明

林业与生态文明

时间:2022-08-10 16:30:03 来源:网友投稿

  1 林业与生态文明 序言 一、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的特征 (四)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的关系 (五)生态文明实现途径及重大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一)儒家 天人合一 (二)道家 道法自然 (三)佛家 深山开悟 三、夯实生态文明之基,林业先行 (一)习总书记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二)林业与生态安全 (三)夯实生态文明之基,林业先行 四、建设美丽中国,江西大有作为 结束语

  2 序

 言 2012 年 11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已召开了十八次党代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一次大升华,是一声春雷,是一面旗帜。透过“生态文明”四个大字,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人文的、生态的、文明的美丽画卷。

  3 一

 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1、文明( civilization ),就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指一种社会的进步状态。同“野蛮”相对应。

 文明( civilization )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

 文明即社会文明,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社会生产的积极成果展示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者说,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是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综合概念,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法国百科全书》:“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总和。” 文明与文化: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案例: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一词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

  4 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2、生态(Ecology),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学科)来了解生态:

 从经济学看,主张的经济是“集约内涵式”的,它有利于保护自然,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的生态价值; 从政治学看,生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当下最大的“改革红利”

  6 的愿景; 从文化上看,生态文化理念崇尚健康、节约、平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 从社会学看,生态是基于生态学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观察、评价、调节自然—技术—社会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天人合一”基本哲学观,这一定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

 “生态”一词使用越来越广。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冠以“生态”修饰。如,生态食品、生态餐厅、生态氧吧、生态农场、生态蔬菜;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校园;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江西、生态中国。

 下面,我们来认识我们身处的——地球这颗小行星的生态环境 150 亿年前宇宙(含无数星系)

 ↓ 银河系(2 亿颗恒星,几亿颗行星)

 ↓ 50 亿年前

  太阳系(恒星)

 ↓

  7 46 亿年前

 地球(行星)

 ↓ 38 亿年前

  原核生物 ↓ 1500 万年前

  腊玛古猿活动 ↓ 250 万年前

 古猿人活动 ↓ 50 万年前

 猿人→古人→智人 ↓ 1 万年前

 现代人 影响地球环境的三大因素:①宇宙活动(太阳辐射);②地球活动(地质构造变动);③生物活动(生态系统变迁、人类活动影响)持续地改善地质、地貌和大气环境,也推动了自身的演化、进化,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

 中国目前的生态状况: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年经济增速始终在 10%左右,2011 年国内 GDP 达 47.3 万亿元,世界排名第二;国家外汇储备 1.4 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一;农村人口进城就业;2.5 亿人口摆脱贫困等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在发展中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可避免

  8 的产生,如空气酸化、水体绿化、生物退化、地表硬化等。

 人们不得不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不是可持续的? 工业化: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化石能源 制造使用(化工产品)→产品(获取最大利润)→污染环境(废水、废气、废物留给大地)

 城市化:吞噬土地→短期内经济增长→自然生态恶化→生态景观→机械景观 软土→硬土 活的水→死水、臭水、脏水

  通过 412 点的监测,七大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为劣五类,污染程度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城市呈现“五色” 红色——热岛效应 绿色——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39%,滇池、太湖蓝藻效应 灰色——灰霾、尾气 黄色——沙尘、酸雨 黑色——开发利用、建筑施工

  9

 2011 年 11 月 WTO 公布空气质量全球 91 个国家和 10 万人口以上的 1100 个城市,海口排名 830 位,北京排名 1053位。PM2.5 已被列入空气环境监测指标。

 在气候变化领域,我国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国家,人均排放达到世界年均水平。

 现代化:物质生产现代化→扩展人的物质欲望→扩大人与自然的差距→使人性退化、自然衰竭。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却相对不足,尤其是战略性资源(人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项目 比例(%)

 总量排名 人均 备注 淡水 28 6 2220m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 耕地 43 3 1.4 亩

 森林

 8

  铁矿石 17

 煤炭 67

 石油 7

 天然气 7

  另一方面,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又过大。每创造1$消耗的能源:美国为 16*10^6J;日本为 6*10^6J;德国为9*10^6J;法国为 9*10^6J;中国则为 69*10^6J,是美国的4.3 倍,德国、法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

 分析一下,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28%的主要原因:①人均不足;②浪费污染现象严重;③季节分布不均;④空间分布不均(东南丰、西南缺)。

  10 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湖北天津;中线:汉江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的 20 多座城市;西线:长江黄河。

 新加坡:淡水淡化水;马来西亚新加坡河(母亲河)

 GDP 煤炭 石油 总能源 中国 8.6% 47% 10% 20% 美国 24% 15.2% 21.7%

 日本 8.7% 3.3% 5.1%

 由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不可持续发展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3 国土酸雨,1/5国土不同程度沙化,3 亿农村人口饮水困难,60%江河污染,世界 10 个污染城市,中国有 6 个。)

 特别是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 30 多年里集中呈现,呈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怪不得西方叫嚣“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资源大鳄”。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中国现状时说,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高速、高铁、高楼、高 GDP、高外汇储备、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还有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

  11 日子,相比以前,确实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一个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人大江苏团审议时说,“现在公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 书记的话虽然风趣幽默,却蕴含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寄托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无限期望。

 3、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其中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内容。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1、生态意识文明 主要指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消费观、政绩观等意识领域的文明观念。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12 案例:

 《寂静的春天》

 该书由蕾切尔·卡逊,(1907 年——1964 年)写作。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象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荚蒾和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出露于雪层之上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涌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

  13 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鶇鸟、鸽子、樫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

 农场里堕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再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小猪病后也只能几天。苹果树花要开了,但在花丛中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所以苹果花没有得到授粉,也不会有果实。

 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

 T DDT 杀虫剂

 现代杀虫剂 分两种:(1)以 DDT 为代表的“氯化烃”;(2)有机磷杀虫剂 DDT 于 1874 年合成,1932 年制成农药(三氯苯基三氯乙烷),最先用于战时士兵、难民、俘虏(灭虱子),不易被皮肤吸收,但溶于油剂。如果人吸收后,(水、鱼、植物)进入体内存于富于脂肪的器官(肾上腺、睾丸、甲状腺、

  14 肝、肾、肠膜)致病 (1)生态价值观。把自然与人放在平等地位上,鼓励和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2)生态发展观。将人类发展以消耗资源、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变到依靠科技、提高创新能力、产业优化升级上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

 (3)生态道德观。培养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感情、生态道德能力和生态道德习惯,引导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社会风尚。而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到处冒烟,遍地开花”、“先要温饱,再要环保”、“等经济发展了,再治理生态问题”。

 (4)生态消费观。以维护生态平衡,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基础,实行理性的、和谐的、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奢靡享乐,为饱口舌之快滥杀野生动物。

 (5)生态政绩观。不单纯追求 GDP,而是从经济与生态、当前与长远、显绩与隐绩、主观与客观等方面,全面系统考核,建立新型绿色 GDP 考核。(传统政绩观的缺陷是:①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统计财富的多少;②资源、生态市自然财富,不计算;③记录了看得见的,不计算看不见的,如采伐森林,之计算了原木价值,没有计算动物的损害、生物多样性和水土流失等看不见的财富。另外,发达国家如日本 GDP 是 8.5%,

  15 扣除生态成本后为 5.8%;印尼 1971 年-1984 年 GDP 为 7.1%,扣除后为 4.8%;中国 2004 年 GDP 为 9.5%,扣除环境污染后为 6.45%)

 清水湖案例

 蚋虫(农药稀释 0.2%)→浮游生物→鱼→水鸟→人类 2 2 、生态物质文明

 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陷入泥潭式的怪圈。

 破坏→修复→再破坏→再修复→直至毁灭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为人类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条件;自己同时也滋生了贪婪、自私和野蛮,即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巨额财富增加;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脏兮兮的泰晤士老爹

 泰晤士河长 346 千米,被誉为英国的“母亲河”。

 工业革命以来,18 世纪末、19 世纪初,造纸厂、电镀厂、肥皂厂、制药厂、皮革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废物,充斥河流,泰晤士河臭河、脏河。1855 年,三文鱼消失。1878 年 9 月 3 日傍晚,Alice 公主号与货轮相撞,约 600人死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灾难。

 “流动的历史”,“银色的洪流” 人类自己成了这条荒漠大道上的劫匪→要钱还是要命,

  16 是要繁荣还是要纯净水→发展与污染矛盾共同摆在人类面前。

 英国政府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多措并举,加以治理。1982 年,幸运多伊格又发现了三文鱼,泰晤士河重新恢复了生机,又可以哺育她的儿女了。

 世界著名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一览表

 名 名

  称 称

 发生时间,地点

 发 发

 生

  原

 因

  主

 要

  后

 果 果

 马斯河谷事件 1930 年 12月 1 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

 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时有许多家畜死亡 多诺拉事件 1948 年 10月 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中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26~30 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

 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总人口43%.其中轻度患者占 15%,,死亡 17 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 年代初美国洛杉矶 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大面积的植物受到损害,65 岁以上老人死亡 400 多人 伦敦烟雾事件 1952 年 12月 5~8 日英国伦敦 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或凝源上形成烟雾 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 人。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均有成倍增加 四日市(哮喘病)大气污染 1961 年以来日本四日市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13 万吨.,形成硫酸烟雾 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为 775491 人 熊本县水俣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 工厂大量排放含甲基汞废水,造成水俣湾水体被污染 中毒者 1400 人,死亡 60 多人 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爱知县 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中 造成 13000 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富士山”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士山地区 食用”镉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得病 患者有 280 多人,死亡 81 人

  17 ——用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共同面对 求生存?求发展?用什么方式求得更好生存、发展? 在遵循自然规律、珍爱资源、保护环境前提下,促进物质文明发展。

 3 3 、生态制度文明

 主要包括:生态法制观念、生态立法、生态执法、生态普法、生态政策(包括:生态投入、生态补偿、财税政策、金融信贷等),加大维护生态安全建设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投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范围。

 4 4 、生态行为文明

 低碳发展:是以低碳排放为特征,主要是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增加森林碳汇,降低能耗,(清洁生产利用资源合理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污染的最小化。

 ——生产方式

 传统纸是木材→纸浆→(加化学原料漂白)纸;而清洁生产是用废纸→纸)。循环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高效。资源——产品——废弃物——可再生。

  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一种模式。

  18

 绿色消费 ——生活方式

 节制消费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广西贵港:蔗田→制糖→糖渣→造纸→废水→复合肥→蔗田 (三)生态文明的特征 1、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给自然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人与自然是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给自然以人文关怀。

 2、在实践途径上,体现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人类节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

 3、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随着环境污染侵害实践和投诉事件的增多,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努力实现环境公平正义。

 4、在时间跨度上,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中期,传统工业文明弊端已呈现,加上我国快速发展 30 多年积累复杂、压缩的问题,必须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19 案例:

 《瓦尔登湖》

 该书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19 世纪最具影响的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

 梭罗,美国环境保护、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鼻祖。1817年 7 月出生。1937 年,哈佛毕业。1845-1847 年瓦尔登湖,期间,他借了一把斧头,搭建了小木屋,住了 2 年 2 月 2 天,泛舟、吹笛、钓鱼、散步、读书(读柏拉图、孔子的书,成汤王盆铭“苟日新、日日新、日日新”)、思考、游泳、种豆。1954 年出书。

 这是一本寂寞之书:如何独处?思想?这是一本净化心灵之书:如何投身自然?检查自己?这是一本批判世俗之书:外在俭朴,内在丰富。

 “心灵只有和自然结合,才能产生想象力和智慧。” “活出你的信仰,你就能转动世界。” (四)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体系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自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并不是脱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与“三个文明”是内在统一的。

  20 物质文明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一切物质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得以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文化、艺术、宗教、伦理、哲学、经济、政治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也是生态文明得以建设的思想基础;政治文明指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进步程度和完善发展的水平,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为生态文明提供稳定社会秩序、政治秩序。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社会陷入不可逆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所创造的生态环境、生态理念,生态道德、生态社会等等,直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同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制度保证和强大智力支持。生态文明“使我们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只有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谋求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及重大意义

  21 1、建设途径: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2 案例:

 修改有失偏颇的表达: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椅垫,肉可吃,骨、血、内脏可入药;熊,脚掌脂肪多,味美,极珍贵的食品。

 2、重大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发展要求 )

 第一要义:发展,要在环境承载范围内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以人类生存为基础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2)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 社会需求 )

 随着财富的增长,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案例:

 山西“环保风景”,于幼军省长“环保新政”,加大转型升级,关闭几千家煤矿、焦化厂,损失上千亿 GDP,财政收入减少几百亿。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 威胁人类生存,通过反思觉醒:工业化、生态化要相互融合,推动“两型”社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23 (3)建设生态文明是破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群众诉求 )

 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期待现实的要求,即:喝上干净、充足的水;吸到清新、负氧离子多的空气;吃上营养、放心的食品;享受上维护心理健康,治疗生理疾病的生态环境。

 (4)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国家责任 )

 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博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24 二、森林与人类文明进程关系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到砍倒最后一棵树结束。

 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反映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变史和发展史。无论是原始文明还是农业,工业乃至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形态。森林始终与人类形影相随,不离不弃,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最初的庇护所和最早的食品库,且随着人类人文明的历史进程,同兴衰,共存亡。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源长,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原点。以儒家思想为突出代表,融汇了佛教、道家和其他宗教流派的观念,包含着丰富、深遂的生态智慧,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

 1 1 、天人合一,儒家生态观念

 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表达了人文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

 儒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日“仁者,爱人也”。(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征服,也要把自然看做人类的朋友)。

 “仁”指人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5 “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和机制,都应当顺应“天道”。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董仲舒:《国语·越语》告诫人们必须应当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惟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能尽其性,方能尽人之性。

 案例:

 蝎子蜇人的故事(出自《罗摩衍那》)

 有一次,一个印度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转,他当即就决定救它。他伸出他的手指捉它,想把它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够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然蛰了他一下。但这个人还是想救它。他再次伸出手去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蝎子再次蛰了他。

 旁边一个人对他说:“它老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 这个印度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蛰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不要放弃爱,不要放弃你的美德,哪怕你周围的人都要蛰你。

  26 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是大爱! 《礼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 案例:

 “里革断罟”

 有一年夏天,鲁宣公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干涉,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在每年夏天鱼类生长季节不能到河里捕鱼),鲁宣公的做法违反了古制。里革不但把渔网撕毁扔进水里,而且大声向鲁宣公宣讲古训:“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③,鸟翼榖卵,虫舌蚳(chi)蟓,蘩庶物也,古之训也。”(《国语•鲁语》)

 “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把对自然生态珍惜上升伦理道德高度。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2 2 、深山开悟:佛教生态关怀

 佛家有 2000 多年历史,,核心是“慈”、“爱”,万物都

  27 有佛性和自己的价值,主张善待一切生灵,强调众生平等和尊重生命,蕴涵着丰实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的生态智慧是解脱的智慧,启迪人们消除偏执,真悟生命的本真,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佛教《大智度论》:“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强调众生平等,生命轮回,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

 五戒之首,勿杀生,放生。戒杀生,教导人们对一切生灵要大慈大悲 人与自然万物融合,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大智度论》:“一切佛法中,慈( 与乐 )悲( 拔苦 )为大。” 佛言,应经行处种树。禅师栽松植柏?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做榜样。

 3 3 、道法自然 —— 道教的生态境界

 道家生态保护思想核心是“无为”。强调人要尊重客观规律。

 “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成的原动力,也是改变天地万物的出发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道家基本思想:道统万物,抱朴守真,自然无为,崇俭抑奢,柔弱不争,重生养生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8 “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 “生之畜(养育、繁殖)之。生而不有(据为己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控制),是谓玄德。”——老子 道教的生态智慧,超越物欲,歌颂生命。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教具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和清净素朴、柔弱不争。

 道以中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华果熟成。”(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之道、中和之道。)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道家主张平等对待自然万物。要考虑自然承载、自我约束、节制物欲,强调”营养“自然,保持万物生机活力。

 道教“十善”:

 放生养物,种诸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为人兴利除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启迪我们:

 1、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节律; 2、人类活动不能对抗自然,掠夺自然,而应有益于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依靠自然,爱护自然,协和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29 (二)林业与生态安全 1、我国林业基本现状 (一)森林资源十分短缺 (1)数量少。覆盖率 20.36%,为世界平均水平 60%,排名 130 名;森林面积 3.63 亿公顷, 为世界人均的 25%,排名 134 位;活立木总蓄积量 145 亿 m³,为世界人均的 1/6,排名 122 位。江西森林覆盖率 63.1%(2006 年 60.05%),森林蓄积 4.45 亿 m³。(2006 年 3.53 亿 m³)

 (2)质量低。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 84.7m³,为世界的84%,排名 84 位;林分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红领巾林)占 67%以上; (3)分布不均匀。东北部覆盖率 40.2%,东部覆盖率36%,中部覆盖率 33.3%,西部覆盖率 17%,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占到国土面积的 32%,森林覆盖率仅为 6%。

 (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形势严峻。

 (1)面积大,危害大。水土流失土地 356 万 k ㎡,占国土面积的 1/3,流失土壤 5 亿吨。沙化土地 174 万 k ㎡,占18%,沙尘天气 100 次/年; (2)局部扩展依然严重。青藏高原、黄河首曲、石羊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 32 万 k ㎡,沙化趋势严重,西南地区石漠化 12 万 k ㎡,每年 2%扩展。; (3)治理难度大。目前已具备治理条件的有 50 多万 k

  30 ㎡,需五年以上时间治理。

 (4)人为隐患多。沙区生产方式落后,滥采伐、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三)濒危物种保护刻不容缓 地球生物物种 500 万种以上,森林占 1/2,已认知 150 万种。森林破坏,伴随物种消亡,我国处于濒危的动植物数量占总量的 15-20%。

 (四)人为破坏十分严重 全国林地→改变用途,非林业用地(1998 年-2003 年),每年 3000 多万亩,比上期增加 24%。

 每年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森林 3400 万 m³,各类林改案件数十万起(滥捕滥猎动物,非法砍伐木材、非法经营加工……)每年森林火灾 7000 起,95%以上是人为火灾。

 2、林业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生态文明的底线是生态安全,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所以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肩负着特殊使命。

 (1)林业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森林可有效阻隔雨水对土地的直接冲刷,可吸收大量降水,实现“细水长流”。

 (2)林业是治理沙漠化的关键措施。植被可降低近地

  31 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促使多种生物的活动、繁衍和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起到永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的作用。

 (3)林业对减缓温室效应具有极重要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森林每生长 1 立方米的蓄积,可吸收 1.8 吨二氧化碳,释放 1.6 吨氧气。

 (4)林业对涵蓄淡水和净化水质具有根本性作用。森林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我国湿地维持着全国 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并对污染的水体发挥着独特的净化作用。

 (5)林业是维护物种安全的本质要求。

 (6)林业对木材安全、粮食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林业专家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专家胡德平,《森林与人类》的作者:

 ——森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孕育人类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家园,为人类提供无所不到的服务。森林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并于海洋、湿地生态系统一起支撑起地球的生命大厦。作为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贮碳库、能源库,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全球 90%以上生物、90%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下降90%,生物放氧下降 60%。

 从政治意义上看,森林是未来发展战略,它涉及一国的

  32 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森林多(少),国力强(弱),形象好(差),重视森林是国家未来高度负责任的战略态度。

 从经济意义上看,森林是人类绿色财富,森林为人类提供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源,又为人类调节空气、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产品,构成绿色 GDP 的核心内容,重视森林,可使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意义上看,森林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人类文化源泉之一。

 从社会意义上看,森林是人类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人类的梦想,追求更好家园,首先尊重自然,与自然共融共进,实现森林的和谐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规律,进步的象征。

 ***********************

 李文华(中科院院士、生态学家):

 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维护地球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决定了林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四个新的历史定位,即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

  33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这是对林业重要性的准确判断。因为林业在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负有重要使命。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它在唤起人们的绿色意识,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方面,以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方面作用巨大。

 ***********************

 杨继平(国家林业局专家):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确立生态文明观,即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的世界观。实现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保护自然、热爱自然、赞助自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相一致。

 ***********************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态建设,林业地位重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4 为实现森林多功能作用,林业必然进一步拓宽产业链,谋划新产业体系的社会需求和条件(生物质发源,木本粮油);林业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保障了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和社会安定;林业建设大力发展,不仅为社会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也为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森林景观建设为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加强森林结构调整,提高森林质量,增加碳汇能力,也是林业在节能减排、开拓碳汇容量,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

 ***********************

 李俊清教授(北京林业大学):

 大自然的资源、能源和容纳量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人类社会对此三者的需求是无度的,以有限对无度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引起人类生存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必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人必须在自觉、自知、自律基础上探索与生物环境和谐共处相适应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理论与实际的依据。

  35 三、夯实态文明之基,建设美丽中国 (一)人类在行动

 1962 年,美国蕾切尔·卡逊( 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 1968 年,罗马俱乐部成立; 1972 年,《增长的极限》; 1972 年 6 月 5 日—16 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有 113 个国家出席,6 月 5 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成立环境规划署; 1982 年 5 月 10 日—18 日,《内罗毕宣言》; 1992 年 6 月 3 日—4 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有 183 个国家出席,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行动议程》、《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生物多样性条约》; 1997 年 12 月,《京都议定书》; 2009 年 12 月,世界气候大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 个国家环保部长出席,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2009 年 7 月,英国《低碳转换计划》、 《可持续能源战略》; 2009 年 6 月,德国制订了生态工业政策,美国推行“绿色新政”(核心是新能源开发); 2009 年 2 月,美国《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36 2009 年 4 月,日本《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

 发达国家变革的战略意义:

 (1)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力图借此刺激经济复苏,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 (2)谋求一种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3)力争占领全球新一轮绿色工业革命制高点。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2002 年):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2007 年):进一步明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2012 年):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草案修改 57 处,生态环保方面修改多处。

 2016 年 3 月 16 日,国际能源署发布 2015 年碳排放初步数据,显示全球碳排放连续第二年“停滞”。在全球经济增速高于 3%的前提下,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1 亿吨,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发达国

  37 家更多使用绿色能源。

 (二)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1 1 、森林生态系统 —— “地球之肺”

 ——概念:以木本植物,特别是以乔木为主,包括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及多种动物和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类型: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等。

 ——结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绿色生物、自养细菌),消费者(异养生物、昆虫、高等动物),分解者(异养生物、细菌、真菌)。

 ——功能与作用 (1)地球之肺。固碳释放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负离子,吸收有氧气体、杀菌、滞尘功能、降低噪音功能)

 (2)文明摇篮 (3)蓄水保土 (4)资源宝库 (5)森林游憩 ——对策 (1)加快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2)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

  38 (3)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激发林业发展动力 (4)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5)坚持科技兴林,增加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动力 (6)加强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2 2 、湿地生态系统 —— “地球之肾”

 ——概念:所有的天然、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以及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水深小于 6m 的湿地。

 ——分类:(5 大类 34 型)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 ——功能与作用:

 1>淡水调蓄器(储存地表水,调节河川径流 (1)地球之肾

  2>水质净化器(湿地与地下水污染,排除泥沙,排出氧分,排出毒物

  3>盐水防入器

  4>海岸线保护器 (2)气候变化缓冲器 (3)物种基因库(生物超市、资源宝库)

 (4)文明摇篮——人类文明史就是江河历史,尼罗河——古埃及文明,恒河、印度河——古印度文明 ——对策

  39 (1)加大立法:《湿地保护条例》 (2)加大投入: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 (3)完善政策:建立科学的湿地保护管理秩序,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湿地生态补偿 (4)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家支持湿地保护合作,(作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

 3 3 、荒漠生态系统 —— 地球之脆 弱带

 ——概念:荒漠是指荒漠区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地带性干旱气候或高寒地区地表稀植被或无植被,栖息的生物种群和荒漠组成的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异

 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 荒漠: 人类活动

  土地退化形成的地理景观

 ——类型:

 自

  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 然

  半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 气

  高原高寒区荒漠生态系统 候

  亚湿润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

 地

 沙漠 表

 沙化土地

  40 覆

 戈壁 盖

 岩漠 物

 盐漠 ——功能与作用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涵养水源,净化水体,抗旱耐盐性提高 (3)物种遗传基因库(植物:胡杨林、旱柳、沙柳)

 (4)净化空气 (5)碳汇及减少碳排放 (6)提供物质产品,药用植物 356 种 (7)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自然风景如雅丹、鸣沙山,人文景观如敦煌莫高窟、长城等)

 ——对策 (1)

 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固封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造防风固沙林)

 (2)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

 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小城镇建设 (4)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5)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形成 (6)

 改变能源结构,解决燃料不足(“太阳灶”——太阳能、风能开发工程)

  41 4 4 、生物多样性 —— 地球之免疫系统

 ——概念: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组合。

 主

  物种多样性(中国林科院杨忠岐已知 150 万种昆 要

  虫占 1/2,我国有高等植物 3.4 万种,排名第三,脊 包

  椎动物 6588 种,14%,占 1/10)

 括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功能与作用 (1)地球之免疫系统 1>能有效抵御外来物种入侵 2>可减少森林病虫害 3>可减少森林火灾 (2)生物多样性直接功能 提供食物、药物、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美学价值 ——对策(略)

 小结:“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人所做的工作就是护理地球之肺,调理地球之肾,治理地球之顽疾,增强地球免疫能力,建设和保护好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42 (三)建设美丽中国,林业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 4 月 2 日北京植树时)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我个人理解:“美丽中国”含义是指

 食品、大气、水体 美

  健康

 自然生态系统、环境 丽

  人与自然,人口与资源环境

  和谐

  中

  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承载能力

 生态修养,全社会尊重自然、关爱 国

 修养

  自然的修养 林业关系生态安全、气候安全、淡水安全、生物安全、木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社会就业与和谐稳定。所以,林业人要牢记党中央赋予林业的“四大地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生态建设的首要地位,西部开发的基础地位,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

  43 位,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四大使命”——实...

相关热词搜索: 林业 生态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