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时间:2022-08-06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 VS 改句” 【题型起源】

 2020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此后,2021 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题号在 19 或 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 4 分。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评分方式多为 2+2;也有 1+1+2(答对两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 4 分),或 1+1+1+1。

  四 、 修 辞 手 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

 例 8.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现学现练】

 题 9.

 原句:15 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 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改句: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

 修辞效果分析:

 题 10.

 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修 辞 效 果 分析:

 五 、 词 语 分 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典型例目】

 例 9.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词语效果分析:(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例 10.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

 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现学现练】

 题 11.

 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词语效果分析:

  题 12.

 原句: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勤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

 改句: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

 词 语 效 果 分析:

  六、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典型例目】

 例 1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语体效果分析: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例 12.

 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语体效果分析: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现学现练】

 题 13.

 原句: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语 体 效 果 分析:

 题 14.

 原句: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语体效果分析:

  七、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典型例目】

 例 13.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结构效果分析: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例 14.

 原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

 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20.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些?简述理由。(5 分)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句内结构效果分析:

 (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做出选择 1 分,理由陈述 4 分,理由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例 15.

 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现学现练】

  题 15.

 原句: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上 下 文 结 构 效 果 分析:

 题 16.

 原句: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改句: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

 题 17.

 原句: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句 内 逻 辑 顺 序 安 排 效 果 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 解题 句子 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