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科技环保,人才教育

高考热点素材积累——科技环保,人才教育

时间:2022-08-06 11:00:04 来源:网友投稿

 1 2021 年高考热点素材积累:科技环保,人才教育 加大环保投入既保发展又利民生 ................................................................................................. 1 识破网络流言,避免同情心泛滥 ................................................................................................. 2 直播带货要避免翻版电视购物 ..................................................................................................... 3 影院“久旱逢雨”防控切莫“失守” .......................................................................................... 4 军民团结 坚如磐石 ................................................................................................................... 5 把关怀落实到每个群众 ................................................................................................................ 6 “90 多人离职事件”调查,要配得上社会期许 ........................................................................... 7 对“90 多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应该有个说法 .............................................................................. 9 眼花缭乱的“神童”,或许都是“工具人” ............................................................................. 10 天才少女”背后那些忽悠人的“大师们” ................................................................................. 11 大学生犯强奸罪获缓刑,“留校察看”处分还须斟酌 ............................................................... 13

  加大环保投入既保发展又利民生

 2020- - 07- - 21 08:57:29

 来源:

 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 93 亿元,支持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此外,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尾矿库污染治理项目获得 35.8 亿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省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获得 11 亿元。至此,进入 7 月份以来,环境治理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已达 139.8 亿元,有望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加大环境治理投入,是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的要求。仅以上述投资重点之一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为例,近年来尽管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生活污水垃圾直排环境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把污水垃圾

 2 直接投放到雨水管道、马路边的雨水篦子里。雨水管道本来是排洪的,结果成了倾倒垃圾的地方,导致污染“零存整取”,一场大雨下来,河湖变黑臭。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加快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管网等设施短板。此外,区域不平衡现象也较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于东部地区,面临着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短缺、收费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

  加大环境治理投入是民生之需。伴随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推进,人们的环境获得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环境改善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城市污水管网不配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上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都是接下来治污攻坚的重点。诸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这样的环境治理项目,既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这些重点工程将为现代化城市体系、产业体系、生态环保体系提供高水平基础支撑和保障,从长远看也是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打好基础。

  加大对兼具多重效益的环境治理工程投入,要把今年全国两会上安排的财政、金融资金充分调动起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带动更多的污染治理项目,进而带动相关企业订单增加,提高企业开工率,拉动就业、居民收入全面恢复。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适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切实发挥中央投资项目效益,凝神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曹红艳)

 识破网络流言,避免同情心泛滥

 2020- - 07- - 21 08:58:51

 来源:

 钱江晚报

 南京“一名校大学生偷外卖”的新闻,有了让人吃惊的反转:偷外卖的不是叫周某而是叫李某某;非名牌大学,有工作收入;非贫困所迫,系报复作案;非一时糊涂,系屡屡偷窃。

  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通报:李某某 2018 年毕业于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同年到南京打工,目前在南京某公司工作,有固定收入,租住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某小区。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务农,二姐、三姐分别在北京、海南工作。李某某因在租住小区订的外卖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多次偷他人外卖,并非像外界传言的“因饥饿偷外卖”。

  消息一出,同情的泪水戛然而止。此前,有人将其比作法国名著《悲惨世界》中因偷面包获罪的冉阿让,发文称“大学生因饥饿偷外卖被抓是整个社会的耻辱”“在‘偷饭’大学生面前,我们都有罪”。甚至有人专门拨打南京警方的电话,表示愿意支付周某需要承担的经济赔偿,希望警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放他一马。

 3

  在案件调查的新进展面前,这些说法显然都失去了支撑。一些网民的同情心可以理解,但未加分析全盘接受就值得商榷了。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大学生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因为饥饿而偷外卖,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

  且不说现在高校都有对贫困生的补助,一些高校根据大数据自动入卡,甚至都不需要申请。哪怕补助不够,像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找一份兼职、暑期工并不难。学校也有一些助学性质的岗位。有很多过来人建议,做家教、送外卖也不错,换个一日三餐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觉得时间宝贵,考研需要心无旁骛,其实还有一个预支未来的解决方式——现在国家为贫困生提供无息低息的助学贷款,还款年限长、利息支出低,还有宽限期,灵活而实惠。

  大学生有这么多办法让自己不必挨饿,可相当一部分人还是相信了大学生因饥饿偷外卖的说法,是否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失去了判断力。一个“好故事”就让人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同情心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泛滥了。

  大家都希望寒门多出些贵子,可是这样的愿望是建立在遵纪守法、清清白白做人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

  那些认为应该网开一面的人有没有想过,外卖小哥大多家境不好,被他一偷,外卖小哥可能得赔钱,被客户投诉。他们也是要交房租,要养老人小孩的。

  他们选择自力更生,风里来雨里去,赚取每一单微薄的报酬,但他们热情似火,赢得了自己的人生也赢得了社会的尊敬。这才是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在道德、人格这个层面,大家都是平等的。寒门学子可能生活条件差一点,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坚韧不拔和勤奋来抢回晚跑的那几步。

  物质支持固然重要,但人格培养更重要,有些路得自己走出来才会珍惜。如果多从这些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对“名校大学生偷外卖”这样的传言多一份理性思考。(高路)

 直播带货要避免翻版电视购物

 2020- - 07- - 21 08:57:08

 来源:

 南方日报

 经历了疫情以来的狂飙之后,直播带货最近陷入了诸多争议,不那么美好的另一面逐渐浮出水面。新华社每日电讯日前刊发调查报道,总结直播带货变成“带坑”的种种乱象:高达 70%的退货率,低到离谱的转化率,飙升的网购投诉,大 V、明星直播带货频频“翻车”。

  “两克拉八心八箭要 20 多万,而我们的八心八箭只需要 998 块,只有 39颗。”“劳斯丹顿——手表中的劳斯莱斯,100%的瑞士机芯,我相信我说出价格,我们的电话肯定要被打爆的!”对今天的 90 后、00 后来说,或许绝大多数都不

 4 知道“侯总”是何许人物,但相信看了上面的“侯总语录”,很可能会联想到今天带货直播间里流行的“全网最低价”“我们直播间比免税店还便宜”。变换了场景,不变的话术逻辑,这也难怪有人说直播带货就是当年的电视购物翻版,而那些响当当的主播,越来越像“侯总”。

  稍加比较,直播带货和电视购物确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就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告别了线下的联系,转而靠主播或主持人的讲解和商品展示来做消费决策。至于直播间的“秒杀”跟电视购物的所谓“限时抢购”,“只要 998”与“全网最低价”,也是差不多的营销话术。只不过,电视购物的节目是预先录制、重复播放展示,而直播间顾名思义是“直播”、需要主播太多临场发挥的地方。电视购物里,热线电话“叮铃铃”响个不停,大家都知道打进来的是“托”;有的直播间里,显示有成千上万人在线观看、成千上万的成交量,过后一查却是“雇佣军”在刷单,佣金到手后跟着就大面积退货。

  直播带货会不会成为消费者眼里的下一个电视购物?至少目前来看,是有相当可能的。肇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欧美等国,坐在电视机屏幕前就可以“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打个电话就可以邮寄上门,电视购物一度成为消费者重要的购物渠道。这跟今天人们把直播带货看成是由“宅经济”衍生出来的新业态别无二致。今天,即便一些地方卫视的深夜频道还在播放电视购物节目,但随着人们日益认识到,“侯总”们信誓旦旦的背书,并不等于商品的品质保证,相信绝大多数人早已不再对电视购物感兴趣了。这其中当然有网络取代了电视成为人们获取资讯渠道的因素,但关键恐怕还在于很多电视购物不靠谱。

  不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直播带货真成了电视购物,毫无疑问必然是消费者也认为它不靠谱。有人说,直播带货是口碑经济。也正因为如此,早期很多主播是亲自体验了商品之后才做直播推广的,也因此赢得了粉丝们的信任。然而,眼见着行业竞争激烈,过去这半年直播领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比如一些大 V、影视明星压根就不了解带货的商品,只顾收取“占坑费”,认为凭着刷脸就可以“割韭菜”,只在意佣金却不对产品质量和售后负责,是典型的欺负消费者无知,不“翻车”那才是怪事。

  当然,这不是说直播带货就注定成为电视购物。平台方下定决心,推动各个主播的带货量、退货率、好评率及时透明公开化,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障适时跟上,直播带货方能走得更远。(子 长)

 影院“久旱逢雨”防控切莫“失守”

 孙维国 2020 年 07 月 21 日 08: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5 按照国家电影局的要求,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7 月 20 日起可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有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20 日 6 时 26分,全国影院复工首日的预售分账票房达 140.4 万,观影人次 5 万。如果计入每张 3 元的服务费,7 月 20 日全国预售票房已经超过 150 万。

 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电影业遭受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层面,还有从业者对电影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而今,电影院按下“重启键”,对电影业发展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当观众走进影院的那一刻,电影业收获的不单是真金白银的收入,更有对电影业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都重要”,这句话置于当前的电影业发展,反映了“电影院重启”带来的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正因如此,电影院开放后,绝不是“开门大吉”,一开了事。电影院的门打开了,观众买票进来了,影院的疫情防控不能“开放”,更不能有任何的“漏洞”。要知道,影院开放不是在疫情彻底解除情况下,而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有关部门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后所做出的决定。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选择开放电影院,必然要求电影院的日常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形成影院防控每一个环节的“闭环管控”,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尤其是严格控制观影人数,绝不能为了利益而追求上座率,将疫情防控抛到脑后。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能提前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影院开放后,“久旱逢雨”的电影院会不会在上座率和疫情防控之间选择“失守”?仅仅指望影院自身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显然是不够的,相关部门的严密监管要落实落地,观看电影的观众也要积极进行监督,通过严密监管和观众监督,促使、倒逼影院履行防控责任。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仅是保障影院观众的安全,也是保障电影院的切身利益。只有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影院开放才能有序、持续。刚刚按下的“重启键”,不能又因发生疫情被按下“暂停键”。若此,不仅观众进不了电影院,电影院也将再次进入“严冬”,这对整个电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军民团结

 坚如磐 石

 李

 斌 2020 年 07 月 21 日 05: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东兴圩,身后有东兴圩两万群众,这个口能不能封得住,直接关系到数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日,安徽省望江县东兴圩突发管涌险情,驰援望江的陆军第 71 集团军“攻坚劲旅”迅速投入抗洪抢险。现场视频经媒体转发后,人们纷纷留言:“有你们在,我们放心”“护我们周全的永远都是你们”“心系人民,辛苦啦”„„

 6

  最紧要的关头,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身影。当前,全国已进入防汛的关键时期,一些地区汛情十分严峻。人民军队奋勇争先,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团结奋战,有力保障了重要堤防安全,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关键时刻发挥突击队作用”,会议要求发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优势,各有关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省市间、部门间、军地间、上下游、左右岸通力协作的防汛救灾格局。激发防洪救灾体系治理效能,弘扬军民团结的光荣传统,一定能夺取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

  党群血脉与共,军民鱼水深情。军民团结、联防联动,是防灾救灾最强大的铜墙铁壁。从 1998 年抗洪救灾,到 2003 年抗击非典疫情,再到汶川抗震救灾,人民军队始终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可靠力量。今年入夏以来,面对历史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封堵管涌、守护堤防,转移群众、救护伤员,疏通道路、运送物资„„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水泡遍布皮肤,紧急关头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都阻挡不了“洪水不退,我们不退”的铮铮誓言。人民的福祉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人民军队的信条。

  “不是那些人,还是那样的兵。”江西省九江市一位经历过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因为解放军相救才全家脱离险境的市民,特意找到今年支援九江抗洪的部队表达感谢之情。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在普通群众眼里,人民子弟兵浑身透着一股“英雄气”,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为什么?因为军心连着党心民心,每个军人心中都饱含着沉甸甸的人民情怀。宗旨所向是人民,胜利之本是人民,力量源泉是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军人以对党赤胆忠心、为民情深意重,铸就了永恒的军魂。

  党旗飘扬在哪里,军旗挥舞在哪里,哪里就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到推动定点帮扶的 4100 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人民军队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兴利,生动展现出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军民团结过去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未来也必将指引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猎猎军旗,熠熠生辉,积淀着昨天的功勋与荣誉,凝聚着今日的奋斗与奉献,召唤着未来的光荣与使命。抗洪抢险舍生忘死,疫情防控闻令而动,高寒哨所守国戍边,服务人民忠诚不变,维护和平坚定不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人民军队为民奉献的脚步永不停歇,军民团结的基因永不褪色。

 把关怀落实到每个群众

 7 来源:新华社作者:胡锦武、邬慧颖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07-21 13:500 近期,我国多个省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形势十分严峻。在抗洪救灾中,把党的关怀落实到每个群众,对于夺取抗洪救灾的胜利乃至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都是重要保障。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面对肆虐的洪水,面对损毁的家园,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面旗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党的关怀落实到每个群众,就能凝聚人心汇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带领群众斩荆披棘走向胜利。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在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江西省鄱阳县谢家滩镇前杨村,为安全转移群众,村支书方爱红两天两夜几乎未合眼;在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生活用水断供期间,镇村干部挨家挨户送上瓶装饮用水;在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双鸣村,党员干部带领 200 多人参与田间排涝„„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抗洪抢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

 2020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受突发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一些地区群众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风险加大。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无论遭遇什么艰难险阻,都要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必胜信心。

 当务之急,受灾地区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深入到汛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处,力争将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要逐户排查贫困群众受灾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予以扶持,帮助他们早日克服灾情影响,确保脱贫攻坚战役完胜。

 把党的关怀落实到每个群众,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当前,汛情与疫情叠加带来的多重隐患备受群众关注,必须引起重视。各地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还要多一些警觉、多一些细心,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齐头并进抓好“两防”,把各类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

 “0 90 多人离职事件”调查,要配得上社会期许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0-07-21 15:54 作者:朱昌俊

 8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某研究单元 90 多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中科院党组 7 月 17 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 7 月 19 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而中科院官网最新消息显示,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的专项工作组负责,足以证明此事的受重视程度。事实上,从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度,以及目前流传的各个版本的“真相”来说,的确没有理由“冷处理”,更高层面介入调查,也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

  虽然说,人才自由流动是正常现象,但一个“中”字头科研所短时间内出现近百人的“离职潮”,这无论如何都难言合理。即便这种流动在程序上“正常”,但对于一个机构的发展来说,恐怕也算得上是“意外”。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真实原因何在,科研人员大规模流出,又如何保障正常的科研秩序,这些问题显然应该有严肃解答,要配得上国家、社会对“中”字头科研机构的重视和期待。

  综合媒体报道,围绕此事的解读,目前有多种说法。但“换保安”这样的理由,实在经不起常识的推敲。外界很难相信,近百人的高学历科研人员集体离职,仅仅是因为单位换了保安。而诸如不满待遇下降、随意撤销科研机构、领导任人唯亲等说法,已经指向整个科研所的科研环境、人才管理是否正常,对此显然应该有全盘厘清。因为其调查结果不仅关系到此次集体离职事件的真相,更关系到能否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进而关系到一家科研机构的立身之本。

  此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称, “这种人员流动一直存在,辞职人员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然而,也有知情人士称,“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 500 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 200 个人了。这下 90 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 100 人左右。”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是否表明涉事机构所谓的“人才流动一直存在”只是意味着只出不进的流失现象一直存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家外人眼中的顶级科研机构陷入如此窘境?就此而言,这次调查既要查明90 多人集体离职事件的真相,也要对涉事科研机构近年来人才快速流失的问题有全方位的彻查。

  另外,此事发生在当前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有必要将之作为一个机构样本予以严肃审视。事实上,目前围绕此事的解释之一,就是涉事科研机构内部改革引发了科研人员的不满。如果其中真有这层原因,理当对改革的合理性进行科学评估。而类似这样因为改革带来的负面反馈,是否只是个例,在其他科研机构是否也存在,也有必要举一反三,加以全

 9 面摸底。此事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负责调查,或许就不无这样的深意。

  90 多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围绕此事的种种原因解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调查组介入后,相信谜底不久就会揭开。全面、客观厘清这起引发关注的个案,将其带来的启发和教训融入到当前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中去,助力国家科研环境继续优化,或许能产生更大的公共价值。而这,应该也是社会最希望看到的。(朱昌俊)

 对“0 90 多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应该有个说法

 2020 年 07 月 21 日 07:39:44 来源:澎湃新闻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核研究所 90 多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官方最新回应称:中科院党组 7 月 17 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 7 月 19 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

 舆论对一家科研机构竟有“90 多人集体离职”,在惊讶之中,有为之一番议论的;也为之一声叹息的。议论中自然有不同意见,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人员流动自由,“走就走吧——离开了谁,地球都照转”;也有猜测是不是所在单位有关心不够的责任;也有人觉得这事折射的是当下一种现象,当属见怪不怪。云云。

 此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事处一名负责离职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90 多名科研人员于 6 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这当然是“一方”之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组织上决定对“90 多人集体离职”事件进行调查,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人事工作高度负责的体现。公众需要对这样的不多见的“离职”事件知道真相是什么。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的流动,包括各类人才,甚至高级人才,都允许自由流动。但是,无论姓“公”,还是姓“私”,用人单位对每一名“被用者”的“来来去去”都应有个说法。何况,这是国家的一所重要研究单位。这也正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所在。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确实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随意性比较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很是任性。尤其是在就业(从业)相对比较难的状态下,有些用人单位的主司者更是“朝南坐”,行事相当张扬。在这样的单位上班,有的人即使有什么意见,往往也只能忍着不敢流露出来;有的人只能一有机会就与原单位“拜拜”——跳槽了。

 10 表面上看,一些科研人员流动是正常的;但是,实际上却存着隐性的异常,特别是涉及人数众多。具体到这“90 多人集体离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相信通过认真的调查会有答案。为什么在一所面向核安全与先进核技术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创新型研究所,会有这么多人的集体离职发生?即便是如该所有关人士先前所说这 90 多人“属于自愿离职”“被挖走的”,那么,本所本院有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呢?这恐怕都应该在调查之后给出个说法。

 眼花缭乱的“神童”,或许都是“工具人”

 2020 年 07 月 21 日 07:40:55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神童”有点多。

 先有写“博士水准”论文获奖的小学生,后有“天才少女”岑某诺„„一个比一个“神”,一个比一个唬人,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神童界的老前辈”何宜德又火了,缘由是 12 岁的他要“硕博连读”。此前,他屡被报道的事迹包括:1 岁徒步暴走、2 岁攀登南京紫金山、3 岁在雪地里裸跑、4 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5 岁开飞机围绕北京野生动物园飞一周、6岁写自传、7 岁三次穿越新疆罗布泊,8 岁考入南京大学„„ 前几位“神童”,已经实力展示了什么叫“大型翻车现场”,这位何姓小朋友的“互联网漂流”,最后结局还不好说,但大概率也逃不出前几位的命运魔咒。

 他“考入南京大学”的光环,掩盖不住的真相是:自考,大专学历,考了两年半,三门是压线通过。有网友还扒出,考试科目里没有英语、数学,都是一些简易知识„„其他“光辉事迹”,要么本身真实性存疑,要么对“神童”证明力度不够。

 唯一的加持,只是年龄小。但光这一项,怎么能叫“神童”呢? 读硕博的决定,或许会加速这个“神童”的落幕。因为一篇论文,就能衡量出作者几斤几两。

 一个个“神童”来了,又在被打回原形后,迅速消失了。唯有一种“神童情结”,在一些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一股“神童热”,特点是拼命学习数理化,以低龄考进中科大少年班。现在的“神童”则多元了,有走学术风写论文的“理科生”,也有在人文和社会领域一鸣惊人的“文科生”,追求不同的“人生价值”。

 两代“神童”的交集,是狂热偏执的父母——从新闻来看,以父亲居多。但不同的是,上一届的父亲们,是真相信孩子是“神童”,想要早点开发,但培养

 11 路径还是常规的,就是在考试升学中证明。这届父亲们则精明得多。孩子是不是“神童”,根本不重要,他们相信的是,可以只手“造神童”。

 这些父亲们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诀窍:造简历。越华丽,越浮夸,越唬人,越好。至于种种光环,上限能否证明孩子是“神童”,下限是否符合常识和认知,都不重要。只要能完美体现某种“成功学”的精髓:更早,更多,更强。

 这就是这些父亲的“鸡贼”处,用写诗、演讲、雪地跑步、穿越罗布泊„„这些不寻常或不好客观衡量的经历,将“神童”的最终解释权归于自己。对质疑和批评自动屏蔽只是基本操作,用牵强附会、似是而非的说辞和粉饰,忽悠更多人,才是本事。

 如果你真以为这些父亲“脑子不正常”,那就错了,没有人比他们更精明。“天才少女”背后,有培训机构的身影;南京“神童”的“鹰爸”,有自己的“教育公司”„„你看到了“神童”的荒谬,但其实,他们是父亲生意的“工具人”。

 这些父亲的偏执,是坚信套路有广阔的市场。“神童”始于父亲教育理念的实验品,终于商业代言人。那个“天才少女”,已经能给父亲挣钱了,这在很多人眼中,不就是“最大的本领”吗? 这一届“神童”的父亲,对孩子进行的是智力和商业的双重开发。他们在“事业”上可能“成功”,也可能信誉破产。但比起风险,收益是诱人的。

 “神童”其实也是受害者。在他们没有自主选择权时,被强制带上了一条不归路,但最后的苦果,都要他们自己吞下。他们过早失去了天真童年,仅这一点,就是无比重大的损失。

 天才少女”背后那些忽悠人的“大师们”

 2020 年 07 月 21 日 07:37:38 来源:新京报 视点 从陈安之向下,“师承”关系一直延伸到岑某某,的确是有迹可循。

 寻找一天写诗 2000 首“天才少女”岑某某的背后推手,有了新进展。

 相信不少人在观看岑某某独具特色的演讲视频时,都会隐隐念及一个人,那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而据媒体最新调查,追根溯源,岑某某成功学演讲的“师承”,向上或许真的可以勾连上陈安之。

 12 据报道,岑某某曾经“师承”成功学演讲师姬剑晶,姬剑晶则“师承”曾号称“亚洲销售女神”的徐鹤宁,而有报道曾披露,徐鹤宁则“师从”陈安之。由下溯上,一条“岑某某—姬剑晶—徐鹤宁—陈安之”的关系链似乎昭然若揭。

 陈安之近年来不再抛头露面,但其成功学演讲课程依然饶有影响,传播甚广。陈安之一脉如今也散出了众多“徒子徒孙”,岑某某就是在其徒子徒孙的影响之下,走向了“天才少女”之路吗? 从岑某某、姬剑晶到陈安之 网络公开视频显示,岑某某曾多次在演讲中感谢其“人生导师”姬剑晶对她的培养。

 姬剑晶是谁?据报道,姬剑晶是三家公司的股东,其公开身份是“轩辕国际董事长”“演说家”“作者”等。而姬剑晶正是凭演说吸引了岑某某投入其门下——两年多前,岑某某诺第一次在温州参加姬剑晶的培训课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演讲。而姬剑晶的课程价格不菲,岑某某自称,“当年报姬老师的弟子要 18万”。

 岑某某将如今的“成功”归之于姬剑晶的指导。而姬剑晶也有一位相似的人生“贵人”——徐鹤宁。

 姬剑晶对外宣传自己为“亚洲销售之神”,而“亚洲销售女神”的名号则早就被徐鹤宁牢牢戴在头上。一份对外宣传资料显示,徐鹤宁“24 岁打破亚洲销售纪录、25 岁打破世界销售纪录„„28 岁影响力遍及全国”。

 姬剑晶在演讲中称自己曾负债 20 万,居住在上海的农民房,直到找到了“人生教练”。在徐鹤宁的帮助下,他只花了 5 年便成为了“最年轻白手创业的劳斯莱斯车主”。在轩辕国际的微信公号上,也刊登着一张号称“徐鹤宁老师赠送姬剑晶奔驰汽车”的照片,以此来显示两人的友好关系。

 姬剑晶“师从”徐鹤宁,而徐鹤宁同陈安之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消费日报》一篇报道指出,徐鹤宁是陈安之的弟子。而在公开资料和视频中,有众多陈安之和徐鹤宁的合影照。徐鹤宁在公开的演讲视频中,称自己曾经在陈安之的机构参加培训。徐鹤宁也往往以陈安之弟子的身份公开演讲。

 如此一来,从陈安之向下,“师承”关系一直延伸到岑某某,的确是有迹可循。

 陈安之成功学害人不浅 陈安之的成功学曾经“显赫一时”。

 13 2001 年,陈安之开始演讲、出书、各地跑,开始声名鹊起。2005 年还曾登上央视《对话》节目,和马云曾展开过一段经典的关于“谦虚和成功”的对话,还教训马云要谦虚。

 陈安之的书和光盘遍布大街小巷,也都有他梳着油光的背头,面带微笑、眼睛闪光的形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也渐渐认识到,想成功绝非靠喝点鸡汤、打打鸡血那么简单,陈安之那一套成功学渐渐不再受追捧。

 然而,现在搜索各大电商平台,依然有成套的陈安之成功学书籍在售,短视频平台上也能看到有数个打着陈安之名义的账号,在传播陈安之的视频。据《消费日报》报道,直到 2018 年,陈安之依然在私下进行演讲培训捞钱,甚至有受害者投诉被其“骗了”118 万“拜师学艺”。

 不仅如此,也不断有人打着陈安之徒子徒孙之名,抛头露面大肆捞钱乃至犯罪。比如,2015 年公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自称陈安之首席弟子的陈志华就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判刑 8 年。而最近,在 2020 年 5 月 8 日公布的判决书中,自称陈安之弟子的余娟某以同样罪名被判刑 4 年。

 无论是陈安之抑或姬剑晶,本质上都只是“卖课”,是想借由教他人“成功”而让自己成功。但他们真的成功了吗?陈安之个人不敢公开亮相,诸多“弟子”身陷牢狱,姬剑晶公司也已闭门停业,而岑某某的“成功”更是让世人惊呆。

 让人后怕的也正在于此,这样的带毒成功学已经开始套路、“荼毒”孩子们。比如,岑某某自己不仅深陷其中,她还透露自己在培训其他孩子。

 陈安之成功学危害甚深、荼毒甚广,岑某某或许只是暴露于世人眼前的一个例子。而这一整套关于成功学课程所牵涉的组织、个人,也是时候该好好治治了。

 大学生犯强奸罪获缓刑,“留校察看”处分还须斟酌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0-07-21 15:54 作者:柳宇霆 法律学者

  一份高校处分决定惹来万千瞩目。据媒体报道,7 月 20 日,一份关于“浙江大学关于给予努××留校察看处分的决定”在网上引发关注。这份决定显示,2016 级学生努××犯强奸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因此被浙江大学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在网上,这份处分决定成为众矢之的。从公众网上的议论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刑期颇有微词,强奸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罪行,都构成强奸罪了,竟然刑期这么短,还有缓刑,也就是说,不用进监狱;二是对学校处分颇为不满,强奸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危害大,后果严重,当事人的主观恶性也更重,居然还能不被开除,只给个留校察看的处分。

 14

  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刑法严惩强奸犯罪,明确“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将起刑点放在了三年以上,并规定有“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等五种情形,更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具体的定罪量刑,还要看事实证据和犯罪情节。具体到此案中,如果努××有自首等情节,主动投案、认罪认罚,是可以得到“从宽”处理的,在法定量刑幅度之下减轻处罚,也就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再符合“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等条件,宣告缓刑也有可能。

  虽说强奸犯罪获缓刑在法律上可以解释清楚,但大学的跟进处分却还有商榷余地。2017 年 9 月实施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如有“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形,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各大高校也有类似规定。就努××所在的浙江大学而言,出台的是《浙江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在这份校规上明确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宣告缓刑的,给予留校察看或者开除学籍处分”,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在大学方面看来,既然宣告缓刑是“二选一”,那么给予留校察看处分,也符合部门规章、大学规定,并不能说违规操作。

  问题在于,处分“二选一”,就一定得是留校察看吗?或许,在校方看来,努××虽然犯了强奸罪,但量刑较轻,还有缓刑,与三年有期徒刑的“天花板”还有较大距离,不好顶格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再者,从教育挽救的角度看,也不宜“一开了之”。但是,校方也应正视,所处分对象犯的并不是普通罪行,而是强奸罪。

  虽然,有关案情尚未公开,但这种罪行的极大社会危害性,以及潜在威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样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校方的“从宽”处理,今后当有“性犯罪前科”的他行走在校园中,那些被危害过的女性,那些不知其底细的女性,会感到安全吗?

  不仅如此,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给予学生处分,“与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入罪举轻以明重”,更轻的行为都追究了,那么更重的行为更应受到追究。作为一个基本常识,强奸犯罪是比考试作弊更严重的行为,如果考试作弊都给予开除处分,强奸犯罪显然不宜留校察看处分。轻描淡写的处分,对受害的当事人不公平,更是对法规制度权威性的损害。

  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对正义的最大支持。据报道,7 月 20 日浙江大学紧急召开了会议,正在研究处理此事,后续情况会再公布。在坊间,另有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在流传,直指努××另有劣迹。有关部门应当深入调查,让真相水落石出,让处分合理归位,给受害当事人和公众一个说法。(柳宇霆)

 15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热点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