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XX县XX村走向全面小康调研报告,&,把握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着力点,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和弱项

XX县XX村走向全面小康调研报告,&,把握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着力点,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和弱项

时间:2022-08-16 0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半条被子”映初心

  高奏红歌奔小康 XX 县 XX 村走向全面小康调研报告

 & 把握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着力点

 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和弱项

 中共 XX 县委宣传部

  绵延的青山与近处的果园融为一体,柏油马路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楼房巷道整齐洁净,鸟儿在花丛中歌唱……走进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处处是美景、步步入画来,一幅乡村振兴的和谐美景尽收眼底(开头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方式,语言优美,很有画面感,使人读起来有味道、有兴趣)。

 沙洲巨变

 XXX 村位于XX 县城西部50 余公里处,村里目前共有142 户529人。1934 年11 月,“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介绍典型的基本情况)。

 可谁曾想到,曾经的XX 是一个处处黄泥路、旧瓦房,闭塞落后的小山村。2016 年,“半条被子”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语言很生动),XX 村由此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 年伊始,当地以红色文化为桥梁,着手建设XX 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徐解秀旧居等一大批景点,同时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优水

  果种植。

 如今的XX 村旧貌换新颜,满目皆葱茏,从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晋升为享誉全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圣地、小康生活新样板、乡村振兴新典范和红色旅游新名片,相继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等金字招牌(将取得的亮眼成绩放到前边,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激发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沙洲做法

 红色引领,党建先行,政治建设坚强有力。“头雁”领航“雁”齐飞(使用俗语)。村支书 XXX 放下日杂生意、村主任 XXX 卖掉建筑挖掘机、村干部 XXX 转让运输货车,他们当上村官为大家,带动全体党员争做表率,在竞超比拼中凝聚强大合力和战斗力(用典型事例说明)。“五化”建设“激活水”(巧用形容)。党员“三会一课”常态化,主题党日活动品牌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声有色,党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被评为XX 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聚心画出“同心圆”(妙用比喻)。紧扣“团结、进步、发展”主题,干群同心筑梦,共同打造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文化大繁荣、民族大团结的模范民族村。

 红色浇筑,建设景区,打造发展引擎。深挖红色资源,构筑“红色景区”。建成“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通过雕塑、书画、遗物和声像等方式,诠释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的血肉联系。景区涵盖周边五村,打造了一带一路一门户、两线两地一群房、三山三园二

  广场、田园七景和四区一带。擦亮红色品牌,绘就“初心地图”。加大媒体宣传推介力度,《半条棉被》电影拍摄热映,XX 经验被《人民日报》头版推介。2019 年 6 月,湖南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在XX 举行。“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XX 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传承红色基因,聚合“红色动能”。从驻点县领导到扶贫队和帮扶人,把“半条被子”故事当“传家宝”(比喻手法),栉风沐雨、夜以继日,携手群众奔小康。

 红色牵引,农旅融合,复合产业蹚出致富路。注重保护传承,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免费供苗、培训、保销等措施激发产业热情,种植特色果蔬 1000 余亩。引进 10 余家企业开发文旅市场,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1 期,受众500 人次。发展民宿、农家乐、土菜馆等32家,摆设农货摊点56 个,30 多位村民在景区就业。去年村集体创收40 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 13840 元(用数字支撑,很实在)。红色着底,内外兼修,描绘小康锦绣图景。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完成180栋民居的立面改造,建成37 栋特色民居。新建公园、广场、休闲活动中心等设施,实施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建立 30 人的保洁队伍,蜕变后的 XX 村拥有缤纷多彩的景观景致、新风新貌。

 红色升温,薪火相传,干群连心鱼水情深。把上门群众当客人待。新建功能齐全的村级服务一体化平台,以全天候模式代办便民服务,为民办实事 886 件。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开展“弘扬半条

  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八大行动,开展“日访夜谈”,开办“板凳会”“夜谈会”66 场,把民生民需落实落细。把党群干群关系考核量化细化,让群众来说话、百姓来评估,要求党员干部对村民认识度 100%、熟悉度 95%以上,村民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 95%以上(用数字支撑),三条“硬杠杠”筑牢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红色厚植,守望相助,璀璨文明蔚成风气。“XX 文化”领乡风。在修订完善的朱家祖训、村规民约等规约中,植入红色基因。开展送戏下乡、专题讲座、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评选“服务之星”“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模范,构建“精神家园”。志愿花开“泽”农家。组建30 人的志愿队伍,设岗定责,群众点单,志愿做单。互助会68 名会员,捐钱捐物捐工,营造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情感相融的氛围。法“润”XX 变“绿洲”。大事大商量,全村民主商议合力推进;小事小商量,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安装监控 200 多处,织密防控网络,壮大专职治安巡逻队,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宜居宜业宜乐。

 XX 启示

 永远跟党走,人民有奔头。XX 村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战胜贫困,步入小康。XX“样板”是时代缩影,是“跟党走、有奔头”的生动诠释。坚定群众路线,薪火代代传。在筑梦小康道路上,XX党群干群心手相牵,奋勇当先,连战连捷,实现美丽蝶变,彰显了“群众路线伟大,群众力量无穷”。加速融合发展,振兴路更宽广。XX 村以“党建+”和“旅游+”多元化发展经济,三产深度融合,以

  “产学研”结合打造“产供销”全链条,乡野变热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把握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着力点

 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和弱项

 2020 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 实现这一目 标已是指日可待。

 随着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 4 亿中国人即将跨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目 标以来,在改革开放战略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低收入国家逐步发展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从一个封闭的、 落后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开放的、 相对富裕的经济体。

 经过近 4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近 8 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到 201 9 年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1 万美元, 形成了 4 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 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这些发展成就来之不易, 表明我国正在走向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 意味着向共同富裕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初步目 标。

 现在的小康社会并不是一个富裕社会, 更不是一个共同富裕

  社会。

 当前我们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也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 30 年得到根本解决。

 也就是说,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成为一个高度民主自由的国家, 成为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

 这也是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

 不言而喻, 我们今天的小康社会仍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社会。

 在

 改革开放 40 多年中, 前 30 年我国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 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 0.3 左右上升到 2008 年的 0.5 左右。

 虽然在此之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受到抑制, 但是收入差距仍处于过高的水平。

 我国的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也比较严重。

 从收入差距来看, 虽然近几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但现在仍处于高位水平, 201 8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 2.7 倍, 仍然大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近几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缩小的趋势, 然而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 东部城市地区与西部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虽然我们可以在 2020 年底实现现有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 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测量方法,我国的相对贫困人口接近 1 .5 亿。

 除了收入差距之外, 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也非常明显。

 大城市与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不平衡, 导致人力资本形成很大差别, 虽然学龄儿童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但他们受教育质量的差异却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总之,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

  提出的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 标远没有实现, 要走向共同富裕必须重视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 建立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机制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 将逐步走向富裕社会, 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邓小平的“两步走”战略非常明确地指出, 第一步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二步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 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需要选择和设计出可行的制度安排, 特别是要建立起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机制, 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和再分配的政策体系, 构建公平与效率兼容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格局, 大力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并缩小人与人之间能力发展上的差距, 实现更高水平的机会平等。

 共同富裕社会的第一标准是富裕。

 对于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 提高效率, 激励创新, 实现较高速度经济增长, 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未来 30 年中仍是第一要务。

 实施任何以牺牲效率和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公共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都需要慎之又慎。

 然而, 从共同富裕的目 标出发, 只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增长, 强调效率优先, 而忽视社会公平也是不可取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为实现与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兼容的分配制度, 在一些分配领域实行有差别的分配制度是必需的。

 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

  高水平后的一种分配方式。

 因此, 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最优的兼容点是建立共同富裕体制和机制的关键点。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来看, 能够处理好发展与共享关系的国家都成了共同富裕的国家, 如北欧国家。

 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个关系的国家, 即使成为富裕国家, 但并不是共同富裕国家, 如美国等。当然, 还有一些国家是处理这个关系的反面典型, 不仅经济贫穷,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发展成果分享的失衡。

 从这个意义来说,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兼容、 发展与共享的良性互动并不是空想, 是有现实依据的。

 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 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 并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 中国过早地追求共享的社会目标, 而忽视了发展和富裕目 标, 最终没有摆脱经济发展落后、 社会发展滞后的后果。

 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 而且导致了“共同贫困”。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 中国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之路,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的奇迹。

 但是,在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 没有很好地兼顾发展成果的共享, 导致长期以来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也影响人与人发展上的不平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在 2050 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这一宏伟目 标的关键是处理好发展与共享的关系:

 发展为了共享, 共享促进发展。

 实现发展与共享的良性互动, 需要对发展和共享的概念重新加以界定。

 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

 它

  包含人的发展内容, 是人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所有人的能力的普遍提高与人与人之间能力差距的不断缩小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取决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取决于人类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在同等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潜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并非我们想象得如此巨大。

 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差异造成的。

 因此, 社会发展的一大要义是营造人人机会均等的发展环境, 全力缩小人与人之间发展环境的差别, 创造更高程度的机会平等。

 三、 实现人人发展机会的平等 从现状来看, 我国在实现人人机会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这也是在未来 30 年我们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

 儿童在发展机会上仍有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既产生于各种资源的不充分, 也来自于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

 在儿童学前发展阶段, 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部分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 落后的婴儿喂养方式、 严重不足的学龄前教育设施和师资以及低水平的医疗服务等, 使农村落后地区的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在义务教育阶段, 虽然全国基本上普及了义务教育, 但是由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 造成了明显的教育质量的差异, 从而导致同等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发展能力上的较大差别。

 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 只有那些有较强发展能力的学生才更容易获得进一步提高其自身能力的机会和资源, 他们可以享受高等教育, 更优秀的学生获得享有高水平、 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

  那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发展机会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很容易成为低工资、 低技能的员工, 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之间发展能力和机会的差别会日 渐增大。

 这方面的差距既是工资差距的主要来源, 也是收入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

 因而, 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将是实现共同富裕目 标的关键。

 其...

相关热词搜索: 全面小康 走向 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