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00506写作(一)(知识重点)

00506写作(一)(知识重点)

时间:2022-07-31 17: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上编

 写作主体论

  第一章

 写作活动与写作行为 第一节

 写作活动的特征 一、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作为人类凝聚思想、表达情感、加工与传递知识的基本手段,写作是人类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写作的主要特征:

 1. 综合性。陆游教导其儿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2. 实践性。无论何种目的和类型的写作,其实际操作过和不外乎是运用语言文字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工作业绩、学术研究成果或其他需要传递的信息凝结成文本的过程,因此,写作说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能力是一种将个人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诉诸笔端与他人交流共享的最基本的表达与沟通的技能。

 3.。

 主体性。写作是一种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每个作者的思想、情趣、风格都会通过作品抒发或流露出来,从而使文本呈现同不同的风貌。不同的作者即使面对同样的写作客体甚至同样的写作要求,最终完成的作品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任何一个客体或写作对象一旦进入文本都

 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作者的影响,带有作者的印记。

 第二节

  写作行为的诸环节 一、准备阶段:包括素材的积累、写作动机触发与选题的形成等。

 二、构思阶段:

 首先是聚思和立意,也就是确立本次写作的核心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是运思与谋篇。古人所谓“袖手于前”“成竹在胸”说的都是 运思这个环节。谋篇目标是材料的取舍,选择作品展开的方式与顺序,其过程主要是 剪裁与布局。

 三、行文阶段:写作实践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通常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如果说叙述是为一篇作品搭起骨架的话, 描写便是赋予作品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躯。描写的着眼点应是使写作对象就得生动可感知,描写的关键却是写出对象的特点与相互的区别。在所有描写技巧中,最能检验写作者功力的是 细节刻画。写作的冲动首先源于 作者集聚在内心的情感。议论至关重要的是 提炼观点。

 充足的理扰,完整的逻辑链,深入的分析与思辨,既是我们研究思考问题的必要步骤,也是我们在文本中阐发观点不可缺少的环节。

 优秀的作家总是家展现 语言的魅力视为写作的最高追

 求。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典型地反映了作家们在写作活动中对语言之美的不懈追求。

 写作中语言表达最基本的标准是 得体。因为不同的文类和文体有不同的言说方式与表达特点,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语体。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我们可以把语体分为 文艺语 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与事务语体。文艺语体追求表达的创造性和个性,因而常常突破固有的表达模式和语言规范,被认为是 “陌生化”的语言操作。

 行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修改。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第一节

  作者的素质与修养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他应当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准备丰富或在某个学拉领域术有专攻的人。

 其次,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一篇作品的思想价值,最终取决于 作者对社会人生思考洞察的深度和思想境界的高低。

 其三,一个优秀的作者还应当是一个 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捍卫者。能否坚持探究生活的真谛,追问生命的意义,坚持人生的理想,是检验一个人精神境界和学术操守的试金石。

 其四,他应当是热爱生活,能体察生命之美的有心人。

 其五,他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此语道出写作的真谛在于 作者人格的真实表达和流露。

 第二节

 写作能力的构成 一、对人类情感与心理世界的体察与领悟力。作家刘心武曾说:“文学实际上已构成了一种关于人类情感的准科学,因为文学的重要属性之一,便是它对情感的具体而精微的分析。” 二、对客观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感知与想象力。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提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两项特殊技能。第一,他能用有限的语言信息,激起无限的想象和回忆;第二,他能用抽象的语词构成感性的形象。

 三、对文本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哲理的洞察力与批判力。

 四、对文本语言形式有感受力、组合力、表现力 五、对所论对象进行逻辑的判断力、分析力与思辨力 第三章

 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第一节

 写作思维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用形象说话,通过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观点及意见是文学的特殊性能。

 1.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认识的方式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第二条路是艺术。

 2.形象思维是基于事物之间关联性和相似性的比较而展 开的思考,它最主要的形式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是基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似性开展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想活动。想象和联想是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二者常常互为表里,相依相伴。通过 想象的中介,作者可以在没有关系的事物间建立联系。

 抽象思维在 升华写作动机中发挥着 决定性作用。

 二、逻辑思维与灵感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概念、 判断和 推理;语言表达的 基本形式是语词、语句(包括句群)。概念是语词的内容。语词是概念的“ 物质外壳”。

 常见的逻辑方式有 演绎和 归纳两种。演绎逻辑,指的是由一般推出特殊(个别)的推理方式,表现为由已知的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是指研究和写作活动中,由于某种偶然机缘的触发,而突然产生的思维豁然开朗的 顿悟现象,它如同灵光闪现,倏然而来、飘然而去。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也。灵感思维具有 突发性、偶然性、 短暂性、 亢奋性和 突破性等特征。

 直觉思维最能检验作者的悟性与创造力,并充分展现出作者的个性。

 三、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首先,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怀疑精神。其次,批判性思 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

 与批判性思维息息相关的是创造性思维。我们要想让自己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就需要思考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创造新形式。

 求异思维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表现形式。

 四、目的思维与形式思维。

 目标是激发写作动机的内驱力。

 所谓形式思维,包括文体思维、结构思维和修辞思维。要求作者在写作中相应地建立文体意识、结构意识和语言意识。在题材选择上,诗歌往往选择最打动人的片段和瞬间,小说却注重动作连续的事件和曲折复杂的故事,戏剧则更关注冲突激烈的场面和情境。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诗歌通常运用富有暗示性、包孕性的意象和意境来传情达意;小说则把思想主题渗透到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戏剧却常常把作品的思想通过角色的台词抒发出来。

 第二节 努力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创作能力,即表达自我诉求和自我情感能力:首先是要引导他们直面社会,用心投入生活。其次,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掌握更多专业化的知识及能力。其三,要形成良好的练笔习惯。

 第四章

 写作素材的积累

 第一节 写作素材与素材积累 一、素材的含义:

 本教材所说的素材,既指“为创造需要而做的原始材 料”,还指在写作目标出现之前,作者生命际遇中的原始事件、事实、表象以及知识、日常经验等。

 素材的积累是动态的、历时空的,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人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到终老的那一刻积累才会停止。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是否进行写作,素材积累在个体生命历程中都在不断充实、更新。

 二、素材积累在写作中的作用:

 1.素材积累能够激活作者写作动机的心理机制。

  2.素材的积累过程促使写作“灵感”发生。

 3.素材积累是形成文章思想观点的物质基础。

 三、素材积累的特点 1.自然性与持续性 2.系统性与独特性 四、素材积累的要求 1.积累素材贵在一个“勤”字 2.积累素材要丰富 3.积累素材要与思考紧密结合 4.积累素材要及时整理 第二节

 写作素材的类型

 一般说来,素材积累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 感性素材储备。即对客观现象、客观事实的积累。二是 知识素材。三是 思想观点素材。四是 情感素材。

 一、文学写作的素材。文学写作庆注重对 人、事、景物等素材的积累。

 二、学术写作的素材。学术写作要注重对有关的现象、事实、实事、数据、文献等素材资料的积累。

 三、实现写作素材。、 1.积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知识。

 2.积累一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辅助性知识。

 3.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定和本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有足够的了解。

 4.对领导思路和观点的积累。

 第三节 素材积累的途径与方法 一、素材积累的方式 1.无意识“自动积累”。无意识素材积累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明显,尤其是散文写作,比起其他文学体裁对无意识积累的素材的运用更为直接。

 2.有意识“自觉积累”。

 无意识“自动积累”并不会随着“自觉积累”的出现而消逝。由于生命个体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自动积累”

 在“自觉积累”的强势挤压下仍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充盈着写作者。可以说这两种素材积累形态,在写作者那里始终并行不悖。无意识积累素材在发生过程中有可能转变为有意观察积累素材。能够将“自动积累”向“自觉积累”转变,与其接受的职业目标训练有密切的关系,有鲜明职业角色意识和目标追求的人,才会在许多情况下把无意的变为有意的。

 二、自觉积累素材的途径与方法:

 1.观察。

 观察的类别:(1)艺术观察。艺术观察是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和捕捉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景观等美的形象,以获得创作素材的一种感知活动。文艺观察也叫审美观察。(2)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3)实现观察。实现观察是指一般人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捕捉周围事物的一种感知活动。

 观察的实施:(1)艺术观察内容的实施。①选取理想的观察视点和方法。从观察主体来看,艺术观察往往带有主观性。②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所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说的就是抓住有特征的、典型的素材,才会为写作的感染力打下基础。③做好观察记录。(2)科学观察内容的实施。①选择观察对象。②确定观察内容。③选择观察方法。科学观察基本方法有:动态观察、静态观察、比

 较观察。④观察实施。⑤整理观察资料。

 2.调查。

 调查的类别:(1)社会调查和科学调查。这是按调查的目的来分类。(2)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这些调查是按调查对象覆盖的范围来分类。(3)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这些调查是按调查的形式来分类。

 调查的实施:(1)调查准备。(2)调查思路的形成。(3)调查问题的提出。(4)调查问卷的设计。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过程没有灵活调整的可能性。

 3.阅读集录。

 (1)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策略。阅读分为“审美的阅读”和“理解的阅读”两大类。从阅读过程来考察,阅读可分为“浏览式”阅读、“分析式”阅读、“研究性”阅读。

 从积累素材的角度来看,阅读对象和阅读策略的选择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阅读专业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科书等等。②与本专业、本课题相关的书籍。③阅读中重视语言素材的积累。

 (2)阅读的要求。

 (3)阅读对象获取的渠道。①图书馆文献查阅。②网络资源搜索。

 (4)阅读集录的方式。①剪贴集录。②图表演示集录。对阅读中与具体写作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摘录, 分类存储于

 电脑文件夹或纸质卡片中。③图表演示集录。④网络集录。第五章

 写作动机与选题 第一节 写作动机的激发 一、什么是写作动机。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活动, 写作动机是作者投入写作活动的内在 动力。写作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完整的动机系统应包括需要、欲望、意图、目的、意志、兴趣、愿望、理想、信念、世界观、心理定式、审美定势等多种成分。

 (一)需要。

 (二)目标意图。写作的目标意图既有政治性也有经济性的;既有生物性的,也有社会性的;既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等等。而且目标意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数种全一而发力;对行为作用力来说,只要目标意图明确深刻,其作用力才强大而持久。

 (三)情绪、情感 (四)意志 二、写作动机的特性 (一)复杂性。贾平凹说:“写书于我,是作用于社会, 作用于时代,也同时是为了我自己的受用。” 从写作动机与写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考察,两者之间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动机的发生源于某事物的激发,但写作对象可能不是这一事物本身,而不同作者的同一写作行为也可能

 受不同动机的驱使,例如有人是为挣稿费维持生活,有人是为了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写作任务,有人为评职称,有人为写出心中的那个“白日梦”,有人为了表达互动交流的渴望等,动机复杂多样。

 动机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主体客体互相作用的不定性上。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对象,作者的认识不断调节、深化,创作前、创作中,动机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创作结束时与开始相比,截然相反。但丁最初创作《神曲》的动机是出于对精神上的爱人无限哀痛和追念,但后来却从爱情诗的写作转变为社会批评之作。

 (二)主体性 (三)社会性 三、写作动机的生成 (一)文学写作动机的生成。文学写作外物激发方式 有多样的情形,有“原型激发”,有“情景诱引”式,有“外物启示”式,还有“思想点化”。女作家张翎的小说 《余震》的创作就缘于阅读。内部激发式动机的触发源主要来自 作者的心理世界。

 (二)学术写作动机的生成。从研究主体的态度角度 区分,学术写作的动机有主动动机和被动动机两类。所谓被动动机,即写作的原初动机并非来自于作者内心世界的渴求,未能显示作者的主动意识。比如在职业领域里,奉命进

 行某个课题研究,最后撰写科研报告,这种写作“需要”是外力施加的。根据组织的要求申报课题,按预定计划完成课题的研究,也不是完全主动的,有明显的外部力量的驱使,其写作的原初动机的生发虽与外部因素有关,但却属于被动之列,作者自我的“驱动力”没有完全形成。这种原初被动动机性质如果不能转换为主动动机,虚假性可能笼罩整个写作过程,其结果也将是虚假的。“学术造假”事件、“重复研究”现象,从根子上说,正是动机生成的“虚假”所致。

 (二)实用定作动机的生成。爱功利目的支配的写作,或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或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写作,“ 实用性”是其功利特征,“ 用的需要”是动机生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选题的策略

 一、选题的特征 (一)剥离性(二)层级性(三)图示性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本色与当行。我们所说的本色和当行其实指的是在选题时作者的内标尺。

 (二)适度与适当。

 (三)辨识与辩证。

 三、选题的方法与步骤 (一)学术写作的选题。其基本方法:1.追问疑点“探

 索法”;2.学术动态“定位法”;3.学术盲点“补漏法”。

 (二)文学写作的题材选择。文学创作的题材选择具有自由性、主观性和命意性。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体裁,情 感思维在选题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实用写作的选题 第六章 聚思与立意 第一节

 聚思的艺术 一、聚思的含义:聚思是主体从自己的心灵尺度和心理内容出发,将注意力指向先是已甄选过的素材,进行再体验、再认识的思维活动,其过程表现出选择、维持、调节、监督的基本功能。

 二、聚思的特点:

 拓展性、 创新性 三、聚思的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功能。想象可以对生活经验进行补充和超越。

 想象是聚思活动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文学聚思活动中想象非常重要,在学术写作和实用写作中同样存在着想象。但是,科学家、理论家研究和写作中的想象与文学家的想象差别很大。前者的想象是为了对实际事物对象有精确的把握,并不顾及对象的个性特征;而文学的想象则是具体的特殊的有感性色彩的想象。在艺术想象中,不仅突出和表现了作者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在创造人物形象 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

 人物的个性特征,要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去想象和塑造人物,使其成为典型的“这一个”。想象不能背离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

 2.想象的方式 黏合。把客观生活中不同事物的特征、组成部分,根 据需要在头脑中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比如吴承恩笔下的 孙悟空、安徒生童话中的 美人鱼等。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创造新的形象。。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言“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即指联想。

 夸张。改变思维对象的正常特点,突出某些特点,或者略去另一些特点,使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或可笑或惊人。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塑造小说中的人物,鲁迅说,从物模特儿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二)抽象

  1.抽象的功能。在学术写作、实用写作中,抽象的直接 起点是经验事实。审美过程中的抽象,与逻辑思维中的抽象之共同处是它的 概括性。

 2.抽象的方法:分析、综合、比较

 四、不同文体写作聚思的策略

  (一)文学写聚思。聚思内容凭借 想象和 联想两只翅膀。

 1.聚思对象的确定

 2.意象含义再认识

 3.赋予物象特定的意味。当物象自身的规定性不能表现 主体情感与意志时,写作主体会 移情于物。

  (二)学术写作聚思

 1.背景关系分析与综合

 2.现实性分析与综合

 3.内外关系分析与综合 (三)实现写作聚思 1.程式化方式

 2.对象化方式 3.换位方式 第二节

 立意的匠心

 一、立意的含义:立意之“意”是指文本的主题,王夫 之《姜斋诗话》卷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所说的“意”就是文本的主题,即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核。

 立意并不等同于主题。主题可以是完成的作品所呈现的 中心主旨,而立意则是通过文章整体构思提炼和孕育那个核心理念的思维过程。此外,从接受的角度看,一个文本的主题在读者和评论家那里是可以见仁见智的,立意却是写作者

 构思文本的出发点,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凝结,因而应当是明确没有歧义的,否则接下来的谋篇与行文都将无从下手,成为一盘散沙。

 二、立意的特征

 (一)目标性

 (二)思想性。思想性是通过 写作者的个人理解力来表 达的。

  (三)过程性

 三、立意的基本方法:立意是在地事物规律的认识的基 础上的一种主旨理念的提取,所以立意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律。

 (一)利用因果律来确定立意

 1.运用因元素分析来确定立意

 2.运用背景分析来确定立意

 3.运用数量综合的方法来确定立意 (二)运用相似律来确定立意

 1.物与人、古与今、人与人、事与事的他相似思维

 2.运用事物所处的精神、环境、历史的内部自相似律

 四、不同文体立意的策略 (一)文学写作的立意:设计、优选、提纯 (二)学术写作的立意:概括、归纳和类比 (三)实用写作的立意

  1.立意要从具体的材料入手

 2.提炼主题立意要从全局着眼 第七章

 运思与谋篇 第一节

 运思的程序 一、运思的含义和作用 运思的含义:运思建立在作者聚思和立意的基础上, 是写作立意完成后作者对文章走向符号化阶段的整体性考虑,属于写作思维运动的 定性阶段。

 运思的作用:第一,运思能加深作者地生活元符号意义 的认识,形成写作心境的通道。第二, 运思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文章向来就有高低之分、俗雅之分、优劣之分,文章的这些品格,并非要等不对劲写完之后才区分得开,而是在运思阶段就已经大致决定了。一个负责任的作者在运思阶段会如同蜜蜂采花酿蜜一样,对生活进行反复的消化和酝酿,同时又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气质和情感去拥抱生活、过滤生活、理解生活,并从内容到形式都地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从而为提高作品的质量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运思的特点

 (一)有序化 (二)聚焦化

 (三)个性化。作者在运思时,不是照抄自然和生活, 而是把它们打碎,用自己的心智再创造一个“第二自然”。

 作者根据他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自己的审美理想,精心设计“新形象”,从而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面貌和本质。换言之,运思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主题的表达寻找到理想的结构。无论是表现在原创性层面,或创新层面,还是新颖度、深刻层面,每一次运思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运思的方式 (一)形象组合思路 (二)逻辑推导思路。如侦探小说。

 第二节

  谋篇与结构

 一、谋篇的含义。这里所说的谋篇,与传统意义上的篇 章结构不同,是文章全面物化之前结构系统的确立,它包含了定体、定纲、定调几大系统元素。定调,即 确定语调,包括 语体和风格。

 二、谋篇的方式:一是打腹稿,二是列提纲。

 三、谋篇的内容

 (一)确立主题,拟制标题。在学术写作中,主题就是 中心论点。

 (二)选择或创建结构模式 1.纵向结构式。纵向结构式,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组 织材料,安排层次。

 2.横向结构式。横向结构式,有以空间转换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3.复迭式结构。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灵活跳跃地安排结构,纵横交织,螺旋式展开,形成多层级或网状格局。

 4.串珠式结构。即安排结构时,以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 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板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模式常用于表现“社会问题” 的报告文学、调查报告中。

 6.“套盒”式结构

 7.“流动”式结构。所谓流动式结构,是指作家在创用 时,随着情绪、情感、意识的流走结构作品,这种结构是随情节布段,缘意立节,呈现出一种 散点透视的状态。

 (三)写好开对和结尾

 1.开头。古人称开头为“起笔”,是文章的第一步。

 不论采哪用开头方法,要真正开好头,必须有全局观念, 起笔定准基调,以便于全文的展开。要切合文意,不能离题太远,离题过远,必须会绕弯子,形成冗笔。也不能离题太近,离题过近,文思易堵塞。

 2.结尾。古人称为“收笔”,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安排段落和层次 “段”是承担“篇章”的最小结构单位。在学术论文和实用写作中,“段”是对一个最小级别论点的论证过程,“层”

 是对中等级别论点的论证过程。

 对学习者而言,安排好段落层次应遵守以下原则:①段 意要单一;②段落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③表现段意的句子应该放到合适的位置。④层次安排要主次分明,繁简适当。

 第八章

 表达与行文 第一节

 叙述

 一、叙述的含义:叙述是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写 作中使用最早,使用频率最高 ,应用范围最广。

  叙述带有主观色彩。叙述面对的是客观的人和事,但一经作者之笔,就绝非冰冷的“照相”,作者的思想见识、感情倾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在客观事物的叙说中,特别是文学类文体中的叙述,一般都带有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没有目的,不带情感的叙述,不能反映客观世界的生活真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叙述视角与人称

 所谓 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作品叙述事物的立足点, “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人物、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等。”叙述人称是作者为表达内容和目的所选择的叙述身份。叙述视角通过叙述人称才能得到体现,对叙述人称的选择也就直接影响着叙述效果。但严格地说,前者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

  叙述人称分为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我”可以是作者, 也可是作品中的人物。这一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既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也适合于“独白式”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二人称叙述。用这一人称叙法易形成真挚亲切、感人肺腑的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传统的第三人称是以局外人的的口吻进行全知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对读者转述见闻和感受。这样叙述,可以灵活地展示事物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刻画人物,不被人物的所见所感约束,表现的生活内容更丰富,表现的范围更宽广。

  现代叙事作品中经常出现另一种限制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即虽然采第三人称,但仍然模拟特定人物的视线及其身份情绪进行叙述,有时同一作品中还可以转换不同人物的视角。这样叙述的作用是有利于深入地刻画特定人物的感受与心理,叙述语言也富有角色的个性,但在叙事线索的处理上又比第一人称具有灵活性。一般情况,叙述时只用一种人称叙述,但也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打破叙述的平板状态,增强叙事的情感波澜。

 在 不可以虚构的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叙述者大都 是作者自己。

 三、叙述的方法 (一)总叙和分叙。是按照叙述角度的大小分类。

 (二)顺叙和平叙。是按叙述的时间,空间顺序分类。

 平叙,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更多件事情,也就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并行交叉进行叙述。古人称上法为“双管齐下”、“话分两头”,或者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二)倒叙和插叙。倒叙和插叙都是顺叙的一种变化。

 插叙又有种种分类:插入往事的片段,称之为 追叙;对上文补充说明,称其为 补叙;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称为 逆叙。

 四、叙述的技巧

 (一)虚实相生法。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实带虚,虚中 见实,意为实;以实衬虚,实中见虚,意在虚;实中藏虚,明暗相间,“即文见于此,起义在彼”;化实为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以实表虚。

 (二)抑扬转化法。有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一种 是欲抑先扬。

 (三)张弛相间法。

 (四)横云断岭法。此法也叫断续法。

 横云断岭法与插 叙相似又有区别,从停顿的形式看,二者是相同的,从插入的内容与叙述主线的关系看,又有不同。前者断续间嵌进的内容范围较广,是从多个角度为主线服务。后者断续间插入的内容范围较窄,常常是主线事物的支流,进行补充阐释,使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事物,可以这样说,前者包含了后

 者,后者是前者的妙用。

 第二节

 描写

 (一)描写的含义:描写与“描绘”、“描摹”同义,即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有的写作教科书中,把描写和叙述合而为一,称为描 述。其着眼点就在于描写和叙述表现的对象都是人和事,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写作实践中,二者又常常紧密结合使用,有时文章中叙描相互交融,不易分解。但这两种表达方法都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不能相互取代。从表达目的看,描写重于真实地绘声绘色地表现事物的形态,反映事物的特征,使读者从形、色、声、味等方面立体地感受事物。形象性是描写的一大特点。叙述则着重于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使读者对事物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时空节奏看,描写所处的空间是狭小的,所经历的时间是短暂的;叙述却可以在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驰骋。描写可以把叙述的对象在具体的时间和环境里生动地表达出来,叙述能把文章中描写的时空加以延伸。从语言风格看,叙述讲究简洁,以清楚明白为宗旨;描写讲究细腻,用词富于色彩,以生动形象见长。从思维方式看,描写是形象思维成果的主要传达手段;叙述既用形象思维,也用抽象思

 维。

 二、描写对象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3.场面描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特写 式。

 (三)细节描写

 三、描写的方法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按描写角度分类。

 (二)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是以表现作者的感情比重 来分类。主观描写,即作者带着感情倾向去描写客观事物。描写时有意选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自觉地把主观意识融入文字中,使读者从文章描绘的事物中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文学作品中,写人状物就要求运用主观描写。客观描写多用于科技类写作。

 (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四、描写的技巧

 (一)拟声模状法

 (二)简笔白描法。这是一种如鲁迅所说的“有真意,

 去粉饰,少做用,勿卖弄”的描写方法。

 (三)工笔彩绘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用 于写作,是指以绚丽、细密的文字,借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段,对描写对象进行逼真地、细致入微地精雕细刻。

 (四)烘云托月法。所谓烘云托月法,是指对要表现 的主要对象不进行正面描绘,而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和环境来突出主要对象。

 第三节

 议论

 一、议论的要素

 (一)论题。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是所要议论的 对象。

 (二)论点。论点是对论题的回答,是作者在剖析客观 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或是作者对阐述的问题提出主张、看法和表明的态度。

 (三)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四)论证。论证是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联系的过 程和推理的方式。

 议论这种表达方法在各类文体中都有应用,只是具体运 用的方式,所占的分量、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在理论类文体中,议论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它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剖析事理,论辩是非。在实用类文体中,也要说理议论,但不用完整的推理议论方法,议论只是发表看法,表明

 观点,乍展即收,并且与叙述结合,夹叙夹议。在文学类文体中,议论是一种次要的表达方法,运用时不要求“要素”齐备,只是在叙述、描写和说明的过程,表明作者的主观感受、思想认识以及对事物的评价等,它是画龙点睛式的,目的在于深化主题。

 二、议论的方法

 (一)举例论证

 (二)引证论证

 (三)比较论证。这是从“个别”推论“个别”的论证 方法。比较论证分为两种,一是类比法,一是对比法。

  类比法是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法着眼于事物的相异点,是把不同事物或正反两方面对举出来,在比较分析中寻找矛盾的原因,证明论点。

 (四)因果论证

  三、议论的技巧

  (一)形象议论法。用作比喻的形象事物,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寓言,一个神话,一则事实。比如 刘征《庄周买水》一文,用了寓言的方式。

  (二)欲擒故纵法

  (三)对如唱戏法 第四节

 抒情

 一、抒情的含义

 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对事件或景物的主观情感、情绪的抒发和表露,是作者反映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具有 依附性,具有鲜明的 主观性和 个性化特征。

  抒情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文章主旨而存在,所以抒发感情要与文章主题的基调相吻合。要 抒真挚自然之情,只有从作者心中流出来的真情才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心悦诚服。

  二、抒情的方法

  (一)直接抒情。如周彦文的《唱给大漠的歌》,余秋雨的《道士塔》。

  (二)间接抒情

  1.寓情于事,是把感情的抒发寄寓在叙事写人之中。如巴金的《怀念萧珊》。

  2.寓情于景,即借景抒情

  3.寓情于物,即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抒发情感

  4.寓情于理,即结合议论抒情

  三、抒情的技巧

  (一)反复咏叹法

  (二)排比强化法

  (三)反问渲染法 第五节

 说明

  一、说明的含义

 说明,是以阐释事理、解说事物、传授知识为目的,对特定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构造、成因、功能、用途等进行阐释或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

  熟悉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真实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前提。同时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说明的目的,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如要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按方位顺序进行,效果较佳;要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自然是采用时间顺序为好;阐释因果关系时,按其内在的逻辑和人认识事理的过程进行。不管采用一种顺序,还是兼用几种顺序说明事物,都以说明白为标准。

  二、说明的方法

  (一)介绍说明。介绍说明,就是对要说明的对象作以扼要而又全面的介绍,所以又称其为概括说明。

  (二)定义说明。定义说明是 判断的形式表现的。

  (三)诠释说明。诠释说明就是解释。如“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运用了诠释的方法。

  (四)分类说明

  (五)举例说明

  (六)图表说明

  (七)引用说明

  (八)形象说明。如《洲际导弹的自述》一文。

 第六节

 行文的语言方式

  一、行文的原则

 (一)准确性。准确是指表达内容所选用的语言是确切的、恰当的。这是一般行文语言的重要属性,也是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最基本的要求。实用性文体对 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相当高。公文语言一旦出现紊乱或不得体,就会给工作带不可弥补的损失,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大千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区别界限本身就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加之语言表达事物,存在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无限性的矛盾,因此,在语言交际实践中,词义又往往表现出模糊性”,而实用文体语言表达存在模糊性又是必然的。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或者某些事件发生规模与影响的不确定性,用准确语言无法全面表述,因此, 模糊性语言是有准确性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简明性

  (三)生动性。学术文体和实用文体语言追求精确简洁、质朴无华、平直自然,不需要创造语言的形象来追求生动性。但并不意味着学术写作和实用写作语言不需要生动优美。凡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写作,就自然有生动形象的审美表现。学术写作和实用文体行文语言的生动性,则必须以明确为前提。讲究词语的选用,文字、数字、图表的多元组合,长短句式的交错使用,表述的详略变化,适当运用妙语佳句,以

 及排比、对偶、层递、引用、反问等修辞格,这些都可以使学术写作和实用文颇具表现力,实现语言的生动性,增加表达的实际效果。

  二、行文的语感与技巧

 (一)斟酌词语 1.辨析词义 (1)准确掌握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

  (2)把握词的辅助义。

  2.区分词语的色彩义

  (二)讲究语感

  1.语言的分寸感。语言活动都有所处的特定环境,这个环境可以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语句环境构成,我们统称为 语境。在特定语境中语言的运用 分寸感愈强,表达的效果愈佳。

  2.语体感。根据书面文体的功能,其语体分为:

  (1)文艺语体。文艺语体又称为文学语体或艺术语体。

  (2)科学语体。

  (3)政论语体。古语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之差,结果天壤之别,可见政论语体规范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之高。

  (三)斟酌句子

 1.注意语气变化。

  2.注意长短相间。

 3.注意骈散结合。写作中注意“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可避免单调呆板。

  (四)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1.积极修辞手法。

  2.消极修辞手法。具体要求:一是在通顺二字上下功夫。二是慎用形容词和副词。

  (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有语法性质,逻辑性质,情感性质。

 第九章

 文章修改 第一节 主题的完善

  一、主题修改步骤及方法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立身之本。

  第一步:以读者的身份、心态、视点审阅自己的文章

  第二步:辨析主题不完善的原因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修改

 二、各类文体常见主题失误的分析

  (一)意浅情淡

  (二)论点偏颇

  (三)论点肤浅

  (四)文事杂乱,题旨不明 第二节

 结构的调整

 一、调整结构的步骤和角度

  第一步:根据主题的修改情况调整结构

  第二步:借鉴不同文体最佳结构模式调整结构

  第三步:按结构的美学要求调整结构

  二、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一)结构庞杂紊乱

  (二)拼盘式结构

  (三)结构要素不完整、运用不规范

  1.内容结构残缺

  2.发文字号编写不规范

  3.标题不规范 第三 节 语言的修饰

  一、从主题角度去推敲语言。语言是为主题服务的,语言的修饰自然要着眼于主题的需要。主题要求鲜明。

  二、从文体与语境角度出发推敲语言的准确性

  (一)根据各类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修饰 (二)推敲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适用性 三、从语言的“规范性”出发修饰语言 (一)推敲用字是否规范 (二)推敲用词是否准确 (三)推敲句子是否通顺 (四)要推敲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四、从艺术性角度去润饰语言

 下编

 分体写作训练

 第一部

 文学写作 第十章

 文学创作综论 第一节

 文学与文 学创作 在中国,文学被分离出来,取得独立的意义范畴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是关于个人“亲身体验”的,具有“创造性”或“想象性”的作品。

 文学创作是写作者运用文字语言符号描述社会生活及心理,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审美艺术活动。文学创作跟其他的实用性文字写作也不同,其写作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不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没有固定的形式规范或约定俗成的文体格式。文学创作跟一般的写作练习不同,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语言符号化,是个性与创造力的表现,是想象力和心灵自由的传达,是现实生存背后的感情。总之,用一句文学理论的术语来表述,文学生产是无功利的审美性的创造物。

 读者的阅读感受程度和共鸣反映了文学创作的成效和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被读者所接受,则他的创作行为和结果是无效的,相当于是没被表现出来的内心独白。

 过于强调客体的意义,容易导致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决定论、题材决定论,也容易导致爱政治或社会宣传意识对文学创作自由度的干涉,而过于强调文学载体则容易陷入文学史上经常批评的形式主义文风。如果写作者一味地强调对接受者的重要性,也容易造成市场需要、投合读者群体的商业式写作。

 文学创作不是完成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复杂劳动。它依靠一些天赋、个性、际遇等。但这并不能让我们的学习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产生错觉,认为不用好好学习写作理论知识,不用努力训练写作,作家是天生的,是一种幸运的降临。对于现代写作这门课来说,文学创作的训练不是单纯地为了成为那种被千万读者认同的作家,而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表达能力,完善自我的艺术修养,很好地展示一个成熟的现代人对情感和社会的认识和观念。从更专业性的一面来说,良好的文学创作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批评水平,提高从事文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特征 一、文学创作的个人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体验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而非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文学创作的财富来源于作者个人内心积累的东西,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写作能力,均内化到作者内心的精神资源当中,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制作过程。

 二、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产生作用。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摒弃那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思想,进行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所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三、文学创作的情感性。文字是主情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进行的一种语言思维外化活动。

 情感是主导一个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因,且文学世界中的作者所遵循的也是情感上的逻辑,而非现实化的逻辑。所以,我们进行文学阅读世界时,发现人可以死而复生,动物可以用人的语言说话,人物有非凡的勇敢和智慧,情节经常发生不可能的巧合或逆转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跟日常生活不同的状态,读者都能在情感上接受下来,而不会用现实生活的逻辑经验进行“科学化”的质疑。

 四、文学创作的个体无意识性。即 文学创作渗透着作者的个体无意识的创造 性。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就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的“白日梦”。而梦是无意识活动的表征。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时,很多时候不是作者本人在控制作品的方向,而是作品本身在按照自己的情感方式来进行。作家在创作完一部作品时,经常会发出惊讶的感叹,

 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最后完成的文本跟最初的构思差异太大。确实,文学创作的过程不是受作者的意识所能控制的,其中渗透着大量的无意识创造性,而不像其他非文学写作,可以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一步步完成。这也正是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原因。

 五、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文学语言追求的是语言表意的丰富性,语言沟通的深广度,以及语言传达中的延长性和回味性。

 第十一章

  小

 说 第一节

  小说文体概说 一、小说的定义与演变 小说在现代文学文体中居首位。它是以 叙事性为主导的文学文体。小说的核心就是 讲故事。

 所以古典小说理论强调 情节为小说的第一元素。到现代小说的叙事观念中, 人物占到了第一位,“性格”塑造几乎成了现实主义小说唯一的准则。

 概括起来,小说即是一种以散文文体书写的,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绘展现人类生活画面及其意义的虚构故事。

 二、小说文体的类型 (一)古典小说类型 从形式上分:笔记小说、章回小说

 从语言上分:文言文小说、白话文小说 从题材上分:世情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谴责小说 (二)现代小说类型 现代小说根据篇幅长短不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根据小说要素的侧重点不同划分:情节小说、心理小说、背景小说 第二节

 小说的文体特征与阅读策略 一、小说的文本特征 (一)虚构性的情节 小说文体自诞生以来就是以 情节为首要目的。

 虽假犹真,这正是小说虚构艺术的魅力。

 (二)体验式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文体表现的核心要素。

 人物是小说作者本人所倾注全部情感的寄托之所,反映了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和生存的心灵体验程序。

 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着作者地社会生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是小说作品能够发挥持久生命力的关键点。

 (三)具有生命感的自由时空 小说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转换透视生活的视角。作家时而居高临下地俯瞰人生,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时而冷眼

 旁观,不动声色地展示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进程;时而又体贴入微地深入到人物内心,刻画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通过自由的时空呈现和视角转换,将复杂丰富的生命形态更充分地展示出来,从而多侧面、多视角地反映生活,这是小说文体独具的优势。

 (四)形象而多层次地提示生活的意义 二、小说的阅读策略 首先,要努力把握故事情节的脉络。

 其次,应当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其三,是关于小说的思想和主题。

 其四,是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第三节 小说的写作 一、如何形成故事情节 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作为创造情境的要素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也是小说区别于叙事诗和戏剧文学等体裁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如何塑造人物 (一)人物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地位 1. 情节为中心或非心理性的叙事作品 2.以人物为中心或心理性叙事作品 (二)人物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功能 1.行动元

 2.人物形象(角色)

 (三)人物塑造类型: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 1.圆形人物。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2.扁形人物。

 三、小说的叙述模式 小说是以 叙事为主的文学文体, 叙述是小说创作的方法认。

 (一)如何改变叙述时间 1.叙述次序 现代小说在叙述时间的交错上表现得更为普遍。主要有两种情形:即回叙和预叙。

 回叙让不更具空间感,仿佛所有的往事都凝聚在过去的时空之中。

 2.叙述节奏 叙述时间的快慢即叙述的节奏,也叫叙述跨度。即文本虚构时间里的事件实际时间与叙述话语时间的比率。它由慢到快衍生为五种情形:

 叙述停顿为描写,故事时间停滞,比率无限小,节奏极慢。

 铺张叙述,对一段较短的故事时间充分展开叙述铺陈,比率小,节奏慢。

 场景对话,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比值约等于一。

 概括叙述,叙述话语所一段故事的时间压缩为主要特征

 的描写,则叙述时间比故事时间短,比率变大,节奏快。

 叙述省略,故事在叙述中以沉默跳过,比率无限大,节奏极快。

 3.叙述频率 叙述频率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话语中是否重复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情形:单指、反复、重复、复指。

 (二)如何改变叙事空间 1.无聚焦或零聚焦。即是叙述者说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用数字公式表示为:叙述者>人物。

 2.内聚焦。即是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

相关热词搜索: 写作 重点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