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农业是我们衣食之源

农业是我们衣食之源

时间:2022-08-16 14: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与反思

  主题目标:

 1、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水稻这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2、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知道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尊重农民。

 4、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究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难点: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

 时间安排:5 课时

 第 1 课时(餐桌上引出的话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卡片,并为每组采购了一包同样的商品;

 学生搜集农产品实物及食物包装,服装鞋袜商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情感:

 1、同学们,你们的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类将无法生存。(课件出示:餐桌上的食物)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来自哪里?谁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师:我们每天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餐桌上引出的话题。板书课题。

 一、学文明理,认知情感:

 (一)认识农产品

 1、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农产品,请把它们拿出来,给组内的同学介绍介绍。

 2、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农产品?

 生 1:我在超市见过;

 生 2:我在农贸市场见过。

 师:老师平时很喜欢到超市购物,有时也会去农贸市场。(播放超市录像和农贸市场图片)我想你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可能也会在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超市和农贸市场里的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满足了我们不同的需要,丰富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可超市和农贸市场里的农产品又从何而来呢?指生说。(来自农村)

 了解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想对大家说呢?

 (二)了解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1 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养活着 13 多亿人口!粮食生产是我们国家的大事情,我们中国的国徽上还有谷穗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来历,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教材 61 页《周恩来与谷穗》。

 2 师:同学们,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国徽上还设计谷穗,说明了什么?

 生 1: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重视。

 生 2:说明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三)农业包括的种类

 1、师:我们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业是个大家庭,包括的种类很多。

 (课件出示:种植业、副业、林业、畜牧业)

 2、开展讨论:大家搜集的农产品来自哪一个种类?

 (四)衣食的来源:

 1、师:我们吃的食物,有的直接取自农产品,有的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课前大家搜集了一些食品包装袋,请看一看,说一说,这些食品的配料是什么?

 2、除了食物,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与农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搜集的服装、鞋袜的商标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研讨一下,这些衣服鞋袜的成分是什么?(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 ( 三) ) 活动再现,体验情感:

 1、老师为你们每组采购了一包同样的商品,你们能发现它们是由哪几种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吗?发现一种记录一种。看谁找到的多?

 2、做“寻根追源”小游戏。

 水稻

 米饭

  大豆

 豆奶

 小麦

 面包

  奶牛

  牛奶

  树木

  家具

 橡胶树

  轮胎

 绵羊

  毛衣

  蚕

 丝巾

 三、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舒适的生活,便利的交通,样样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田野。

 2、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

 农业

 是我

 们的

 衣食

 之源

  教学反思:

 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

  餐桌上引出的话题

  水稻

  米饭

 奶 牛

 牛奶

 树木

  家具

 大 豆

 豆奶

  小麦

  面包

 橡胶树

  轮胎

 绵羊

  毛衣

 蚕

  丝巾

 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

 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 源

 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餐桌上有什么?它们从哪来?而是教师巧妙以聊天、谈话的形式开课引入“老师想知道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 “它们从哪来?” “谁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电教资源

 我将教材中农业的分类,制成课件,还亲自录制了超市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的加工品,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等,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在大屏幕上显示,既直观、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你在超市还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你知道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从哪儿来的?”“除了吃的离不开农业,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业?”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超市、农贸市场,分

 组搜集蔬菜、粮食、禽蛋、肉类、水果等农产品,搜集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包装袋,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农产品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预设、关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衣食 之源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