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城轨交通车辆行业发展规划

城轨交通车辆行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8-13 08: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城轨交通车辆行业发展规划

 x 20xx 年

 我国城轨交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 2003 年到 2019 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的平均增速为 18.2%,实现了从 487 公里到 6730 公里的跨越。其中 2019 年我国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 968.7 公里,同比增长 33.1%,增长量创历史新高。2019 年温州、济南、常州、徐州、呼和浩特 5 个城市首次开通城轨交通,另有 27 个城市新增运营线路 26条,新开延伸段或后通断 24 段。我国城轨交通以地铁为主。目前我国城轨交通的形式有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交通、APM 等,截至 2019 年底,地铁运营里程在我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的占比为 7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行业指导,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题,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

 为主线的原则;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化和分工专业化,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产业产品链式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培育品牌企业,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第二条

 坚持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2、协同推进。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3、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4、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细分领域的差异性,按照合理分级、梯度推进,整体强制、部分先行的

 原则,从整体上推动产业发展,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支持行业重点项目率先突破。

 5、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新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第三条

 产业背景分析

 我国城轨交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 2003 年到 2019 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的平均增速为 18.2%,实现了从 487 公里到 6730 公里的跨越。其中 2019 年我国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 968.7 公里,同比增长 33.1%,增长量创历史新高。2019 年温州、济南、常州、徐州、呼和浩特 5 个城市首次开通城轨交通,另有 27 个城市新增运营线路 26条,新开延伸段或后通断 24 段。我国城轨交通以地铁为主。目前我国城轨交通的形式有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交通、APM 等,截至 2019 年底,地铁运营里程在我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的占比为 77%。

 开通阶段车辆相关设备最受益。地铁的建造主要包括:政策审批和设计、土建工程、车辆段及停车场建设、机电设备安装、车辆购臵等 5 个流程,平均时间跨度 4-5 年,给设计、基建、站台设备、车辆设备等带来逐渐轮动的提升空间。开通高峰下,我国城轨运营车辆保

 有量有望持续增长。2019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重新回到上升通道,根据我们目前的测算和估计,2020 年开通里程有望达约 1300 公里(详见 3.3 章),由此带来整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旺盛需求。2018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达 34012 辆,按照 18 年总里程 5761 公里计算,我国每公里运营里程的城轨车辆数量约 5.90 辆。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车辆也存在着加密需求,单位公里的车辆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假设我国城轨车辆密度保持在 6.06-6.08辆/公里,则 2019、2020 年我国城轨车辆保有量分别达到 4.1、4.9 万辆,2020 年将增加 0.78 万辆,而中国中车 2016-2019 平均城轨车辆价格约 550 万元,则 2020 年市场空间 433 亿元。

 2020-2022 年城轨交通新增运营里程迎来高峰,带动城轨交通车辆需求迎来高峰。城轨交通具有发车频次固定,线路利用率高的特点,所以新增营运里程对新增车辆的带动性较强。2020-2022 年城市轨道交通将迎来通车高峰,预计新增里程分别为 1153/1701/1897 公里,年均复合增速为 25.1%,新增里程数的快速增长将带动车辆需求显著提升。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优化,每公里车辆保有量逐步提升。根据我们计算,2010 年我国城轨交通每公里运营车辆为 5.2 辆,而 2018 年为 5.9 辆,增长明显。同时中国主要城市城轨交通平均发车间隔时间

 也从 2014 年的 262 秒下降到 2018 年的 197 秒。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的建成与车辆调度系统的优化,轨道系统可容纳的车辆数增长,所以城轨交通发车频次加快,运行车辆密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预计未来运营车辆密度仍将有上浮空间。

 根据以上两点判断,我们计算出 2020/2021/2022 年城轨交通车辆的需求分别为 7563/11158/11572 辆,年均复合增速为 26.7%,未来三年将迎来需求爆发。

 此外,2019 年的城轨车辆招标统计结果也可以映证城轨车辆需求已经逐步增长。2019 年全年,广州、北京、西安等 25 座城市发布了61 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辆中标公告,合计 9642 辆,总金额 705.75亿元,创造历史新高。而 2018 城轨交通车辆招标大概在 6000 辆。2019 年的车辆中标公司,对应于 2020 年的市场需求,表明我国城轨交通需求已经明显提升。

 第四条

 区位优势分析

 预计区域生产总值增长 xx%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进出口总额增长 xx%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xx%。粮食总产达 xx 亿斤。新增减税降费 xx 亿元,财政收入增长 xx%。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xx%。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进中向好,“十三五”规划经济总量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区域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足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局面的准备。同时更应当看到,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方面,都拥有许多重大机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区域生产总值增长 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保持上年水平,城镇新增就业 xx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x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xx%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xx 个百分点以上,现行标准下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地区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因素。我地区在全国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深化改

 革扎实推进,将为全省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利于我地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将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国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场主体总量不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任务艰巨,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综合判断,我地区发展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孕育的态势没有改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地区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使创新成为引领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型建设。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创新高地,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提升创新保障能力

 以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为重点,加强创新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切实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良好局面。

 第五条

 目标

 1、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产业总产值从 xx 年的 xx 亿元增加到 xx 亿元,年均增长 xx%;利税总额从 xx 年的 xx 亿元增加到xx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xx%。

 2、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平台。xx 年产业进步贡献率达到 xx%左右,重点行业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通过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xx 年销售收入 xx 亿元以上的产业企业达到 xx 家以上,产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以销售收入来衡量)超过 xx%。

 第六条

 主要任务规划

 (一)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环境容量、资源能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二)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行业去产能、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具体推进方案。

 (三)完善相关标准

 依据科技创新成果,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规范制修订。

 (四)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支持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在符合本规划和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实施横向产业联合和纵向产业重组,淘汰落后。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产业链各类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形成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七条

 实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监管引导

 建立和健全产业管理体系和研究协作体系,完善规划和公布制度。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产业规划,并重视产业规划对产业建设的指导作用,规范有序的开展各项产业建设项目。项目单位要依据规划,合理安排各年度产业建设计划,坚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协调的产业体系。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三)制定配套财政政策

 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发展行动。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产业应用示范工程等在申请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时,给予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鼓励产业发展和应用的税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产业专项财政补贴。

 (四)搭建创新平台

 依托区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解决企业技术上和发展中的难题。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产业研发投入。

 (五)完善法规政策

 积极探索产业现代化法规政策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出台发展产业相关政策,解决不同部门管辖范围交叉的问题,逐项落实各项工作,从而合力高效的推进产业发展。

 (六)扩大国内外合作

 鼓励企业与国外公司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推进产业发展走出去。

 (七)注重规划引导

 各地区要针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现状,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做好本地区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发挥规划的指导性,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明确任务分工,协调部门配合

 健全协商机制,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产业建设项目立项、投资安排等相关工作,加快推动规划的实施。落实规划实施的各项责任制度。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负其责,加强联动,协同推进,制定完善促进产业改革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产业改革发展的合力。

  附:重点应用项目

  —— 重点应用项目:x xx 投资管理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 投资管理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

 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从全球来看,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日渐成熟,当前产业化曙光将更多显现;新国际经贸规则密集制定,“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际合作重要内容,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全国来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家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存在的挑战

 一是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仍待释放。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在一段时间内压缩总需求。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终端补贴,市场内生需求仍待培育。

 二是研究开发风险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商业模式和终端产品成熟度较低,核心产业技术储备不足,导致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均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基本依赖进口。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没有形成。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技术实力仍然有限,研究开发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三是要素约束趋于多重化。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在土地空间、劳动力、管理水平、生产技术、环境等关键资源方面的约束不断加大。

 四是配套改革难度加大。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法制建设、社会治理等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协同推进任务艰巨。

 总体来看,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强劲动力。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研发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培育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鼓励大企业设立创投基金、创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等。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服务业集群。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努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产业园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66666.50 平方米(折合约 25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 216666.45 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119851.19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99760.35万元,流动资金 20090.84 万元

 (五)资金 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243457.66 万元,税后净利润 31062.1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14308.40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3.56%,全部投资回收期 4.96 年。

 (七)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4 个月。

  —— 重点应用项目:x xxx 有限责任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投资单位概况

 (一)项目投资主体

 xxx 有限责任公司

 (二)项目负责人

 xxx

 (三)项目单位简介

 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

 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

 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二、项目背景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规划和方案,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地区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的推进落实,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增强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以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全球利益格局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应对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

 趋紧,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地区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持整体竞争力与要素成本上升、区域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

 总的来说,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积极争创开放创新转型新格局,加快建立起双向互动与深层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主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积极呼应“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完善物流新通道,创新贸易合作方式,扩大贸易合作领域。坚持面向全球、互利共赢、优进优出,实施国际国内双向开放战略,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

 (二)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谋求创新转型新格局。

 三、项目概况

 (一)项 目名称

 xxx 有限责任公司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点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产品及服务方案

 项目主要产品为 xxx,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 206445.54 万元。

 (四)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 75123.55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57663.44万元,流动资金 17460.11 万元

 (五)投资效益分析

 项目计划年产值收入 206445.54 万元,净利润 4874.33 万元,综合纳税 3074.87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4.32%,全部投资回收期 6.60年。

 (六)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9 个月。

 该项目采取分期建设,目前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49581.54 万元。

 (七)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59999.84 平方米(折合约 240.00 亩),符合规划建设要求。项目总建筑面积 216666.45 平方米。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规划 车辆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