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浅议新时代青年工作新格局—由当代青年热词引发思考

浅议新时代青年工作新格局—由当代青年热词引发思考

时间:2022-08-12 0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浅议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新格局 ——由当代青年热词引发的思考 On the New Pattern of Youth Work in the New Era:Reflections on the Hot Topics of Contemporary Youth 作

 者:

 陆士桢/刘庆帅

 作者简介:

 陆士桢,中央团校教授,主要研究青年理论与工作、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北京 100089);刘庆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京)2020 年第 20204 期 第 1-8 页

 内容提要:

 青年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全局。青年网络热词是当代青年发展的重要表达,通过分析发现青年发展需求具有主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前者反映出人本需求的满足,后者是合格的“政治人”和“社会人”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因此,实现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课题。在肯定青年工作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青年工作新格局。

 期刊名称:

 《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

 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新时代/青年热词/青年工作/新格局

  青年是人口结构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有机构成,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同时,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群体的命运、青年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青年逐渐成为主体参与力量。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不仅对于青年自身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当代青年网络热词为引,探索我国青年工作的实践与发展。

  一、网络热词是当代青年自我的重要表达

  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同时也是最积极活跃的社会群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未来性、先进性的社会本质是在其融入一个个时代缩影之中,成为代表、影响时代的重要缩影的过程中实现的。2019 年底,澎湃新闻发布《2019 年度当代青年热词》[1],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青年,由他们创造的“热词”,不仅是单纯的“话语变化”,而且在每个词汇产生和演变的背后,均体现出社会时代的变迁,反映了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观情绪和社会心态,折射出时代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从热词分布来看,主旋律仍然呈现积极正向特征,如“奥利给”(土味正能量,意为加油),“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最强和音)一度成为青年群体最热流行语;不看颜值看才华,“90 后梗王袁隆平”“押韵狂魔朱广权”“被迫吸氧撒贝宁”成为这代青年人追捧的新偶像。但是,在看到当代青年正向积极一面的同时,青年的一些负面消极情绪同样需要被关注和重

 视。在本次发布的热词中,在青年对自身社会形象塑造上,“佛系猪”“沮丧蛙”“孤傲狗”“流泪猫”等均成为青年常用表达情绪的自我指代。

  本质上说,青年热词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表达形式,而文化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发展,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青年群体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亚文化的视角看青年网络热词,第一,青年网络热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青年与时代关系的生动体现。放眼世界,纵观中国青年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年、青年发展、青年问题,从来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和命题。被誉为“后浪”的当代中国青年,一方面,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成长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系统引领和浸染,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的特有优势,造就了他们的不迷信、不盲从、大视野、大格局以及理性与担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剧烈变迁也给了这一代青年人从来未曾有过的生存发展的压力与危机感。随着世界进入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信息化等技术革命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社会每一个群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已经进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这一切,都会强烈地影响到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与表达。第二,青年文化从来都是具有突出矛盾性和双重属性的亚文化类别。一方面,青年具有鲜明的未来性和先进性,青年文化深刻反映出青年在发展创新方面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青年因为其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对传统和规则具有明显的反叛情绪,加之青年本身处于尚未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社会生活方面会表现出易被蛊惑、行为冲动、不计后果等特点。一定意义上,青年文化是社会亚文化中最具矛盾性的文化类别,往往会表现出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

 力共存的突出特点,而伴随着信息化的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特征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如青年自发形成使用的网络热词。第三,青年从来都是一个相对活跃、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且社会认知不统一的社会群体。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年街头运动,包括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因种族问题引起的社会骚乱都清楚地表明,青年的冲动行为往往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各国执政党和政府从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一直把培养教育青年作为党的思想建设和科学有效执政的重要领域。在这方面,几代领导人都有重要的指示精神,都强调要充分认识青年本质,充分理解青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制定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年发展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特别重视青年工作,特别要求“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他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出席青年活动,为青年鼓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告诫我们,做好青年工作,一定要了解理解青年,为青年发展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网络热词关系到青年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需要青年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青年网络热词折射青年认知、情绪和某种行为倾向,集中形象地表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元素的复杂状态,反映时代特征及时代变迁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巨大而具体的影响,其本质上是青年个体的自我发展性面对复杂客观社会环境的一

 种复杂多元的反应。形成青年网络热词的多重社会内涵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个体重要发展阶段和社会重要影响力量的青年,其本质和社会表现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以及青年个体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性作为,必须放置在社会整体中去解析;而无论是群体还是每一个个体,青年都无法割裂与社会的关系,更无法“失却”自我。

  二、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课题

  青年研究涉及社会与人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被称为一个令人振奋、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青年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因此青年现象、青年问题一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社会问题。无论是社会普遍认知,还是青年研究的学派,对青年的认识基本上集中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上,一是强调青年发展性,肯定其对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巨大贡献;二是着眼于青年的问题,青少年文化研究的早期芝加哥学派,就是从文化生态学视角重点研究青少年越轨问题。这反映出青年发展的两大主题:贡献社会和实现自我。无论是青年自身发展还是青年理论研究,实现青年自身发展的主体性和社会历史结构意义上的社会性的统一,都是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课题。

  第一,青年工作必须满足青年的主体性发展,其中人本需求的满足更是对青年工作的重要要求。主体性从本质上讲是人本学范畴,是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凭借和发挥其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按照“为我目的”“为我倾向”去把握客体这样的一种特性[4]。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人的自我相关性,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主体性需要回答的不是绝对的自我主体,而是实现主体的客体化

 和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必然要受到客观世界的客体的制约;同时需要通过实践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价值。从根本上讲,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一直会纠结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青年承担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需要从一个纯粹的生物人发展成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另一方面,青年期同时是人的一生中主体性反应最强烈的时期,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自我的主体性和社会的客体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必须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接受主流价值,但同时,他们强烈渴望自我的发展,是人群中面临发展困境最突出的群体。从这样的理解出发,青年作为人的群体类属,其主体性实现必然是主体价值创造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必然是与成人社会之间充满渴望、冲突的过程和结果。

  作为一个特殊的代群,青年的本质是发展,发展是青年的人生根本需求[5],青年的主体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自我发展和时代发展的统一,而基本生存的需求则是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青年总体发展的命题下,借鉴人本主义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需求大致可以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递进层次的需求。深入分析我国青年的日常生活世界可以发现,对当代中国大多数青年群体来说,生理需求(例如饥饿)已经不再是影响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从第二层的安全需求起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在青年发展中出现了显著的多风险因素叠加和实际的缺失,也因此产生了诸多矛盾。围绕青年发展的本质需求,满足青年的不同层次人本需求,是青年群体实现主体价值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从青年自身发

 展的角度,还是从青年工作的角度,实现青年的主体性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第二,青年工作必须实现青年的社会性,引领青年实现“社会人”与“政治人”的理性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青年的本质和社会表现需要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思考和认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以及青年个体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性作为,需要放置在社会的整体中去解析[7]。当前我国青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一方面,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为青年发展自我、实现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为青年群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开放、多元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青年人同样面临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命题,青年人无法回避、必须承担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新矛盾、新挑战的多重复杂环境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任务。青年与时代紧密相连,青年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进步,而时代也会被青年所推动走向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满足青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青年事务的重要任务。

  青年的社会性需求总体上分为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两个方面,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互相影响。首先,社会生活反映出的是“社会人”的形成与完善过程。青年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8]。在不断地社会化过程中,青年将形成对客观世界及自身发展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其次,政治生活反映出的是“政治人”的形成过程和结果,政治社会化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个体学习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成长过程,是公民达到政治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获得其政治世界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代人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一种方式。

  西方学者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对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迪韦尔热认为“一切文化都趋于共识,也就是说,集体的所有成员都接受构成角色和行为模式的标准和价值”,“只有经过一个文化适应过程才能确立并维持共识,这过程的目标是让本集体所有成员都接受和消化标准、方法、价值和角色。”[9]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综合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与政治体系的双向互动中不断适应政治文化从而形成“政治自我”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根本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现有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会成员形成“政治自我”;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将政治文化传递给社会成员,使新一代的社会成员进入了传统政治体系所创造的场域中从而实现了合法性的代际传递。放眼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无论国体、政体性质有多大差异,在这个问题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特别是对于各国的青年来说,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一定要在各自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观念。政治熔炉能够促使每个新成员形成政治自我,从非政治人转为政治人”[10]。

 正因为如此,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在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青年认同现实政治体系、了解现实政治体系的发展方向并支持这种发展方向的实现,是政治社会化的使命,“人心向背”直接影响政党执政基础和政体合法性。总之,青年的社会性实现既要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同时要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成为理性的“政治人”,二者共同构成了青年发展的社会关联属性。

  以这样的思路逻辑审视青年热词呈现的青年的社会性可以发现,我国的政治社会化诸多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年对于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较高,政治态度偏向正向积极,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客观化、理性化,在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方面呈整体正向态势[11]。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前流行于中国的社会化媒体中,依托网络空间形成的微博、微信、QQ 等网络媒体,为信息时代的文化表现与公共意见提供了载体,它不仅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节点,同时是一个激发社会认同和参与表达的阵地,大量的社会性事件被网友围观、参与、声援,政府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日益受到约束,国家呼唤传统重建民族认同的努力遭遇自主性主体所界定的多元认同的挑战,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主体力量青年群体的自我认同和层出不穷的青年亚文化对现实秩序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在现代性的后传统秩序以及新型媒体所传递的经验背景下成为一种反思性组织起来的活动,“传统愈丧失,依据于地方性和全球性的交互辩证影响的日常生活愈被重构,个体也就会被迫在多样性的选择中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行讨价还价”[12]。在新社会形态下,青年群体逐渐从在场空间的政治参与转向了缺场空间即网络空间的多元表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青年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青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极大冲击了现存秩序和社会规范。客观来看,当代青年群体总体上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较高,政治态度偏向正向积极,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客观、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作为“政治人”和“社会人”的责任担当,但非理性表达和极化现象仍时有发生,凸显了时代带来的挑战,以及我国青年工作的需要发展创新之处。

  综上所述,青年工作的关键是实现青年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是要满足人本需求,涉及青年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物质性的、精神性的各类需求;社会性是青年与社会关系下的社会关联属性,是使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政治人”。实现青年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青年工作的根本任务,对于我国青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青年工作新格局

  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以推动党的事业和国家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将青年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在历史的进程中回答“为什么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么样培养青年”的深刻时代主题。随着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不仅为青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青年工作的阶段性发展和整体性进步。青年工作一般分为青年政策和青年事务工作两大领域,政策为青年事务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事务工作为青年政策提供实践抓手。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在以共青团组织为代表的青年工作社会力量的努力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政策体系在专门化的政策群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如法律法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党和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中发或国发的形式)、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等)

 以及共青团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各级共青团组织的意见类为主)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青年群体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青年工作发展提供纲领性的总体遵循,为青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青年工作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大青年”工作格局逐步形成。青年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由共青团主体负责青年事务,依托党和政府的制度体系组织、宣传、动员青年,发挥党和政府密切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青年工作格局,日益凸显其在实现青年主体性与社会性统一上的优势。同时随着时代发展,青年事务与其他事务一同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根据其职能分工为青年不断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确保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实现,民生领域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政策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青年工作,总体上看,单一的群众工作模式已经逐渐被“大青年”工作格局取代,成为青年工作实践的新时代特征。

  在肯定青年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需要在历史维度中辩证地看待、理性地分析我国青年工作的得失。从当代的青年热词中可以看出,青年发展需求日益多元,青年的“危机”隐喻不可忽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转型发展仍需要更多的思考。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的新格局。从总体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青年工作作为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构成,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巩固和加强,理应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决结构性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繁荣的重大任务。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时代进步的未来,青年的发展既是物质能力的提升,更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思想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的青年工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青年工作格局的建构,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努力实践、研究、推进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设。一是坚持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理论,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方向,以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发展、青年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使中国特色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二是始终坚持中国青年工作的本土化建设方针,认真研究继承我们积累了近百年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优势,例如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青年先进组织的作用,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紧密结合,发挥社会意识形态强大影响力,坚持发展性的青年工作方向,重视政治和道德的引领等等。同时要借鉴国际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工具价值和具体工作方法,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实现中国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发展和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辩证统一,在工作伦理、工作内容、运行模式和工作方法论等方面回应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建设形成中国青年工作的大格局。青年工作关乎党的事业的传承和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对少年儿童和青年的讲话中,反复

 强调薪火相传的重要含义;青年工作同时关乎国家发展与稳定、关乎民族的振兴这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的会议和场合,都强调政府各部门对青年工作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进入新时代,青年工作既是党的群团工作,也是重要的国家事务。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的大格局,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政府青年事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力量对青年工作的全面投入。这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也是应对青年需求,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实现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必经之路。

  第二,在工作任务和内容上,要坚持从青年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出发,进一步树立尊重青年主体性发展的社会意识,强化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所谓政治引领本质上是帮助青年实现对主流政治和社会习俗的有效学习,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归属,这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青年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命题,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青年从主观意识出发去回应客观世界,并形成自主认识。公民身份认同包括个体对于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以及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民族的双重归属,所以政治引领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青年接受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对“现行政治体系所奉行的政治理念以及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运作方式、政治能力、政策实施的肯定性评价”和“与之相一致的自我评价”[13]。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有很好的引领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整合,更有效地调动青年的自主性,应对世界变局和社会变迁,使政治引领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接近青年实际。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中强调:“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

 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小我”和“大我”的价值关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文化价值传统,“大我”在前、“小我”在后,国家利益在前、个人利益在后,呈现显著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价值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大我”的价值要求和公民层面的“小我”的价值要求高度概括,回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价值共识、扣好青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实现价值引领的本质,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遵循。

  坚持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必须要改革创新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例如要以复杂、发展的社会为基本背景,把青年放在社会生活当中,把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教育引领的出发点;要把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青少年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作为教育引领的基本原则。青年为本,紧跟时代,着眼社会,才可能实现有效的引领。

  第三,完善制度保障,进一步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实现全方位有效服务青年。基本生存需要是人生活和发展的基础,青年尤其如此。当前,我国面临经济新常态、人口老龄化衍生风险扩大、社会转型与阶层分化加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

 诸多紧迫挑战。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性的“青年危机”在我国青年身上同样存在,例如青年结构性失业矛盾凸显,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亟待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等加剧了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支持。《规划》明确规划了 10 个发展领域、10 个重点组织实施项目,基本涵盖了青年的主体性需求,以及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合法权益保护等,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青年政策体系建设和青年工作实务必须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实现全方位有效服务青年,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政策体系和青年工作体系的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要在《规划》的总体指导下,建立整合式青年工作科学制度体系。我国的青年政策体系和青年工作体系是党和政府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面向青年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在青年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推动我国青年工作现代化、专业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要进一步从政府层面加强对青年政策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以青年福利法为主体政策,以青年发展规划为基本遵循,涵盖青年发展各方面需求的完善的青年政策体系。二是着力建设与落实政策体系相适应的工作体系。《规划》强调了我国青年工作党管青年的根本原则,以共青团中央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的基本体系,这是一个基本架构,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在未来的青年工作实践中,要持续深化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创新,更加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共青团一方面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落实党和国家围绕青年发展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以群团改革总体要求为改革遵循,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加强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使青年工作接地气,贴近、团结、教育、引导青年,扩大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协调各方力量,切实关心、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维护青年权益。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服务组织的建设,在共青团的统领、组织和协调下,发挥民办社会组织专业化以及动员整合社会力量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以共青团为枢纽,全社会积极参与青年工作的大格局。

  当代青年网络热词折射出青年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给我国青年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形势下,青年工作要在正确把握青年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创新多种方式和手段,有效服务青年,以一种更加整合式的青年工作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新时代青年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分析和思考。

 原文参考文献:

  [1]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2019 年度当代青年热词TOP100 揭晓!》,http://ffcge657cd27f1fd4982a0c34bfcbdb29906s0cpbw6wq0cqv6u5b.fbiy.oca.swupl.edu.cn/newsDetail_forward_5285937 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 7 月 1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7 页.  [3]《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青年和青年工作纪实》,载《中国青年报》,2018 年 6 月 26 日.  [4]沈晓珊、李林昆:《主体性概念试析》,载《哲学动态》,1991 年第 8 期.  [5]陆士桢、焦阳:《青年工作与凝聚社会正能量》,载《中国青年研究》,2014 年第 4 期.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 60 页.  [7]陆士桢、王志伟等:《从五四运动 100 年看青年与时代的关系》,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 年第 2 期.

 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16 页.  [9]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4-75 页.  [10]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83 页.  [11]陆士桢、刘庆帅:《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状况研究》,载《青年探索》,2019 年第 1 期.  [1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5 页.

相关热词搜索: 青年 新时代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