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理论B4—儿童心理成长源头——精神胚胎

理论B4—儿童心理成长源头——精神胚胎

时间:2022-08-11 09:15:06 来源:网友投稿

 论 理论 B4— 儿童心理成长的源头—— 精神胚胎

  在地球上所存在的生命形式中,人的生命状态是最高级的形式,因为人的生命状态不简单是生物性的存在形式,人还有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最具体的表现是人可以创造很多未有的东西,以及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改造和建设。

 我们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和模式,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其还未成形之前都有一个生物胚胎的时期,进行潜在的形成与建构。这个时期对于人类来讲也是存在的,这就是人类的胎儿期,在这个时期会形成人的大脑及身体各器官。但人不单只有这个时期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和完善了,人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和发展模式。人类所拥有的漫长童年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它也说明人的生命状态与其他生物的生命状态有很大的不同。人的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动物界亿万年演化史的最高级形式,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一个飞跃。

 精神胚胎的内含:

 蒙特梭利认为人有两个胚胎期——物质胚胎和精神胚胎。它们同时产生于母腹中,不同的是物质胚胎的形成期是在出生前,与动物相同;精神胚胎的形成起是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从 0 岁持续到 6 岁。漫长的人类童年使人与动物完全区别开来。

 因为诞生之后的新生儿生存在一个既不同于他在母亲子宫里的生活,又不同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时期。而在这个时期里他不仅要完善其身体的各项功能,使其逐渐能走向独立,同时她还要进行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其精神领域的建构。蒙特梭利把儿童的这一个时期称为“精神胚胎期”,把 0~6 岁的儿童称为“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是人类精神展开的模式,它将指引儿童的心智的建构、成 长和情感的发展,使儿童的生命获得完善,为实现其生命创造的目的奠定能力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和脑科学的最新成果,我们给“精神胚胎”下了如下定义:

 精神胚胎是指—266 天~6 岁的胎婴幼儿阶段所建构的精神展开的成果,在此时期指引小儿(胎婴幼儿的统称)心智的建构和发展、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形成,从而为 6 岁后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奠定能力基础。——编者注。)

 精神胚胎存在于人体中最初的受精卵细胞,这细胞并不具备一个缩小的成人形状,但却包含其未来发展的“预定计划”。同样的,儿童的精神成长也受到“预定模式”的引导,这个模式在诞生时并看不到。但儿童是依靠这种“预定计划”来建构自我的精神层面和人的品格。从本质上来讲,人就是在一种精神的光轮中发展起来的。

 下面介绍由“精神胚胎”引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实体化”与“吸收性心智”。

 1 .实体化:

 虽然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预先决定的精神模式来引导他努力地达到成熟,而且天生具备趋向成熟的冲动力,但是他却缺少一种天生的既成行为模式来保证他一定能成功。儿童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是软弱无力,然而儿童内在的力量、活力,使儿童生长、说话并创造人的所有的精神生活。我们把儿童的心理、生理、精神的发展说成是“实体化”。

  “实体化”这个词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圣经化为肉体并留在我们中间”。任何一个活的生命体都是“实体”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把新生儿看作是一张白纸,似乎没有什么精神活动,所有的精神生活有待于成人的“填充”。那么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新生儿一出生便具备了精神生活,并且如春笋般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心智也在快速成长之中。新生儿一副令人怜悯的样子,他孤弱而不能自助,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如此。他不能说话,不能站立,不断地要人照顾和留心。他唯一发出的声音就是哭泣或叫喊。只有在十多个月之后,他才能站立和走路,而能够说话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当我们把“实体化”这个词理解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美,那么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的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

 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实体化”的一项秘密工作。儿童是一个谜,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他有着最丰富的潜力,

 但我们不知道他将成为什么人。他必须得到他自己意志的帮助才能成为“实体”。

 通常称为“肉体”的是“随意肌”的复合体,这正如其名称所表明的,是由意志所驱动的。没有这些与人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肌肉,意志将一无所成。特别是对人这个生命的最高形式来说,肌肉是那么的众多复杂。这些各种类型的肌肉一起工作,进行各种最复杂的活动。

 但是,人从不充分信任人体的本能,因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本能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能量。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婴幼儿时期明显的孤弱状态就是他那富有特色的个性的苗床,他那含糊的声音终将为成为言语。他将尽最大的努力注意他周围的人,模仿他所听到的声音,最初是音节,然后是词,由此学会说话。在与环境的接触中,他运用自己的意志,发展自己的各种功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有一个很普遍的观念,成人总是认为儿童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儿童的精神生活才被奇妙地激发起来。成人把这种帮助视为一种个人的职责,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成人设想通过对儿童的指导和建议发展儿童的感情、智力和意志。由此,成为从外部完成了这项创造性的工作。

 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不知不觉中拥有一种几乎神灵般的力量,使他们成为儿童的主宰。成人想替代自然之“神”的做法是导致所有儿童痛苦的根本原因。

 若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其自身,儿童自身内部自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从远古时代的人开始,由于他们干预这些自然规律,阻碍了儿童的天赐进程的实现。

 由于没有一个人等待着“实体化”,甚至还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叫“实体化”,所以对这种“实体化”没有作好准备。相反,在实体化过程中它发现了许多障碍。

 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对它有害。

 当这些最终被认识到时,成人将会改变他们对儿童的态度,因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正在实体化的生命,不仅激励我们,而且还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当我们身上看着这富有魅力的幼小身躯,他很象一个玩具,在他身上确实倾注着我们巨大的关怀,这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罗马诗人朱维诺尔所说的话:“最崇高的敬意应该给予儿童。”

 儿童的实体化是通过神秘的过程实现的,有关这一创造性过程还有待人们去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

 儿童的实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儿童具有下面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因而,其吸收的东西远远大于付出。儿童靠这从环境中不断吸收,不断积累,才逐渐使自己的心智得以建构,最终向一个成人的目标迈进。

  2、 吸收性心智

 我们成人在进食时,需藉助一口整齐的牙齿,费力地咀嚼,再慢慢吞入食道后由肠胃消化吸收其营养;然而才出生的幼儿,没有一颗牙齿,只管闭着眼睛吸奶,不必用力咀嚼就可吸取身体成长所需的养分。在心智的成长方面,婴幼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经验来学习,比如初次到非洲去的旅客,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些叽哩呱啦的声音,就算听不懂,但仍会判断那是“语言”。儿童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带来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性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积累知识。

 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也就是三岁前创造出功能(例如:儿童一出生,不会说话,他会从“听”、“看”的刺激中学得说话的能力),三岁后这些功能会开始快速发展(一岁半后,儿童的语言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

 (1)

 什么是吸收性心智?

 在儿童生命的自然展现过程中,儿童拥有一种无意的心理,这种无意的心理表现为儿童依靠自己,通过

 活动以及通过从其周围世界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使这些经验在自身具体化的过程和特性。蒙特梭利将这种心理类型称之为“吸收性心智”。

  (儿童是对周围环境的印象,进入其心智,而且同时还会形成其心理。我们成人是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是直接进入他的心理生活。)

 (2)

 吸收性心智的表现:

 儿童会在无意之间掌握并学会使用一些工具和知识(例如:对语言的掌握与应用)。

 在幼儿“精神胚胎”运作的活动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语言的学习,或说母语的获得。我们就以此为例来看幼儿吸收性心智的运作。幼儿从懵懂无知到两岁左右的语言爆发期,展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当他从母亲肚子里幽暗平静的子宫坠落到人间时,是处在完全陌生的世界,我们四周围观人们七嘴八舌的语言,对他来说完全是外星人的语言;然而她却有本事在两年之内就把这外星人的语言学会了,就能跟这群人对话了。这是怎么办到的呢?她没有一本教科书,也没有专一的老师为她上课(即使有她也不见得接受得来,因为她不受教),也不需为她讲解文法句型,也没有天天藉考试逼她背单字。她只是游走在成人中间,漫不经心地捕捉成人东一句西一句的词汇。整个的学习过程又是在无意之间进行的,是糊里胡涂学会的,因她的心智尚属于无意识心智,她原没有意念要学这语言,没经过她的判断与选择,也不是出于她的意志的决定,也没有显出专心学习的态度,可是却有很高的学习效率。

 反观我们成人要学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时可就辛苦了。首先我们得勉强自己专心听课,然后运用记忆力反复背诵单字,要设法理解各种词性与文法结构,经过一次一次的考试,读毕一本一本的教科书,有时经过十年八年的苦读,突然面对一个外国人时,可能张口结舌面红耳赤,还不如两岁孩子流利的应对。真希奇!好像有意识的心智还不如无意识的心智呢。

 当然,吸收性心智的内涵不止吸收语言而已,幼儿生活环境中一切物体与人文的刺激,如风土民情、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她尽都吸收以适应环境,并用以建构她的心智与人格。这种无意识心智的特色是完全靠孩子自己学习,不接受成人的灌输与教训的,我们成人的任务只要为准备一个健康丰富的环境,与周围的人事物有充分的互动,她使她快乐的成长,其它过多的干涉可能是揠苗助长。

 (3)

 吸收性心智的意义:

 儿童所具有的吸收心智的现象,可以解释儿童获得知识的特殊过程。它和敏感期是推动(儿童)精神胚胎展开的两个动力。

 吸收性心智的作用:

 ① 自动吸收视觉信息;

 ② 自动吸收听觉信息;

 ③ 自动吸收触觉信息;

 ④ 自动吸收味觉信息;

 ⑤ 自动吸收嗅觉信息。

 (4)

 吸收性心智的特点:

 ① 吸收性心智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强加的;

 ② 它引导儿童自动吸收周围事物的信息;

 ③ 它具有年(月)龄阶段性;

 ④ 具有性别特征,男孩与女孩的吸收特点有差异。

  编者按:

 正如人类对人的基因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将人的遗传基因密码已成功解密(10 万多条基因密码),对人类精神基因遗传密码的深究也必将获得突破,这已成为了脑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热门领域。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敏感期的研究从外在表现上逐渐趋向真理的实质。

 关于精神胚胎的来源:

 发展中的精神胚胎源于精神基因。受精卵的精神基因由其父母双方的精神结构在精子与卵子结合过程中统合为一体的。正如父母双方的物质基因在统合过程中,其身体结构在新的生命单细胞诞生后所占的比例不会各占 50%一样,父母双方的精神基因在统合过程中,其精神结构在新的生命单细胞诞生后所占的比例也不会

 各占 50%,总是互有强弱的。当然这项极其神秘的工作由“上帝”来完成,非人力所为。

 正如受精卵细胞中的物质基因(DNA)并不如同“孙悟空缩微”那样的“微人”形状,科学界已证实胎儿期已呈现了人类远祖进化的过程;受精卵细胞中的精神基因也不是成人精神结构的缩微,同样要展现了人类远祖精神进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被蒙氏称为“未来发展的预定计划”。

 关于精神胚胎的发展:

 婴幼儿精神胚胎的成长必然要受到“预定模式”的引导,这个模式在受精卵形成时已存在,我们成人并不知晓,但小儿是依靠这种“预定计划”来建构自我的精神层面和人的品格。从本质上来讲,人就是在一种精神的光轮中发展起来的。

  精神胚胎的发展成果:

  ①“长”成神经网络;

  ②“长”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③“长”成性格与习惯。

相关热词搜索: 胚胎 儿童心理 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