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第六章自旋与全同粒子

第六章自旋与全同粒子

时间:2022-08-07 17:15:04 来源:网友投稿

 第 六 章:自旋 与全同粒子

 [1]在x ˆ 表象中,求x ˆ 的本征态

  (解)

 设泡利算符2 ,x ,的共同本征函数组是:

   zs x21

 和  zs x21

  (1)

  或者简单地记作  和  ,因为这两个波函数并不是x ˆ 的本征函数,但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系,所以任何自旋态都能用这两个本征函数的线性式表示(叠加原理),x ˆ 的本征函数可表示:

    2 1c c  

 (2) 2 1 ,cc 待定常数,又设x ˆ 的本征值  ,则x ˆ 的本征方程式是:

    xˆ

 (3) 将(2)代入(3):

          2 1 2 1ˆ c c c cx  

 (4) 根据本章问题 6(P.264),x ˆ 对z ˆ 表象基矢的运算法则是:

    xˆ

     xˆ

 此外又假设x ˆ 的本征矢(2)是归一花的,将(5)代入(4):

       2 1 1 1c c c c   

 比较   , 的系数(这二者线性不相关),再加的归一化条件,有:

 ) 6 () 6 () 6 (122211 22 1cbac cc cc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二式得 12  ,即 1   ,或 1   

 当时 1   ,代入(6a)得2 1c c  ,再代入(6c),得:

   ie c211

   ie c212

 

 是任意的相位因子。

  当时 1    ,代入(6a)得 2 1c c  

 代入(6c),得:

   ie c211

  ie c212 

 最后得x ˆ 的本征函数:

 ) (21  iex

 对应本征值 1 ) (22  iex

 对应本征值-1 以上是利用寻常的波函数表示法,但在2ˆ ˆ  x共同表象中,采用zs 作自变量时,既是坐标表象,同时又是角动量表象。可用矩阵表示算符和本征矢。

 01

 10

  21cc

 (7)

 x ˆ 的矩阵已证明是

  0 11 0ˆ x 

 因此x ˆ 的矩阵式本征方程式是:

 21211 01 0cccc

  (8)

 其余步骤与坐标表象的方法相同,x ˆ 本征矢的矩阵形式是:

  1121 iex

  1122 iex

  [2]在z 表象中,求 n   的本征态, ) cos , sin sin , cos (sin      n是 ) , (  方向的单位矢。

  (解)

 方法类似前题,设 n   算符的本征矢是:

  2 1c c x  

 (1)

 它的本征值是  。又将题给的算符展开:

 z y xn          ˆ cos ˆ sin sin ˆ cos sin     

  (2) 写出本征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2 1 2 1ˆ cos ˆ sin sin ˆ cos sin c c c cz y x    

 (3) 根据问题(6)的结论,x ˆ ,y ˆ 对2ˆ ˆ  z的共同本征矢  ,  ,运算法则是

     xˆ

 ,    xˆ

 ,

    iy ˆ

 ,

     iy ˆ

 ,    zˆ

  ,

     zˆ

  (4)

 将这些代入(3),集项后,对此两边  ,  的系数:

     2 21 1cos ) sin sin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cosc c ic i c          

  (5)

 或

        0 ) (cos sin0 sin ) (cos2 12 1c c ec e cii    

 (6)

 (6)具有非平凡解(平凡解 01 c

 , 02 c )条件是久期方程式为零,即

 0cos sinsin cos     iiee它的解 12 

  (7)

 1  

 时,代入(6)得:

 1 22c e tg ci 

  (8)

 (1)

 的归一化条件是:

  12221  c c

 将(8)代入(9),得:

  2cos) (1  ie c

  2sin2 ie c 

 归一化本征函数是:

    2sin2cos1i ie e

  (10)

 1    时,2 1 ,cc 的关系是:

 1 22c e ctg ci    归一化本征函数是:

    2cos2sin2i ie e

  (11)

  是任意的相位因子。

 本题用矩阵方程式求解:运用矩阵算符:

 0 11 0ˆ x 

  , 00ˆiiy

 ,1 00 1ˆ z 

  (12)

    cos sinsin cosiieen 

 (13) 本征方程式是:

 2222cos sinsin coscccceeii  

 (14) n   的本征矢是:

  iiee2sin2cos1) (

  ,  iiee2cos2sin2) (

  (15) 补白:本征矢包含一个不定的 相位因式 ie ,由于  可以取任意值,因此2 1 ,  的形式是多式多样的,但(15)这种表示法是有普遍意义的。

 [3]在自旋态下01) (21 zs  ,求2xs  和2ys 

 (解)2xs  是2ˆ x s 的均方偏差

  2 2 2) (x x xs s s   

  2ys  是,2ˆ y s 的均方偏差

  2 2 2) (y y ys s s   

 ) (4) ( ˆ212212z z xs s s  

 4) (ˆ )(2212212 z x z xs s s s  

 0 ) ( ) (2) (2) ( ) (ˆ )(212121212121  z zz z z x z xs ss s s s s s     因此422 xs 在 ) (21 zs  态下,xsˆ,ysˆ对称,因而

  422 ys

 [4]求在下列状态下2ˆ j和zj ˆ 的可能测值。

 (1)

 ) , ( ) (1121 1     zs

 (1)

 (2)   ) , ( ) ( ) , ( ) ( 2311121 1021 2      z zs s

 (2)

 (3)   ) , ( ) ( 2 ) , ( ) (311021 1 121 3      z zs s

 (3)

 (4)

 ) , ( ) (1 121 4    zs

  (4)

  (解)

 依§8.2 总角动量理论,若电子的轨道运动的态用量子数   m l, 表示,在考虑到自旋的情形下,若用 )ˆ,ˆ,ˆ(2 2zj j l 共同表象,则电子的态可有四种;若 m l  ,有以下二态:

    ) , (1 2) , (1 21) , , ( ,211 ,,    m lm lzlm llm ls l j

 (5)

     ) , (1 21) , (1 2) , , ( ,211 ,,    m lm lzlm llm ls l j

 (6)

 若 m l  ,有以下的二态:

   0) , () , , ( ,21,   l lzs l j

  (7)

   ) , (0) , , ( ,21,   l lzs l j

  (8)

 将题给的态和一般公式对照,发现(1)(2)(3)式与(7)(5)(6)(8)式相当,总角动量平方算符2ˆ j,总角动量分量算符zj ˆ 可能测值如下:

 状态

 数值 算符 (1)

 (2)

 (3)

 (4)

 的量子数 3/2 3/2 3/2 3/2 的量子数 3/2 1/2 -1/2 -3/2

 [5]令 1 21ˆ    ll ll

  , ) 1 (1 2ˆ    ll ll

  , 1ˆ ˆ    l l 证明:

     )21( 0)21(ˆl jl jljmjljmj l

     )21()21( 0ˆl jl jljmjljmj l

 (证明)本题的 lˆ, lˆ是两个带有相加的常数分子的算符

  z z y y x xl l l lˆˆˆˆˆˆ         根据总角动量理论内,前两算符可变形如下:

  ) 2 () 1 () ˆˆ ˆ(1 211 211 211 21ˆ) ˆˆ ˆ(1 211 211 211 21ˆ2 2 22 2 2        s l jl lll ls l jl lll llll

  假设 m l  ,试将(1)式运算于合成角动量的本征态ljmj (2 2ˆ,ˆj l 共同本征态),首先,对于21  l j 有:

 ljmjm lm lm lm lm lm lm lm lljmj lb la lll l l l l l bl l l l l l all l j j l bl l j j l albas l jl l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2 2 2) 1 2 () 1 2 (1 2143) 1 ( )23)(21( ) 1 (43) 1 ( )23)(21( ) 1 (1 2143) 1 ( ) 1 ( ) 1 (43) 1 ( ) 1 ( ) 1 (1 21) ˆˆ ˆ(1 211 21ˆ

  (3)

 式中1 21 lm la ;1 2 lm lb 。

 其次,可对于21  l j 的本征态计算:

 0}43) 1 ( )21)(21( 1 {}43) 1 ( )21)(21( 1 {1 21)} ˆˆ ˆ(1 211 21{ˆ1 ,,1 ,,2 2 2, , ,               m lm lm lm lj m j l lY l l l l l aY l l l l l blaYbYs l jl ll 又因为 1     l l,所以 )21()21( 0)ˆ1 (ˆ, , ,, , , , , ,       l jj jj m j lj m j l l j m j l l 

 [6] 一个具有两个电子的原子,处于自旋单态(s=0)。证明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s) (   。

 L对能量无贡献。

  [解]、整个原子的角动量看作每一个电子角动量矢量和,此外每一电子角动量又包括轨道运动和自旋。

 2 2 2 1 1 1 2 1 2 1 2 1ˆˆ ˆ,ˆˆ ˆ,ˆ ˆˆ,ˆ ˆ ˆ,ˆ ˆ ˆs l j s l j s s S l l L j j J                  

 (1)

  整个体系的哈氏算符是:

 S L H H    ) (ˆ ˆ0 

  (此式中 r 是电子相对位矢)

 将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算符用角动量算符表示,由于:

 S L Jˆ ˆ ˆ   

 S L S L S L S L Jˆ ˆ2ˆ ˆ)ˆ ˆ( )ˆ ˆ(ˆ2 2 2              

 )ˆ ˆ ˆ)( (21ˆ ˆ2 2 20S L J H H      

 (2) 原子的状态可以用(ZJ J Lˆ,ˆ,ˆ2 2)的共同本征函数ZJ J L , , 表示,将算符(2),运算于这个本征函数,可以求的能量贡献(修正量)

 Z ZZ ZJ J L J J LJ J L J J LS S L L J J HS L J H H, ,2 2 2, , 0, ,2 2 20 , ,} ) 1 ( ) 1 ( ) 1 ( ){ (21ˆ}}ˆ ˆ ˆ){ (21ˆ{ˆ                  

  (3) 但当原子处在自旋的单重态时,

 0 ,2 1   S S S   总自旋量子数 s=0,有从(1)式的关系看出

  L l l s l s l j j J 2 1 2 2 1 1 2 1             

  因此 J=L,(3)式成为:

 Z ZJ J L J J LH H, , 0 , ,ˆ ˆ  

 所以,轨道自旋的耦合作用对能量本征值没有影响,因0ˆH 不含 L Sˆ ˆ 

 [7]设两个自旋为21的粒子的相互作用为:

  12) ( ) ( ) ( S r V r V r VT O 

 第一项为中心力,第二项为张量力的证明:

 (1)

 宇称л、总自旋2S、总角动量2ˆJ 及总的 z 向分角动量Jˆ均为守恒量,但2ˆL 和Sˆ不是守恒量。

 (2)

 在自旋单态下,张量力为零。

  (解)题中张量力(本章中问题 13.P283)如下:

  2222 122 2 1 112ˆ2) ( 6) () )( ( 3Srr Srr rS          

 (1) 但2 1r r r    。(前一公式的来源不在本题中讨论)

 (1)

 (a)宇称  :体系的哈密顿算符包括两粒子的能量和势能

      2222212126) (2ˆ2ˆˆSrr Sr V r Vp pHT O 

  (2) 按*§5.3(P。176)一体系若具有空间反射不交性,则其宇称是守恒的,即

 0 ]ˆ, ˆ[  H 

 (3)

  在本题的情形,这条件是成立的,注意,粒子的动能可能梯度表示。

 (2)式用坐标显示为:

 }ˆ2)] (ˆ[ 6){ ( ) () (21) (21ˆ222 122 12 1 2 122222222222122122121Sr rr r Sr r V r r Vz y xz y xHT O          

 (4) 当参考系发生空间反射时,

 1 2 2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 , , , , r r r r z z z z y y y y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但2 1r r  不变,此外总的自旋角动量 S依赖与自旋坐标1 zs 和2 zs ,与空间坐标2 1 ,rr 无关,因而22 1)] ( [ , r r S S    也不随空间反射而变更,又因为

  212212) ( x x   等,所以动能部分也不随反射而变化,所以(4)式整个不随反射变化,若 ) , , , (2 1 2 1 z zs s r r 是

 任意函数,我们有:

      ˆˆ ˆˆ H H

 即

    ˆ , 0 ]ˆ, ˆ[  H 是守恒量

  (b)总自旋平方算符2ˆS :

  自旋和一切轨道运动的量都能对易,只需检验2ˆS 与 2) ( r S 的对易性:

 ) )( (ˆ ˆ2) )( (ˆ ˆ2) )( (ˆ ˆ2) (ˆ) (ˆ) (ˆ) (2 1 2 12 1 2 12 1 2 12 122 122 12 2x x z z S Sz z y y S Sy y x x S Sz z S y y S x x S r SX Zz yy xz y x             因 0 ]ˆ,ˆ[2XS S 等,又 0 ]ˆ,ˆ[2 2xS S 等,因此有:

  0 ]ˆ,ˆ[2 H S

 (6)

  (c)总角动量分量ZJˆ :

 总角动量分量ZJˆ与轨道运动部分的诸力学算符相对易,这在曾书第六章中心力场和第四章§4.1 都有过讨论,只需证明ZJˆ与Hˆ的势能部分的对易性就足够。

 又

  z z z z z z zs s l l S L J2 1 2 1ˆ ˆˆ ˆ ˆ ˆ      只与角度有关,与相对矢径2 1r r r    无关,所以ZJˆ与一切与 r有关的算符对易

 }ˆ,ˆ){ ( 2] ) ( ,ˆ[) (ˆ6}]ˆ2) ( 6){ (ˆ,ˆ[]ˆ) (ˆ,ˆ[]ˆ) (ˆ) (ˆ,ˆ[)] (ˆ,ˆ[ ]ˆ,ˆ[2222221212S J r Vr S Jrr VSrr Sr V JS r V JS r V r V Jr V J H JZ TZTT ZT ZT o ZZ Z  

 )] ( ,ˆ)[ ( ) )]( ( ,ˆ[ˆ) ( ) (ˆ) ( ) (ˆ) ( ) (ˆˆ) ( ) (ˆ] ) (ˆ[222 2 2r S J r S r S r S JJ r S r SJ r S r S J r S r S JJ r S r S J r S JZ ZZZ Z ZZ Z Z                    (7)

 最后一式说明, ] ) ( ,ˆ[2r S J Z 归结为较简单的 )] ( ,ˆ[ r S J Z 的运算

 ) ](ˆ,ˆ[) ](ˆ,ˆ[ˆ] , [ˆ] , [ˆ] ,ˆ[)] () ( ) ( , [ )] ( ,ˆ[2 12 1 2 12 1 2 12 12 1 2 1x x S Sx x S S S z z LS y y L S x x Lz z Sy y S x x S S L r S Jy zx z z zy z x zzy x z z Z              再注意到:

  ] ,ˆ[ ] ,ˆ[] ,ˆ ˆ[ ] ,ˆ[2 2 1 12 1 2 1 2 1x l x lx x l l x x Lz zz z z    

 运用两个业已证明过的对易式(曾.第四章)

     ix x l   ] ˆ ,ˆ[

     S i S Sˆ]ˆ,ˆ[  

  0ˆ) (ˆ) (ˆ) (ˆ) () ](ˆ,ˆ[ ) ](ˆ,ˆ[] ,ˆ[ˆ] ,ˆ[ˆ] ,ˆ[ˆ] ,ˆ[ )] ( ,ˆ[2 12 1 2 1 2 12 1 2 12 2 1 12 2 1 1             xy y xy z x zy z y zx z x z zS y y iS x x i S x x i S y y iy y S S x x S SS y l S y lS x l S x l r S J  

  (8)

  将此结果代入(7)式,得到

 0 ] ) ( ,ˆ[2 r S J z

 所以最终得到:

  0 ]ˆ,ˆ[  H J z

  (zJˆ是守恒量

 )

 (9)

 (d)总角动量平方2ˆJ

 :

 前一步骤出发,再计算2ˆzJ

 与 ) ( r S 的对易关系

  z z z zz z z z z zz z zJ r S J r S J JJ r S J r S J J r S J r S JJ r S r S J r S Jˆ)] ( ,ˆ[ )] ( ,ˆ[ˆˆ) (ˆ) (ˆ ˆ) (ˆ) (ˆˆ) ( ) (ˆ)] ( ,ˆ[2 22 2 2              

 (10)

 现在将(8)代入(10),立即又有

 0 )] ( ,ˆ[2 r S J z 我 们 在 ( c )

 一 小 题 中 计 算 )] ( ,ˆ[ r S J z 时 全 部 用 了 直 角 座 标 , 因 此 座 标  2 2 2 1 1 1, z y x z y x 有轮换的对称,(10)式也是如此,因而应该也有下式:

 , 0 )] ( ,ˆ[2 r S J x

  0 )] ( ,ˆ[2 r S J y

  (11) 将(10)和(11)的两式相加,得

  0 )] ( ,ˆ[ )] ( ,ˆ ˆ ˆ[2 2 2 2      r S J r S J J Jz y x

  (12)

 从而也得到交换式

  0 ]ˆ,ˆ[2 H J

  (2ˆJ 是守恒量

 )

  (e)

 S Lˆ,ˆ 2这两算符不能是守恒量,因为它们不和 ) ( r S 对易。

 (2)最后证明,在双电子体系的单态中,张量力等于零。

  设第一电子的态用 ) 1 ( ), 1 (   表示,第二电子用 ) 2 ( ), 2 (   表示,在单态的情形,体系总自旋的本征值 S=0,自旋波函数是反对称的,写作

 2 / )} 2 ( ) 1 ( ) 2 ( ) 1 ( {       

 (13) 在此态中求张量力势能算符的平均值 V ,这计算式只有一项

   ]}ˆ2) ( 6)[ ( { *22Srr Sr V VT

  (14) 将此式分别计算

  )} 2 ( ) 1 ( ) 2 ( ) 1 ( {2)} )( () )( ( ) )( )}{( 2 ( ) 1 ( ) 2 ( ) 1 ( {21) ( *2 1 2 12 1 2 1 2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zy y x xz zy y x x r S 在以上运 算 式 中 ,z y x 1 1 1ˆ , ˆ , ˆ    等 只 能 运 算 与 , ) 1 ( ), 1 (   ; .......... ˆ 2x  而运算 于 ) 2 ( ), 2 (   ,再注意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z yy x xiiˆ , ˆ ; ˆ, ˆ ; ˆ , ˆ 前式成为:

 0 )]} 2 ( ) 1 ( ) 2 ( ) 1 ( ) 2 ( ) 1 ( ) 2 ( ) 1 ( )[ (] ) 2 ( ) 1 ( ) 2 ( ) 1 ( ) 2 ( ) 1 ( ) 2 ( ) 1 ( )[ ()] 2 ( ) 1 ( ) 2 ( ) 1 ( ) 2 ( ) 1 () 2 ( ) 1 ( )[ )}{( 2 ( ) 1 ( ) 2 ( ) 1 ( {42 12 1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zi i i i y yx x

  又 0 ) 1 0 ( 0 * ) 1 ( * *2            S S S

 (S 是总自旋量子数)

  将以上两部分计算结果代入(14),知道 0  V 。

 [8] 自旋为 s 的两个粒子所具有的,对称和反对称的自旋波函数各有几个?23,21  s s情况下,对称和反对称自旋态各有几个? [解] 自旋为 s 指的是自旋角量子数是 s(它和轨道运动中的 l 相当),在轨道运动中,角量子数给定后(l),角动量 z 分量的本征值 m  有 2l+1 种不同值:

         l l l l m , ) 1 .........( , 0 , ,........ ) 1 ( ,      

 推广到自旋的情形若自旋自旋角量子数(不一定是 1/2,例如原子核的自旋)则自旋磁量子数有 2s+1 种值

    s s m s ,.......  

 但 s 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半整数。

  自旋的不同态用sm 来区别,第一电子的自旋波记作 ) (1 z mss x 或 ) 1 (msx ,第二电子的自旋波函数记作 ) (2 z s ms 或 ) 2 (sm

  )

 是( s s s s m ms s, 1 ,......... 1 , ,     

 中任意两个。

 描写两电子体系的波函数是个别电子波函数的相乘积或其线性式,根据§8.4 的理论,要使体系的波函数  成为总自旋ZS Sˆ,ˆ 2的本征态,  只有三种形式的归一化波函数:

 (1)

 ) 2 ( ) 1 (ms ms   

  计算 2s+1 种 (2)

  )] 1 ( ) 2 ( ) 2 ( ) 1 ( [21s m ms s m ms        

 这种波函数种数等于 2s+1 文字中选择不同文字的种数计有21)2s (2s种。

 以上二类对称自旋波函数的总数目

  n=(2s+1)+(2s+1)s=(2s+1)(s+1)

 (3)

  )] 1 ( ) 2 ( ) 2 ( ) 1 ( [21s m ms s m ms        

 这种波函数还是反对称的,波函数总数目和(2)相同,计有21)2s (2s种。自旋角量子数s 指定时,可能的合成自旋波函数的总数目有:

 21) (2s 1) (2s 1)s (2s 1 2s n        

  [9]证明,          a i a 2 ] , [ , a是与 对易的矢量算符。

  (证明)

 待证一式是矢量的对易式,应当分别对它的 x,y,z 分量进行计算:

          a i a 2 ] , [ 的 x 分量式:

 ) ˆ ˆ ˆ ˆ ( 2 ] , [y z z y z z y y x x xa a i a a a          

 用矩阵式来证明:

 x y z z y z yy zz yy zz yy x zz y xy x zz y xz y xy x zz y xy x zz z y y x x xa i a a iiia a ia i ai a aiia aa iaia a aa ia aia a aa ia aa ia aia a aa ia aia a aa a a) ( 2 } ˆ ˆ ˆ ˆ { 2001 00 1222 22 20 11 00 11 0]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z ya  ˆ , ˆ 也照此方式计算,因z y x   ˆ ˆ ˆ 无轮换对称,应分别计算其结果。

 另一种证明方式是用矢量式矩阵:

  k j i ij i i k    

 [10]证明:(1)

    Sin i Cos ejj iˆˆ 

  ( z y, x, j )

  (2)

     Sin i Cos e iˆˆ   其中

  

  ˆ

  矢量与σ对易, θ表示θ方向的单位矢量。

 (证)

 1 ˆ2j

 (j=x,y,z)

  1 ˆ ˆ ˆ4 2 0    j j j  

 (1)

 j j j j    ˆ ˆ ˆ ˆ5 3    

 (1)

       sin ˆ cosˆ }! 5 ! 3{ˆ! 4 ! 21) ˆ (5 3 4 2ˆjjnnjj iii Inie            } {!

  (2)

 nninie!) (   

      z y xy x zz z y y x xii            ˆ ˆ ˆ

 Iiiiiz y xz y xz y xy x zz y xy x z      22 2 22 2 22001 1)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2) ˆ ˆ )( ( ) ˆ ˆ )( ( ) ˆ ˆ ( 2 ) ( 2ˆ ) ( 2 ) ˆ ˆ ( 2 ) ˆ ˆ )( ( ) ˆ 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ii k a a j a a i a aj a i a i a k a i k a j ai a k a i k a j a j a i aia i a j i i a i a j i i a i a k a j i ia j i i a i a k a i a j i i a i a j i ik j i ij i i ka ia aia a aa ia aia a ak j i ij i i kax y y x z x x z y z z yx y z x y zz x y z x yy x y x y x xx y x y x y xz y xy x zz y xy x z

 因此   的性质与  j相同:

  n n 2 2 4 4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2 2 3                n n 代入(2)式即得到待证明的结果。

 [11]证明               A i A A A A ) ( ) ( ,

 A是与 对易的任何矢量算符。

 (证明)这是矢量关系式,可先证明 x 分量

 ) ˆˆˆˆ(ˆ)ˆˆˆˆˆˆ ( ˆy z z y x z z y y x x xA A i A A A A           

  x z y y x xx z z x y y x x xA A i A i AA A A Aˆ ˆˆˆˆˆˆ ˆˆ ˆˆˆ ˆˆˆ2            该式左方 =该式右方。

 又这个证明对 x,y,z 有轮换性,故可不需重负对 y,z 运算。又 等式最右方。

       ) (ˆˆ ˆˆˆ ˆˆˆˆˆ )ˆˆˆˆˆˆ (ˆ2z y y ...

相关热词搜索: 自旋 第六章 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