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2-08-03 13: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为加强对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以及各级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武汉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气象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副省会城市先进行列,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显著,为武汉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1 1 . 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为城市运行、民生安康保驾护航。与市水务局联合发布城市交通道路积水预警,开创全国先河;与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市林业局联合开展森林火灾卫星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雾霾预警信息,与市环保局联合开展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作业,降尘消霾效果良好。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坚持“一

 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开发了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客户端,及时为各级政府及部门发送气象预警信息。依托武汉市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系统,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先后成功地为武汉渡江节、亚洲跳伞锦标赛、金鸡百花电影艺术节、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大型活动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以城郊农业、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为重点服务领域,与市农科院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科学研究,开展了直通式现代农业生产综合气象服务。2014 年,东西湖区被中国气象局授予第二批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区。

 2 2 .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市、区两级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加强了与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环保、交通、城管等部门气象灾害防御联动、会商、例会等制度。加强了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建设,市政府颁布实施了《武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工作的通知》和《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 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以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接收系统、自动气象站、大气垂直水汽探测站、闪电定位仪、小气候观测站等组成的武汉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

 建成。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以短时天气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等业务为主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初步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不断深入,开展了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日益增强。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3 3 . 气象现代化体系日趋完善

 2012 年,湖北省气象局将武汉列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单位。2013 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发布,有力推动了我市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各项工作。《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五大任务”和“五项工程”全面实施,我市气象部门正逐步由单一的气象观测业务为主,向建立以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城市运行气象服务、都市农业气象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迈进,气象综合观测能力、精细化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体系日趋完善。

 4 4 . 基层台站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集气象业务、科研、服务、科普和行政办公于一体的武汉气象预警中心以及东西湖、蔡甸、黄陂、新洲、汉南区气象预警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业务使用,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完成全市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江夏、蔡甸、

 新洲、黄陂气象观测站先后完成迁建工作,全市气象探测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气象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气象业务科研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廉政宣传教育,纠“四风”转作风取得明显成效。市区气象部门分别连续被授予省级和市级文明单位,建立了一批党员先锋岗、青年示范岗、巾帼示范岗。

 (二)存在的问题 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网功能、布局不能满足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的发展需求。

 2.气象预警预报精准化程度,特别是对局地强天气的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预测准确率与服务需求有差距。

 3.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为农服务等生态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足。

 4.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科技应用,气象数据信息共通、共享亟待加强。

 (三)“十三五”需求分析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 1 .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新要求。在国家“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统领下,我市将进入建设“三中心、三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加速的新阶段,“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打造中心城市品牌”对提升气象事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业务和服务的精细化、准确性、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气象服务的领域、方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才能保障气象事业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气象服务更加有力地保障经济发展,更加有力地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 2 .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需求。气象防灾减灾始终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的重大问题。武汉作为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构成更加严重威胁。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面对重大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难预难防的复杂形势,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严峻挑战,提升武汉气象综合保障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我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步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3 .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新课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武汉,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我市“十三五”发展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环境保护压力日益严峻,大气、水资源、土壤等污染治理要求不断增大。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面临的新课题。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的现状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对农业气象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完善面向现代农业全过程、多时效、精细化、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手段,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是气象为农服务的新课题。

 4 4 . 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的新任务。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对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路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成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武汉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为促进武汉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信息化水平。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对气象事业发展总量规模和布局结构、发展速度和科技内涵、事业投入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创新发展路径,立足科技创新和效益导向,促进“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事业发展新常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和需求导向,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我市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气象事业公共公益属性,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事业发展;坚持以效益为核心,注重发展质量,建立事业持续发展新思维、新路径、新模式。

 2.坚持创新驱动。气象事业是科技型事业,科技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气象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是实现“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障。

 3.坚持改革促进。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发展拓展改革视野,深化改革内涵,引导改革方向。

 4.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路径,立足公益事业和构建均等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行业合作,共享发展愿景、实现各行业包容发展。

 (三)发展目标 1 1 . 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武汉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和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为一体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建立气象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气象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

 2 2 . 主要指标

 (1)公共气象服务。初步建成我市城乡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社会公众气象服务获取率 90%以上,主要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 90%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5%以上。

 (2)气象预测预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气象要素数值预报时空分辨率达到 1 小时、1 公里;三天内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 90%以上。

 (3)气象观测。不断完善我市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气象监测技术应用稳步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达到 3-5 公里,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 90%以上。

 (4)气象信息化。加快建立我市气象信息化服务体系。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95%以上,气象信息传输及时率 95%以上,气象数据共享率 100%。

 (5)气象社会管理。气象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成。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改革创新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形成以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覆盖不同地域、面向不同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立体网络,实现预警信息的一键式、推送式、自动化、智能化、网格化和精准化发布。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对城乡规划、重大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建立社区、乡镇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

 提升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重点围绕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围绕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针对公

 众需求,拓宽渠道,改进手段,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为城镇居民提供基于位置的精细、贴身、互动的智能气象服务。继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专业气象服务实用技术研发,构建“互联网+”的气象服务新业态,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养。

 (二)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核心能力 。

 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精准化水平。完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路线,建立格点化、概率化、数字化、精细化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技术和产品体系,建立市级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建立完善集短时临近、短期、中期、延伸期预报于一体的精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开展中心城区、新城区及重点区域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多灾种高分辨率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预报预警质量评估检验等业务,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加强对数值预报应用技术、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农业气象和卫星遥感技术、雷电灾害预警与防护技术、城市气象技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气象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促进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优化气象灾害监测网,提高对气象服务重点区域、气象灾害多发地点等关键区域气象观测的时空密

 度。推进农业、环境、交通、水文、地质灾害、能源电力、旅游、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立完善基于综合观测新技术的探测业务流程,加快卫星遥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重点观测设备的升级改造,提升我市自动观测、专业观测和智能观测的能力。继续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深化气候变化对武汉水资源、交通、环境、农业、城镇化建设等高影响行业或重大工程的影响评估、适应技术和措施研究。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区划及预评估业务,强化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实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供科学咨询和技术支撑。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加强对江河、湖泊、森林、城市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建立完善生态气象业务体系,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气象保障。加强环境气象业务,为政府科学应对雾、霾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大气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大雾、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四)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 建立集约化气象信息业务体系。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基于标准、高效、统一的数据环境,

 建立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集约化气象云平台,提升气象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气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体制机制,实现气象数据的深度共享、集中可用。

  。

 完善气象信息化运行保障。加强物联网、“互联网+”业务应用,推进气象观测与气象服务的智能化发展,促进气象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构建适应新业务格局的运行维护体系,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标准体系,完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各类气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推动省级气象业务应急备份中心建设,提高气象业务应急备份能力。

 (五)加强人才保障和气象法制体系建设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科研骨干人才培养、引进工作,选拔优秀青年业务科研人员参与和主持国家、省和市级重大业务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推进管理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

 提高气象法制化水平。加强气象业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和气象立法,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和执法检查,规范气象预报播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防雷减灾中介服务等工作,提高气象法律法规执行力。加强普法教育和培训,不断拓宽气象普法宣传渠道,开辟气象普法宣传新阵地,丰富气象普法方式,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营造与气象法治建设相

 适应的社会氛围。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积极开展党员干部专题教育,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弘扬气象人精神,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我市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四、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武汉气象事业发展将重点建设五大工程15 个项目。

 (一)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 1 1 . 新一代 天气雷达系统。购置天气雷达主设备及辅助系统,建设与之配套校准站、网络通讯支撑系统、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

 2 2 . 新一代气象雷达预警预报服务系统 。建设新一代气象雷达灾害天气监测识别和数据处理系统、新一代气象雷达预警预报系统和新一代气象雷达强天气服务系统等。

 3 3 . 新一代气象雷达 站新址基础建设。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迁建选址,建设雷达塔楼座、雷达塔主楼及雷达机房等辅助基建工程设施。

 (二)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 1 1 . 人影作业装备系统。包括地面作业系统和空中作业系统。在适宜布置高炮和火箭的城区、农田、湿地湖泊等地区,购置新

 型固定或移动火箭作业装置,逐步淘汰更换报废火箭。在不具备高炮和火箭作业基础条件的黄陂北部偏远山区,建设地面烟炉,为有增雨防雹需求的山地区域提供地面人影作业服务。与省人影办合作,引进人影作业飞机。在武汉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2 2 . 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立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用于人影作业指挥产品制作发布、作业效果评估、空域申报等。购置人影作业指挥车,建立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用于恶劣天气条件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或开展重大活动时,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现场协调和指挥。

 3 3 . 人影安全保障系统。建立市区一体化的人影安全保障系统。在新城区建立标准化弹药库,实现武汉市及各新城区火箭弹、航空炮弹的整体安全储存;购置人工影响天气防爆车,实现火箭弹、航空炮弹在武汉城区及各新城区的安全转运,提高人影作业标准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气象灾害精准化防御工程 1 1 . 气象灾害智能化监测系统。包括城市综合气象站建设。在城区按照外环以内 3km 格距新建城市综合气象站;雾霾监测网建设。优化我市雾、霾观测站网;风廓线雷达建设。新建一部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建设。新建卫星遥感系统接收系统。

 2 2 . 气象精准化预报系统。包括精细化预报系统。建立武汉

 城市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制作发布武汉市 1 公里、3 天内逐小时精细化预报产品;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建立和完善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建立集分析、预报制作、产品分发为一体的现代化短时天气预警报业务系统。

 3 3 . 气象灾害精准化预警系统。包括城市渍涝预警系统。开展暴雨内涝灾害监测和预报;雾霾预警系统。建立雾霾气象预报预警系统、雾霾对健康和交通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环境气象移动应急服务系统。开展雾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应急服务;雷电预警系统。建立雷电预警预报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对雷电监测预警。

 (四)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 1 1 . 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网建设。通过改建、扩建以及增建湖泊、湿地、农田等农业气象观测站,加大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密度,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移动调查系统建设,初步建成以实时资料为主的农业气象立体监测及数据传输网络。

 2 2 . 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系统和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集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产品制作、信息发布及共享于一体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提高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3 3 .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武汉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心,构建业务体系。建立分灾种的气象灾害综合评估系统,提高气象灾害调查能力、评

 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建设武汉市大气电场观测网,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性侦测。增加农村重点区域防雷设施,在重点农业设施、农村人口密集区域增设防雷铁塔,对新建农村住房安装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设施。

 (五)气象信息化工程 采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气象信息网络基础平台,构建武汉市气象云中心,实现与商用云平台之间的连接系统建设、部门内部云平台建设以及原有系统和数据的业务迁移。

 1 1 . 云平台建设。采用虚拟化技术将 CPU 资源、内存资源、网络资源池化,建设虚拟化平台。合理配置业务系统平台和虚拟桌面平台资源及功能。实现所有资源按需求统一调度管理。

 2 2 . 云存储系统 建设。使用云存储引擎,构建双活架构的云存储系统,实现业务系统的 7x24 小时不间断运行,满足数据存储、共享及下载要求。

 3 3 . 云 管理 系统建设。建立多用户管理模式,实现业务系统迁移、虚拟机创建、资源调度、虚拟桌面用户管理、权限分配、数据提取等功能。建设备份系统,实现操作系统的备份还原,单个文件或数据库的恢复等。建设安全系统,保障云平台数据存储安全和防病毒管理。

 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立足政府主导,建立开放发展机制 不断强化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

 防灾减灾机制,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及时、科学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多元化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与新兴气象服务企业与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

 (二)立足公益事业,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地方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务经费财政预算,提升气象事业稳定运行和维持保障能力。

 (三)立足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和气象信息综合应用等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研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努力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四)立足依法治国,完善气象法治体系 构建保障气象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把各级政府在气象现代化政策支持、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制度化、法治化;把气象部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职能制度化、法治化;完善气象规范性文件,强化标准化管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六、“十三五”气象重点项目库 “十三五”期间,武汉气象事业发展将重点建设五大工程15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 1.95 亿元。(单位: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

 投资总额

 建设周期(年)

 (一)

 武汉 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

 9110

 1.雷达主机系统 3480 2016-2018 2.雷达预警服务系统 1280 2016-2018 3.基础设施建设 4350 2016-2018 (二)

 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保障 工程

 4820

 1.人影作业装备系统 3750 2016-2020 2.人影作业指挥系统 520 2016-2020 3.人影安全保障系统 550 2018-2020 (三)气象灾害 精 准化防御 工程

 2230

 1.气象灾害智能化监测系统 1600 2016-2018 2.气象精准化预报系统 350 2018-2020 3.气象灾害精准化预警系统 280 2018-2020 (四)

 现代农业 气象保障工程

 2460

 1.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网建设 580 2016-2018 2.业务服务平台建设 320 2017-2019 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1560 2016-2018 (五)气象信息化工程 860

 1.云平台建设 380 2016-2018 2.云存储系统建设 280 2016-2018 3.云管理系统建设 200 2018-2020 合

 计 1 19 9 , 480 0

相关热词搜索: 武汉市 事业发展 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