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22-08-01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

  二〇一一年十月

  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机构成员名单

 一、 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叶宗辉 副组长:陈剑柏、黄智源、黄益江 成员:张志勇、姚祖武、李学明、游生嫩、蔡国隆、徐锦斌、郑国龙、范春生、楼尚麟、魏敦满、余海明、王辉、颜振兰、陈芳、郑林华、王锦斌 二、 编撰:陈瑞钦、陈

 芳、吴宏玲 三、 编审:叶宗辉、黄益江

 编 制 说 明

 《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共由 5 章 14节和 1 个附表组成,主要包括“十一五”农业成就,“十二五”农业发展有利条件、面临困难、基本任务、指导原则、发展目标、产业布局、主攻方向、建设重点、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内容。在规划中,“十二五”期间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期增幅主要是参考“十一五”期间相应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大部分经济指标年递增幅度与“十一五” 期间相当或略有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主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闽北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带,着力提高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区域布局。茶叶突出“绿色生态茶乡”特色,重点建立乌龙茶和绿茶两大类茶叶生产优势区;水果突出“一县一品”特色,建立优质甜橙、优质早熟梨、优质南方葡萄、优质台湾水果引种试验等六个优势产区;食用菌突出香菇、毛木耳、竹荪、蘑菇、珍稀菌生产特色建立五个优势产区。三是预期目标。在分析评估“十一五”的基础上,“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农产品生产指标更加注重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无公害优质高效产品的比重。四是重点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策划编制重点建设项目 26 项,其中“十一五”结转项目 2 项,“十二五”新开发项目 24 项,合计总投资为 43 亿元。

  目

  录 第一章

 形势与任务 ………………………………………………………………

 1 1

 第一节“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 …………………………………………………

 2 2

 1 1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

 2 2

 2 2 、农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区域特色产业成效凸显

 …………………………

 2 2

 3 3 、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

 3 3

 4 4 、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

 …………………………

 3 3

 5 5 、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开发成效显著

 ……… …………………

 4 4

 6 6 、农业支撑体系日臻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

 4 4

 7 7 、土地流转市场日渐成熟,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

 4 4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

 5 5

 1 1 、产业基础夯实

 …………………………………………………………………

 5 5

 2 2 、经济环境优化

 …………………………………………………………………

 5 5

 3 3 、政策环境改善

 …………………………………………………………………

 6 6

 4 4 、合作交流增强

 ……………………………………… …………………………

 6 6

 第三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

 6 6

 1 1 、劳力逐年减少

 …………………………………………………………………

 6 6

 2 2 、 产品 加工滞后

 …………………………………………………………………

 7 7

 3 3 、农技体系薄弱

 …………………………………………………………………

 8 8

 4 4 、发展资金不足

 …………………………………………………………………

 8 8

 第四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

 8 8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 ……………………………………

 9 9

 第一节

 指导原则 ………………………………………………………………

 9 9

 1 1 、注重产业发展,突出特色优势

 ………………………………………………

 9 9

 2 2 、注重发展方式,突出循环农业

 ………………………………………………

 9 9

 3 3 、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增强活力

 ……………………………………………

 1 10 0

 4 4 、注重对外开放,突出闽台合作 ………………………………………………

 1 10 0

 5 5 、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农民增收 ………………………………………………

 1 10 0

 第二节

 发展目标

 …………… …………………………………………………

 1 10 0

 第三章

 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

 ………………………………………………

 1 13 3

 第一节

 产业布局

 ……………………………………………………………

 1 13 3

 1 1、 、 粮食

 …………………………………………………………………………1 13 3

 2 2、 、 茶叶

 …………………………………………………………………………

 1 13 3

 3 3、 、 果树

 …………………………………………………………………………

 1 14 4

 4 4、 、 蔬菜

 …………………………………………………………………………

 1 14 4

 5 5、 、 食用菌

 ……………… ………………………………………………………

 1 14 4

 第二节

 主攻方向 … ……………………………………………………………… 15

 1 1、 、 粮食

 …………………………………………………………………………

 15

 2 2、 、 茶叶

 …………………………………………………………………………

 15

 3 3、 、 果树

 …………………………………………………………………………

 15

 4 4、 、 蔬菜

 …………………………………………………………………………

 16

 5 5、 、 食用菌

 ………………………………………………………………………

 16

 第四章

 建设 重点和重大项目 … …………………………………………………

 16

 第一节

 建设 重点

 ………………………………………………………………

 16

 1 1 、建立 特色 农产品生产基地

 …………………………………………………

 16

 2 2 、建设海西现代农业示范区

 …………………………………………………

 17

 3 3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

 18

 4 4 、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 ……………………………………………………

 19

 第二节

 重大项目

 ………………………………………………………………

 2 21 1

 1 1 、“十一 五”结转项目

 …………………………………………………………

 2 21 1

 2 2 、“十 二 五”新开发项目

 ……………………………………………………

 2 21 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2 22 2

 第一节

 加强宏观调控

 强化规划指导

 ……………………………………

 2 22 2

 第二节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体制保障

 ……………………………………

 2 23 3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拓展发展空间

 ……………………………………

 2 24 4

 第三节

 广辟投资渠道

 增加农业投入

 …………………………… ………

 25

 附表

 ……………………………………………………………………………

 27

  南平市“十二五” 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南平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在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编制《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

 形势与任务 第一节“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有关部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日益显现。分析评估“十一五”期末我市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除粮食播种面积等少数指标未完成外,其余各项经济指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十一五”我市农业发展突出表现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1 1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在 8 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 1.2 亿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面积 22.5 万亩;实施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 6500 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 24 片,建立高标准农田面积 3.78 万亩;实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总投资 4.2 亿元,建成农田设施项目 3400 多个,带动农业新项目的实施 386个,农业新技术推广 750 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4.2 万吨,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旱涝保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 2 、农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区域特色产业成效凸显。“十一五”期间,在不断增加农产品生产总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各地积极调整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品种结构更加多样化,区域特色日渐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结构从 2005 年的 61.4∶38.6 调整到 2010年的 59∶41。耕地年平均亩产出率由 2005 年的 2120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3487 元,年均增长 14.2%。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烟叶等经济作物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2010 年优质稻、茶叶、蔬菜、烟叶、葡萄等农产品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3 3 、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57家,比 2005 年增加 353 家,增长 11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127.4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297.5亿元,

 增长 133%;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 5.7 万户增加到 13 万户,增长 128%;带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由 32 万亩扩大到 58 万亩,增长 81.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总量由 22 万吨增加到 51 万吨,增长 131%;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由 82 个发展到 281 个,总增加 199 个。

 4 4 、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产值从 2005 年的 65.7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23.8 亿元,增长 87.9%;2005—2010 年,全市粮食总产由 137.2 万吨增加到 139.1 万吨,增长 1.4%;茶叶总产由 3.5 万吨增加到 4.22 万吨,增长 20.5%;水果总产由 55.5 万吨增加到 65 万吨,增长 18.2%;蔬菜总产由 136 万吨增加到 170 万吨,增长 25%;食用菌总产由 3.75 万吨增加到 5.8 万吨,增长 54.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5 年的 4070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6759 元,增长 66.1%。从 2006 年开始全市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并取消了“农村五统筹”,从此,全市农民每年都可从“五个取消”和农业税中获得减免超过 9亿元,另外,全市农民每年还可从农业“四补”政策中获得补助 2 亿多元。

 5 5 、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开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的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至 2008 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5 项生态农业考核指标全部达到了考核验收标准。与此同时,“十

 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小型高效农村户用沼气池 4.33 万口,建池总容积达 34.64 万 M3 。全市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 6.5 万口,总容积 39.12 万 M3 ,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村 108 个,沼气百池村 104 个。建立“猪-沼-果”等综合利用示范户 5000多户,使全市 13%的畜禽养殖户基本实现了畜禽粪便污染综合治理和沼气综合利用,户年均增收节支 2000 元以上。

  6 6 、农业支撑体系日臻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 100%的县(市、区)先后都建立完善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80%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农业信息网站(页)工作平台,在 75%乡镇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聘请了近 2000 人为村级农业技术员,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在全市市县两级都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目前 80%的农业执法机构已达“五有”建设标准。2006 年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各类违反农业法律法规案件 478 件,调解农资质量纠纷 169 件,帮助农民索赔经济损失 124 万元,帮助挽回经济损失 3000多万元。

 7. 土地流转 市场日渐 成熟 , 合作经济组织快 速发展。为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客观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健康发展,并呈逐年加速发展的趋势。2010 年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 38.93 万亩,主要有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农业

 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长足发展,特别是 2007 年 7 月 1 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道路,至 2010 年全市累计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007家,成员总数达到7.86万户,出资总额达到 12.04 亿元。有效带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1 1 、产业基础夯实。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壮大,主要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外占有重要位置。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有很大提高,近 5 年市农科所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39 个,审定数量居福建省农业科研单位首位,占同期福建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总数四分之一,有 5 项成果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生物工程、信息化、航空航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始起步。这为我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 2 、经济环境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多投向农业和农村领域。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动

 力。

 3 3 、政策环境改善。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巩固和完善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着力于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在宏观调控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提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研发、良种良法推广、农民培训教育、农村金融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力支持“三农”事业发展,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4 4 、合作交流增强。2009 年,在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之后,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又通过了《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这是我国首部以地方立法形式促进两岸农业合作的涉台地方性法规,《条例》在闽台农业合作的原则和范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权责、闽台农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式以及加大对闽台农业合作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保障闽台农业合作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这必将进一步加速推进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步伐。

 第三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 1 、 劳力 逐年减少 。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呈减少态势,农村各地普遍出现了季节性用工短缺问题。2010 年底,全市乡村劳动力 124.3 万个,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 68.2 万个,比 2005 年底 74.6万个减少 6.4 万个,减幅为 8.57%;外出务工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 56.1 万个,比 2005 年底 49.95 万个增加 6.15 万个,增长 12.3%,其中长年在外务工的人员 37.1 万个,比2005 年底 32.16 万个增加 4.94 万个,增长 15.36%。二是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少,中老年人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2010年底,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30 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 8.3%,46 岁以上的占 68.6%;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则与之相反,30 岁以下的占 61.7%,46 岁以上的占 13.2%。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下降,知识型人才流失严重。2010 年底,全市在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39.7%,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57.9%,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2.4%。但与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存有较大差异。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9.6%,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78.5%,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 11.9%。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结果,已成为引发耕地撂荒的重要因素之一。

 2 2 、 产品 加工滞后。据统计,2010 年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 268 亿元,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1.2 :1 ,与发达国家 4:1 的比例相差甚远,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

 竞争优势;二是基地分散,与集中加工矛盾突出,专用优质原料供应不足,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名牌产品偏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3 3 、农技体系薄弱 。基层特别县乡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事不管人,管事不管钱”现象仍普遍存在,乡镇一级非专业人员挤占农技推广编制、职务现象严重。同时,目前全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40—55 岁年龄段的人员高达 60%左右,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危机。另外,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单一,其中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占 44.26%,多种经营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偏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4 4 、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农业自身积累不足。许多地方基层财政仍然困难,农业工作“运转难保、指导不力”,甚至部分财政支农资金被拖延、挤占、挪用的现象依然存在,短期内新增较大幅度的支持投入难度大。农业生产周期长,面临的自然、市场风险大,社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业项目融资困难。

 第四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

 现代化道路,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把推动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作为重要保障,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城乡统筹,为全力推进南平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原则

  1 1 、注重产业发展,突出特色优势 。按照南平跨越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建设闽北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带的总体规划,加快发展壮大茶果产业,着力提高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2 、注重发展方式,突出循环 农业 。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重产量轻质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原料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3 、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增强活力 。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构建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搞活农产品流通。

 4 4 、注重对外开放,突出闽台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全面建设海峡两岸(南平)农业合作试验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向纵深发展。

 5 5 、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农民增收 。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让农民长期受惠。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主要农产品生产将更加注重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无公害优质高效产品比重将继续加大,表现为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的理性增长方式。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和农业经济发展综合目标具体预测如下: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0 年 637 万亩,2015 年计划达 680 万亩,增长 6.75%,年均递增 1.3%。

 2、粮食:2010 年播种面积 376 万亩、产量 140 万吨、产值 30 亿元。2015 年计划 376 万亩、总产量 142 万吨、产

 值 31 亿元,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总产和产值年递增分别为 0.3%、0.6%。

 3、茶叶:

 2010 年面积 52 万亩,产量 4.2 万吨、产值10 亿元。2015 年计划达 60 万亩、产量达 5.5 万吨、产值 13.7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 15.3%、30.9%、37%,年均递增 2.9%、5.4%和 6.5%。

 4、水果:2010 年面积 82 万亩,产量 65 万吨、产值 15亿元。2015 年计划达 90 万亩、产量达 85 万吨、产值 20 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 9.7%、30%、33.3%,年均递增 1.7%、5.2%和 5.6%。

 5、蔬菜:

 2010 年面积 150 万亩、产量 170 万吨、产值 26 亿元;2015 年计划达 165 万亩、产量达 210 万吨、产值 32 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 6.7%、23.5%、23%,年均递增 2.3%、4.5%、4.5%。

 6、食用菌:2010 年产量 5.6 万吨、产值 11 亿元,2015年计划产量达 9 万吨、产值 16 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增长60.8%、45%,年均递增 10%、7.7%。

 7、农业产值:2010 年 123 亿元,2015 年计划达 157 亿元,增长 28%,年平均递增 5%。

 8、沼气池建设:2010 累计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 6.5万口,计划到 2015 年累计完成累计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 9 万口。

 9、农业“三品”认证:2010 累计完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81 个,计划到 2015 年累计完成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350 个,增长 25%。

 “ 十二五”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

 农产品 计量单位 “十二五”规划 2010 年

 2015 年

 “十二五” 增长% “十二五” 年均递增% 1、粮食 万吨 140 142 1.5 0.3 2、茶叶 万吨 4.2 5.5 30.9 5.4 3、水果 万吨 65 85 30 5.2 4、蔬菜 万吨 170 210 23.5 4.5 5、食用菌 万吨 5.6 9 60.4 10

  “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

 指标 计量 单位 “十二五”规划 2010 年 2015 年 总增长% 年递增% 1、农业产值 万元 123 157 28 5.0 ①粮食产值 万元 30 31 3.3 0.6 ②茶叶产值 万元 10 13.7 37 6.5 ③水果产值 万元 15 20 33.3 5.6 ④蔬菜产值 万元 26 32 23 4.5 ⑤食用菌产值 万元 11 16 45 7.7 2.累计建沼气池 万口 6.5 9 38 6.7 3.累计完成农业“三品”认证 个 281 350 25 4.5

 第三章

 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 第一节

 产业布局

  1 1 、粮食:以建阳、建瓯、浦城、邵武、武夷山、光泽、顺昌、松溪 8 个省级商品粮基地为基础,以邵武市拿口、屯上、沿山、卫闽、洪墩;建阳市麻沙、水吉、莒口、小湖;顺昌县建西、大干、埔上、际会;建瓯市东峰、东游、小桥、小松;浦城县石陂、富岭、仙阳、忠信、临江;武夷山市兴田、岚谷;光泽县崇仁、止马,松溪县旧县、渭田、花桥、祖墩;政和县东平、石屯等 32 个乡(镇)为粮食生产主产区域。

 2 2 、茶叶:围绕建设“绿色生态茶乡”的目标,按照集中连片的区划原则,建立乌龙茶和绿茶两类茶叶生产优势区。一是建立乌龙茶生产优势区。区域为武夷山市、建瓯市和建阳市。该区域现有茶园面积 24 万亩,茶叶总产量 2.6万吨,主栽品种为水仙、肉桂,其中水仙面积 12 万亩,占全省水仙总面积 80%左右;大红袍、肉桂等面积达 9 万亩,占全省大红袍、肉桂总面积 90%左右。“十二五”期末,优势区乌龙茶产量要从 2.6 万吨提高到 3.2 万吨,名优茶比例从35%提高到 55%,出口创汇达 5000 万美元;二是建立绿茶优势区。该区域包括松溪、政和、浦城、邵武、建阳,现有茶园面积 21 万亩,茶叶总产量 2 万吨。“十二五”期末,优势

 区绿茶产量要从 2 万吨增加到 2.6 万吨,出口创汇达 1000万美元以上,名优茶比例从 33%提高到 50%。

 3 3 、果树:建立六大优势区域。一是优质甜橙优势产区。区域为建瓯、顺昌、延平三个县市;二是优质早熟梨优势产区。区域为邵武、延平、政和等;三是早熟桃优势产区。区域为邵武、建瓯、浦城等;四是南方葡萄优势产区。区域为建阳、建瓯、顺昌等;五是奈李优势产区。区域为浦城、建阳等;六是台湾优质水果引种试验优势产区。区域为邵武嘉德农业科技园区等。

 4 4 、蔬菜:一是建立“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出省蔬菜生产区。建设区域主要包括浦城、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 5 个县(市、区)。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出省蔬菜由目前的 70 万吨增加到 100 万吨;二是建立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区域主要包括政和、建瓯、延平等海拔 500米以上的高山区。利用高山区夏秋气候冷凉和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到 2015 年全市夏秋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由目前的 2.2 万亩增加到 4 万亩。

 5 5 、食用菌:一是香菇优势产区。(1)干鲜花菇、干仿生菇优势产区——政和高山区乡镇部分县(市、区)中高海拔和特殊地理气候区;(2)传统干鲜香菇优势产区——建阳、浦城、松溪等县(市、区)。二是毛木耳优势产区——建阳、建瓯。三是竹荪优势产区——顺昌、建阳、建瓯、邵武。四是蘑菇优势产区——武夷山、邵武。五是珍稀菌类优势产区——顺昌、建瓯、建阳、延平、浦城、松溪、光泽。

  第二节

 主攻方向

  1 1 、粮食:一是稳定面积。通过稳定稻谷播种面积,推行间作套种,发展旱粮生产,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375 万亩左右,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稳定在 260 万亩左右;二是主攻单产。通过建设高产粮田,中低产田改造,扩大再生稻,以及良种良法配套,主攻单产,大力推广超级稻。“十二五”末期粮食亩产达到 450 公斤,比“十一五”末期亩增 25 公斤,增长 5.88%;三是提高品质。通过选育和引进高产高抗优质品种,发展粮食精加工,提高粮食品质,推动粮食产品结构向以中优档为主结构转化。

 2 2 、茶叶:乌龙茶区重点研究开发新的加工工艺,提高乌龙茶产品的制优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提高茶叶机采水平,确保鲜叶质量。绿茶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名优绿茶机制技术,引进名优绿茶机制设备,成批量标准化生产名优绿茶产品,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开发特种茶加工工艺,加工特种工艺绿茶和红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创新的产品占领国内外茶叶市场。

 3 3 、果树: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甜橙,中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优质早熟梨、桃等优势落叶果树,提高早熟柑桔、早熟梨、桃品种比例,提高甜橙和杂交柑的比例;加快果园改造。在优化品种结构的前提下,促进果树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推广普及矮化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

 覆盖、果实套袋、节水灌溉、病虫综合防治以及贮藏加工等技术,建立一批良种化、标准化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提高水果单产和质量;加快水果加工业的发展,提高水果加工以及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4 4 、蔬菜:面向省内外大中城市,利用夏秋高山区冷凉型气候和平原区冬闲田,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和加工蔬菜生产。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丰富可栽培蔬菜种类;加强新技术引进消化,尤其是采后储运包装,减少烂耗;加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确保蔬菜可持续发展和蔬菜加工业的发展。

 5 5 、食用菌: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等因素,开展粪草资源和新代用料开发示范、废菌料再利用研究工作,重点发展粪草类食用菌,适当调减主栽品种香菇的生产比例,增加珍稀食用菌类的种植比例,调减常规生产面积,增加工厂化和反季节生产面积,达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目的。

  第四章

 建设重点和重大项目 第一节

 建设重点

 1 1 、建立 特色 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面向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发展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建设内容,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的总体思路,继续加大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在建

 设目标上,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产量、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在建设布局上,突出优势产区,形成能够提供足够商品量的若干专业化生产片、区和优势产业带;在建设内容上,坚持生产性设施建设与科技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辐射带动上,增强基地的示范、带动功能,把基地建设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示范基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基地,农民增收的先行基地。

  2 2 、建设海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我市对台“五缘”优势,全面建设海峡两岸(南平)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启动建设武夷山五夫、建瓯小松、延平王台三个综合园及邵武大埠干台湾良种专业园。五夫园按照“一心一轴五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包括五夫理学城核心、生态景观农业融合轴和典村、翁墩、田尾、五夫、溪尾等村域内的茶莲产业区,建设朱子文化观光农业研究基地、武夷修学交流核心区、台湾茶—莲合作示范基地、养生型新村改革试验示范区、海峡旅游的重要节点、武夷养生游憩目的地。小松园按照“一心一轴两带” 的产业空间结构,包括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辐射中心、科技农业发展跨越轴和小松盆地边缘山体两侧经济林果产业带,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海西现代农业科技硅谷、台海果蔬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科技型新村改革试验示范基地区、南平农业新科技观光园。王台园按照“一心一带五谷” 的产业空间结构,包括王台绿色服务中心、沿王台溪的滨水景观休闲带和花之

 谷、烟之谷、药之谷、果之谷、杉之谷,建设海峡两岸“绿色金库”、南平绿色生态休闲谷。大埠园重点发展海峡两岸果蔬品种试验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把我市建成为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成为两岸人员、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消化的平台,以及探索农业改革与发展机制创新的平台。

 3 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我市农业发展刚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着产业化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一条具有闽北自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推进观念创新,着力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意识。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方式,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和谋划农业,增强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努力使农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使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用现代物质技术武装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品牌创新,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立足区域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着力发展粮食、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走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经济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名优

 特新产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制定有利于提高优势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打造农业品牌;三是推进科技创新,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推广农业“五新”科技,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坚持做到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单项推广与综合示范、专项培训与入户指导三个相结合,促进农业“五新”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五新”科技的到位率和推广普及率。同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四是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现代农业保障能力。一方面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理顺体制,明确农业推广公益职能,建立一精干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并不断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责任,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农业保险在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的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4 4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把推进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积极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推动“菜篮子”产品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

 示范区和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稳步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把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做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的重要条件,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自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并切实加强证后监管,维护“三品一标”公信力和品牌形象;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在农产品生产源头,以检查禁限用农药及添加剂等为重点,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在准入农产品的主产区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和准入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台帐制度。建立检打联动机制,加大农业投入品质量执法抽查和监督抽查,依法通报不合格农业投入品,对违法违规农资企业及其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行重点监管,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四是强化准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以基地、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等为重点,加大对准入农产品的监测力度,扩大监测项目,增加监测频次,提高产品监测覆盖面。鼓励和推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市场准入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行在相关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准入主体间的监测结果通报,实现监测信息的共享。对监测出的问题农产品,按照检打联动的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强化监管和处置,提高对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和防范能力;五是推进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试点示范。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意见”的精神,围绕“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总体要

 求,在全市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水稻、竹笋、畜禽等七大类农产品生产领域落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建设。

 第二节

 重大项目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市拟计划建设“十一五”结转项目 2 项,“十二五”新开发项目 24 项,合计总投资为 43 亿元。其中:

 1 1 、“十一五”结转项目 2 2 项

 (1)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 (2)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 2 、“十二五”新开发项目 4 24 项

 (1)海鲜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开发项目 (2)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 (3)蔬菜生产设施建设项目 (4)超微白茶粉深加工项目 (5)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项目 (6)柑桔无病良种苗木繁育及高接换种示范推广项目 (7)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推广项目 (8)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 (9)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建设项目 (10)闽北乌龙茶检测检验中心建设项目 (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12)闽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13)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及加工标准化项目 (14)南武夷区域中药材产业一体化建设项目 (15)十万标准化柑桔园建设项目 (16)顺昌柑桔加工和物流园建设项目 (17)南丰蜜桔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及基地建设项目 (18)武夷山武夷岩茶精制厂项目 (19)浦城植物油料生产线项目 (20)延平薯(芋)类单细胞粉加工项目 (21)浦城竹笋、蔬菜系列深加工项目 (22)建瓯仙草冻粉与仙草精加工项目 (23)建阳淮山食品及保健品加工项目 (24)休闲农业示范点项目 上述项目具体内容详见附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宏观调控

 强化规划指导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转变职能、转变观念,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协调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科技进步理念、改革创新理念、现代工业理念等六大理念,加强我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创新工作机制,按照规划—建设—监管—发展的

 工作主线,以规划为指导,以建设为手段,以监管为保障,以发展为目标,把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摆在我市农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农业建设、监管工作中认真落实,进一步分解明确各领域、各区域发展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加强监督落实,使我市农业朝预定目标发展。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农业发展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相关部门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并报批实施。

 第二节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体制保障

 贯彻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建立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相结合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严密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提升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计算机网络监管水平,促进农村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基层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三定”工作,保证队伍稳定、经费落实、财产不拍卖,并不断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学习,保障工作经费,完善物质装备,提高为农服务能力。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市场风险,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拓展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和区位优势,探索和实践对台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形式,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一要促进农产品出口。以蔬菜、食用菌、茶叶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特色产品等为重点,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巩固港澳地区及日本等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大力开拓欧美市场,积极开发独联体及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逐步形成我市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积极组织参与(举办)国际性的农业项目投资洽谈、推介会和农产品贸易交易会,构建灵活多样的对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机制和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国际质量和环境认证,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到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申请商标和质量卫生标准注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证书制度,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和壮大一批拳头产品;建立农产品出口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争端,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发挥积极作用。二要积极引进优

 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建设和完善港澳台和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机制,建立优良品种引种隔离与繁育基地。三要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港澳台资和侨资,积极稳妥地利用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进一步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举办各种形式的互访交流活动,与台湾地区和其他农业交流较多的国家通过特定机构(或部门)建立经常性联系机制。四要着力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的精神,加强工作统筹,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合作项目,营造良好投资合作环境,开创闽台农业合作新局面。

 第四节

 广辟投资渠道

 增加农业投入

  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农业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各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银行的农业信贷资金、粮食专项发展资金,在稳定本级支农资金依法增加的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核定的粮食风险基金,种子、种苗风险基金,并足额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二是要把我市农业推向市外、国外。制定各种优惠的政策措施,更多地吸引外商到我市进行农业投资,大胆引用外资开发农业,逐步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范围,以弥补农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开发一批能牵动全局、能反映我市特色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三是鼓励和

 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是农业投入的主体,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增加农业投入。四是切实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巩固和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要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五是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坚持按照“整合力量,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在项目资金重点投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检验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同时,创新农业项目生成机制,突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区划界限,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格局。

 附件: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相关热词搜索: 南平市 产业发展 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