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2年度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2022年度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时间:2022-11-30 2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篇一: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其中把“产业兴旺”放在了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xx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抓好产业振兴这个关键环节,如何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构建起乡村产业体系,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全市十个县区对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xx是个农业大市,10个县区共有99个乡镇195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67。52万,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可以说“乡村兴则全市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三农”政策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立足长远,着眼当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做优做强畜牧、蔬菜、杂粮、药果4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一)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的指示,我市把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渠道,针对实际,优化种养结构,在种植业发展上,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饲料作物、特色优势作物和有机旱作农业种植面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99。8万亩,比上年减少62。25万亩,粮食总产量123。29万吨,比上年增加8。67万吨,增幅7。6%;蔬菜面积29。3万亩,比上年增加5。3万亩;饲草作物种植面积9。14万亩,比上年增加2。9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9。9万亩,比上年增加7。3万亩;水果经济林22。5万亩,增加1。57万亩。发展有机旱作农业150万亩,3个省级封闭示范片、4个市级核心示范片、5个秋膜覆盖对比试验片建设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稳步推进奶牛、生猪、草食畜三大产业聚集区建设。以云冈四方、新荣伊磊、天镇中地3个万头奶牛园区为龙头的奶牛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阳高正大、广灵海高牧业、云冈天和牧业、浑源泰源生农牧公司等新扩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42。4亿元的正大10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1个种猪场和8个育肥场,入栏种猪4500多头;总投资4。3亿元的海高乳肉兼用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存栏达5000头。2018年,全市牛饲养量26。8万头,年末存栏18万头,其中奶牛存栏7。5万头;生猪饲养量163。2万头,年末存栏60。3万头;羊饲养量415万只,年末存栏195。9万只;家禽饲养量919万只。

(三)产业化经营明显向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对接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推进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至2018年底,全市投资总额达到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个;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项目6个;1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项目29个。总投资12亿元的新大象、20亿元正邦循环农业、11。5亿元秸秆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深入推进京同农业区域合作,北京新发地xx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各县区达成战略合作,为xx农产品打入京津冀、走向全国搭建了平台。持续推进与北京首农、京东集团、德青源、金珠满江、华润五丰、天津弘羊等公司的洽谈合作,多方促成项目落地。

(四)新业态发展前景光明。各县区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热度持续提升。灵丘县大力建设东河南、红石塄等特色小镇,推进车河、北泉、花塔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点提档升级,打造以唐河大峡谷、平型关、空中大草原景区等为主线的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接二连三”的复合业态,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云州区充分发挥黄花、火山、生态三大品牌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完善火山群、乌龙峡、杜庄土林地质公园等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菲尼克斯葡萄酒庄、忘忧农场、兴农黄花园等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大量游客。左云、天镇、新荣等5个县区依托古长城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大力挖掘长城古堡文化,打造了镇边堡、守口堡、得胜堡等文化旅游景点;举办了“逛长城庙会,过得胜大年”“舞龙大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和xx·左云摩天岭长城杯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中国青少年自行车U系列赛暨全国青少年冠军赛、第三届中国·xx大型徒步“走长城”等系列赛事活动;培育了一批集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康养、运动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了文化、体育、生态、休闲娱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

二、乡村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一)立足资源优势,确立科学发展路径。按照“规模+特色=优势”的发展思路,坚持“一县一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差异互补的产业格局。云州区把黄花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黄花产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发展。至2018年底,全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盛产期产值达5亿元,实现了贫困户人均1亩黄花的目标,为全区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阳高县着力打造“4+N”产业模式,坚持走品牌化发展路径,增加“三品一标”认证品种和无公害蔬菜认证,实施果业“三品”提升工程,注册了“大泉山”“绿丰”“绿源”等绿色蔬菜商标。到201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日光温室14361栋,移动大棚30600栋,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29万亩,其中有2个蔬菜标准园获得农业部命名,10个蔬菜标准园获得省农业厅命名。建成5个千亩规模的杏果产业园,全县杏果总面积近20万亩。天镇县依托通航粮贸、博信、任启麻油等杂粮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做优小杂粮产业,累计投资841。5万元,在11个乡镇117个行政村种植了优质红芸豆5万亩,建设国际有机种植基地6000亩,带动5092户农民增收。灵丘县突出有机农业建设,编制了《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实施规划(2013—2030年)》,建设了1247平方公里的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创建了红石塄乡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车河国际有机论坛,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产业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各县区紧紧抓住全27市转型发展的契机,优化营商环境,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一批市场前景好、预期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接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35家,年销售收入107亿元。左云县紧紧抓住煤矿兼并重组后,煤炭企业家谋求转型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退出煤炭领域的资金发展现代化农业,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投资10亿多元,发展涉农项目32个,建成了京奥公司、雁门清高、云中紫塞、金茂源、长丰、纠偏、根源牧业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3万余户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云冈区以总投资2。4亿元的牧同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了奶牛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优质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三位一体产业园区。广灵北野食用菌业公司投资2。47亿元建设千亩万吨反季有机香菇产业园,为农户生产菌种、菌包,提供出菇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食用菌产品,激发了农民种菇的积极性,带动种菇农户2000户,形成了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委托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推进了种养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灵丘县大力实施有机种植和有机养殖,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秋膜覆盖等技术,推动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左云县培育出“白羊牧歌”“边塞牧羊”两个国家级自主羊肉品牌,研发出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羊品“雁云白羊”,促进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广灵县强化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全县确定12个百亩连片示范点,大力推广“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技术”。云冈区积极推广全膜双垄穴播、高产高效多抗杂粮新品种、集成组装三项技术,配套应用机深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应用、标准化栽培等实用技术,达到科学合理的节水、节肥、节药、省工,促进产能提升和效益增加,实现了亩增产20%的目标。

(四)线上线下并重,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市加快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地区电商经营主体,借助互联网优势,拓宽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去年5月份,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约战略合作,举办了“xx好粮”品牌发布会,并在京东独家线上推出了“xx好粮”产品,推动xx优质农产品更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各县区积极融入现代销售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通过乐村淘、供销E家等实现农产品触网,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灵丘县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吸引了德邦、百世汇通、远成等4家快递公司入住,建立乡镇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7个,村级快递物流接收点93个,开通覆盖7个乡镇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快递线路6条,初步形成了以“县级中心—乡镇分拨中心—村级体验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被商务部评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国综合示范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市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市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发展计划,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与不足,按照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家庭为主,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我市农村仍然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很难形成种植、管理、加工、储藏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农村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分散的“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对接。一些县区注册的合作社数量虽然不少,但真正运行起来的并不多,“空壳社”“休眠社”占比很大,规模化生产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信息沟通、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得不好,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

(二)加工业滞后,产业融合度不够。在产业规划上,多数县区都提出了“接二连三”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机械化性能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阳高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设施蔬菜面积位居xx市第一,山西省前十,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29万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蔬菜种植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而且目前新鲜蔬菜销售市场尚好。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市蔬菜加工产业链条短缺,市场需求较大的脱水蔬菜产品、蔬菜汁饮品等生产企业基本为零,不仅没有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制约了蔬菜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样,特色小杂粮生产大多数也处于原材料生产、销售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在养殖方面,基本是活畜销售,缺少屠宰加工链条,养殖业利润甚微。

(三)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实施品牌立农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的品牌效应,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农展会、农博会,同时借助xx古都灯会、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等活动和京东网销平台,加大农业品牌展销和宣传推介力度,扩大“xx好粮”的知名度,xx黄花、广灵小米、浑源黄芪等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广灵“东方亮”小米已经进入北美加拿大市场,天镇红芸豆出口到欧洲等地。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市的大多数“好酒”还没有飘出“深巷”。如阳高长城羊肉、广灵画眉驴肉等农副产品虽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但由于缺少营销包装,没有形成整体性、区域性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出现了“质优价廉”的现象,有些农产品甚至被其他省市的中间商收购,贴标销售。一些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存在效益不尽人意的情况。如牧同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总投资2。4亿元、占地80亩,拥有8条国际领先生产线的现代乳制品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品质优良,但在调研中发现,企业一直没有完全达产达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与国内知名老品牌抗衡,导致市场占有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四)农村基础差,规模发展受限。2018年年底以前,xx市10个县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区,其中2个还是深度贫困县。农村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发展不均衡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省市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特别是2018年的乡村提升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产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仍然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种植业发展上,由于xx是缺水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00-500毫米,虽然在政府大力帮扶下,建设了很多水利配套设施,但总体上水浇地的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仍然较低,一些地方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再加上平川少丘陵多,农业机械使用率低,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如新荣区的农村流转土地仅有2。7万亩,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9%。

(五)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村集体经济既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基层党建和打赢脱贫攻坚的题中之义,对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调研中发现,各县区乡村集体经济虽然都已破零,但从目前来看,不足和短板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可持续发展方面。多数集体经济破零主要是靠流转集体土地、资源盘活等资产性收益,在有限的资源下,可持续收益显得尤为艰难。特别是近郊区,90%的乡村依靠土地、房屋租赁增加收入,资源、资产性收益占到集体经济的50%以上,自主经营、村企合作等实体性经济占比较小,虽然稳定,但增收空间小,发展后劲、发展动力不足。

(六)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主体萎缩。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投入周期长、回报率低,导致我市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老、少、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空心化、老龄化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的村庄,常住人口基本是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以老、弱、病、残为主,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根本没有能力去发展产业。农村党员队伍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年轻党员发展不多,“两委”干部由于年龄大,精力不足、思想保守,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依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xx市乡村产业发展要紧紧抓住气候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发展的目的。依托气候冷凉和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加大传统喜凉蔬菜青椒、番茄、胡萝卜、山药、红萝卜等露天蔬菜的种植面积,扩大京津地区淡季蔬菜和延秋菜主产地的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借鉴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先进经验,加速构建集蔬菜产、储、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经营体系,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闻名全国的阳高蔬菜重享荣耀,重铸辉煌。依托高原地质优势,抓住火山地质这一特性,继续扩大杂粮种植面积,特别是利用好黄花、小杂粮富含硒、磷等人体必须微量元素的优势,改进营销策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的知名区域品牌,推动特色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让“xx好粮”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依托气候干燥、动物疾病发生率低的天然优势和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推进高端畜牧业发展。保护和开发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地方良种牲畜,如广灵画眉驴、麻地沟肉羊、灵丘大青背山羊、浑源黄芪羊、阳高长城羊、左云雁云白羊等,积极推进地方良种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级禽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的列入工作,以此提高畜产品的知名度,尽快改变我市畜产品“有品无名”的现状;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构建集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按照“以农载牧、草畜配套、以畜定草、草畜平衡”的原则,推进种植结构由“粮+经”向“粮+经+饲”转变,扩大全株青贮玉米、草高粱的种植,发展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推广加工贮藏技术,为养殖户就近提供饲草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激发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依托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提质增效。从顶层设计着手,打好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两张牌,加强县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围绕云冈景区、恒山景区、火山旅游带、长城旅游带、有机体验示范区、自然观光区等旅游资源,设计全域旅游路线,完善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以线串点、连线成面的乡村旅游大格局,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留得住”。要借助大张高铁的交通利好,突出塞外风景人文体验,总结推广阳高县“杏韵小镇”经验模式,提前谋划布局,在高铁站及其沿线建设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体验综合体;依托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依托我们的“xx蓝”,吸引周边人群,让xx的乡村旅游成为京津冀地区游客短日游的首选地。

(二)政府搭台,农企联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现有试点示范项目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通过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剖析,引导县区政府和融合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做法。建议有关部门定期编辑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介绍,组织农村产业融合典型案例分析会、召开典型经验交流会,从融合主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分析,提高宣传、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好信贷、税收、融资、保险、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相关惠农政策,多措并举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拉长农产品经济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三农公共信息平台,培养农村电商人才,解决销售“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建设基地带动农户,向后延伸发展物流和营销体系,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各个环节渗透融合,将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化,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全面渗透。

3、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针对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布局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追求兴农富农为目的,运用收益分配调节机制,按照“园区接市场、市场带龙头、龙头兴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一二三产业快速有效融合发展。

4、形成利益一体化模式。产业能够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企业和农民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是借助“六最”营商环境,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种植,并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方式提高农户收入,激发农民积极性。二是鼓励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闲散资金入股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以保障农民获得长远稳定的收益。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户通过良性互动将订单关系长期固定下来,使供需市场稳定,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借鉴阳高县农户与五粮液酒厂签订的高粱种植订单的经验模式,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三)多措并举,打造品牌,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强化品牌建设。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三品一标”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力度,提高企业、合作社自主申报意愿。二是有关部门要积极指导帮助具备申报条件、产品优质、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产品开展认证,指导企业按照申报程序和要求,完善申报材料,沟通协调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对获证“三品一标”企业,积极争取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企业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认证工作持续开展。四是对获证企业和产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监测抽样,规范标识使用,确保认证品牌质量。

2、以会展模式为依托,扩大产品知名度。今年春节期间,我市隆重举办了2018年中国xx古都灯会xx名优特色农产品年货展销活动,该次展销突出一县一业,30家龙头企业63类200多个产品参展,其中云州区黄花产品、阳高杏果、广灵豆腐干、白老大干果、灵丘黄烧饼、浑源凉粉等特色农产品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展销期间现场销售了201万元,还吸引了一批外地客商前来洽谈业务。要继续利用好古城灯会、旅游节等各种节庆和各类农交会,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扩大“同”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荐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农产品品牌展销会,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品牌效益。

3、以政府统一规划为手段,集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区域农产品的代言,是特定农产品的一张经济名片,具有超越一般品牌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区域公用品牌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各县区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但普遍存在品牌影响力弱和品牌产出规模小两个问题,因此,集中打造xx本区域公用品牌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实施方案,采取政府统一规划,有关部门负责推荐,社会企业共同协作共同推进的形式,提炼出具体产品的卖点,打造出反映xx区域独特生态形象的区域公用品牌。另一方面要突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打造“xx黄花菜”“xx好粮”“恒山黄芪”“xx羊肉”“牧同好奶”等区域强势品牌,切实提升xx优质农产品的形象,最大限度地提升本地产品的价值营销力、核心竞争力、文化感染力。

(四)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吸引各类人才回乡创业

1、吸引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一要继续加强与农业院所的合作,采取政府推进、部门服务、扶持科技大户等有效措施,使科技转化率不断提高;二要选派省市农业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三要用足用好我市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人才待遇,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吸引科研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四要培养重用本地“土专家”、种养能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鼓励本地外出务工、经商及各种能人回乡创业。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返乡创业基地,制定实施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营造扶持创业的氛围,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二是邀请有经验、有知识、有资源的本地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回乡居住,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引路人。三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使更多的人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3、培养带头人,推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优化村干部队伍,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坚决调整不胜任工作的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加大培养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力度,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夯实发展乡村产业的组织基础,把基层支部建设成发展乡村产业的坚强保障。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做到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尤其是发挥好合作社、龙头企业党建的引领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带”作用。

篇二: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xx。xx。xx

调查地点:xx镇xx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

调查对象:村老党员、普通群众、贫困户

调查人员:xxxxx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

调查过程: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围绕主题,选择方向,开展调查。

1、冯xx组:调查村干部,了解村里的经济发展概况。

调查记录:

xx村总人口2692人,近三年人均GDP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越来越高,主要依靠等产业。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占大部分年收入不低于12万,手艺人在城镇干活的收入较高,每天可有300元左右,壮年妇女打小工每天也近100元,在城镇里做生意的收入更不一般。80%的人家有了小汽车,家家户户安装上了电视和互联网。

调查分析:xx村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2、李xx组:调查农民,了解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

调查记录:

调查从农村幼儿、适龄儿童入学情况,以及接送孩子上学等方面开展。现在农村中适龄儿童都进幼儿园、小学、中学,没有辍学的。

调查分析: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家长也懂得孩子的教育责任。目前农村幼儿、小学生接送孩子还只是每个家庭接送,村里没有接送孩子的车辆。接送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大问题,尤其是有的家庭用电瓶车接送的,遇天刮风下雨情况尤其要考虑的安全问题。

3、叶xx组:调查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医生,了解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调查记录:

村里建起村合作医疗卫生所,一般性感冒、慢性病等,用药、挂水都不要出村。95%以上的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

低保户、特困家庭患者医疗都有较好的保障。村里如何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村里规划扩建村卫生所,加大投入,提高村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调查分析:

农村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农民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

4、杨xx、潘xx组:观察村庄环境,采访村干部,了解村庄环境情况。

观察采访记录:

村庄大路的环境整洁,卫生清洁,没有杂物堆放,垃圾入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

村庄环境卫生主要负责人是村党支部书记,村里有固定清洁工负责村庄环境卫生,每家每户都配有一个小垃圾桶,村民也不乱扔乱弃,环保意识在增强。

农民对农作物秸杆做柴火,做饭烧土灶。也有弃在田里的。对有一些农民把农作物秸杆直接烧掉的现象,村里要进行环境教育。

调查分析:

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农民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还有一些家前屋后垃圾未能及时处理,极少数外地承包土地的农民,有乱烧秸杆的情况。

5、苏xx同学组:就农村的特产进行了调查。

调查记录:

农村除正常的农作物水稻、大豆、棉花之外,还种植大葱、玉米等经济作物,有不少家庭在家前屋后养羊养兔等,提高家庭提高家庭收入;

七(2)班学生杨xx、吴xx等同学还对老党员邵xx进行了专访:

学生:近些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农村去盖房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的,为何现在有这么多人都选择回去农村盖房子住呢?

邵xx:其实说到这件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现在的城市房价太高了,很多人手中的余钱都不够在大城市里买房子住,还是回到农村盖房的好。而有些人在农村里是有地的,这样一来又省去了买地皮的钱,只需要把钱都用来建房子就行了。而且在农村建房子又不贵,几十万块钱都可以建上一栋小别墅来居住了。

除此之外,现在的国家政策中也有些是致力于农村发展的。再加上现今的农村生活水平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的提高及完善,除了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之外,该有的东西农村里都有了。而且农村的空气质量及环境相较于大城市来说,那也是相当的好。再加上这里是自己的家乡,左邻右舍的都是熟悉的人,在心理上面也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所以因为这些原因,近些年来很多人都会回到农村里去建房。再加上现今的大城市生活压力也很大,很多人在赚了一些钱后,也是想着回去家乡建房子然后再找一些小生意做算了。

调查结论:

近年来xx镇xx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党中央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紧紧围绕提高农村经济、农村生产力,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村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淳朴、文明,农民厚道、热情。农民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调查建议:

1、村党支部、村委会要继续加大村庄道路建设,维修改善现有的水泥路面。

2、把适龄儿童上学车辆接送的事情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每个儿童在上学路上的安全。

3、继续加强环境教育,对一些仍然在焚烧秸杆的村民给予必要教育和处罚,确保农村天更蓝,水更绿。

4、加大食品源头的监管,对一些蔬菜种植大户过度滥用农药的情况,加强管理和监督。

篇三: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20xx年全县统战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见》要求,从xx月xx日—xx月xx日,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xx带领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23个少数民族村社11处宗教场所,重点对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讨论、走访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各乡镇村社干部及群众对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少数民族乡村基本情况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文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共有藏、回等27个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铁楼乡、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等乡镇。

(二)少数民族乡及村社分布情况:

全县有民族乡1个—铁楼藏族乡,有散杂居乡镇9个(包括: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有少数民族村35个,合作社53个,社区1个。其中:铁楼藏族乡有11个少数民族村,藏族685户3297人;散杂居乡镇有24个少数民族村1个社区,藏族1018户4167人,回族151户606人。(情况详见:全县各乡镇少数民族情况统计表,略)

二、民族乡村发展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加大民族乡村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在交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6146万元,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着力加大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河道治理、危旧房改造等基础建设,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产业培育不断壮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近年来,先后在民族乡村建成花椒产业基地6个,优质核桃基地4个,实施5千亩板栗示范园工程1处,建成了草河坝优质核桃采穗园1处,引导藏族群众兴办农家乐15家,扶持兴办以酿酒、养猪、养鸡为一体的养殖场4家,冷水鱼养殖场1家。

三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县委、政府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民族乡村新建中小学教学楼14栋,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着力解决民族乡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民族村建成了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设施和药物,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全县累计向民族乡村发放“村村通”电视接收机1507套,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各类社会保障优先承担起民族地区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持续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不懈地抓白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出版了白马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修建了草河坝、麦贡山等6所白马民俗文化传习所。文县被中国民协和文化部分别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草河坝、石门沟、案板地、强曲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白马傩舞“池哥昼”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麦贡山、草河坝、石门沟被批准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举办了两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和“火把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自然、历史、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省、市、县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对滞后,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欠账大。少数民族村社普遍地处偏远,群众居住分散,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大,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村社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村社因地域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矛盾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发展薄弱,生存环境恶劣,自我发展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凸显。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非精准扶贫村)需要解决的事项有:人畜饮水、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化、产业路、异地搬迁等5个方面,总投资约1557。5万元。其中:人畜饮水工程14个村,53000米,投资约79。5万元;文化广场13个村社,投资约650万元;村内道路硬化10个村社,约49。5公里,投资约445。5万元;产业路7个村社,约40公里,投资约360万元;异地搬迁6个村社45户,投资约22。5万元。

二是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少数民族村社地处高半山区,居住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土地瘠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个别村社生存环境恶劣。如:梨坪镇九原寨村石界湾社,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险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里,很少与外界交流。需要异地搬迁的少数民族村社的群众有:城关镇关家沟村朱家山社5户、中寨镇新寨村5户、石鸡坝镇张家沟村金家梁上社12户、丹堡镇古道坪村刁楼、蓖麻社18户、梨坪镇九原村20户、草坪村1户、金坪村葡萄架社2户。

三是发展资金不足。近年来,虽然县上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重点对铁楼乡进行了打造,投入相对多一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村容村貌变化较大。但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础设施改变不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乡村道路状况还较差;防灾抗灾能力较弱,返贫现象严重。

四是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村社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培育不足,支柱产业匮乏,山高路远,靠天吃饭,农业收入微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内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现象严重。绝大部分群众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挣钱,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持续增收渠道。民族乡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持续增收渠道窄,稳定脱贫难度大,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的问题突出。据统计,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中,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个,3500元至4000元的有7个,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个,均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少数民族村社已成为脱贫攻坚战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方,与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社群众普遍思想观念守旧,相当一部分人发展思路模糊,发展理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乡村群众缺乏劳动技能,创业缺乏过硬本领,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按照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少数民族乡镇村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同时,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时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倾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如寨门、戏台、凉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规划少数民族村社未来发展。建议拓宽改造演武坪至麦贡山通村公路,修通铁楼乡白马十四寨连村并网公路,改善藏区群众交通条件。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好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在重点做好铁楼藏族乡“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发展,适当将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向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安排,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少数民族乡村同步发展。同时,要把少数民族村社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攻坚突破,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扶贫攻坚步伐。建议从全县项目资金总盘子中切割部分资金,重点解决少数民族村社水、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落实解决,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附: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需要解决的事项统计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抢抓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机遇,为少数民族村社谋划一批以道路、饮水、危房改造、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农田水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生产项目,以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主动争取支持,重点争取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项目,尽最大努力把有利于民族乡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总盘子。按照“十三五”规划,坚持民族乡村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投资、优先实施。县涉关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在交通、水利、电力、农田建设等方面要求县级配套资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实。

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少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资金项目上大力倾斜,不断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社道路建设的投入,把少数民族村社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的修建、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行路、安全饮水、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电网、通信、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五是部门联动推进民族乡村发展。民族乡村实现小康目标,仅仅靠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帮扶。县涉关部门在用足用活民族乡村政策的同时,在用好管好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项目发展资金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项目资金投入。要整合财政、交通、扶贫、水务、教育等部门资金,帮助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乡村社的实际问题。

六是扶持特色产业。立足乡村实际,突出民族特色,结合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少数民族村社都很僻远,地处林缘,地域开阔,在此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扶持养殖土鸡、土猪、土蜂蜜;可种植药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村社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篇四: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一、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2017年末,全村总户数750户,总人口3396人,耕地面积4203亩。家庭承包面积3141亩,村级集体面积1062亩。水面117亩,归村级集体所有。

村级集体拥有固定资产原价230万元,其中机泵站、水利设施、道路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价145万元,村学校、卫生室、文体广场及器材、计生文化园以及行政办公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85万元。

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5。2万元,其中转移支付收入10。4万元,村自有收入74。8万元,自有收入全部为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中湖田、水面、河滩等资源出租的租金收入73。6万元,小学老校舍出租的租金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空白。

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单一,主要是湖田转包取得的租金收入,收入构成年年依旧,没有村办或者经营的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缺乏增长点。二是基础薄弱,因为第一个方面原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公共生产设施、公益生活设施的财力十分有限,虽然村集体多方筹措资金,但是资产积累仍不雄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二、村级集体经济作用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的发民壮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水电路,管好湖港汊,增强农业发展潜力,提高抗灾保收能力,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王坝村先后修建了水闸、沟渠、泵站,沟渠河道清淤,累计投资达47余万元。修村组公路、公路加宽共投资15余万元。每年泵站等水利设施维修费用数万元。这些投资是确保王坝村农业生产年年增收的主要因素。

二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其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村集体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不断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其二,通过加大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公共福利事业等硬件投入,通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软件投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近年来,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开辟了老年活动室,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树立了文明、健康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其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王坝村投入2万元购置垃圾桶,每年投入3。6万元聘请3位保洁员负责村庄垃圾清扫,环境保护;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投资10万元安装自来水管网;投资5万元支援村民小组修建通组公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出行的问题,保证了农村村容整洁,展示了农村环境清洁的新风貌。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抓牢党建。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村支部,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两委团队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宗旨、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用好各利信息,利用好各种资源,广开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二)管好资源。资源主要包括村集体所有的湖田、水面、山林、牧场等,在没有集体经营企业的村,这些资源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管理好这些资源,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环节。一是保证资源数量不减,作为村集体的主要家底,除了政策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不能人为流失,不能人为出卖。二是保证资源质量不减,要加大资源的日常维护,如湖田的地力投入,水利建设等,不能任其荒芜,不能有而无用。三是保证资源效益不减,出租这些资源,要严格按照公共资源交易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开招标,程序到位,结果透明,杜绝出租期限过长,租金一次收完,寅吃卯粮的作法,同时还要做到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不能闲置,使资源能实实在在地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效益。

王坝村有后湖田790亩,年租金收入63。2万元,白湖百亩田118亩,年租金9。16万元,各种塘凼、鱼池、港汊共117亩,年租金13188元。王坝村卓有成效的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发挥了资源的作用,保证了集体收入稳定。

(三)盘活资产。资产主要包括废弃不用的老村部、学校、厂房、门店以及其它建筑物,这些资产是村多年来投入积淀形成的,是村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盘活这些资产是村开辟收入的途径。一是要订章立制,加强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要充分利用好资产,不能任其闲置,广开信息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招租,把这些静态的、沉睡的资产变活。如老校舍、旧村部以及厂房、门店可以出租办幼儿园、服装厂、农村餐饮店、小超市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王坝村把已经不用的小学出租办幼儿园,既减轻了办园方投资建园的压力、减轻了经济负担,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村在原村部旧址上建了幸福院,使旧资产变成新资产,并且没有增加土地占用。

(四)用准资金。村集体有限资金首先要用在发展上,用在发展生产上,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生产后劲,促进收入增加,并以此带动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是投资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扶贫的软硬件投入,提高为村民服务水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提高。

篇五: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核心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目前贫富差距情况较为严重,虽然大部分人民已实现小康,但在偏远的农村甚至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偏远农村人民的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是关于兴国县xx村当地情况调研报告:

一、xx村基本情况介绍

xx村作为东村乡政治文化中心,全村占地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5亩,现有484户村民,2508人,留守儿童178人,孤寡老人76人,留守妇女150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农,其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脐橙、梨、茶叶等等。虽处于政治文化中心,但由于该村地形多为山地,人均耕地面积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家中留下的基本为老人,妇女,儿童,以及部分丧失劳动力的残疾青年。

自《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倡导下,开始出现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开设小型工厂,吸收部分妇女会作为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当地就业。但由于工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并不能为当地实现致富。

二、xx村当地的特色

1、丰富的美食文化

在xx村里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著名的小吃。这里有着赶圩的习俗,在圩上的茶馆里村民们将品茶与美食相结合,一边品茶一边品味着这些远近闻名的小吃,如:四星望月,也就是俗称的笼粉床,是由肉类加当地特色的米粉或者芋头制作而成;七层糕,清淡消暑,选用精致稻子,细心打磨,用天然水浸泡一整夜,最终制作而成;鱼包,顾名思义,便是以鱼肉为主料,外层裹上面粉,热油一炸,可口的鱼包便制作成功了;茄子包,刀切后的茄子,外层裹上面粉,加上点香葱,热油一滚,茄子包便出来了;仙人冻,用仙人草这种草药制成,作为一款凉性小吃,清凉解暑,是夏天必备美食;油豆腐,配以辣酱调味,不但不会油腻,反觉爽口;灰水米果,以精制大米,稻草灰火烧制成,清淡爽口;空心油奇,口感类似于麻球的一款中空外糯的特色小食,以精制大米在天然泉水中浸泡一夜,而后制成;火夹米果,主料就是糯米,配以红糖煎炸而成;碗儿糕,主料大米,制成米浆,一小碗碟装盛,蒸制而成;等等。

2、积极构建电商平台

自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当地政府结合自身特色建立了精准扶贫项目——电商平台。随着互联网,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商也为广大人民所熟知。当地政府依据国家政策,针对该村残疾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积极构电商平台,不局限于资金帮扶,而且通过发展这一平台,促进就业,使村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其电商平台包括:家装、建材;机械及行业设备、橡塑、电工电气、化工、冶金矿产、鞋、家纺家饰等各个方面,涵盖面广,覆盖面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特色产业观光带

兴国县有11个特色产业,在政府的规划下将这11个特色产业链接成一线,打造成一个特色产业观光带,从而形成旅游特色,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其特色产业主要包括:脐橙,红肉蜜柚,大闸蟹,鲜鱼,松、杉、毛竹、黄竹、油茶,生猪,灰鹅等产品。东村乡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在村中努力建设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带,如:坝子杨梅基地、齐心脐橙基地、澄江小江库湾等。

三、xx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1、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多,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依靠农业致富较难,该村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人数较多。繁重的农活,只能靠老人、妇女,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儿童担起。他们在支撑家庭的同时,并没有受到较好的照顾。

2、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科学生育缺乏认识,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难度大。当地尽管生活贫困,但在思想上依然普遍存在“越穷越该生”、“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孩子越多,希望越多;认为只有男孩才是传后人。村中的多数家庭都有2个以上的孩子,且至少有1个是男孩,嫁女儿甚至称为“卖女儿”。这些错误的观念,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孩子健康的成长。

3、医疗卫生水平差

xx村医疗设施主要为东村乡的卫生院和部分小型诊所,医疗配置水平离村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的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在量的扩大和质的的提升中显现出的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医疗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矛盾日益显现,从医疗机构的分布情况便可以了解到:多数村民认为医疗设备和卫生人力等医疗资源的集中于城区和城镇医院,乡村医院占的比例少,而乡里及村里看病人数却较多。总之,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处于落后的状态,而村民对医疗水平需求较大,对提高医疗水平、完善医疗制度有着迫切的渴望。

4、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学校教育较为落后

由于多数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导致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理想的教育格局未能很好的实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全部,没有真正从家庭教育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上认识其价值。

该村设有一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设施较为完备,但师资力量较弱,学生营养餐水平较低。在当地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该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较好。近五年来乡政府和村委会高度重视辍学问题,通过积极宣传、沟通和帮扶,及时有效的解决辍学问题,辍学率为0%。但随着社会科技地急速发展,这显然是远远是不够的。而该村多数孩子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在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多选择出外务工,而没有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5、后代遗传病较为严重

据调查显示,该村的后代遗传病问题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为人口流动数量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近亲结婚隔代数较近的问题,医学上研究表明:近亲结婚比非近亲结婚更容易患遗传疾病,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如此,后代的健康问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较难做到优生优育。

四、发展壮大xx村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和落实特色产业观光带

兴国县有11个特色产业,目前在政府的规划下预将这11个特色产业链接成一线,打造成一条特色产业观光带,从而形成旅游特色,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其特色产业主要包括:脐橙,红肉蜜柚,大闸蟹,松、杉、毛竹、黄竹、灰鹅等产品。东村乡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在村中努力建设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带,如:坝子杨梅基地、齐心脐橙基地、澄江小江库湾等。而在特色产业观光带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还应面向全国,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科学发展,在发掘当地特色的同时发展新特色。例如:xx村气候湿润,土层较薄,地形较陡,大面积的种植山茶树,易造成水土流失,切收益较慢。而xx村虽人均耕地少,依靠农业致富较难,但气候适宜,四周山色优美,适宜油菜花种植,可建设油菜花基地,将山色与油菜花基地相结合打造旅游新特色。图片

xx村在这特色产业观光带的发展过程中,还应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当地自然风景秀丽,世代以农耕为主,具有浓厚的南方小村庄的气息,民风淳朴,且当地人热情好客,交通较为便利,非常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结合当地农业特产,构建生态农业基地,克服耕地较少的局限,改走农业旅游线路。可由政府牵头,发展当地生态农业和农庄、农家乐,构建自身旅游特色,推出针对我省高校的学生的旅游服务。例如:可由当地政府安排车辆统一接送,联系村民安排住处,推荐旅游线路,安排引导,从而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同时结合当地特色,推出登山节、兰花节、美食节等特色活动。

2、加快建设电商平台

自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当地政府结合自身特色初步建立了精准扶贫项目——电商平台。随着互联网,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商也为广大人民所熟知。当地政府依据国家政策,针对该村残疾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积极构电商平台,不局限于资金帮扶,而且通过发展这一平台,促进就业,使村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其电商平台包括:家装、建材;机械及行业设备、橡塑、电工电气、化工、冶金矿产、鞋、家纺家饰等各个方面,涵盖面广,覆盖面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电商平台也应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使当地的农产品走出去。

3、大力发展特色的美食文化

在xx村里这里有着赶圩的习俗,在圩上的茶馆里村民们将品茶与美食相结合,一边品茶一边品味着这些远近闻名的小吃,如:四星望月,俗称的笼粉床,是由肉类加当地特色的米粉或者芋头制作而成;七层糕,清淡消暑,选用精致稻子,细心打磨,用天然水浸泡一整夜,最终制作而成;鱼包,顾名思义,便是以鱼肉为主料,外层裹上面粉,热油一炸,可口的鱼包便制作成功了;仙人冻,用仙人草这种草药制成,作为一款凉性小吃,清凉解暑,是夏天必备美食;灰水米果,以精制大米,稻草灰火烧制成,清淡爽口;等等。将美食文化与农家风情、南方品茶文化相结合,推出“舌尖上的xx”,发展自己的美食特色文化,从而与特色产业观光带相呼应。

4、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容小觑。首先,应当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想法,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所以应该全面提高学校的业务水平,引进一些创新型的教育活动,例如各项知识竞赛,各类体育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村子的建设培育更多人才。最后,应当增强家长和孩子的受教育意识,正确认识教育的价值,通过接受教育纠正错误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生育的观念。

经过此次三下乡后,我们真正感受到在那些我们并不知道的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需要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帮助,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重大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农民真正的脱贫致富,让留守的天空不下雨,让空巢重新充满温暖,需要我们新一代的青年的不懈努力。展望未来,把握现在,我们必须学好专业,掌握为人民服务的一技之长,以专长服务社会,用热情谱写青春的壮丽史诗,让下乡不止于今天!

篇六: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县xx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近年来创新发展了“飞地抱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xx乡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弱,发展还不快,村级招商引资力度还不强。如何抓住机遇,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讲话精神,不断培育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是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摸清全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尤其是近两年在“飞地抱团”模式的发展下,全乡11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了质的提升。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发展不均、基础薄弱的问题。

从收入结构来看,全乡的村级集体收入主要为“飞地抱团”西瓜产业收入、村集体土地流转、村级转移支付和财政补助。在2019年的村集体收入中,产业收入、土地流转等收入为占总量的50%以上。从收入层次来看,在11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在5万元以上;收入在5-10万元的5个;10万元以上的6个。

特色做法

近年来,xx乡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以党群共建为抓手,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01

头雁领航

抓实一支队伍,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xx乡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积极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党员中选取讲政治,有能力、敢担当、善治理的人才担任党支部书记,着力培育、选好、配强基层队伍“领头雁”。

xx乡在落实主题党日“每月一学”、书记上党课“每季一课”等学习制度的同时,还开展“每年一看”活动,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走出去”参观学习,帮助他们拓宽发展思路;同时强化考核评比,结合村级工作年中看变化、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等,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村级考核硬指标;对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有想法、有心得、有成绩的村党支部书记,将其纳入乡土重点人才培训库,在评先评优、推荐“三方面人员”考试、纳入乡聘干部管理等多个方面优先考虑,全面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素质和能力,增强其创业带富能力。

02

雁阵合舞

抓活一种模式,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效应

为解决“家底”薄的行政村“单打独斗”发展集体经济难的问题,xx乡统筹组织,引导村级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以西瓜产业优势为基础,探索出“1+10”飞地抱团模式发展西瓜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让11个村共享西瓜之甜。

xx乡着力突出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运用区域党建联合体新思维,在青陂村建立西瓜产业基地160亩,按照“党支部+村干部+合作社+瓜师傅”的经营模式,由各村党支部牵头,村干部入股,西瓜合作社派驻瓜师傅进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并由合作社统一销售。2019年,该乡在飞地抱团的实践下,1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万元,一个个“空壳村”迈上“脱壳之旅”,一个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踏上“强村之路”。今年,xx乡继续壮大发展“1+10”飞地抱团模式,在花园村建立产业基地,基地规模扩大到200亩,通过“飞地抱团”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2020年xx乡瓜农由30户增加到了56户,并直接带动4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整乡推进目标,极大的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

03

群雁齐飞

立足N种思路,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xx乡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制定了“一村一策”发展规划。

盘活资产,助力自身发展。xx乡新安村充分发挥紧邻工业园的区位优势,对集体闲置的约1000平方米一块空地规划建了一栋六层的综合大楼,通过租赁承包、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村集资产,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村社合作,搭台互助发展。xx乡花园村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在合作社和农户之间搭建桥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党支部牵头指导,农户生产产品,合作社收购农户产品进行销售,引导群众发展500亩高产油茶产业,销售收益的1%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左右。

农旅结合,推动融合发展。xx乡青陂村依托自身旅游优势,整合周边各类资源,通过“资源激活法”融合模式,在旅游点设立农特产品批发零售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集中交易中心,积极组织农户通过线上线下售卖农特产品,扩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鼓起了村集体经济的“腰包”。

存在问题和困难

从全乡整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特别是“飞地抱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实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的“空壳村”问题,但离上级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存在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发展不均、基础薄弱等问题。

1、扶持机制不足

近年来上级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

2、乡村人才不足

缺乏专业管理队伍,大量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心化”更加重了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3、少数干部素质不高

一是综合素质不高。现任村干部整体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将近80%的比例。个别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发展被动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经营理念不宽。各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2019年,全乡仅有新安、金溪、花园等极少数村敢于利用集体资产投入经营,且主要是借地生财,其他企业性经营还未有涉足。

4、发展不平衡

靠近公路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往往就相对滞后。西瓜种植受天气、市场价格等影响,尤其是遭遇水灾等自然灾害,容易戳伤瓜农生产积极性。

5、增收后劲不足

目前村集体掌握有山林、土地等资源经营权的很少,依靠自身资源、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的潜力严重不足。实体性经营收入少,“造血”功能不足。农村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非常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参与、能人带动。

对策及建议

01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

要以2020年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吸引更多的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退伍军人等进入村干部行列,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拘一格用人才。要开展新理念培训,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继续抓好“领头雁”培训、“乡贤大讲堂”,分批组织村书记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论坛和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协会等方式,全面提升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素质和能力。

02

管好用活集体资产

一是进一步挖潜开源,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二是构筑资产增值机制。探索出台具体的管理指导办法,对集体收入、集体资产强制进行提留积累,促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强化监督管理。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防止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03

因地制宜拓宽渠道

现在集体经济增收困难村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基本上没有村集体自留地可用、没有村集体资产资源或资产资源利用价值不高。要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关键要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服务增收上做文章,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通过与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经营等方式,取得收益分红等稳定的产业收入。

04

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一是组织领导。继续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今年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台账式管理,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进行排队通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深化结对帮联。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充分用好县级包联领导、县直驻村帮扶队、乡镇包村干部、农村第一书记等干部队伍,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扎实推行“村企结对帮扶”活动,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开展项目合作、产品配套、资产出租、农副产品配送、技术支持等,实现双赢。

相关热词搜索: 集体经济 调研报告 农村 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关于农村产改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关于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