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2年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2022年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时间:2022-11-30 2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篇一: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乡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去谈发展,许多工作都离不开乡镇,都需要乡镇去抓好落实。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乡镇长,要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镇干部和社会各方力量,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以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取向,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产增收为抓手,发扬“争、抢、拼,追、赶、超”的高县“亮剑”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紧盯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发展”为调研课题,经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等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江镇经济发现现状

文江镇位于高县中东部,幅员面积157。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31村6个社区5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81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929人。南广河在境内穿流而过,地势复杂,大部分属深丘山区,最高海拔1081。2米,最低海拔325米,森林覆盖率达35%。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条件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大局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07亿元,年均增长5。7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年均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2亿,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亿元,年均增长1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8元,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6元,年均增长25。07%。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稳步推进,文江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周边乡镇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单一,要素瓶颈制约加重,重大项目推进乏力,投资持续保持增长的难度加大。

二是新兴产业支撑力不强,生态优势转化效益不高,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品附加值不高,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逐渐显现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增大,信访维稳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财税缺乏新的增长点,各类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五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不少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三、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济转型调结构,突出“三高”抓发展

调整发展思路,用高理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努力提升新常态下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能力;高水平服务中小微企业,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高质效提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千方百计跟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克难关,以乡村旅游拉动一、二、三产业发展,以服务现有企业,孵化小微企业为引擎,切实推进新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养生、新业态旅游等项目建设。策划、包装、实施一批以“PPP模式”推进的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开发、公共服务等领域。二是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着力培植新的税源增长点。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积极争取启动腾龙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全力保障煤、电、气、水等生产生活要素。三是认真研判文江镇域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要素瓶颈问题和生产经营难题,鼓励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培育。

(二)优化第三产业,突出“三园”建亮点

依托百里茶叶观光长廊、高洲酒业生态园、黄草坪红豆杉康养基地,打造3个乡村旅游示范亮点。一是以城郊结合部的剑南村、东山村、胜利村为重点,力争打造全县最大的观光采摘园。二是以高洲家园为元素,打造以籁笏村为中心的喀斯特地质园。三是以黄草坪为中心,优化踏浪湖花河长廊,做大做强科毅茶业云嶺五色采茶示范带,发掘花庄村红色游旅文化底蕴,打造红豆杉康养基地休闲园。

(三)社会事业重发展,突出“三业”抓提升

把教育、卫生、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突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柳湖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二是突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村级医疗站标准化建设,加强村医生医疗防疫知识业务培训,服务群众就近就医,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镇创建,力争县一医院、中医院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不断优化妇幼保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食品药品管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三是突出劳动就业保障持续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和返乡人员回乡创业,每年实施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劳动保障所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作用。

(四)城乡环境呈新景,突出“三化”抓整治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打造力度,努力实现治理“五乱”标准化、城区管理优质化、新村建设标美化的目标。一是“五乱”治理标准化。认真落实《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按照整治“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的要求,加大城郊结合部、南广河、宋江河沿线、农村公路沿线、村庄山沟等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力度,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争取创建为省级卫生镇,让城乡环境更干净更美丽。二是城区管建优质化。加强城区网格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落实城区管理巡查机制,集中整治城区占道经营、违章搭建、乱停乱放等行为,保持良好城市秩序。加强柳湖公园、滨河公园和建设路、板桥、上车站三个农贸市场的综合监管,规范小商贩经营活动,处理好底层群众进城谋生与营造城镇居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关系。争取启动文江城区油化工程,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主动融入县上省级文明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创建工作,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新村建设标美化。争取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扶持,新建和改造农房10万平方米以上,拓宽和硬化农村公路50公里以上,达到主要干道通乡村客运的道路标准,加大农村客运车辆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安全出行的便捷度。提升饮水质量,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拟在李家沟水库下游新建大型集中供水点、新建整治山坪塘100口、新建整治沟渠50公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完成第二轮农网升级改造任务,改造线路310公里、增设台区16个、新增变压器16个。改善生活能源,降低群众生活成本,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扩大民用天然气覆盖面,新铺设管道50公里以上。

(五)依法治镇全覆盖,突出“三基”抓深化

加强宣传、责任、治理工作,努力提升依法治镇水平。一是宣传教育全覆盖,夯实舆论基础。要深入推进“法律十二进”及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工作,提高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水平。按照省、市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法治融入节日”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制发《法治扶贫工作制度》,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帮扶和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致富创业动力,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群众的心田。二是落实责任全覆盖,夯实主体基础。严格落实《文江镇推进依法治镇“一岗双责”责任制》,与镇、村(社区)、组干部层层签订法治责任书,全面推行法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凸显“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三是突出治理全覆盖,夯实底部基础。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及时清理确认行政权力事项,执行好《重大行政决策“三合性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裁量标准动态调整、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和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坚决防止重大治安案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将按照县委确定的“围绕一个定位”“锁定一个目标”“发扬一种精神”“实施五大战略”“推进7+1八大亮剑工程”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让人民高兴、政治清明让人民高兴、文化繁荣让人民高兴、社会和谐让人民高兴、生态优美让人民高兴”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活各项惠民举措,加快推进文江镇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篇二: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特别是在“寻梦·2015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xx县阳坝镇、大水沟村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5个,农家客栈达到876家,8191张床位,农家乐达到1321户,其中星级农家乐54户,星级农家客栈8家;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74家,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480家。2017年,陇南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28。7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0。5%,收入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

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按照市委“433”发展战略中“努力把陇南打造成为甘陕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我市以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市为契机,在打造陇南十大旅游景区、提高旅游开发水平的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陇南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在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中促进精准扶贫。

明确目标,聚力扶贫

全市各县区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突出“旅游扶贫”主题,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让精准扶贫的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旅游扶贫村建设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政府引导,行业规范

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建设了xx县阳坝、宕昌哈达铺等10个旅游名镇和xx县大水沟、文县哈南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村。同时要求各县区结合地域特点,储备乡村客栈建设图纸,免费向乡村旅游户提供,并指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每建成一间乡村旅游标准客房,政府补贴一部分,双联单位帮扶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引导群众打造标准化农家客栈。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各县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道路、供排水和房屋风貌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标准化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了一批道路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彰显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市上自筹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贯通两县三片区的五阳路,为向南开放、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全市旅游扶贫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陇南市区公共场所和30个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星级宾馆饭店均实现了免费无线网全覆盖。

统筹联动,金融发力

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创办旅游公司,鼓励能人大户领办旅游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市上重组市信通公司,追加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立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并要求每县区至少成立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各县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奖补贫困村编制旅游规划、开展宣传推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创新模式,示范带动

一是“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花桥模式。由市龙江公司投资,县里提供土地,共同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二是“帮扶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的凤凰谷模式。xx县城关镇凤凰谷以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将帮扶单位和镇上帮扶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作为19户贫困户的股金,其他农户自筹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三是“合作社(协会)+农户”的鹿仁模式。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成立了羌寨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内从事农家餐厅、农家客栈经营和旅游商品营销的农户纳入合作社。四是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文县铁楼乡草河坝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户创办白马风情园,引导农户发展农家客栈、农家餐厅,所需蔬菜、土鸡、猪肉及各种杂粮均由周边农户供应,带动当地农户致富。

新媒助力,加大宣传

全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战略,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利用全市2690个政务微博、56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和大量的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商业网站,海量发布与乡村旅游等相关的摄影及图片。许多农家乐、农家客栈与美团、去哪儿、携程等全国知名平台合作,实现了全民分销和全网营销,吃、住、行、游、娱、购全面触网,为游客带来多元立体的旅游服务体验。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但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不断完善。

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强势推进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呈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打造,主要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专项发展资金少。由于旅游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大,投融资渠道较窄,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尚未形成,单纯依靠政府开发投入,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筹资有限,资金、项目等原因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此外,当前的环保、土地政策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配套服务设施不尽完善。

乡村旅游道路、环境卫生、旅游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县乡公路等级较低,路况差,标识标牌缺乏,不便于旅游车辆通行。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供水供电、应急救援、购物商店、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农家乐、农家客栈建设标准低,接待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开发层次低,产品形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乡村“空巢化”现象严重,缺乏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建设水平低,乡村旅游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四是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地域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雷同现象突出。在乡村旅游打造中存在千篇一律、风格雷同现象,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无法体现乡村旅游环境的生态、自然之美。

五是文化内涵有待深度挖掘。

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对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开发和利用不够,致使景区开发档次低、文化内涵少。特别是对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挖掘开发不够,致使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体现不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对乡村农耕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工作滞后,对独特的无公害绿色农特产品开发滞后,乡村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离规模化、品牌化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实体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乡(镇)、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地农民,旅游领域管理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且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其管理水平及综合服务质量相对偏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低级的管理营运状态,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做好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制定扶持政策,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建立由旅游部门牵头,文化、农业、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参与配合的乡村旅游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合作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资金整合等问题。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的产业化发展和提质升级。加强与省农委、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的扶持。在重点推进农家乐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企业主导型、产业集聚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购物中心、餐饮服务、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村容村貌改造、农家客栈、农家乐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推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兴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形成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做好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工作。积极落实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化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结合当地实际,引导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保障,“牵头”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通过“党建+乡村旅游”联动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和电商发展优势,对于闲置农房,由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收回农民的原有房屋土地使用权,对地上建筑物实行补偿,产权归村民委员会所有,并通过房屋修缮后,出租给原住民或社会投资人创办旅游项目。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以旅游为导向,以“1+N(养老、养生、体育、亲子、研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模式,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康养服务、旅居养老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农家客栈和乡村旅游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流转、带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等旅游产品转变。注重打造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实践、设计等环节,使旅游者体会劳动生产和产品制作的过程,既体现旅游者自身的价值,也显示出其体验的乐趣。挖掘具有典型的、古老的、乡土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历史知识、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鼓励乡镇举办旅游艺术节庆活动、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乡村信息垂直平台、发展乡村电商、智慧旅游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在原有xx县花桥村全省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基地基础上,增建几处市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市场营销等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篇三: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为助推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10—11月,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赴xx镇、xx镇、xx街道、xx镇、xx镇、xx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经委员建议、论证、座谈讨论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借力各项开发政策,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结合旅游产业扶贫政策,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文旅项目。东昌府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远见咨询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聘请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两个规划。依照规划布局,逐步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如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项目、澄浆玉郭庄田园综合体文创基地项目、xx葫芦小镇项目、繁森干部学院建设项目、xx黄西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为文化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近几年乡村振兴加快实施。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在公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镇域广场甚至很多村内都已经建设了新型公共厕所,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客人带来了很大方便。结合小城镇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贫困村开展道路亮化、美化、给排水、电线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精品民宿,高标准建成以路庄、刘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xx镇、xx街道、闫寺街道、黄西村、路庄村等旅游强镇、特色村等道路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为自驾游游客提供明确、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实现了WIFI信号全覆盖。

三是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近几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企业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如xx街道、xx镇等,一些农户利用现有农房、院落、场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目前,我区已成规模的农家乐经营业户达1000余家。xx镇也开始启动“运河人家”农家乐。黄西村鸭鹅坡旅游有限公司、聚源专业种植合作社、聊城市东昌府区民益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者聚集起来统一管理,共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加快设施改造,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旅游内涵,为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打造旅游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不够完善。从目前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来看,缺少规模化的旅游场所,乡村旅游地类型较为单一,趋同性太强,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游、食、住、行基本旅游需求,文化娱乐场所缺乏。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扩大规模、开创高端、特色产品,以xx镇云朵庄园及xx镇盛庙村的桑椹采摘园为例,规模都比较小,游客服务配套设施缺少,仅限于鲜葡萄、桑葚的采摘,如葡萄酒、葡萄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及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还远未形成。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全域旅游没有充分开发。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xx镇,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较多,旅游资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许多乡镇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发掘和开发。比如xx镇的卧龙岗林场区域的资源、xx毡张村木梳文化遗产、xx镇侯家新农村建设典型、xx镇绳家村的绳文化资源等,均为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没有项目规划开发。

(三)乡村与城区连接的公交线路较少。我区作为全国乡村公路建设先进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农村实现了户户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乡村到城区的公交线路。村村通公交由于受到运营成本、停车场地等因素影响,至今远未达到当地居民需求,这种现状同样也严重限制了农村进城休闲消费和城区居民下乡休闲的双向交流。

三、对策与建议

(一)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xx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重要节点,葫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东昌府区又是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昌雕刻葫芦技艺的传习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xx镇北临马颊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环,东侧为古京杭运河会通河段、西侧为聊(城)临(清)路,是中华水上古城和临清中州古城之间的重要文旅节点。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着手打造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有着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优势。这是以古老的京杭运河为创意文境,以葫芦产业为创意场境、以文旅风情为创意情境,融合文创新理念、互联网新载体,在城镇与农村交汇处打造一个新农业经济发展融合平台,以产业带动人文、休闲、旅游的特色文旅小镇项目,将葫芦种植、葫芦创意、工艺葫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等资源集聚起来,融为一体,推动葫芦产业升级。

(二)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在xx镇叶屯村,土地流转之后,公司实施规模化种植葫芦、发展葫芦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转涉及130户村民,仅土地流转费,按照每亩每年1200元计算,每年收入76万。此外,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到葫芦种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领一份工资,每人每天大约70—100元。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设和运营之后,来这里旅游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不仅发展了乡村文化旅游,同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把乡村文化旅游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在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视角下,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目前,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有:葫芦风情种植园、葫芦文化体验园、福禄演艺剧场、“好停车”福禄绵长广场、宝葫芦开发空间、葫芦工艺互动街巷,还有创意苹果园、梨园、有机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厂、生态养殖场、万福居民宿村、葫芦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工艺葫芦。这种规划建设是新型乡村创业者和艺术创业者施展身手的大舞台,是一个集产、人、文、商、旅、居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把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文旅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唤醒传统乡村记忆,建设现代特色小镇,是未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因此,建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要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相结合。

(四)完善旅游公交线路,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专线仅通xx镇和xx镇黄西村,乡村公交线路极少。建议整合全区村庄道路资源,完善文化旅游公交线路,如可开通范筑先纪念馆到范公祠公交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争取尽可能在乡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线路,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篇四: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客观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生态治理的巨大压力,x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建设XXX都市圈魅力中心镇”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平安等各项工作,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凝聚和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深入全镇15个村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翻看台账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查找亟待解决的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注入动力活力。

二、好的方面

XX镇是县城所在地,土地面积100。4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总人口15。4万人,耕地面积XXX余亩,山地面积XXX亩,林地面积XX亩。2020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xxx万元,其中,有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20万以上,特别是xx村年收入达78万,其他10个村年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从收入来源看,有7个村依靠自有资产租赁收取租金收入,1个村依靠光伏发电产业取得收入,其他7个村由镇政府划拨资产获取收益。

三、存在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过度依赖政策性补助,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认同感不够,认为发展集体经济难度大,参与支持的热情不高。导致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发展后劲不足。发展集体经济需要资源资金支撑,xx镇下辖15个村委会,在县城规划区内的村委会8个,规划区外的7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资源缺乏,水面、林地面积不广。15个村虽然都有集体经济收入,但村小组有收入的不多,其中,经济效益较好的村组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离中心城区较远的村组效益不明显。集体经济较弱的村日常运作都依赖于转移支付,根本无可用财力发展集体经济。一些村也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想法,但一提到资金,就望洋兴叹,不了了之。

3、发展模式单一。从我镇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每年相对稳定收入主要就是租赁收入这一块。集体经济较强的8个村当中有6个村是通过集体资产租赁取得的,占到总数的75%,真正依靠发展产业和其它渠道获取收入的村委会不多。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自身出发找差距和不足。

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导致思想解放不能及时跟上新形势,缺乏创新思维,对经济规律研究不深,解决经济问题办法不多。

二是工作上进取意识不强。由于生育二孩,为了顾及家庭,对工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科学谋划和指导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群众观念不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深入,平常下村只注重自己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四、改进措施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深处充分认清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加强对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力度,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并理解国家的政策措施,引导群众支持、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抓好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村级班子建设。优化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国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落实干部干事创业容错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三是盘活村级集体资产。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水库、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采取对外招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提高利用率,实现稳定、可持续性收入来源。

四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镇政府加大对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五个一批”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即对无资源、无资金且在县城规划区内的一些村,通过下放镇级资产使用权解决一批;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通过支持发展产业带动一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一批;有改造村委会大楼项目的通过搬迁到交通干道沿线,形成集体资产租赁解决一批;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解决一批。

篇五: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一、概述

报告基于对xx市xx县xx村xx组的15户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农村医疗卫生所的走访调查写成。以xx村为例,报告主要描述了山区居民的经济,涉及医疗养老等情况,列出了山区经济落后带来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力求为山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线索。

二、调研背景与调研目的

(一)调研背景

我国近14亿的人口中,近一半仍然是农民。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发展的背后,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处理好“三农”问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才能够得到巩固。

(二)调研目的

1、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而让更多人对山区发展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家政策在贯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

2、学以致用,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区的发展历程,积极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报告的不足之处

本报告主要是描述了xx村xx组村民的经济状况。由于走访调查的住户不够多,问的问题不够全面,数据事实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问题,村民可能没有完全讲出事实,一些涉及到收入的问题村民多是说了大概,无法准确知道,对xx村村民的经济、医疗等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本报告参考了部分官方统计数据。

四、xx村的基本情况

(一)xx村的简要介绍

xx村位于云南省xxxx县小草坝乡,属于山区。距离镇18公里,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261。5亩,其中人均耕地1。3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已通电、通路,无路灯。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团支部1个,下设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30户,其中农业人口3208人,劳动力154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0人。

(二)xx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及其获得方式

1、村内经济状况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村里人使用特有的灶台,用柴、煤烧火,或者用电磁炉烧饭。这里有两道家家户户都会吃的菜,一是炸土豆,二是煮四季豆。

从数据上看,大雄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1。8万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17人,在省内务工62人,到省外务工255人。

2、历史经济情况及变化

3、居民收入来源

3、1外出打工

这几年来,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都到沿海地区(广东、浙江等)去打工,赚来了不少钱,他们把打工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生产、生活费用,另一部分用来修建房屋。

3、2在家务农

3、2。1种植天麻

天麻是xx村的土特产,有特殊的药用、保健功能,丰收季节最高价格能达到一百多元/斤。2013年,鲜天麻产量预计1000万公斤,产值预计近8亿元。越来越多的xx群众通过种植天麻走上致富之路。

种植天麻需要本钱买菌种等,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过年那段时间是天麻成熟的时候,要带上狗上山守着天麻,以防被偷。老年人年纪大了都不种天麻,家里穷的也不种天麻。有的人家种七八百窝(“窝”是单位,一窝长宽约20cm,长约40cm),天麻年收入在5-6万元。有的是天麻大户,如隔壁村有一年种天麻收入十几万元的例子。

政府从去年开始对xx村种天麻进行补贴,去年2000元/亩,今年4000元/亩。

3、2。2其他作物及牲畜

村里人除了种天麻,土地就用来种苞谷、土豆等,然后养一两头猪,有的还养几只兔子。一般都是家里自己吃,不卖。有的人家种的苞谷不能自给自足,苞谷种的不够,要买苞谷,价格约在140元/百斤。十几年前xx村种过水稻,但产量不高,现在都不种了。有的家庭父母会出去打短工,2-3个月一次;或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种植天麻)。

3、3其他

由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雄村村民打工、打工加务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一个农村村民来讲,他的经济收入方式并不总是单一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家庭成员选择的收入方式可以不同,家庭的收入方式越多,这样的家庭就相对越富裕。

(三)xx村其他情况简述(教育、医疗、养老)

1、文化教育

xx的小孩一般是没有学前教育的,一般从6岁开始在村子里上小学,小学不收学费、书本费,只是自己买辅导资料,也就是说学生上学基本不花钱。学校中午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这里的小学连做饭的有11个老师,教200多个学生,老师几乎每个学期都换,有的老师也会搞点副业自己买地种天麻。这里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四科,不上英语课、体育课,学生一般5:30-6:00起床上学。小学毕业后最多有七八个孩子会去xx读中学,一半的人会在小草坝读中学,剩下的人就不上学了。

农村小孩从小在家十分独立,要忙着洗衣做饭等家务活,有时还得帮大人干农活。农村大部分小孩平时衣服都很旧,衣服上有一两个破洞是常有的事,没有经常洗衣、洗澡等卫生习惯。

在小草坝的初中阶段是这里的孩子能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关键,成绩好的会去xx读高中,成绩差的而家里富裕的父母想让孩子读个书的会送孩子去读卫校、职高,这两种学校有政府的支持,对农村来的学生都有学费优惠和生活补贴。村子今年考了一个大学生,总共加起来有七八个,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考上了大学基本上就算是走出了农村。

3、医疗卫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52人,参合率92。02%;享受低保17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采访中我们得知,村里的人大都有农村医疗保险,一年90元/人,前年40元/人,去年60元/人,每人每年普通医药补偿60%,报销费用封顶线为400元。村里从2013年开始实施农村医疗保险,2003年村里开始有卫生所并开始合作医疗,我们采访的医生工作了35年,2003年以前是赤脚医生。

卫生所的医生都要有农村医生资格证才可上岗,每年会组织一些培训,这个卫生所有三个医生,两个人轮流上一个月的班,上班时月工资是3000元左右,不上班的一人有基本工资一千多元。村里每年都有免费体检(针对15岁以上的村民),由本村卫生所负责。

救急车辆拒绝进村,山区里的人即使受伤严重也要自行坐车到镇上医治。

村里对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没有填埋,但有的村民是直接倒在河边,日积月累,对山区的环境承受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4、养老保险、低保补助等

访问中发现村中有些老人年轻时当过兵,现在有补助金;养老保险老人几乎都有,一个月能得到五六十元补贴;低保有的有一个月七八百,有的一个月一百。总的来说,低收入人群得到的补助极少,这也是造成其家庭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五、山区经济滞后带来的问题

(一)山区留守儿童居多,教育资源缺失

山区工业发展少且缓慢,通常属于劳务输出地,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己外出工作挣钱。上一代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家长特别是母亲受教育不多,甚至是文盲,缺乏培养人才和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另外,由于物质生活较为贫困,精神文化生活的不丰富,使得一些学生父母形成没有文化照样过日子的思想,对孩子疏于管教。总的来说,孩子缺乏一个令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另外,山区学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少,一名教师承担多年级的教学任务的现象十分常见,学校教学设备少(桌椅不统一、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山区学校选址不恰当的情况多(xx村的小学布局在半山腰,旁边多坟墓,家长和学生都颇有抱怨)。加之家长对教育认可率较低,造成山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

(二)山区农业劳动力缺失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的赚钱方式,农村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两种极端情况。前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后者则造成了盲目开垦山地的情况,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山区土地缺少人力耕种的情况也逐渐严重。

(三)山区老年人负担加重

农村也遭受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困扰,在山区里面,由于观念落后,许多老人家不但要把儿女抚养成人,还得承担孙子的养育义务,无形中增加了山区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他们不像城里人那样有退休金、有住房公积金、有养老保险金,更多的,是依靠在外打工的儿女寄回来的微薄收入。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无法赶上物价的上涨步伐,造成山区老人的生活负担也越来越重。山区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些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制约。

六、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闭塞

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居住点布局分散,山谷坝子地形多,交通不便。在很多村子,高山、峡谷、河流把村寨分隔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彼此间“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人们很少走出去,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地理环境闭塞造成的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产物的输出和工业的发展。

(二)农业技术落后

山区农业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各家以传统的生产方法种自己的地,规模效益小。此外,农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来抵御自然灾害、缺乏新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的山区经济自然就受到了不良影响。

(三)自然灾害频繁

“无灾不成年”是对xx自然情况的描述,山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xx县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个自然特征。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xx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到严重挑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对家庭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四)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监管不力

访问中,有一个家庭,奶奶年龄七十六,要养大两个都是孤儿的小孙孙。奶奶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都去世了,女儿有一个出嫁,有一个外出打工,两个都很久才回来看老人,也没钱寄给老人。奶奶病得面无血色、吐字无力,但不敢去看医生,“没钱啊,看不起”。老人有低保,一个月100元,加上那个大的孙孙也有,总共200块一个月。

像这种情况的人不少,为什么补助这么少呢?家里这么贫穷难道没有救助?老人讲:“没人管啊,村委会的人不管。有好处都给自己屋里了,国家有政策,到了村里,都是自己捞好处!”在走访的学生家里,还有很多自己带着孙孙的孤寡老人,每个家里情况也各不相同,家里一贫如洗却没有得到政府的救助,真是让人痛心!

此外,山区教育中如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山区居民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等受惠的范围仍不够大;山区村务公开不明确、办政能力存在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让政府人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是当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任务。

七、关于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1、增加农民收入,挽留青壮年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农、工、商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使农村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发展山区的金融服务,给山区信贷提供更多的优惠,以鼓励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例如,建立xx县小草坝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并将以小草坝为中心发展种植基地。鼓励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争取让山区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民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意义。

(二)文化建设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在财政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精神文化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份额,政府在投入资金方面,可以适当地对山区倾斜,增加对教育、文化类设施以及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还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合理配置教育和文化资源、提高山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加快山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基础。

(三)社会建设

1、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山区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给予更实惠的财政补贴,让农民看得起病。再者,要加大对低保户、贫困户的补贴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保障金额,帮助低收入人群走出困境、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2、在环境上,应该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做法。减少随处堆放垃圾、焚烧垃圾,保持人居环境的整洁卫生,预防疾病的传播;另外,要切实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减少盲目开垦,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这样一来,才能建设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的预防方案。对于山地认为损害严重的地区,需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限制垦荒等措施,实现山区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4、完善山区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建设便利、畅通的交通网,对山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建设好,开通各个村的电视、电话及各种信息网络;办好教学、文化室、科技培训室、信息网络室、卫生室、文娱运动场所和交通运输场所。

篇六: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乡村新产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xx市农业农村局和xx商学院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走访蹲点调研,旨在厘清全市乡村新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典型案例的发展经验,明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xx市乡村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乡村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新产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贯彻十九大精神,xx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乡村新产业的发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图1所示)。但xx地区的乡村新产业与成熟发达的乡村新产业市场相比,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关管理知识,在运营商缺乏正规系统的培训等。课题组选取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xx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剖析目前xx乡村新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xx乡村新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乡村新产业类型分析

据调查,xx市乡村新产业类型包括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园、科技农园等等。从图2可以看出,xx市乡村经营农家乐的人数占比30。61%,经营采摘农业园的人数占比22。45%,经营观光农业园的人数占比12。24%,经营科技农业园的人数占比6。12%,经营民俗乐园的人数占比4。08%,经营农家民宿的人数占比20。41%,经营其它类型新产业的占比4。09%,可见农家乐、乡村民宿、采摘果园这三个类型的新产业占比已超过50%,是主要的乡村新产业类型。

(二)乡村新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乡村新产业经营年限在一年以内的数量占比12。24%,经营年限在1~5年的数量占比53。06%,经营年限在5~10年的数量占比22。45%,经营年限在10年以上的数量占比12。25%,可见xx乡村新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经营时间基础。从图4可以看出,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中各类投资主体均有涉及。其中私人投资所占比例最高,为71。44%;合作社投资占比位居第二,为12。24%;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占比一样,都为8。16%,乡村新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为私人投资。

xx乡村新产业中含有特色餐饮的占所调查的乡村新产业总数的69。4%。其中,特色餐饮为海、河鲜的占所有特色餐饮种类的17。9%;山野菜占12。8%;乡土农家菜占48。7%;民族风味菜占5。1%;养生药膳占2。6%;其它占12。9%。可见餐饮经营是新产业中比较常见的经营项目。而在有经营特色餐饮的新产业中,乡土农家菜占比最高。乡土农家菜的材料取材方便,制作简易,门槛较低,也具有一定特色,是比较好经营的种类。

xx乡村新产业含有特色住宿占所调查乡村新产业总数的61。2%。其中经营农家普通民宿的占所有住宿类型的53。3%;经营特色民居的占23。3%;经营森林木屋的占10%;经营江、海、湖景房的占3。4%;经营其它类型的占10%;可见大部分新产业经营会含有住宿项目。从住宿类型来看,大部分特色住宿是普通农家民宿,主打乡村特色。这类住宿类型对选址、装修等的要求较低,投入的成本不高,具有较大的性价比,是乡村新产业经营者选择经营项目时的首要选择。随着新产业的发展,民宿会不断增多,民宿申办一定要符合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申请特种行业许可,遵守当地的《民宿管理办法》。

xx乡村新产业中特色休闲活动为农事体验的占比为31。8%;农产品采购的占比为9。1%;餐饮体验的占比为27。3%,休闲娱乐和体育的占比为10。6%;当地风情和民俗的占比为9。1%;其它项目的占比为12。1%,可见农事体验和餐饮体验是比较常见的新产业经营项目。

xx乡村新产业中特色农产品为新鲜瓜果蔬菜的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40。7%,本地家禽和养殖水产等的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25。4%;农土特产干货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5。1%;农产品的加工半加工、成品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16。9%;其它占所有特色农产品的11。9%,可见多数经营者更偏向于农产品产出的直接销售,而不是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甚至深加工进行出售。xx的新产业农产品出售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更多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价值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xx乡村新产业中推广模式为与旅行社合作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1。4%;推广模式为当地政府推荐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7。1%;推广模式为自建网络营销平台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7。1%;推广模式为第三方网络平台推荐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21。4%;推广模式为当地行业协会推荐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1。4%;推广模式为电视、报纸等媒介广告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11。6%;推广模式为其它的占所有推广模式的20%;其他推广模式如口碑宣传,朋友圈宣传较多。从结果来看,xx新产业宣传方式比较被动,多以推荐、口碑宣传为主,宣传手段比较单一,难以达到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三)乡村新产业发展成效分析(政策满意度)

从图5可以看出,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中,对xx政府促进新产业发展的政策非常了解的占14。29%;了解的占18。37%;了解一点的占53。06%;不了解的占14。28%。大部分经营者对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不深入。经营者限于自身素养,难以很全面的去了解相关政策,不利于新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从图6可以看出,xx乡村新产业经营者中,对政府的监管管理非常满意的占20。41%;满意的占36。73%;一般的占34。69;不满意的占6。12%;非常不满意的占2。05%。大部分经营者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还是满意的。从经营者对政府的政策了解程度来看,经营者对政策了解的不够全面,因此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程度也难以全面体现监管是否达到政府的理想情况。

二、我市发展乡村新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可以发现xx市乡村新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在营销方面的手段也比较单一,难以看到效果,其主要靠口碑营销的方式吸引客流。因其规模较小可以满足自身经营,然而规模的扩大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必不可少。分散的农业园之间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不利于新产业整体的发展。而从访谈中经营者对于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更偏向于希望政府可以给予补贴,出台政策等。可以看出xx政府虽对新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态度,在一些政策、规划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经营者自身素养问题也限制了采摘园的发展,没有专业知识的配合,在项目的特色,整体的规划来看也有其局限性,单一的采摘项目会越来越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否能可持续的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乡村新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缺乏统一发展平台

我市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文化较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农庄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只供钓鱼。尚未形成休闲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二)乡村新产业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整体规划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乡村新产业农庄,占70%以上休闲农庄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经营观念上,一是整体观念落后。开发者在进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时,不注重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虑围边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没有融合当地的乡村风貌。同时,开发者还经常“跟风”,见什么赚钱搞什么,大家都一窝蜂的上,结果市场不买账,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经营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理念有偏差,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方面只注重休闲旅游功能,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经营收入波动起伏较大。三是开发环境较差,部分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会遇到当地百姓的阻工、闹事。如:泸阳镇的伊江庄园,目前游泳池主体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进来,当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闲旅游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花海中间夹杂有一小块荒地,十分影响景观,而那小块荒地就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流转的土地。

(三)乡村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公路,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存在安全隐患,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区点互通连接性差,使众多游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地、旅游公厕以及休息场所等设施。三是休闲旅游融资难,虽然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及鼓励措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资金和发展机制瓶颈,大多数县没有成立休闲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没有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投资领域。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力。

(四)乡村新产业存在分散经营,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多数休闲农庄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淡薄,乡村旅游景点缺乏规范管理,通过院校培训培养的旅游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乡村旅游产业从创意、策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我市乡村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是乡村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产业振兴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够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次,通过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产业振兴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吸引力和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的凝聚力,使乡村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土。近年来,xx坚持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有效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面对新时期的工作要求,乡村新产业发展要做到: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乡村新产业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要把发展乡村休闲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目标、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将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以保证二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相得益彰。

二是坚持错位布局。制定乡村新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要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

(二)要突显乡村特色

一是突出生态特色。要鼓励农户利用闲暇开小饭店、小旅社(客栈)和销售绿色农产品,支持村集体投资或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引导企业发展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突出乡土特色。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乡村新产业立足于乡村,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此,发展乡村新产业必须突出特色,应该以“农”字为特色,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特别是要设计特色体验项目,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

三是突出农旅特色。发展休闲经济应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忌不顾实际、盲目跟从。保持与发挥本色,才能让休闲经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乡风貌,也不要只顾迎合当时潮流,更不要为求一时之利造成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三)要壮大产业链条

一是全环节升级。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新产业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新产业的市场。

二是全链条升值。乡村新产业的全链条升值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的切入口,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新产业升级包含农业和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业升级,如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乡村旅游休闲业升级等等。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科技创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努力方向。

(四)要强化要素支撑

一是要破解用地、资金、人才发展短板。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要认识到人才的重大作用和重要贡献,切实保护好人才智力劳动的合法所得,留得住“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新农人”,坚定人才扎根农村的信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针对农民投资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在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积蓄少的农户在项目开始启动前给予一定支持,对乡村新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育乡村休闲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村落、农庄、庭院和市场有机衔接起来,提高产业区域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乡村新产业活动中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其各种社会群体最大利益的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以达到协调、和谐与共赢。特别要强调的是让当地民直接参与,成为乡村新产业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益的主体、发展享受的主体,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发展乡村新产业的关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强化组织保障措施。政策引导对加快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健全有利于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机制。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培养,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组织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有战斗力、服务意识强的基层党组织就是招引“凤凰”的“梧桐树”,是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性保证。休闲农业企业、乡村社区及其农民、乡村新产业游客,都是乡村新产业的参与主体,他们在乡村新产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都各有其所图。只有构建其多赢的一体化格局,形成协调和谐的环境才会使乡村新产业获得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其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要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结合xx本地实际。传统优势产业有市场基础,也符合农民的种植习惯和人力资本积累,与之相结合更容易规模化,更容易成功。发展什么产业,必须与本地已有的市场体系相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种植或养殖这样的生产问题,而是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条和市场体系的问题,如果不顾本地已有的市场体系,完全另起炉灶,那么产业发展的成本会非常高昂,容易失败。发展什么产业,必须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实际受益为最终目标。如果产业兴旺了,但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利益,那么这种产业兴旺也是失败的。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中老年农民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农民的组织化。只有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成立像合作社这样的经济组织,才能实现产业的规模化,才能使农民真正具有市场势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才能真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的组织化需要当地或返乡创业的经济能人引领和牵头,需要利用与本地契合的乡规民约、风土人情等组织资源,需要完善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 集体经济 壮大 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6篇) 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