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微课题论文——我校教研组建设现状与思考

微课题论文——我校教研组建设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8-16 15: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我校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1957 年 1 月,中央教育部《关于中学教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指出:“教学研究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实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展开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基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阵地。在新形势下,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需要适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促动自身各方面的转变,统筹兼顾,才能发挥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的整体优势与作用,才能促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我校教研组教研活动中仍然存有着诸多问题,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滞后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滞后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需要,应引起广大教育管理者的思考。

 一、我校教研组当前的现状 当前,我校教研组管理与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配套制度管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体环节还存有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研组教研的功能缺失,出现了“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的问题。教研组的职责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仅仅听取行政指令,随波逐流。教研组仅仅作为一级基层组织而存有,未能充分体现教研组展开教学研究的功能。教研组学期初有计划,结束有总结,但可行如何,是否落到实处,不得而知,缺乏整体目标和引领策略。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或听听课,既无交流,也无总结;或集中随便学习上级文件或计划,看看专家报告光盘,零打碎敲读一些从杂志上摘抄下来的理论应付上级检查;或打着外出教研的幌子,实为外出玩耍;或一个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等等。

  2. 教研组管理过于宏观,工作竞争机制不合理。学校对教研组的管理过于宏观,管理权集中在学校,或教务处,教研组长仅仅上级指示的传声筒,成为上下两头受堵的“受气包”,严重影响教研组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竞争机制不合理,造成同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于教师的真诚对话和交流。

 要作用理解不足,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有的认为,自己岁数偏大,职称也已经评,缺乏教研动力;有的教师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对学校组织的教研敷衍了事;有的认为,在学校参加教研,层次低,效果差,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教研活动的展开,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白白流失,使本来该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流于形式。教研组工作制度不很健全,绝大部分学 4.教研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学校没有成文的教研组工作制度,教研活动绝绝大部分限于听课评课且次数不多、主题不突出。这些与校本教研制度和新形势下突出教师内涵发展形成了较大反差。二是教研组工作普遍存有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上级汇报总结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基层教师。教研组给没有丝毫的独立决策权,只有人微言轻的建议权,常常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由此可见,教研组工作权力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实施工作中存有反馈结果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迟迟不能落实到实处。

 二、对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1.增强教研组建设的意义 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教研组不但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应该是拓展教学内涵、教学创新的主阵地,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愿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持续实行反思,和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在团体情景中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最

 终实现整体成长。

 进一步重视和增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增强教研组建设是改变当前教研活动效益低下现状的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象的客观存有着,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统率着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与行为。教研组建设被漠视或者异化,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内容随意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教研活动效益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增强教研组建设是展开校本教研的需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的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个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3)增强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愿望是否强烈,专业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教师之间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能否缩小,都取决于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加强教研组建设,凝聚教师、带动教师、激励教师、提高教师,引领、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2. 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本人认为教研组管理与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领导重视。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校实际,明确和完善学校对教研组的管理的职责,理顺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的关系。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是教研组工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好教研组长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并形成教研组长的选任、培训、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通过“制度引领”、“目标引领”、“活动引领”、“激励引领”来引领教研组成长。

 (2)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有制度工作才能规范,有制度工作才能持之以恒,才能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常态。学校要完善、规范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职责,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职责,严格贯彻落实,制度要上墙。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3)加强学科能力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科能力建设包括教师能力和学科教学设施两方面建设。核心的关键是教师能力建设。教师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建设工作中要突出解决“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三个层次的问题。

 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平台。教研组建设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好坏。学校一要强调树立每位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理念,生命不止,二要加大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专业引领学科化、聚焦课堂,掌握与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优化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这是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关键环节。

 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积极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校长必须大力支持,教师无条件必须参加。二是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家讲座、名师引领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三是请进来。号召并提倡学校把本地、外地的专家、学者和名师请到学校,进行专家讲座或名师引领,使教师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开展系列学科教学竞赛活动。如,优秀教案展评、达标课评比、说课比赛等,通过活动营造氛围,促进学科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实效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是教研组的存在形式,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确保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持久性、经常性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在继承原有教研组活动,又要按照新课程校本教研的要求,完善和创新教研组活动。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要在“实效”二字上下工夫,使教育活动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5、注重教研组教育科研。教师是研究者是新课程赋予每位教师的新角色,因此,教育科研也成了每位教师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提出了“人人都要参与课题研究”,提倡教研组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多做“草根课题”研究,鼓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各级规划课题。并对课题研究每一过程,即选择课题、课题立项、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资料收集与整理、课题结题、课题成果推广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6、完善教研组工作评价方案。

  评价既是一种工作规范,又是促进工作的杠杆。评价就是把教研组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之中,经常检查、定期评比、及时批评表彰。评价要从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工作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也就是分教学常规管理活动、校本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三个板块,既体现时代要求;从权重上进行了完善,加大了活动开展和工作效果的权重,又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和实效性。

 常言说得好:学校好比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好比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只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才能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2015 年 09 月 20 日

 此文发表于集团《新纪元教育》2015 年 12 月第 3 期

相关热词搜索: 教研组 我校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