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六语(下)2单元教案

六语(下)2单元教案

时间:2022-08-11 08:20:02 来源:网友投稿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 9 个生字和 2 个多音字,会写 8 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 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 8 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 8—16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 17 和 18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 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 和 18 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 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 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 58 座铁索桥。通过 7 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 58 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 7 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 1 米、高 15 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一、直接引入 先板书课题。引入:新疆和田位于祖国最西北,那里是我们维吾尔族同胞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和田,走进可爱的维吾尔人。一起读课题。

 二、印象初读 请把课文翻到 37 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和田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 1.大家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读一组词: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么的一个特点呢?(你一下子有发现了,真不简单,前后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2.作者比较喜欢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上面这 4 个词语是写和田当地的环境的,那这 8 个词语写的是跟什么有关呢——维吾尔人。

 维吾尔人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请你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写出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再分别用四字短语来归纳。

 交流: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呢? 豪气乐观 热爱土地 天性爱美(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就可以了)

 能歌善舞(反问:你是通过哪个句子概括出来的?)

 豁达乐观 3.点明:首尾呼应的写法。课文结构非常清楚,大家概括得也很正确,真好!当我们填完这一栏的时候,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已经明白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懂事情。

 先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我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感受到了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交流:一个汉子在沙尘暴中热烈的歌唱,使我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品析对比:同学们概括得真好,一下子就清楚了这件事。那我把这段话变化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与课文有怎样的不同?请自己读一读—— a.发现不同。

 有没有发现变化:缩减了一句话。

 b.发现句子特点。

 大家见过沙尘暴,那就好,那就请你自己轻轻地多读几遍这句话,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又好像听到了是怎样的声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声音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耳边呢? 这句话它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拟人、人物动作、神态 用上拟人的方法,就更写出了沙尘暴的巨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c.放在段落中理解作用。请把这句话放在整段话中去读一读,你对这个句子是否有新的理解呢?反衬。

 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呢?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与汉子的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进行对比,沙尘暴撕扯与热烈激昂的歌声形成反衬。

 真好,你很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非常深刻全面,这样一写呀,就对比写出了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了。

 3.刚才对这一个句子的比较,我们有了许多收获,我把我们的收获写下来:

 例: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我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一句子联系全文,作者采用反衬的写法,写出了对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特别是“撕扯”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更写出了维吾尔汉子的这一特点。

 4.小结理解句子的方法:看来这个句子能不能省去?是的,通过刚才的所学,你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更好地去理解欣赏一个句子呢? 联系全文:欣赏作用、欣赏写法、欣赏用词 四、自学第 2-7 自然段 1.下面我们来练一练,我把课文第 2-7 自然段中一些有特色的句子统一罗列了一下,请拿出作业纸,你能先写出这几句话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吗? 课堂作业:请先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然后选择一句在课文中划出来,最后联系课文对句子进行理解欣赏。

 1.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

 3.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

 4.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

 我欣赏的是这句,理解是:

 学生自学,巡视的过程中,给学生标上序号。

 2.交流(4 位学生)。

 联系全文,指导点拨,加强补充,加强学生相互评价,自评,并朗读体会

 a.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b.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c.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3.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课文为什么要运用了这些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 正是为了更好地写出了维吾尔人身上具有的一个个特点。

 我们再今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经常这样去写。

 五、回归“热爱生活”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1.学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和田地处寂静的沙漠边缘,环境恶劣,沙尘暴会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维吾尔人为什么还如此豁达乐观,还经常载歌载舞呢?

 2.正是对生活的热爱,齐读—— 维吾尔人才会具有豪气与乐观 他们热爱土地的程度才会令人惊叹,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才不会扼杀爱美的天性 才会将歌舞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 教学 过程】

 第一、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 课文 ,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⑴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⑵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⑴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⑵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⑶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 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单元 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