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约束理论与“自己”

约束理论与“自己”

时间:2022-08-08 17: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约束理论与“自己”

 论文导读:即约束原则(bindingprinciple):(a)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b)代名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自由;(c)指称语必须自由。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辨别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真正所指并不完全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关键词:约束原则,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引言 管约理论(GB Theory)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简称。Chomsky 根据名词的指涉功能把名词分成照应语(anaphor)、指代词(pronominal)、指称语(referential)三类。他认为每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只有这三类起指称作用的词语。他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即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a) 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b)代名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自由; (c)指称语必须自由。简单地讲,约束原则就是通过考察名词和先行语之间的地位高低和所处的区域内外等结构关系,来最终确定二者是否可以共指。

 对于立足英语于发展起来的约束原则来说,虽然它能够为大量的英语事实所证实,但其他语言的情况又如何呢?各国语言学家纷纷用本国语材料加以验证。汉语中的“白己”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据研究表明,汉语“自己”一词的照应用法与英语反身代词存在大量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管辖语域和统领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并对此现有的解

 决办法做一简单的评述。

 1.从管辖语域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1.1 长距离约束(long distancebinding) 当生成语法学者把约束理论用于汉语,他们首先发现汉语“自己”一词的先行语可以越出其局部范围,即“自己”可以在约束原则所规定的管辖语域之外受到约束。这种现象被称为长距离约束(long distance binding)。例如: 老张 i 知道[小李 j 喜欢自己 i/j]。

 老张 i 听说[小李 j 骂自己 i/j]。

 按照约束理论,两句中“自己”的管辖语域分别为括号所示,“自己”只能受“小李”的约束。然而,事实是大多数讲汉语的人都认为两句中的“自己”既可以指“小李”也可以指“老张”。这一现象不仅使得汉语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形成对立,而且对 Chomsky(1981)所提出的第一约束原则构成了至少是表面上的反例。那么,如何解释汉语中的这种现象?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应受哪些句法限制? 王 嘉 龄 等 (Wang&Stillings1984;Mohanan1982) 提 出 的 方 案 是 更 改Chomsky 的名词词组分类,认为“自己”不是照应语、代名词或指称语中的任何一类,应归属于新的一类名词,并称之为“照应指代词”。为此,他们建议应在约束原则中再增设第四条来处理这类词语。但这样做不但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理论问题,同时对汉语句子中何时允许长距离约束,何时不允许长距离约束仍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

 1.2 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

 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又相继发现汉语中的长距离约束会受到这样的限制:位于反身代词近处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会阻挡“自己”以位于远处的名词作为先行语。这种现象被称为阻塞效应(blocking effect)。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阻塞效应最早是由黄运骤(Y H. Huang 1984)和汤志真〔Tang1985,1989)等提出。他们认为,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先行词在人称和数量特征上保持一致时,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才能实现,如果根句主语和“自己”之间被一个有不同人称的名词短语隔离时,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例如:

 张三 i 觉得我 j 对自己 j 没有信心。

 他 i 觉得你 j 对自己 i/j 没信心。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自阻塞效应提出后,,阻断效应就成了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为解释阻断效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为此争论不休。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基本上都是用一种方法来解释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

 2. 从统领关系看汉语反身代词所指的不同 汉语中的“自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管辖区域的限制,而且,大量的事实表明它也不受统领关系的严格限制。简言之,统领在汉语中既非必要条件,又非充分条件:统领用于汉语,有时会失之过严,有时又会失之过宽。

 2.1 失之过严――次统领 按照约束理论,只有统领反身代词的成分才能充当它的先行语。然而,汉语中的情况并非始终如此。如:

 小张 i 的阴谋害了自己 i。

 小张 i 那样做对自己 i 不利。

 两句中,虽然“自己”均不受“小张”统领,但只能指“小张”。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显然,汉语中的反身代词并不一定要被先行语统领才可与其共指。

 为了说明汉语中的先行语与反身代词受一定的结构限制,Tang 和Huang & Tang 等提出了次统领的概念(sub-command),即如果一个名词词组统领反身代词,那么在这个名词词组所属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认为统领反身代词;另外,先行语和反身代词之间不能再有一个有资格约束反身代词的其他成分出现。然而,徐烈炯认为,即使这样做仍不能解决汉语中的所有问题。有些情况下,某些语义方面的差异或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在话语功能方面的差异,似乎是决定“自己”所指的更重要的因素。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a) 张三 i 的爸爸 j 的钱被自己 i/j 的朋友偷走了。

 (b) 张三 i 的爸爸 j 的阴谋被自己 j 的朋友识破了。

 (a) 他 i 认为我们 j 的做法会害自己 j。

 (b) 我 i 立刻明白他们 j 的话针对自己 i/j。

 (a)(b)两句的结构大致相同,单纯句法限制很难对“自己”所指的这种差异做出合理解释,这不能不促使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语义或语用因素引起的。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徐烈炯(1992)认为这两个因素对“自己”的约束也有重大作用。他提出:当其他因素相等时,题元等级高的主目语有担任“自己”先行语的优先权,基本顺序为施事、

 (心理)经验者、主题(theme)、受事(patient)等。他把这一现象称为“题元等级效应”。

 2.2 失之过宽――主语倾向性 统领的概念除了有时会失之过严外,有时也会失之过宽。研究者们发现,汉语中的“自己”往往把句子的主语当作先行语,称之为主语倾向性。如下面两句中的“自己”,虽既受“老王”的统领,也受“小李”的统领,但它只能指“老王”而不能指“小李”。

 老王 i 告诉小李 j 说自己 i 要来。

 老王 i 送给小李 j 一本自己 i 的书。

 虽然研究者们对汉语中这种主语倾向性的分歧很大,但他们大都承认“自己”的所指具有这种倾向,并且尝试在句法范围内进行解释。黄正德(1982)、Mohanan(1982)、Cole 等(Cole andSung, 1990)不少人认为主语倾向性是长距离照应语对先行语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他们建议把第一约束原则参数化,规定一部分反身代词在其管辖语域中受主语约束,甚至不受管辖语域限制,只受主语约束,以此容纳汉语、朝语、日语等语言中长距离反身代词的特性。

 结束语 总的说来,约束理论在解释英语语言中的照应关系时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解释类似汉语反身代词这类语言现象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论文发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10 多年来,汉语生成语法学者们以 Cbomsky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为背景和基本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对汉语“自己”一词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与探讨,发掘了不少语言现象,提出了一

 些新颖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己”特性的认识。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辨别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真正所指并不完全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语义,语用等非句法因素在理解过程中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王广成.从约束原则看生成语法对自然语言的共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2,(3):70-74[4]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外国语言学,1994,(1):34-40[5]李京廉.现代汉语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4,(1):6-9[6]林家庆.乔姆斯基约束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6,(3):31 一 34.[7]陈治安,蒋光友.试论约束理论的解释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58-61[8]傅友相.谈汉语中的“自己”[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3):40-44

相关热词搜索: 约束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