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对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和未来展望

对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和未来展望

时间:2022-08-01 18: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思考和未来展望 尽管校本课程的产生给当今学校的课程设置注入了活力,激发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它还刚刚起步,因此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深入思考,积极改进,以期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更大的发展。

 (一)问题思考 1 国家课程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以往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国家课程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科体系完整,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学科内容偏多、偏难、偏深,各学科都有与实践相脱节的内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重建,减少国家课程所占比例,给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是,新教改并没有从根本上把要求和教学内容降下来。编制大纲和教材的各学科的专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本位”的思想,都在为自己的学科争课时,加内容,都是为培养本学科的专业人才而编制课程计划和教材,学生学习的负担并没有减下来。旧的内容减不下来,新的内容又要加进去,师生普遍感到“课时”太少。一定程度上,“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成了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追求。处于起步阶段的校本课程,也就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

 2 学校、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缺少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时都没有获得应有的课程开发技术方面的知识,许多学校、教师不知道“课程”,更谈不上课

 程开发,或者把课程开发当作课程专家的事。即使是致力于课程革新,也是把课程改革看作是教科书的改编。多数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较弱,承担不了校本课程开发。这样,有些学校勉强开发,结果只能是学科课程在“应试”上的深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

 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导致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更新、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教师多年来已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被触及,某些教师会对课程的开发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消极抵触心理,给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阻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的改变,使学校和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边缘走向参与,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而不是课程产品的消极消费者。因此,要不断强化和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把开发课程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一部分,使学校和教师成为变革的动力,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校本课程开发缺少课程专家的科学指导 课程专家的短缺是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课程专家主要集中在国家研究所、省、市教科所和师范院校的教育院系。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范围启动,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决策权利就会加大,课程专家的参与、指导、评估也就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由于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评估,校本课程本身的局限,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限制,校本课程可能降低质量标准,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使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有悖于课程方案。

 4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不成熟 任何一所学校只有具备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或不能称得上是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要实行校本课程开发,可能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压力。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很模糊,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教师自编教材、是乡土教材;就是选修课或活动课,使校本课程开发处于“低层次”状态。由于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导致有些学校在教材编写上是“师自为本”,单纯为了开发而开发,没有对学生的兴趣、需要进行客观地评价,而是按照教师的需要来开设,尽管学生不喜欢,但考虑到这是学校要求,不得不被迫选择,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

 此外,学校办学经费、教育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需要。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体育馆、多媒体教室等现有的教学设施是否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增加实验设施的资金来源,具有一定量可供参考的文本资料。教师的工作量与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家长及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等因素都需要予以考虑。

 5 校本课程的评价基础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的自我评价,因此存在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手段不科学等问题。很多评价结果很难真实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质量的坚实基础。原因首先是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培训教师的评价能力,其次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花费了大量

 的时间和精力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后,并不十分重视评价工作,不能有计划地实施评价。由于国家统一考试的结果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学校较重视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得不到保障。

 6 高考升学压力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 现在的升学导向机制使学校隔离于社会,学生被封闭在课堂中,埋头于书本,学习与考试的知识也远离社会实际。这种教育既不关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知识的更新与繁荣,也不注重学生的变化发展与兴趣需要。学生的每日生活学习都以考试为中心,考试制约学生的活动,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应有的健康发展。

 作为新生事物的校本课程,在高考的冲击下或被淡化,或被异化成高考科目的补充和强化,“革而不新”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学校虽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应试的重压下,无法充分施展,开发的课程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许多学校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校本课程计划在具体执行中被大大扭曲。据调查,有些学校随意增减课时,保留高考科目,缩减非高考学科。任选课、活动课只存在课程表上,应付检查,校本课程的课时计划成了高考科目的拓宽和加深。校本课程的课时计划得不到落实,不仅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影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一些优生往往只对学科竞赛辅导表现出积极性,觉得那些课才是货真价实的。而有些学生对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认识有很多不足,完全是怀着一种放松娱乐的心情去参与,态度不够认真。如学生只对观看英文电影感兴趣,而不愿从中挖掘影片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有些学生只盲目崇拜国外流行歌星,体现出认识上的浅薄。这些现象都源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造成的影响。

 ( 二)未来展望 1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辨证的现象: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地位,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变革的重要趋势,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三级课程的整合,使中国课程改革走向均权化,谋求三级课程的内在统一。这意味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需要有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特点的课程开发来加以补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彼此关联、内在整合的关系,要求给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个适当的比例“定位”,给校本课程开发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健康有序地发展。

 2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关键因素,应当尽快启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工作,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采取脱产进修、听学术报告、集中培训等学习方式上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这些方式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会受到人员安排、时间和财力的限制。仅靠上级培训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远不能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校本进修为教师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化环境。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不断地努力认识课程、研究学生、探索社会,产生学习先进教育理论追踪教改新动向的愿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进

 行相应的校本教师培训是一种明智的策略选择。校本教师培训是一所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的根本途径,使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成为学习化校园。

 此外,加强教师的职前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增设课程开发方面的课程内容,对未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进行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术、技能的培养,以期毕业后能独立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和教学

 3 校本课程开发走校际联合之路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有相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各个学校有各自优势,如果把各个学校开发的课程集中起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在起步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也可以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学科教师搞联合开发,然后以“类”的形式推出,供所在区域的学校选择使用。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再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性、多样性。也需要课程开发的相互引进、相互交流,在借鉴中完善和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个性特点。4 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制度 为了克服和消除校本课程开发固有的缺陷和隐患,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校本课程开发更多地需要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进行。

 科学的课程评价可以为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重要的依据。校本课程评价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应伴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除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关注的焦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问题,使用这些基本评价方式的主体既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教师或其他部门和机构。其中,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在传统课程模式下,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互相脱节。作为参与校本课程编制的教师同时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和自己实施的情况做出的评价是作为校本课程进一步修正的重要依据。当然,科学的课程评价还有赖于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们的共同配合。

 5 缩小高考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距离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充分利用高考选拔的“导向性”作用,可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如果高考能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加大应用型、能力型试题的考察,加大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考查,将会为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会推进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学校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评价制度、缩小高考与新课程改革方案之间的距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

 6 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必须树立开放的教

 学理念。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通过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使他们具有交流的兴趣、探索或发现的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我们应注重教育时空的开放,它涉及心灵、时间、空间、内容、方法以及资源等一系列要素的开放。教职工应以宽广的胸怀接受新观念,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应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通过感性实践发展自己,课堂教学空间应从利用学生参与学习的立场进行设计,使课堂的布置充分体现生态化、人性化的精神。教学中,及时引进人们关注的各种社会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策略,增强教学知识信息的开放。在教学方法上,活化教材,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中构建自己完整的人格。7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 由于社区所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地域的局限性,社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将越来越需要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成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要求学生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必然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败。中小学校要努力创设条件,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提高网络上收集

 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改进教学的能力外,还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要使教师们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现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中。同时,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相关热词搜索: 展望 校本课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