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进展

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01 09:40:02 来源:网友投稿

 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进展

  摘 要:[目的/意义]系统地揭示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帮助相关研究人员准确把握该领域值得关注的潜在研究方向。[方法/过程]在对国内外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相关文献进行评述之后,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社区的形成系统功能设计、交互系统功能设计、资源管理相关系统功能设计、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以及系统功能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系统功能设计多注重系统实现,而较少基于用户使用体验”等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虚拟社区系统功能对用户使用效果、使用满意度的影响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虚拟社区;形成系统;交互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功能设计

 Abstract :

 [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help the researchers accurately grasp th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earch status in the field of function design of virtual

 community.[Method/Process]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function design of virtual community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gav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Results/Conclusion]The existing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function design of the formation system,interaction system,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virtual community,and the influence of system functions on users intention.There were some problem such as “ system function desig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ystem implementation than user experience”and so on.Therefore,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attentions to users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virtual community and so on.

 Key words:virtual community;formation system;interaction system;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ystem function design

 20 世紀 90 年代虚拟社区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的社区形态,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一群志趣相投、具有某种信息需求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交

 流网络。受益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社区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尤其是进入 Web 2.0 时代,一些知识分享型虚拟社区,如知乎、人大经济论坛、小木虫等聚集了大量用户,截止到 2018 年底,知乎用户数破2.2 亿,同比增长 102%,社区问题数超过 3 000 万,回答数超过 1.3 亿[1];人大经济论坛会员数破 1 000 万,帖子超4 352 万条[2];小木虫在 2018 年的平均月覆盖用户已达682 万[3]。

 与此同时,虚拟社区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从社会学角度、商业角度、传播与心理学角度、组织与信息系统角度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4]。为了揭示虚拟社区的研究现状,目前已有学者撰写了一些述评。例如,赵捧未等从虚拟社区的基本概念、虚拟社区模型、虚拟社区的发现方法、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4 个方面进行述评[5]。郑雪丽从虚拟社区的概念、虚拟社区及用户的分类、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 4 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国外关于虚拟社区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成果[6]。赵欣等则梳理了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的前因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创造模型[7]。此外,知识共享作为虚拟社区的重要关注主题,大多数述评则集中在此细分领域,其中,徐美凤等从学术社区知识共

 享的成员构成、互动特征、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个角度评析[8]。张岌秋则主要从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和激励理论派 3 个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概述[9]。代宝等指出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是内在个人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个人因素主要为心理动力因素(动机、结果期望、态度等),能力因素(自我效能感、技能、经验等)和其他因素(人格特质、人口变量等);环境因素主要为社会影响因素(信任、规范、认同等),技术属性因素(易用性、可用性等)和知识属性因素(有用性、相关性等)[10]。盛东方等也从个人维度和环境纬度对影响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分享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个人维度主要由动机、认知和个人特质组成,环境维度主要由虚拟社区、外部组织、信息与通信条件组成,且环境维度中的某些构面是通过动机、认知等个人因素间接调节行为[11]。

 系统功能作为虚拟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用户间的知识交流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意愿和行为。其实,学界已就系统功能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却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梳理,综观国内外,Sato G Y 等基于社区活动的分类,从个人参与、同步

 交互、异步交互、发布和社区培养 5 个方面分述了虚拟社区的支持系统[12],但仅是对支持系统的梳理,没有包括其他方面,尤其是系统功能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用户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因此,为了帮助学界同仁系统地了解现有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进展,本文拟对国内外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或值得关注的潜在研究方向。

 1 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社区形成系统功能设计研究”、“虚拟社区交互系统功能设计研究”、“虚拟社区资源管理相关系统功能设计研究”、“虚拟社区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研究”和“系统功能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5 个方面。

 1.1 虚拟社区形成系统功能设计研究

 虚拟社区可以被视为具有生命周期的客观实体,它们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虚拟社区的形成系统,顾

 名思义是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的工具,是虚拟社区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因此,引起了早期学者的关注,以探讨如何借助网络帮助用户彼此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交流。

 SHINE 是开发虚拟社区通信系统的底层框架,此框架由Person 数据库、计划执行模块和通信模块 3 个核心模块组成,用以支持 Community Organizer 和 Gleams of People两个应用程序的开发,其中 Community Organizer 通过提供空间表现形式帮助用户找到网络上具有类似兴趣的其他用户,并鼓励他们建立新社区进行交流[13-15]。systemsnet.org 基于控制论原理和可行性系统模型设计而来,用户不仅可以根据任何标准(主题、位置、方法等)创建网络,还可以发出申请加入感兴趣的网络[16]。多代理决策模型作为社区形成的基本架构则具有如下特点:利用用户档案数据对隐式初始组形成进行协同过滤;通过在代理之间交换消息来共享组信息;调整用户偏好数据,形成更完整、更满意的社区;向用户推荐明确的社区,以协助用户之间建立联系[17]。此外,ESENCe 和 InterNano代表了學科虚拟社区的两种典型构建方法,ESENCe 采用低投资的托管方式,存储库是集成社交组件的主要平台,开发者在平台上开发小的应用程序,InterNano 则采用高

 度定制的集成系统方法,集数字图书馆、动态内容管理系统和自定义数据库于一体[18]。

 由上述研究发现,生命周期理论为虚拟社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可以指导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用户特征、社区运营等多个细分领域的纵向研究。在同一个虚拟社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现不同的特征,或是在生命周期的同一阶段比较不同虚拟社区的特征,都可作为研究主题。

 1.2 虚拟社区交互系统功能设计研究

 交互系统是实现用户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的应用程序,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同步交互系统和异步交互系统两个方面。

 1)虚拟社区同步交互系统功能设计研究

 虚拟社区中的同步交互通常发生在视频会议、聊天或即时消息中。上文提到的 Gleams of People 便是一个允许用户与其他社区成员分享在线状态和幽默指标的同步交互系统,当用户选择一种颜色来表示自己的幽默时,系统

 会向其他成员的个人代理系统发送消息,以表明他的存在和幽默,每个个人代理都会响应,并返回自己的存在和幽默指标[12-13]。Zhu L 等则将文本聊天和语音聊天应用到协同网购环境,确保用户在购物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分享他们的兴趣和建议,同时发现同步交互系统显著增强了用户从网上购物体验中获得的社交存在感[19]。此外,Yang S J 等创建的基于社交网络的交互式协作系统架构中,第三层便是实现实时协作的即时通讯系统,它不仅可以显示有多少人在线,还可以支持用户间地交流、讨论和交换想法,从而获得隐性知识[20]。

 2)虚拟社区异步交互系统功能设计研究

 虚拟社区中的异步交互通常通过电子邮件、讨论板、维基和博客进行。在 systemsnet.org 社区系统中,用户可以创建论坛来讨论感兴趣的主题、计划工作和事件,与此同时交互系统包含的调度功能将帮助用户组织和跟进在网络中执行的活动[16]。基于电子邮件的 eLogbook 协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向 eLogbook 发送电子邮件和接收请求信息来管理自己的活动、资产和感知的服务,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通过接收来自动通知邮件来跟踪发生的事件的服务[21]。移动社区学习系统平台 MediaWiki,

 为学生的协作编辑提供了系统支持,导师在移动社区学习系统上创建一个特定的网页,然后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 HTML 标记语言将多形式的内容发布到特定网页,网站的内容因学生的协作贡献而逐渐增加,并且学生还能对现有页面内容进行编辑,以不断完善现有内容的不足[22]。网络学术论坛系统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用以发布信息或提出想法,在系统功能中,主题管理模块提供了对主题的管理界面,实现了用户发布、主题修改;回复管理模块提供了回复管理界面,实现了用户对主题的回复,通过发布与回复实现知识的异步交流[23]。

 综上所述,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交互功能,方便用户之间建立联系、进行知识交流。然而,现有的交互系统功能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如何提高交互系统功能已满足用户需求,对于不同类型的虚拟社区,交互系统的使用频率是否存在差别,以及用户对系统功能的偏好程度如何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虚拟社区资源管理相关系统功能设计研究的梳理发现,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系统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研

 究成果。然而,随着问答式论坛社区、阅读式学习社区、资源共享式社区、聊天交友式社区等各种类型社区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可能并不完美,因此,不同类型社区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否应该差异化设计、不同类型社区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如何实现特定类型社区的资源分配、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的完美组合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1.4 虚拟社区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研究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用户为单位,为每个用户生成其用户档案,如在虚拟社区中允许用户创建和编辑个人资料、记录用户发布/回复的帖子等,让用户方便管理自己的信息。在实际的系统功能设计中,Fahad M 等设计了多代理的智能移动虚拟社区管理系统,其中包含创建个人资料和兴趣、展示个人资料和兴趣的功能[38];周胜设计了知识型博客系统,其中包含我的主页、我的收藏、我的好友、留言板等功能[39];宁玉文设计了虚拟学习社区,其中包含记录(记录心得体会、摘录学习信息)、日志(以Blog的形式提供博文空间)、相册(记录和存储图片信息)等个人菜单栏目[40];卢嘉设计了虚拟学习社区,其中包含个人知识管理、个人资料、个人标签、关注数、微博数、

 指定个人信息的公开性等多种功能[41]。

 文献研究发现,相较于国外,国内虚拟社区更注重提供个人信息的管理,功能趋同、类似 QQ 空间,本文认为,在以用户为本的现代,虚拟学术社区提供个人信息管理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哪些功能是必须的?哪些功能很少被使用?功能是不是越多社区运转越好?以及哪些功能在促进知识交流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等问题还未找到答案。

 1.5 系统功能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

 许多学者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指导,从系统质量的不同维度,研究了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Chen I Y L 将系统质量分为访问性、响应性两个测量维度,研究发现良好的技术会提高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42]。Zheng Y M等将系统质量划分为导航、可访问性、外观、安全、交互性 5 个维度,结果发现导航是最重要的维度,以减轻信息超载方便用户识别信息;安全性是系统质量第二个重要的维度,虚拟社区应该具有控制机制来保护个人信息,以让用户在与他人交流时感到舒适;而交互性是最不重要的维度,这可能与模型权重有关,同时用户加入信息交

 换虚拟社区主要是为了通过阅读和撰写帖子来消费和提供信息,因此他们的在线互动可能性是有限的[43]。Gharib R K等在系统质量的测量项中包含了系统可用性、易用性、可靠性、响应性、信息可访问性、导航性 6 个方面,研究发现系统质量对积极参与有直接影响,并能通过提高信任度,间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44]。然而,Chang C M等在研究虚拟社区感知价值(用户满意度和持续意愿的主要驱动力)的影响因素时发现,经验会调节技术基础设施与感知价值之间的联系,由于缺乏经验的成员不能获得对系统功能的广泛理解,一个高质量的使用他们能够轻松地探索虚拟社区的系统显得必不可少,相反,由于具有丰富经验的成员可以毫不费力地探索虚拟社区,他们可能会认为高系统质量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导致对技术的感知降低,成为形成感知价值的一个不重要因素[45]。

 除上述研究之外,Zhao X 等开展了 Delphi 研究,探索维基百科专家认为支持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的功能支持包括易于执行的编辑工具和流程,促进用户沟通协作、提高社区意识的通信/协作工具和流程[46]。Bajwa D S 等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对 7 个信息协作技术的使用意愿,研究

 发现电子邮件和音频电话会议是普遍使用的通信技术,其次是视频会议、专有群件、数据会议、基于 Web 的工具,最后是电子会议系统,同时不同国家的使用程度存在差异[47]。

 综上,目前多是从系统性能层面上展开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具体功能的使用层面上对虚拟社区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未见有关系统功能设计在支持虚拟社区知识交流过程或知识交流效果的作用研究,而开展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更明确、深入地了解用户对系统功能的使用偏好,还可以通过关注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交流效果,改善系统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已就虚拟社区形成系统、交互系统、资源管理相关系统、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功能进行了设计,其中关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功能的设计成果较为丰富,同时,基于实证的系统性能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论也颇具指导意义。

 然而,目前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有待扩展的研究空间:

 1)现有的系统功能设计多注重系统实现,而较少基于用户使用体验。学者们多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理念进行系统开发和设计,然而,由于设计者的偏好和关注点、采取的技术不同,最终系统实现的功能及性能也存在差异,那么设计出的系统功能是否是用户喜欢的,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是不是系統功能越全、越先进,用户体验越好,这些问题都亟待关注。

 2)现有研究未见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去探究影响知识交流效果的社区系统功能设计。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系统功能设计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鲜有研究系统功能设计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其次,研究多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从系统性能角度出发,未见人机交互理论视角下具体功能层面的研究。

 因此,未来在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基于此设计开发系统功能。首

 先,从系统功能的使用层面出发,探究用户对虚拟社区现有系统功能的满意程度、使用偏好,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本文认为并不是系统功能越多越好,还要看虚拟社区的类型,以及用户的特征和需求等其他因素,如视频和语音聊天虽然是实效性极高的系统功能,但是在学术虚拟社区中用户的使用偏好极低,而对于社交虚拟社区用户来说,这两个功能却缺一不可,因此,每一个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设计都应该物有所用并物尽其用。其次,探讨同一系统在不同类型社区的功能差异化设计,如同为知识管理系统在不同类型社区中功能需求的差异和适用程度;或是研究如何实现特定类型社区的资源分配、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的完美组合等。此外,也可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虚拟社区的系统功能、用户特征、社区运营等多个细分领域的纵向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不断演进的规律以及用户的行为特征,用以指导实践。

 2)關注系统功能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虚拟社区不应只关注系统功能对短期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影响,还应该关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系统功能对效果的影响,如学术虚拟社区必定是满足了用户长期的知识交流需求,并帮助其在学术水平或专业研究上获得一定的效果后,才能留住用户,而系统功能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着重要

 作用,哪些功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为系统功能的完善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知 乎 2018 年 底 用 户 数 破 2.2 亿 同 比 增 长102%[EB/OL].http ://www.fayiyi.com/design/20181213/19777.html ,2018-12-21.

 [2] 人 大 经 济 论 坛 [EB/OL].http :

 //www.jg.com.cn ,2018-12-21.

 [3] 艾 瑞 PC 指 数 [EB/OL].http ://index.iresearch.com.cn/pc/detail ?id=11226&kid=16&Tid=69,2018-12-21.

 [4]孟笛.虚拟社区国际研究综述——基于 SSCI、A&HCI 高被引文献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 (18):127-133.

 [5]赵捧未,马琳,秦春秀.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

 与实践,2013,36(7):119-123.

 [6]郑雪丽.虚拟社区国外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2-5.

 [7]赵欣,张之光,向希尧.专业虚拟社区研究综述与 PVC知识创造模型构建[J].科研管理,2018,39(11):132-145.

 [8]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67-71,125.

 [9]张岌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9,29(7):222-225.

 [10]代宝,刘业政.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4,33(10):201-207.

 [11]盛东方,孙建军.国外虚拟社区环境下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34(9):166-172.

 [12]Sato G Y,De Azevedo H J S,Barthes J-P A.Agent and Multi-agent Applications to Support Distribute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Short Review[J].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2012,25(1):87-129.

 [13]Yoshida S,Kamei K,Ohguro T,et al.Shine:A Peer-to-Peer Based Framework of Network Community Support Systems[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3,26(11):1199-1209.

 [14]Kamei K,Fujita K,Jettmar E,et al.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Communities :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munity Organizer[J].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2002,14(6):739-759.

 [15]Hattori F,Ohguro T,Yokoo M,et al.Socialware:Multiagent System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Communiti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9,42 (3):55-61.

 [16]Rios J P.A Self-organizing Network for the Systems Community[J].Kybernetes,2004,33(3/4):590-606.

 [17]Sawamoto J,Mutoh K,Tsuji H,et al.Evaluation of Multi-agent Model for Community Formation in Network Society[C]//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 2004.AINA 2004.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04.

 [18]Reznik Z R,Adamick J.Supporting Virtual Communities Through Disciplinary Repository Development[J].Library Hi Tech,2012,30(2):275-290.

 [19]Zhu L,Benbasat I,Jiang Z.Lets Shop Online Togethe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llaborative Online Shopping Support[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0,21(4):872-891.

 [20]Yang S J H,Cheb I Y L.A Social Network-based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Over Peer-to-Peer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8,66(1):36-50.

 [21]Yu C M,Gillet D,Helou S E I,et al.Tackling Acceptability Issues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y Providing a

 Lightweight Email-based Interface to Social Software[C]//Web-based Learning Solutions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Develop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ocial and Pedagogical Advancement.United States: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26-37.

 [22]Chen S Y,Lai Y X,Huang Y M,et al.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a Mobile Learning Communities System:A Case Study of Digital Archives Resource Into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IEEE,2012:129-134.

 [23]薛娟.高校網络学术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3,(10):89-92.

 [24]Xu C , Jia S , Zhong L , et al.Ant-inspired Mini-Community-based Solution for Video-on-Demand Services in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2014,60(2):322-335.

 [25]Jia S,Ma Y,Zhang Y,et al.Modelling of P2P-based Video

 Sharing Performance for Content-oriented Community-based VoD Systems in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J].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2016:1-13.

 [26]Wang W Y,Jiang Y C.Community-aware Task Allocation for Social Networked Multi-agent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2014,44(9):1529-1543.

 [27]Lin F , Lin S.A Conceptual Model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01,11(3):155-178.

 [28]Liddo A D,Concilio G.Suppor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y Advan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Between Hybrid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C]//Web-based Learning Solutions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Develop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ocial and Pedagogical Advancement.United States: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38-54.

 [29]Soto J P,Vizcaino A,Javier V,et al.An Agent System to

 Manage Knowledge in CoPs[C]//Web-Based Learning Solutions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develop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ocial and Pedagogical Advancement.United States: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230-248.

 [30]Davies J,Duke A,Sure Y.OntoShare:A Knowledg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apture.DBLP,2003:20-27.

 [31]Eri Z D,Abdullah R,Jabar M A,et al.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odel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Profile[C]//Software Engineering.IEEE,2011:508-511.

 [32]Gorl L , Mousavidin E.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Web-Based Learning Solutions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

 Develop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for Social and Pedagogical Advancement.United States: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210-229.

  [33]Griffith T L,Sawyer J E.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for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2006,15(4):407-423.

 [34]Lei J,Zhang X X,Yang B A.A System Framework for Support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C]//Control & Decision Conference.IEEE,2008:3988-3993.

 [35]Kim J K , Kim H K , Oh H Y , et al.A Group Recommendation System for Online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3):212-219.

 [36]Wang H C,Chang Y L.PKR:A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System for Virtual Research Communities[J].Data Processor for Better Business Education,2016,48(1):31-41.

 [37]Zheng X L,Chen C C,Hung J L,et al.A Hybrid

 Trust-based Recommender System for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2015,8(4):1-13.

 [38]Fahad M,Boissier O,Maret P,et al.Smart Places:Multi-agent Based Smart Mobil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J].Applied Intelligence,2014,41 (4):1024-1042.

 [39]周胜.基于Yii框架的知识型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40]宁玉文.基于 Web2.0 的医学虚拟学习社区门户设计与实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41]卢嘉.针对教育视频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2]Chen I Y L.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4):451-467.

  [43]Zheng Y M,Zhao K,Stylianou A.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System Quality on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Information-exchange Virtual Communities :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56:513-524.

 [44]Gharib R K,Philpott E,Duan Y.Factors Affect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B2B Online Communit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7,54 (4):516-530.

 [45]Chang C M,Hsu M H,Hsu C S,et al.Examining the Role of Perceived Value in Virtual Communities Continuance:Its Anteced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33(5):502-521.

 [46]Zhao X,Bishop M J.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ssons Learned from Wikipedi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1,59(5):711-735.

 [47]Bajwa D S,Lewis L F,Pervan G,et al.The Adoption and Use of 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5,20(2):130-140.

相关热词搜索: 研究进展 虚拟社区 功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