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心得体会 > 2022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篇)

2022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篇)

时间:2023-02-06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篇),供大家参考。

2022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篇)

篇一: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一、破题

1、定题缘由

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

2、本次解读新课标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提出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在教学中实现的可能性是什么?

3、解读新课标的原则及愿景

试图化繁为简,把厚读薄,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和教材,调整心态,不要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理解,更要实事求是。

现在的语文刷题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密,但这不完全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跟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有关。所以不能只要求教师来改。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时,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国情、学情,既要考得好,又要让学生学得活。

4、小结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而是改进,或称之为守正创新。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不是颠覆过去,不要搞一刀切,要尽量学习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对新课标的详细解读

1、理解课标的功能,把握课标基本内容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

2、新课标中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

(1)育人价值

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

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2)语文核心素养

概念的提出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高中和义教的课标凝练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以前说不清的争论理清了。

概念的内涵

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三层次。这样分用心良苦。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这样来理解比较好。

这几个层次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弱项。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及对创新的追求,并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教学。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主义思想,要存精华去糟粕。

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项一项完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分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是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意识。

(3)学习任务群

概念的提出

学习任务群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去落实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创,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素养型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上考虑到了单元任务群,这也是以前的高中课程没有的,主要体现为单元组织的变化,高一教材以任务群加上人文主题和语文因素来组织,八个单元分别承担学习任务群,高二变化更大,有专题,但实际操作下来,学生不太适应,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着同一提法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提法比较谨慎,吸取了高中的经验,考虑到学段的复杂性,小学和初中提出了六个任务群,六个箩筐未免太大了,也很难把整个九年的教学内容装进去。它是想作为教学内容结构化来呈现出来,想法很好,但是实施起来较难。

概念的内涵

教师在解读的时候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实践

现在所说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六大学习内容,其实和前面版块课程目标是相通、甚至重复的。写出来是为了分出来强调,但我们一线教学要做的是要糅合在一起。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有分有合。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仍然是在探究和摸索,我们还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理清楚逻辑关系,在实践中落实概念。目前还没有人能非常清晰地告诉大家“学习任务群”是什么回事。我们不苛求课标制定者,还是要立足实践。

老师要理解,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小学低年段主要是识字性的阅读,思辨能力比较弱。怎么做学习任务群?可以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改变以前那种大量刷题的做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主,实际上就是在落实学习任务群了,只是落实的是任务群中的某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理解它的好处,减少灌输性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具体来说,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要关注每个单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按照提示,强化情境,强化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中还要注意:群文教学不能取替单篇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我们不要理解为就是组织活动,有些课还是需要老师多讲、精讲,先要学生读懂、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不要给老师规定讲的比例,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目标,要有针对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就可以把课标的精神、教学实际和用好统编教材结合起来。

(4)整本书阅读

概念的提出

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所以这不是个新概念,但古人读书很集中,不像现代人有那么多科目,现代人也没有古人那么多时间,所以新学堂开始了对不同类型选篇精读举一反三的模式。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小学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面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

实践

小学里有“快乐读书吧”,也是一本一本给学生推荐,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动作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5)教材会否根据课标产生大的变动

部编教材在编的时候已受到了课改影响,之后也会按照课标精神对相关内容进行保留或修订。

三、总结

我不赞成“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提法,还是要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在依据新课标调整教学时,要尊重教学实际,不要追求颠覆重来、折磨教师,要守正创新,继续沿用好的经验和方法,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学情稳步推进,不要组织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及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更不要搞一刀切,要提倡实在的风气。

篇二: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进阶式改版,将在适应新时代,促进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22版《标准》自今年3月正式颁布以来,已经在各地掀起了学《标准》,用《标准》的热潮。作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已经在不断地深入学习该《标准》并感觉到这又将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春天。解读《标准》不难发现其中的鲜活力量,它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课程以全新的理念把握时代命脉,处处体现着时代精神。《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四个学段进行详细规定,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对“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对比研读《标准》中各个学段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极改变:

一、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

我们不难发现,重视兴趣的培养是《标准》有别于试用修订版“大纲”的显著特点之一。第一学段的写作是“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其中的“兴趣”、“乐于”就强调了兴趣的培养。第二学段中同样要求“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教学评价中也强调“是否有写作的兴趣、有良好的习惯”。无论从课程标准的确立还是教学评价的建议,《标准》都把培养习作兴趣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该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的。

二、多方面拓展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老师的教学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资源,有的教师甚至死守教材大纲,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课程资源的拓展严重落后于学生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2022版《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并有详细的例举,而且还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开发各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教师也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对这些资源有充分的了解,为写作训练构建起一个开放、多元的空间,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凸显写作的实用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标准》郑重地提醒我们“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为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服务。”这在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这些目标明确告诉我们学习标点符号是为了使用的需要。切忌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哪种标点符号,教师就要灵活多样运用教材,因材施教,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看得出写作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把握好写作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写作不是让学生会写或长,或短,或朴实,或华丽的文章,而是一种生活的实际需求。

四、重视个性化能力培养

2022版《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写作能力个性化发展,注重创造精神的培养。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觉。”强调的是个人的感受,抒发的是个人的愿望。整个习作目标中共有10处提到“自己”这个词,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写作教学中,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出发,写出他们自己觉得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这不是说对学生的习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不健康的话语,或者流露出不良的思想倾向,教师应当在肯定其勇于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引导,而不该粗暴地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就看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习作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死搬硬套,脱离实际地要求学生写一些和他们生活实际毫无关系的作文。

五、注意合作精神的培养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在以往的“大纲”中没有提到的。写作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第二学段中“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中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既提出了合作的理念,又注意了合作学习的梯度,而且还注意合作后的收效。诚然,能否与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成才与否。《标准》站在时代的高度——民主,从长远目标出发,在写作中融入合作精神的养成,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彻底落实这一目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方法。在写作中共同成长。

六、彻底转变评价理念

我们深刻感觉到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结果,“种田人看稻,读书人看考”说的就是这个理。2022版《标准》的评价与以往的评价有很大的区别。《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陈旧的评价观念,从注重结果转移到注重过程上来。去了解学生是如何积累材料、如何处理所收集的信息的。从草稿本上也可以折射出学生修改时的态度及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通过各种评价机制,使学生主动自改、互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已经赋予了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新的使命与担当。我们都应该静心研读《标准》,把握其中精髓,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共同把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走得更宽、更远。

篇三: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天下午跟随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欣歆教授学习了2022年版的新课标,让我们对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通过2011年和2022年版课标目录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课标增加了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与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有所对应,由比较宽泛走向集中、专业。

在课程内容上,新版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逐点解析和逐项训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而各学习任务群之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这也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新课标的颁布带来了新的变化,指引了语文教学新的风向标,只有细致研读课标,才能把握教学方向,促进学生发展与自我发展。

篇四: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细读新版的课程标准,萦绕在我们脑海里的词汇是:学习任务群,融合,情境,综合性,实践性……本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较之2011版有了较大变革,第一次看到“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句话,提取关键词,我们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有理想——是思想意识层面上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语文课程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乐观向上的思想观念。

有本领——是对学生务实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生活中的大语文,充分提高语文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有担当——是对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语文学习任务的设置,应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的。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减负提质”成为最核心字眼!让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宜性,与时俱进,细化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这一版本课程标准,将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一本必备工具书。

聆听温儒敏、郑国民、吴欣歆等几位教育界专家学者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深切认识到当下语文教学中现实问题,也预见到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语文教师将要迎接一系列新的挑战。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因应时代变革的必然,更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机遇。

纵览新课标,我们认为有几组关键词值得大家深思:

第一组关键词:

培根铸魂以文化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前言”第一句这样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按照温儒敏教授所说,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文养心,以文化人,这是社会发展的严峻要求,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泱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所学习和运用的是同样一种语言文字,这是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凝聚力,是在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是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组关键词:

核心素养水乳交融

由“语文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变化,立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语)

核心素养内涵清晰地确定了下来,它是具体可感的,具有操作性的,并细化到每一节课上,这将成为语文教学教研的中心话题,也是今后每一位一线教师用心钻研的方向。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认识,结合核心素养的四个范畴,今后的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落实核心素养,完成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单元整体备课,设计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注重思维引导,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

温儒敏教授说,“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更明确,定位更清晰。他认为语言运用是基础,思维能力是亮点,这四个方面是融会贯通的。

“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是崇尚求真创新;“审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它们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组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以文化语

新课标指出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其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基础型主要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整理,发展型主要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主要是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这几点也和语文的核心素养分不开,同时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就是语文的根本。

温儒敏教授说,目前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就是体现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搞清楚逻辑关系。

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以往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以往的语文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线性推进方式实现的,而学习任务群概念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学习方式,逐步建立互动交流的学习关系。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通过细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有一些粗浅的想法:

1、今后的语文课程是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通过学习任务群,建立真实的学习情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

2、语文课堂,需要完整呈现“明确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实施学习活动——检验评价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

构建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情和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系统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这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考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

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对课堂主导性发挥的关键,教师只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遵循任务群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安排语用性实践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只有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自信,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获得审美创造能力,切实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检验评价学习成果,拟定评价观察要点,也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知识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第四组关键词:

真实情境促进变革

“真实情境”的提出,也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个突出变化。“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真实情境”带动了教与学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它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它要求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及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第五组关键词:

求真创新教学评一体

温儒敏教授说,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亮点。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要创造有智力挑战的课堂。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比较和追问……

这些都直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活学生思维是教学最大的道德。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新课标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学业评价与评价工具设计提供依据,需要我们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有效开展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新课标对我们教师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水平,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提高信息素养。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在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下和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篇五: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天下午,认真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受益匪浅。

吴教授整体解析了2022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2022版课程标准重在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重在课程育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的形式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新的学习形式: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是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的目标。我们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位。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是分四个学段去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需要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语文实践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取决于每个学习任务群在四个学段的呈现方式。

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具特定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各学习任务群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学习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一次聆听,一次头脑风暴。2022版课程标准,带来了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着教与学的变革。学习任务群将驱动语文教学的变化,语文教学将经历真实的学习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六: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大家的期盼中新鲜出炉,它浸润着专家团队的无穷智慧,饱含着对语文教育的美好期望,描绘着对新时代少年的美好憧憬。细细品读,静心琢磨,让理念入脑,让改变入心。研读新课标,领悟它有四大变化,分别是:1。强化价值引领,以文化为基石,突显育人功能;2。深化素养发展,以任务为导向,落实教学目标;3。创化生活感悟,以实践为主线,夯实学习过程;4。催化评价机制,以多元为原则,促进评价公平。面对新课标的新变化,我们需在改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语文教育中引领学生“高质量”发展。

篇七: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5月10日,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

我聆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通过学习,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这个词语对一名河南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河南每年都会组织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我也有幸多次参加。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做了全面的诠释,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实施更强调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建立文化自信。

二、新课标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让课程实施有迹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将课程的实施具体到学习任务群中,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同阶段设立了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主要分为三类: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学生识字的要求,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汉字的文化内涵。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对学生的要求是阶梯状的。阅读层次:实用型—文学—思辨,学生能力:阅读—表达—交流—思辨。新课标中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中更强调阅读,重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中做了明确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了解并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而跨学科学习则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的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让语文课程的实施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篇八: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改革中凸显了语文学科地位。对比新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没有变。但是站位高了。提出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的新定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既要求我们重视语言这门学科的力量又要求我们不能过分教化,而把一切都进行在润物细无声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纯的思想、深刻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的文章。正是这些精华给予学生极大的教育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优势,分析课文中精美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以前只有“语文素养”没有“核心”。核心包括着语言文字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需要协调发展。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是这么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新课标”的提示给我们一线教学提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不应失去的光。“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里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小学阶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呢?说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感。语文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更是一门语言,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与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说读结合教学的方式创造学生的练习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标还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教材中已经编排“快乐读书吧”,这就是引导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阅读指导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保证足够多的图书、自由的阅读空间与有效的阅读检查外,要主动放手,重视阅读感受。学生的阅读心情,直接决定了阅读质量。要让学生保持愉悦的阅读心情,前提是让他们自主选择书籍。当前不少教师与家长在书籍挑选方面把关很严,要么是害怕学生阅读到不良书籍,要么是过于追求阅读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阅读心情。其实对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来说,前提不是学生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能够享受阅读过程,保持一种愉悦的阅读心情,这对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来说很有必要。教师与家长可以多做“旁观者”,多注意学生的阅读喜好,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书籍,为他们以后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次新课改让我们一线教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再一次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激情和活力。语文教学路上,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

篇九: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最近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学校也组织我们学习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认真聆听了温教授的讲座,下面我结合自己近期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第一次看到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感到非常困惑。在仔细研读学习后,我感觉首先新课标的基本内容及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没有变,所以目前的教材内容与新版课程标准许多地方依然匹配,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已经在学习任务群里了。比如我们正在研讨的三年级第五单元,我们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式识字学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与同学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2022版课程标准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第二学段第3条指出: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曲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三年级第二单元寓言故事的教学,我们就设计并完成了这个学习任务群的任务。

三年级第五单元是本学期的习作单元,编者在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中安排了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的方法、打开学生想象的思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发挥想象的方法、阅读习作例文、结合例文中的批注,进一步熟悉想象的方法、训练想象的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具体的习作练习,掌握写作想象故事的能力。这些学习内容符合课标中关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对第二学段学习任务的要求。

比如学习任务群第二层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第3条任务是: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同样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还有我们三年级第二单元寓言故事的教学,老师就设计并完成了这个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其实我们这册书的第八单元,在学习完有趣的故事后,安排了一篇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习作要求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让学生把自己编的童话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中第1条任务是: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第3条任务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汰析、质疑、提问等方法。这是我们教学第四单元时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所说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第2条任务是: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我们在教学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和综合性学习中,就落实了这个任务。在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就是完成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任务。

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也有语文要素。它实际上就是在落实任务群,每个单元都偏重于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学习任务群,如何设置任务、怎样完成任务,这思考设置和完成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中我们教师需要探索的未知领域。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待完成的任务要去设计,还有许多困惑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去解决。我记住了温儒敏教授说的:要改革,必须要守正创新,以前好的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还可以继续用的。

在课程改革这条美好的旅途中,正如我们告诉学生的:只有大胆的想象,才能有各种新发明、新创造。守正创新,创造奇妙,期待这一次新的远航!

篇十: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课程育人导向,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我又把眼光聚焦到了2022版课标中新增的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课标中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之后,我就根据八年级教材,在教学中,运用教材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们这学期学生阅读的课外名著。我要求学生阅读,为了阅读的细致些,我要求学生做摘抄,在学生熟悉内容后,让他们思考:作品主人公保尔在成长过程中多次冲破“铁环”,让学生叙述保尔冲破“铁环”的经历,概括出作品中的情节。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待学生说完之后,让他们归纳主人公保尔在他们心中形象,最后我补充总结。让保尔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植根在他们心中。不少学生在作文“书香,伴我成长”中提到保尔对自己的影响,要以保尔为榜样,其中陈伟翔同学这样写到: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主人公保尔受朱赫来的影响,加入革命队伍,他在成长过程中时常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为了重返战斗行列,他多次冲破“铁环”,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书中写道“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悔,他可以说:‘我已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世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这句话点醒了我,它让我明白,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为此艰苦奋斗,不虚度光阴,不碌碌无为。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更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古诗词这种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不仅古诗词要背,课本上的文言文都要背。我依据八年级文言教材,不仅教得细致,还做了一些拓展,比如:教韩愈的《马说》,我还让学生了解了韩愈的另一篇文章,《马说》的姊妹篇《龙说》,让学生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在短时间内了解新课标的变化,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篇十一: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标落地与教师与学生息息相关。新课改倡导立德树人,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的契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核心素养的界定

义务教育段语文教学我们常常说到语文的核心素养,真正的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旧课标没有明确指出,而新课标总目标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温儒敏教授指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的要求。一个社会不可能要求全体公民都有很高的理想和道德境界,但教育必须有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而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也有了明确方向,一是文化自信,可以从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来理解;二是语言运用,可以从是语感、经验、意识、能力、内涵、情感来理解;三是思维能力,可以从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求真态度来理解;四是审美创造,可以从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观念来理解。这四个语文课程核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有机的将核心素养相互融合贯通。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在学习本单元的《古诗三首》就可以将核心素养有机结合,通过古诗词学习,热爱国家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文化自信,在古诗学习过程中通过解诗题、知诗人、想画面,在学习过程中落实语言运用,通过悟诗情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又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二、学习任务群的增加

新课增加了六个任务群,六个学习任务群包括基础型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形式更灵活,难度更大,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使自主性学习和整体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前零碎的、随意性的学习,减少灌输式的模式,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的精神,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乐学、悦读。

三、新课标两个不变

课时比例不变

学段目标不变

识字与写字部分:一二年级认识1600个,会写800个;三四年级认识2500个,会写1600个;五六年级累计认字3000个,会写2500个。

阅读与鉴赏部分:一二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表达与交流部分:一二年级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至六年级习作大于每学年16次;

新课标的出现对我们一线教师教学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改变之多任务之艰巨,但细读学段目标发现其中无论课标怎么变学生训练的能力点没有变,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完善,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将课标梳理研读,在旧课标的基础上继续研读、研究,让新课标更好的为教学所服务。

篇十二: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更新了课程理念,为促进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培育时代新人规划了落地路径。

新课标提出了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整合、变革学习方式、重视评价导向等五大理念,和2011年版、2001年版课标相比较,新课标在传承中有创新,修订幅度很大,特别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跨学科学习等的提出,对未来语文教材修订、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等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容,本次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与高中课标思路基本一致,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的内容,高中阶段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变为“文化自信”,表述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从学科教学方面正面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另外,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改变了以往课标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划分,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四个领域,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这6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内容与呈现方式的清晰化,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课标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对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明确定位。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学业质量和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与以往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相比,“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是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体现。

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的课标为语文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将课标学习和具体教学实践对接起来,对照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偏离方向,进而不断提升育人、教学质量。

篇十三: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相较于此前修订的“微调调适”,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同样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认为可以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点、新增点、修改点、负向点等,于细微处见真章、见精神,更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落实到教学之中。

一、把准根本点,始终坚守正确方向

就单个学科课程来讲,这个“根本点”就是这个学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也就是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奔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去、扣着这一任务做,着力把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语文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

二、吃透新增点,深刻领悟内涵实质

此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直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新增了很多内容。比如,大的块面上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其他细微处也有增加的内容,比如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内容,在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等等。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这些“新增点”就是“重难点”,必须学深悟透,不仅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这些“新增点”背后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就“课程内容”来说,这个新增点可以说是整个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的问题。课程内容部分既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又指明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给予了清晰响亮的回答。再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部分,弥补了此前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而无质量标准的缺陷,形成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完整链条,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质量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推动教、学、评三者有机衔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可见可感。

三、关注修改点,准确把握变与不变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幅度非常大,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还有不少内容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什么有的地方要修改?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修改?修改后给我们哪些启发?都是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能从一词一句中的变化中,读出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就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更加严谨。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将原来“写作”中要求进行了整合,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不是原来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一句之变,体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观察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留意负向点,尽量避免入坑踩雷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关注“要”“应”“重视”“可以”这些正向指示词后面的内容,也要对新课程标准中的“避免”“不要”“不必”等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其中都有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表述,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就出现了12次。如,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表述大都属于底线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追求“高线”,也要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课标”明确“避免”的事项,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十四:2022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首次十分详细地提出了教师研训的要求,这说明其理念以及内容确实需要一线教师深入领会,并且做出切实改变,这虽然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因为理论从建构到真生落地本来就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但是不变的话,孩子却很难适应“未来已来”的现实。

首先,是对语文育人价值的深入理解。语文的育人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如何“立德树人”,课标只给了三个载体,一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一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这三个文化,可能就足够语文老师好好领受了,比如,哪些是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呢?可能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革命文化,现在一些专家列举的也是越来越多,我以为也是需要一个边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制度文化的问题,但可能也需要明晰地界定。

其次,是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我们让孩子对中国优秀文化形成自信,首先教师自己就要自信起来;第二,语言运用,教师语言的运用关首先就得过,然后最近出现一些社会新闻语言失误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些专门搞语言文字的,还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让语文老师该怎么过语言关呢?第三,思维能力。首先,什么是思维,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思维是一种先验的能力,语文老师知道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以前的中国语文的熏陶作用与思维能力有没有抵牾?第四,审美创造。这也得看语文老师的艺术造诣了,其实语文老师,在很大程度上,目前还停留在传授的基础上,他们很难做到语言的专家、艺术的巧匠。

第三,是对一些新概念的理解。首先是学科实践。什么叫学科实践?要让孩子像专家一样的学习语文、探究语文,语文老师是不是也需要像专家一样的学习语文和探究语文?学科实践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对其主题、内容、过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如何培养这样能力?

再比如任务群,现在专家、一线教师都已经开始辨析,什么是任务群?任务群与以前的单篇教学有怎样的区别?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教学有怎样的区别?与综合性学习有怎样的区别?任务群到底怎样设计?是不是严格按照语言文字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等等这样的任务群编排?先行语文教材如何切入任务群?等等,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再比如每一个年段的具体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阅读与鉴赏”是孩子对语言文字文本的体验方式吗?是一种活动吗?那么感悟呢?体验呢?鉴赏是不是最高层次的活动?等等。

不过,我相信,众多专家已经在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静静等待。

相关热词搜索: 研读 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 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篇) 2023年版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