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2年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22年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时间:2022-12-15 14:15:1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网络培训,使我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我对课程目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遇到一些较数学问题学着自主理解、分析、解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知识结构

新课改对老师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老师要做到心中有小单元知识结构,有大单元知识结构,明白知识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对知识的讲解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好眼中有学生,才能更好地创生课堂。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更应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篇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按照晋中市与榆次区教研室暑期学习安排,参与了7月11日到7月18日的晋中市课程标准解读,以及7月19日榆次区课程标准培训。为期8天的培训结束了,本次活动是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介绍到2022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从修订的基本原则到主要的变化的阐述;从理论分析到案例分析;从四个领域到学段内容结构化分析及教学指导等,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读与指导。

从本次培训不仅使我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个过程,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听完后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变化不仅促使幼小衔接与小初衔接工作,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站在社会的角度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站在知识的角度遵循知识的形成为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就是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仅课程的设置有了变化,同理课程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有了相应的增加与删减,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完全是站在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经验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上进行的。比如在说到方程这一个内容,的确从教11年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直接使用方法解答的。每次用方程解决问题,我都得先找到方程的优势,思维不用逆过来,反之学生会说逆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说法正确,我又得从解决问题的目的上,举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说明它的优势。适当的举一些再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数学应用价值。但是无我怎么解释,要想让基本全部的学生认同,在小学阶段真的是很难的。在视频平台也搜到过类似的家长质疑的例子。还有增加了尺规作图删减负数概念的学习等,本次新课标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出主题教育,大单元,核心概念,跨学科等。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结构化的,那么内容就应该结构化,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条一条的,是以一个核心为根本,其他知识点串起来织成的一张网,这些用来知网的知识点,不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更是本领域,其他领域,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甚至包含了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人完整的教育,所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

发展学生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会)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学科化、学段化、甚至具体化到数学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其中小学阶段有11个具体的核心素养,课标提出要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也是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站在大单元的台阶上,就需要提炼和牢牢抓住核心基本知识,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很好的发展学生。

二、以体现社会的价值为准则

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适应并逐步发展社会。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必须是体现社会的应用价值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即要求老师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我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真实问题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

课程内容百分数领域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的应用价值。我们都知道已经学习了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其实根本的目的不是只是停留在将数据都画成百分数利于比较,更重要的是分析后做出判断或预测等,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不再把百分数当做数来研究了,而是丰富了它的统计意义,不正是充分考虑了百分数在现实的社会价值。

三、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

2011版课标每个领域的模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几个模块变成了各领域的主题。其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变成了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以及数量关系。为什么数与运算成为一个主题,在解读中讲到,一个数的产生与发展是离不开运算的,比如1变成2,再变成3,不就是一个一个的计数单位的累加吗?所以数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运算。这种变化不正是遵循了知识的发展吗?

新课标中特别谈到了“一致性”。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与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其核心就是计数单位。数学中数的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就是从少到多,又到少的一个过程。又到少最关键的就是感受到“一致性”,数在概念本质和运算上感悟到了一致性,不就将学习到的这些数,找到他们共同核心点,这样数的认识不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共同的特点,而是系统性的了。这样的修订,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本次课标还有一个给我带来了大的好处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让老师们明白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教到哪种程度,相比较2011版课标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人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标准的修改就是依照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人的发展为根本修订而成的。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应该怎么做?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我的方向。对比自己过往教学,寻找不足或欠缺的地方进行完善自我的能力。比如育人体现不足,就要多思考人文教育的事;比如单元整体不够整体,只有知识的整体,欠缺领域学科的整体,就要多联系;比如结构化有待提高,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核心抓准;再比如增强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渗透等等。我的未来就是一个省略号。

篇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近期,通过学习教育部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其中学段目标中使学生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中给我最深的感受,我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让学生愿意投入数学的研究中?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其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目标中还指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让学生走进生活,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的学数学。

篇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

备课要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备教的方法,更要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课要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篇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

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篇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让我们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为了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在课程方案上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在课程标准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加强数学模型思想培养。

模型思想是此次新增的核心概念。这次随着“模型思想”的列入,我们会看到关于数学模型的相关提法会在《标准》的多个部分出现。特别的,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更是会与目标、内容紧密关联。应对《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含义及要求准确理解,并把这要求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标准》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一过程进一步简化为这样三个环节:首先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这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这一步中,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数学建模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有思想、方法,也有经验积累,其情感态度(如兴趣、自信心、科学态度等)也会得到培养。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四、优化设计数学作业。

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作业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作业的布置要崇尚自主,凸显作业的多层性。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篇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义务教育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由原来的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指1-2年级,第二学段指3-4年级,第三学段指5-6年级,第四学段指7-9年级。

三、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

篇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小学生数学核思维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课堂没有挑战性,缺乏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单一、低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清华大学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挑战性学习课程”(ChallengeBasedLearning),力图通过有趣的、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运用综合知识获取新知识,促使学生挑战自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近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在不同课型中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用包容性、生长性、实效性、自主性的学习任务助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新授课里创情境,任务展现包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就是“一问一答”的模式,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在听中学,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00年曾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验中自发地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搭配的学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创设学生起床之后搭配衣服的情境,学生根据所给的衣服进行搭配。学生所搭配的衣服有的是无序的,存在重复或者遗漏现象;有的学生搭配的衣服是有序的,但是方法不同,有复杂的画图法、文字列举法,也有同学使用了连线法或者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列举。

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所呈现出的解决方法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为学生展开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生成性材料,也为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

二、复习课里设核心,任务呈现生长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对未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结构。通过完成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发散思维,促进自身对问题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元,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设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总复习》这一课时,笔者提供每个小组一张A4纸,让学生利用卷一卷、折一折的方式创造出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出他们所折出来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公式。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得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都是底面周长x高、体积公式都是底面积x高。

教师正是通过设计生长性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延伸到未知的领域,启发学生进行更广阔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三、活动课里出成果,任务蕴含实效性

教师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能让他们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获得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需要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进而激发深层次的思考。设计蕴含实效性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让学习更加的具有深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促进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

例如在《巧用三角板画角》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画角-拼角的教学活动,并在拼角的过程中找到运用三角板能直接画出来的角的度数的规律——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用三角板画出来。在教学时,学生活动的兴趣浓厚,在探索利用三角板画角的过程中,将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样一个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目标非常明确的任务,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的实效性。

四、讲评课里激兴趣,任务凸显自主性

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学习材料,并通过变化这些材料,使数学知识展现出新的、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具有创新性的情境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不是改变知识本质,而是改变其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上的变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设计《长方体的体积的练习》中,笔者利用题组的方式针对易错题进行讲解。学生对于“一个用石头砌成的长方体花坛,从外面量长12分米,宽10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满泥土,已知石块的厚度是0。5分米。这个花坛一共要填泥土多少立方米?”这种类型的题目,很容易出错,因为学生不理解花坛里面的长宽高到底是多少。针对这个题目,我在讲解时,采用了题组形式,出示三个问题相同,但由于实物构造的差异,出现长宽高不同的算法。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用橡皮泥建立实物模型——讨论长宽高算法——列式解答——小组汇报这四个步骤,将本题理解透彻。这一任务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教师推动学生不断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好帮手。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不断挑战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被动学习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最终提升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篇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通过观看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施》讲座,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有九个,分别是:一、数学眼光: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二、数学思维: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三、数学语言: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小学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表格、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表格、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教师需要做的:

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更多的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2、引发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应该将“文本课标”转化为“行动课标”。仔细研读新课标的内容,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篇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主任的组织与引领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活动,对2022版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等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一、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解读,我有以下体会:

1、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很明确,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

“三会”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数学学习总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较2011版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虽仅有两字之差,但区别非常明显。

2、学段目标更为细化。

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一到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到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到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集合直观,逻辑推理等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每个学段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3、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

在新课标中,把部分小学的知识,如负数、方程、反比例等挪到了初中,但知识点难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变简单了,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大幅提升,需要学生根据三会的要求,结合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发展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侧重经验的感悟,即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认知即可。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我倍感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篇十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为了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近期,包河区小学数学李晓莉名师工作室的全体老师们多次学习了“史宁中教授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视频解读。作为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听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结构与调整三个方面对数学课标的解读,收获很多,体会颇多。

一、双基”变“四基”目标,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二、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

三、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生为本;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花骨朵,需要我们润物细无声地去浇灌、呵护,使其茁壮成长。

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而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慢慢成就自己。

篇十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新课程解读》真是受益匪浅,收获多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经验,有了一点感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个什么样的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二、理解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首先史宁中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大版块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师们做了细致而有深度的解读。在这次学习中对史宁中教授解读数学核心素养部分感受最为深刻,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现在我们逐渐的把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面,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通过此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篇十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在XXX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进行了为期8天的新课标的研修活动,通过这次新课标培训,我了解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核心素养有三点: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实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明确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趋势,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业质量监测试题中已经初现端倪了。未来的数学题可能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把数学关系隐藏在大段的文字中,让学生分析提炼;也可能会先介绍几个新知识新概念,然后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未来的试题会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事和身边的数学;未来的试题会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试题综合性会更强。以后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数学,恐怕就行不通了。

通过学习也深深体会到:

1、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棵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3、通过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作出严格的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地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另外个人觉得我们教师教学中还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2、引发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新增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全部更新优化整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我倍感压力,我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以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节课,使得我的每个学在每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有能的提,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点得体会,可能某些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我对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在以后的作中会不断的提升,完善,时刻看到、认识、丰富。

篇十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最根本依据,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而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则是“双减”政策下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新依据。学校数学教研组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讲座,讲座中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新课标的内容变化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为了增强几何直观而新增的知识:尺规作图。

新增内容要求学生“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要求学生“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从而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的概念。”

那什么是尺规作图呢?尺规作图就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无刻度的尺,在尺规作图中的主要作用是用它将两个点连接,也可以画直线、射线。圆规是可以用来画圆、画弧,在尺规作图中更多的是截取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其原理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半径)不变,画等圆,体现距离相等。所以在画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时,不能直接测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去画图,可以借助圆规作图:

方法一:

1、先用直尺画一条射线;

2、再以射线的端点为圆心,以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相交;

3、以射线端点和交点为端点的线段即为所求线段

方法二:

1、先画一个点,以该点为圆心,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

2、在圆弧上任取一点,用直尺把该点和圆心连接起来成一条线段,该线段即为所求线段。

而对于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其本质就是连续三次使用画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只是作图时以前面的线段端点作为后面作图时的圆心,做到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周长“画”到一条直线上。

初中阶段尺规作图,还要会画与已知角相等的角、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角的角平分线等,而小学阶段的新增内容为初中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感受尺规作图中尺子和圆规的作用,明确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为小学和初中知识做好衔接。

研读新课标,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为“指挥棒”,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潜心钻研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十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跟2011版的区别,第一就是颁布课标的同时也颁布了课程方案。包括在新课标的前言中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前言强调课程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包括在人教社建立xx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教社老同志回信当中,也提出要编写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材,新课标也把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要求写在前言中。

所以我们作为数学教研人员,不能仅仅盯着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还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

从2011版课标到2022版课标,11年过去了,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首先是2011版的课标,提出了四基四能和十大核心概念,这些老师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2022版课标的目标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就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更高的角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第二点是落实,具体到学科,就是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方面。新课标改革继承四基四能和十大核心概念,又增加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量感”。并且上升到一个高度,就是把它概括成了“三会”。“三会”是在四基四能、11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高度概括,把11个核心概念分在3个部分里面。

第一部分就是数学的眼光,在义务教育阶段它主要就是表现为抽象和直观。“抽象”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直观”是几何直观空间观念。

第二部分就是数学的思维,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因为这次课程改革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核心就是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者说我们数学思维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理,就包括在其中。

第三部分就是数学的语言。今天的数学它已经直接成为现实世界很重要的一个应用的学科。传统上认为数学属于纯理论的专业,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数学已经直接成为应用的学科,所以数学的语言就是应用于现实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模型。

2022版课标把小学、初中的核心概念做了划分:小学更多的用“意识”,包括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初中更多的用“观念”,也就是说在水平上层次上稍微有区别。

这种水平和阶段的划分,使得核心素养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如果老师们有机会的话,不但要学习义务教育课标,也要适当的学习了解高中课标。

老师们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落实课程目标的时候,每一堂课的学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这次课标也不止一次的提到了“方法”,这些“方法”怎么体现?

首先我们来看“数感”。原来是“运算结果的估计”,现在不仅仅包括估算,还包括精确计算。也就是说数感跟运算是分不开的,就是运算涉及到了数感的建立。就是说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数感,不但有利于理解数的意义,还有助于他对于数学运算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这就是重点。这一次课改所强调的“数的意义”和“运算”的一致性,以计数单位为核心概念,把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贯通。所以,数感跟运算产生了直接的联系。

那么接下来是运算能力,这一次2022版课标特别强调了要明晰运算的对象。不管是整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分数的运算、混合运算,都要理解运算的对象。包括数的意义、运算法则、运算律、四则运算的意义,包括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横式跟竖式之间的关系,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学应当通过运算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

2022版课标对四个领域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阶段划分为“数与运算”主题、“数量关系”主题。把“数与运算”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主题,充分的彰显了刚才我所说的把数和运算贯通,使得他们具有一致性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将来教材的编写也要加强数的认识和运算的关联。第二个主题就是”数量关系”。新课标将“方程”跟“反比例”移到了初中,但是不要以为“方程”拿走了,“反比例”拿走了,会降低学生代数思维能力的培养。恰恰相反,新课标保留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等关系,保留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对数量关系进行思考。

首先来看数的认识和运算的领域,把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认识贯通、计数单位贯通,使得它具有一致性。首先我们来看自然数、整数和分数,自然数和小数。这其中,教材改革将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逐步的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掌握核心概念,包括数位、计数单位和十进制。最核心的是计数单位,为什么?因为分数它没有数位,所有的数它都有计数单位,包括将来到初中到高中学习更复杂的数,它也有计数单位。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把最核心的概念提取出来,就是“计数单位”。这次教材改革会体现“10的产生是算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把它凸显出来。

10的认识,我们首先回到3300年到3600年前的甲骨文,如果我们想表达9万,我们就得拿出三个3万来累加,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数位,也就是要把计数单位进行累加来表达大数。大约又过了800年到1000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产生了,在数学上也有一个突飞猛进,就是用算筹能够摆出1~9这9个数字,然后数位也产生了10进制的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个时候想表达9万,就不用拿出三个3万,而是把9摆在了万位上。这种表达方式跟今天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今天是用了阿拉伯数字,因为阿拉伯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

所以需要理解10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10这么重要。过去的教科书,学习10的认识的时候就是9加1,然后知道10的数量大小,它的组成,它的顺序、它的运算等等,但是还有更重要的需要学生去思考的去理解的。

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10也比9大一个,9也比8大一个,但是这两个大一个是一样的吗?10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符号,而9、8有自己的符号呢?所以10的产生从数的表达上来说,它是一个质变。要让学生明白不但一捆能表达10根,那么一根它也可以表达10根,一个珠子它也可以表达10根,数字1也可以表达10根,就看你写在哪个数位上。

10产生以后,接下来我们下一个就是要继续往上数,按照新课标的思想,数是一个一个变大的。从10变到19的时候,要思考19再加上一个怎么办?也就是说19再添上一根跟9再添上一根是一致的,要把9根加一根捆起来,原来有一捆又加了一捆,一共是两捆,两捆就对应着20,10把个位写0,十位写1是10,以此类推个位写0,把十位写2,这样20就产生了。经过了两次整十数的产生,接下来就是100以内数的认识。

过去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学习几十九下一个数是多少的时候,有些学生会产生困惑。因为他没有经历9到10和19到20产生的质变的过程。在学生心中,这些数我就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背下来就可以了。实际上你背下来也没有用,今后认识更大的数,你仍然不理解。

所以要继续以此类推,举一反三,29根再添一根是三捆,三捆对应的数就是30,个位写零十位写3,以此类推继续写到99,99完了以后我们去启发学生去思考99完了以后怎么办?也继续如此,那就是9根添一根,我们再捆起来又捆了一捆,但是原来已经有9捆了,我们又增加了一捆,现在是10捆了怎么办呢?10捆了就像10根一样继续捆起来。

这就是数学的逻辑推理,这就是数学的一致性。

原来的教科书直接直奔主题,10个十就是一个百,10个百是一个千,10个千是一个万。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经历从十到千产生的过程,使得学生不断的认识到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产生的过程,它的必要性、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根本的变化,不能再碎片化的学习,不能再各自为战。即使有的学校分低、中、高或者低、高两个学段,也不能各自为战。

如果每个老师都注意到了数的认识和计算的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连贯起来,他跟哪个老师教没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才有可能达成了。

在小数的学习时,可以通过测量身高活动,学生与老师的身高用米做单位,量完1次,剩余的部分不够1米了。怎么比较精确表达身高?一般人的身高比1米高,比2米矮。仿照自然数的十进制计数法,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用1分米作为单位去量。

如此这样,使得学生知道小数的产生原来是为了表达比1更小的量,所以它才叫小数。

那么分数的认识也是这个思路,分数的本质它仍然是这个比1小的数。但是分数它不像小数那么单纯,它跟整数可以就写在一起了。但是分数它为什么复杂?因为它是用两个自然数表达的,它跟小数和整数不一样,它得必须用两个整数来表达,而且今天分数的意义内涵非常的丰富,它可以表示部分跟整体的关系表示大小,可以带单位,可以不带单位,它可以表示除法运算,它可以表示商,它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它的内涵太丰富了,以至于我们分数不能一次学完,必须不断的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甚至到初中还要进一步学习,才能真正的理解有理数。

分数的定义和运算是这样一个逻辑顺序:首先定义分数,然后定义两个分数的相等与不等,在此基础上,再去定义并推导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定义约分与通分、运算法则。

分数的本源是真分数。一个饼用自然数1表示,以1个饼为单位,半个饼比1个饼小,无法用一个自然数表示,那么就用两个自然数加一条线来表示:1/2比1小,2表示把1个饼平均分成2份,1表示1份,线表示平均分。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掌握,包括比较大小,包括运算,比方说1/2跟1/3比大小,一方面通过几何直观的眼睛来看,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一个平均分成两份取一份涂色,一个平均分成三份取一份涂色,发现两份取一份的涂色比三份取一份涂色要大,所以1/2比1/3大。

但是这种判断还是基于几何直观,还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要上升到真正的数学思维,要把它换成相同单位的数,都化成6分之几,1/2有三个1/6,1/3有两个1/6,这样三个1/6比两个1/6大,所以1/2:1/3大。这就是新课标强调的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贯通数的认识和计算。

接下来说“运算”,新课标强调以计数单位为核心,使得他们的运算进行贯通。这里要强调几点,就是人工智能时代运算的本质是推理,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来掌握算法,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就是参与运算的数的计数单位重新进行分解与组合,根据数的意义、运算的意义进行分解与组合。这就是我们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再也不要去比死记硬背,要让学生真正的建立理解算理我们九加几是怎么算的。有很多老师教学生用摆小棒、画图等各种表征方式来表达,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个别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他先数出9根小棒,然后又数出两根,“9、10、11”。他得到的9+2=11这个结果是真正的体现了运算吗?它跟它幼儿园的计算有什么区别?什么叫数学真正的运算?

数学真正的运算就是让学生去思考9是一个最大的一位数,当9再加上1或者2、3以上的数的时候,结果一定是比九大,比九大一定是个两位数,两位数一定要在10位上占一个数位。于是必须把零散的小棒数出9+1或者2+8,捆成一捆,这一捆放到10位上,用数字1表达,让学生再次经历10个1到1个10产生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样才真正的达到了运算的这样一个水平。这样的9+2=11是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

新课标强调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要让学生去理解。减法是用加法定义的。已知2+8=10,这是我们加法已经有了,减法就是从三个数当中给出两个,比方说求8加几等于10的运算就叫减法。减法可以用加法去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概念叫三数四式。教一年级的老师经常习惯于一图四式,将来脱离图的时候,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三数四式。

我们学习了加减法以后,二年级要学习乘除法。老师们这里要注意一点,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学生到二年级学习乘法运算是认知结构上的一个飞跃,是一部分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开始。乘法概念的理解、除法概念的理解、除法乘法运算关系的理解是学生二年级能否真正过关的一个标志,要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的本质是几个几与倍的概念相关联。

另外新课标强调理解算理,教材在竖式乘法教学的时候,增加横式的表达,让学生重点对算理进行理解。13x2的算理,包括几个方面,数的意义、运算的意义、运算律、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在这个基础上,13x2,我们要用横式把它打开,怎么打开?就是13,它的本质就是一个10和三个1的组合,把它们用加法表达出来,加上括号乘2。同时,课改要强调运算律的产生,它可以作为公理的一部分定义的一部分产生。让学生去感悟这个横式更能表达算理,竖式更能表达算法,这是我们这一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一点。

关于数量关系,这次新课标中数量关系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包含了加减乘除基本模型、组合的模型,以及过去经典的应用题、归一归总等等,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规律、用字母表示性质,包括正比例等等都在这个数量关系这里。包括我们课标里特别强调的总量等于分量加分量,模型总价等于单价乘数量,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总数等于每份数乘上份数等等这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要学习的。

考试评价,包括核心素养监测也会随着新课标的落地发生很大的变化,要从评价考试上去倒推课堂和教材改革。我想最后还是用孔子的后裔子思的一个智慧跟大家共勉,就是我们学习做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相关热词搜索: 义务教育 合集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1合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