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与心得(12篇)【完整版】

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与心得(12篇)【完整版】

时间:2022-12-15 16:25: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与心得(12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与心得(12篇)【完整版】

篇一: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主要变化有: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增强了指导性。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从形式、内容、知识点、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使得学生知识衔接无障碍,能力发展无短板。

篇二: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2022年8月18日,我们参加学习了胡月英老师主讲的《新课标解读的道与术》培训。通过胡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实施有了初步的理解体会。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新课程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修改和新增。胡老师以表格形式一目了然进行的对比,使我们清晰认识了新课标的新的地方。

新课标新增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新增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相关要求;学段要求中将每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新课标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我会遵循胡老师的嘱托,深入领会课标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繁为简,调整心态,守正创新,在教学中探索落实课标精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篇三: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主题活动教学是跨学科背景下的数学内容学习,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背景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概念关系和规律,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新课标的深化改革促进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发展。想要有效实现目标,需要优化各学科资源,整合学科开展教学。下面我结合新课标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多样性跨学科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整合有利于构建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可以主动在各种平台上学习数学知识,成为数学课堂的真正主人,进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以《营养午餐》为例,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了解的营养膳食的信息,如少盐少油,荤素搭配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各种食物所包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我们最近的营养午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等。然后查阅资料,了解营养膳食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分工进行调查,共享信息和数据。学生通过调查和记录可以计算一周午餐食谱的营养情况,并设计一周营养午餐的食谱,并通过美术指导可以完成手抄报、纸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也可以组织对一周营养午餐食谱进行评选。这样的学习引导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经历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设计调查方案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利用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科学营养学等知识解决问题,积累用统计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不确定问题的经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二、趣味性跨学科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会尽全力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能主动探究和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力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进不同于单一学科课堂的新颖活动形式和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进而使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欲望,开展有效性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以《校园的平面图》为例,学校每学期都要会有外校的老师来学校交流学习,为了他们更好的了解学校,学生们以小导游的身份来绘制校园平面图并设计好路线进行校园文化介绍。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出实施方案,然后实际操练。学生可以先实地观察校园,小组合作绘制平面草图然后展示并汇报平面草图的绘制经历。再根据学习的数学概念,理解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关系。小组合作测量、调查相关数据。根据学校与纸张的大小,灵活确定合适的比例尺。运用量角器和指南针确定建筑物的方向和角度。最后结合美术老师的构图指导,修饰并汇报校园平面图。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实地测量,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复杂的测量过程,知道事先规划分步实施的重要性,体会测量误差的取舍及其现实意义,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紧密融合,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三、启发性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探究,如小组合作、亲子合作、班级合作和年级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如,数学教材中关于《节约用水》的教学内容,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滴水实验,去证实公园(或别的公共场合)水龙头一分钟漏多少水?学校水龙头一分钟漏多少水?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并且绘出统计表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然后再去以“节约用水”为主题,开一场班会,去展示世界水资源的分配图、人均水占有量和某地区干旱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这些图片及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严重缺少淡水资源。然后再让学生们去思考“周围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等问题,加深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去思考怎样做到节约用水,并以此为题去写一篇小感想等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开展“小手拉大手”的节约用水活动,设计各种标语,带动周边人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做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达到以学科整合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正是跨学科整合的意义体现吗?

四、创新性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个学科简单相加或轮番上场,也不是各自学科独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综合知识,包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迁移思想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者编一个含有数学信息的小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画出来,做成小小连环画,与同学们分享。

如周末去动物园,从不同方向上看到的小动物;和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每件多少元?买了几件?去奶奶家坐23路公共汽车,奶奶家书架中物品摆设的上下位置;和同学玩七巧板,摆出了不同的人物、武器展开了战斗;自己完成的一道数学趣题等等。此主题活动,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需要运用文字图画记录故事涉及连环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再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写作文,想要写好作文,学生需要反复记录、动手写及联系生活,这同样也适用于数学学习,可以给学生布置数学小日记。小明的一篇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昨天晚上我去超市买的芒果单价为2。8元一斤,我买了3。5斤,共支付9。8元。但是售货员却错算为10。8元。虽然因为有小数点计算比较复杂,但是我却有妙招:先计算半斤的价格:2。8÷2=1。4(元),之后再算三斤的价格:2。8x3=8。4(元),最后算出总价:1。4+8。4=(9。8)元。学好数学的用处真大,给我挽回了一元钱的损失!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有助于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要基于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累积的经验、社会实践与生活的结合,进而灵活运用的问题,整合符合主题的课程资源,以此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篇四: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自今年4月份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浪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认真学习了“课程方案”以后,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负责人之一,关于学校2022年秋季的课程设置方面,我有如下一些不够成熟的初步思考,仅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课程设置原则

学校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程设置情况

1、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学期,学校将严格执行《2022义务教育阶课程设置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决做到各学科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期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严格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

学校一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足开齐课时,在新的课程方案颁布以后,学校将继续在原有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三至六年级语文课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将原有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在一至六年级单独开设开设劳动,综合实践课程每周至少1课时,并做好这两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细化管理,一至二年级中加入唱游音乐和造型美术,三年级至六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从一二年级起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2、创新开发整合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校本课程由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老师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在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科学探究、学生习惯培养、综合实践提升等方面开发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学校将结合《202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加上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的课时共占九年课时总数的16。5%(每周4课时,每学年按35周上课时间计算,总课时约1575节)。除劳动和综合实践按国家的要求开课外,其它课时由学校结合课后服务时间统筹规划开设。

学校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类:一二年级的幼小衔接课、国学课、一至六年级阅读理解、趣味数学、魅力英语,由班主任、幼小衔接课、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担任,在教室或功能教室进行。

第二类:具有学校特色的:足球课、棋艺课、衍纸课、武术课、轮滑课、创意手工课等,分别由专职兼职老师担任,在教室或功能教室进行。

除此以外,倡导班主任每学期围绕重大节日,在学生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地方特色教育,综合开展自然探究和社会探究活动。在逐步推进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自主优势,整合地方课程,最终达到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幼小衔接规范化、综合实践素养化。

三、课程管理措施

1、加强管理,健全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堂实施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堂实施的监管力度。

2、重视学习,提高认识。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202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并向全体教师传达学校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从而让全体教师全面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并科学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3、科学设置,稳步实施。

学校将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在学期伊始制定好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方案、编排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学校建立、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并深化“1235”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的交流,倡导并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教研,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课程设置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核心,今后我要带头继续深刻理解课程的育人价值,准确把握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的素养要求,根据学校实际,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并稳步实施,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升考试评价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五: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与作用。2022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认真、仔细地进行了学习研究,感触颇深、心得颇多,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内涵”和“语文学习任务群”给我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新课标的“新”,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能力。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其次,在新的课程目标下,课程内容也有了新的改变。新课标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和六项内容: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对于上述的“核心素养内涵”和“语文学习任务群”,我联系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出以下改变: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将教学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学生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会发现,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教学内容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大力倡导课外阅读。

新课标大力倡导课外阅读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它既表明了读书、积累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重大意义。所有的“学”都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一次课标的修订,阅读教学从原先过度挖掘文本、理解文本的“理解阅读”转为语言规律的探寻和运用的“表达阅读”。在课标中讲到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新课标如灯塔,为我指明方向,新课标似活水,为我注入灵感,我定将不断学习、自我完善。

篇六: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近期,新课标的公布,激起每一位教育者的思考,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随着新课标的到来,给了每一个教育者方向性的定位,实践性的探索。每一次课标的更新,都决定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今年,在“双减”走向纵深的一年,课改的内容、形式、方向往哪里去,新课标将有哪些方面给出答案?学校第一时间该怎么办,都是当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的思考是:

一、学习新课标,弄通新课标是当下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每位老师对课标在熟悉上下功夫,在弄懂上下功夫,在研究上下功夫,让新课标的“新”装在脑子里,指导在课堂上,为此,列出自学清单,教研组、年级组构建新课标学习共同体。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一本2022新课标,语文、数学、体育、劳动、音乐、美术、科学教研组教师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分享学习体会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难题,包含针对学科的思考、单元备课的启发、教学技巧与方法、课堂管理方式、日常困惑等内容,进行思维的碰撞。年级组学习共同体以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年级实际情况讨论新课标落地问题与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形成合力,学科融合,共同解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立足“双减”,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

立足“双减”,立足新课标,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盯课后服务质量怎么样,紧盯学生作业怎么样两条线,把“双减”工作往实里走。学校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责、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从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入手,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是学校高品质发展必然要务

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举措。在课后服务上推动“体美劳”,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上推动“体美劳”。在制度建设、项目建设和设施建设上推动“体美劳”,整合校内场地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制度环境。

新课标的到来,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2022年,走在百年焕新后敦煌路小学,历史赋予的使命、教育者的育人担当,只有在深度学习里,高阶思考中,步步落实上,把握住机遇和挑战,才能引领敦煌路小学在全面高质量发展上有新突破。

篇七: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新课标的学习至今一遍也没有读完,读着就读不下去了,两遍都被卡住了,没有读的欲望,就像授课时专家说的,读了很多遍,字都认识,可还是不知所以然,专家如此何况我这不认真的学生呢?但是学习还是需要的,新的教育形式下,5年内不退休的话,还是要好好学习的,慢慢来,这除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问题意识,带着问题上路。

不神话课标,读的时候读不下去,因为产生很多的问题,有问题这恰好说明是好的思维方式,读不懂才是常态,这么多的名词的确有许多需要去理解的地方。一个前言读得就很费力,在前言中的第一段,强调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还能理解,但是五个体现中,我一个体现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成果是什么?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风格风格的特征?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

这些政治的术语不懂,我就上网查。再具体就是十个明确: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主、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外交、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可是这对课标、甚至是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之间有什么链接呢?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由一:文化载体、任务群这些大的概念,小的词语规范、端正、整洁的标准是什么?在每个阶段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大是小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刨根探底的去研究和了解。个个概念到具体内容,相关链接,相互之间的关系?

也许会有老师觉得这些理解不了,就算了,这是理论高度,一线教师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现在觉得想理论上不能理解和认同,在实践中就容易走偏差,所以,学习课标是一个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的学习。要做好长期的打算,或许我们今天不理解,经历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回头在读的时候也许就理解了,感悟了,或者就豁然开朗了,不放弃学习,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从目录中对新旧课标对比来整体感知。

这次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应该是基本一样的,也都包含六章:课程性质、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第一第二章是宏观的内容,第三至五章才是重要的部分。这是和2011年的新课标最大区别的地方。语文的2011版的新课标就只有课程目标和内容。而新课标中分为了三个部分目标、内容、学习质量。这其实是在课程标准中体现一个很完整的学习过程,只不过它涉及的面很广很高,细节的体现弱,是一个笼统整体表达,没有我们一篇文章、一个主题的教学表达的具体而已。

这三章形成了一个学习的闭环。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道理,就是深度学习,包括学历案、有效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学习目标、活动内容和评价任务,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评的循环一样。如果你知道这次课程标准制定的组长是崔允廓教授,对这样的编写就不意外了。

特别是核心素养放在了目标里面,不仅做了具体的解释,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位一体。而且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泛的一个概念,和目标也是一体的。

目标就是用核心素养来表示的,表达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在培养之前有一个对孩子未来的描绘,孩子们将来长成什么样子,我先来画一画。

内容就是孩子要干什么,我们应该组织什么内容,这里面就有了学习任务群,这个任务群我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我现在的感受就是,就像崔允廓教授讲的老师们教孩子“狗”,讲了狗头、狗尾巴、狗身子,所有的都讲完,学生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我想任务群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的学习。像郭华教授说的,从“砖”到“房子”到“家”的过程,让孩子从掌握知识点,到学科知识的结构,学生经历活动而构建的知识结构,留下生命活动的痕迹。

学业质量是新的内容,就是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是不是长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这是我们的检测标准。

作为一位老教师吧,读的过程,读完就忘,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留下似的,也看到有些老师在背课标,通过背诵的任务来逼自己去学习,其实自己要想研究透,就需要适当的对内容进行背诵。除了对课标的整体感知,也可以从喜欢擅长的学段,在目标、内容、评价中按照学段来分层理解。

时刻要想到我们培养的总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样的孩子,要想到我们在有限的年级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最后怎么来确定孩子成为了这样的孩子。我们是否在走着一条正确的道路。

篇八: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课改进入到全新环节。通过研读新课标,我觉得只有通过教师这个中介,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因此,新课标中提出的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我认为这里的“评”并不只是指期末考试、毕业考试,而是关于教学的评价。考试只是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足的。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解决,最后等测评或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没有学会”,就来不及补救了。因此,“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可以从六个要素开始

1、明确理念:学科育人——“为什么教”(立德树人)

2、把握内容:文本解读——“教/学什么”(What,How,Why)

3、分析学情:学习起点——“谁在学”(总体表现为: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潜在不足。)

4、制定目标:期待表现——“学到什么程度”(围绕主题基于语篇,明确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5、选择方法:活动实践观——“如何教/学”(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促进目标达成。)

6、评价结果:实际表现——“如何评/学会了”(教学中评价学生表现,根据目标达成,发现问题、给出反馈,做出调整。)这里的“评”是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方方面面的检验,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前采用的评价,很少有促学的作用,因为它发生在学和教之后。以评促教则发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和学一体化,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终端用户的对接落下去。

努力方向

教学评一体化的提出,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挑战,我自己的课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课堂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步骤和方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有监控和评价措施,以实现对教学的实际指导。

2、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要围绕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带什么去?”“如何去?”“确认学生是否到达了预期目的地?”,所有的育人在课堂中发生。将课堂评价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觉得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评价不再凌驾于教学之上或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结,与学习过程良性互动,力求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有实际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篇九: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篇十: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下面谈一谈我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新课标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是优化了课程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二是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三是明确了课程内容的五大主题。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四是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标准、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学业质量描述与“课程目标”中的“学段目标”相对应,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将提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比例,充分体现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新课标的变化提示我们,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硬灌输”已经不再适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十一: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新课标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为引导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亲身经历,进而能够理解领悟、获得经验,重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我们应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研究并“吃透”新课标、教参、教材,不断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探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决定用直接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篇十二: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学习与心得

近日,十年一改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落地,相对于旧版课标,此次新课标目标更细,内容更具操作性,学业质量和评价更具导向性,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

此次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培养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语言运用是基础。同时指出,核心素养并非一种素养,而是综合表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品性。

二、课程内容提出“任务群”概念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提出了语文学习三大系列六个任务群:(1)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项任务;(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项任务。每个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任务群之间各自独立又交叉渗透,教学时可以项目对接延伸。每个任务群都具备六个要素: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任务群强调精选典型内容,让学生经历典型学习过程,掌握典型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获得典型的实践和情感体验。

三、学业质量及评价体现正向引导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分别描述四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生在该学段结束时语文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层次性、整体性,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命题要求,则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鼓励创设新颖、内涵丰富的命题情境,设置多样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充分展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著名诗人雪野说过:“头上有灯,脚下才不会踩空。”未来,我们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课堂生态,让学生更加茁壮健康地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课程标准 教育课程 义务 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与心得(12篇) 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3年学习与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11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