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心得体会 > 2022年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11篇)【优秀范文】

2022年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11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06 0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11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11篇)【优秀范文】

篇一: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延安,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9月,我扛着行李箱与同被录取在延安大学的好友结伴来到延安,开启我的大学时代。时间一晃,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同学们都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或选择别校继续深造。而我偏偏选择并考取了延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就意味着我要在延安继续学习三年,直至2011年7月研究生毕业,我也离开了延安大学,离开了延安。

在我看来,延安是一个充满神奇魔力的地方。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吸引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志士、知识分子向它奔赴而来,从“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作家丁玲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作者史铁生,无不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无不对延安充满敬畏和不舍之情。

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将这种不舍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对滋养一代革命者延安精神的歌颂。近期播放的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真实地再现了党中央从1935年至1948年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更是对延安精神及其重大影响力的深度折射。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的燎原地,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的延安精神更是中国革命、中国发展、中国走向世界的不竭动力。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蕴含的延安精神启发、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在平常工作中脚踏实地、团结奋斗、乐于付出。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认清当时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的现实情况,正确决策部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革命道路。在今天,脚踏实地,可以理解为结合工作及生活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地、一味地追求名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古人说: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纪录片展示的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是对“团结”最好的诠释。团结是工作发展的关键。对于一个单位或集体来说,团结,并不只是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一个群体,而是将属于这个单位或集体的所有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实现共同目标。

“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成绩、出干部。”也道明了团结的重要性。单位、集体成员朝夕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摩擦、矛盾,在面对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只要团结一心,从大局出发,从集体出发,就可以增强战斗力、凝聚力,把简单的工作做精,把复杂的工作做好。在平凡简单的工作中,经过相互切磋,历经磨练,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工作及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简单的工作也可以做出成绩,成就自我,体现价值。

在纪录片中不难发现,在延安时期,不论是共产党员、革命人士、知识分子,还是延安当地的老百姓,只要有利于革命,有利于革命的胜利,大家都乐于放弃一己之利,乐于付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我们不需要扛枪战斗,但是要想让中国在新世纪这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还需要每一个平凡的人积极付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呈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团结奋斗、乐于付出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灵魂支柱,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铭记心中,以身作则,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渗入自己沸腾血液中,勇往直前。

篇二: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坚持“抗日民族统一路线”,始终把中华民族的荣辱存亡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共产党成为了抗日救国的脊梁,一时间“去延安”成为了全国有志青年的共同目标,我想起之前去延安观看过的大型现场舞台剧《红秀延安》,舞台剧还原了有志青年怀揣着“中华民族崛起”的信仰,迎着敌人的枪炮、飞机,不怕流血牺牲,历经千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从那时起,延安成为了新中国的希望,成为了光明与自由。

我之前去延安教育学习,居住在位于凤凰山麓腹地中国女子大学与中央党校二部旧址,也是目前延安市唯一可入住体验的革命旧址窑洞。窑洞背山而建,虽经过翻新但还是阴冷潮湿。记得那晚睡不着,清绝的夜色吸引着我披衣出门,踏着如水的月色,五月的延安槐花满山,飘香四溢,呼吸着革命先烈奋斗的气息,想想八十多年前我们党的前辈先烈,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一群群有志青年献出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我陶醉于这样奋斗的青春,它砥砺,又不失美好,它为新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宁。我看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不由得让人感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在延安学习时,教官在张思德广场前向我们讲述张思德同志的事迹,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因为炭窑坍塌牺牲时,同行的几名女同志笑着说还以为是战死沙场的英雄。这次观看了纪录片,我才明白所谓的英雄,不只是战场上保家卫国的人,在人民利益和国家财产受到损失时能挺身而出的人也是英雄。毛泽东同志说过:“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是一名平凡的烧碳战士,他29岁的短暂人生却深刻诠释了平凡和伟大。在他唯一的一张照片中,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笑得是那么朴实。当年延安物质不富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百年里,一个个平凡的生命书写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虽然今天,时代不同了,但也不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抗疫英雄、救火英雄等等。

纪录片第三集《为民》中还讲述了黄克功、肖玉碧等反面案例,黄克功、肖玉碧都是在战场上为革命流过血、立过功的英雄,个个战功卓越,但他们思想上没有彻彻底底的做到“为人民服务”,没能抵住金钱诱惑和打磨自己的理性,最终走向了犯罪。这些反面案例时刻提醒着所有共产党员,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不能坐享其成,不能因一些小的成就,就在其他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失去了党性。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忘本丢根,不能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要继续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优良作风,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十三年的延安岁月,中国共产党将延安这片贫瘠的土地染上了革命的红色,并用红色的五星红旗照亮了全中国。时代变迁,面对世界的风起云涌,我们新一代中国共产党员有着新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征程、新挑战,我们更应认真践行、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始终铭记:我们,从延安走来……

篇三: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如何以纪录片形式讲好延安精神的故事,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真正得到观众的认可,是本片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也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是专题化的架构模式。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本片打破文献纪录片通常采用的传统时空叙事观念,不是单一的以时间为序而是分专题讲述。第一集《脊梁》围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这一主题,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间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全力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推动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领导抗日军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集《求是》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这一主题,讲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全景式展现这一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三集《为民》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一主题,讲述了延安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与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本片所采取的这种线性+专题性的结构,达成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交融,反映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进程。

二是细节化的叙事方式。本片遵循当下文献纪录片流行的在恢宏历史背景下注重细节、更接地气、讲好故事的创作思路,俯下身来以“柔软”的方式讲故事,力图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人,用有温度的语言感染人。为了让每集多讲故事,传递更多的历史信息,本片大大加快叙事节奏,以每集45分钟的片长讲述十五六个故事,并专注于细节挖掘,力求呈现一些好看且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历史化繁为简,吸引观众跟随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展开对历史的深思。比如片中出现了一封来自山西抗日前线的书信,讲述的是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向远在四川的好友戴与龄借钱,以帮年逾八十的生母和养母度过荒年的故事。解说词饱含深意地讲道:“领兵万千,每月只有津贴5元,赡养老母,不得不私信求助于故交。他手中的权力何其大,廉洁自律又何其重。”寥寥数语,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令人感慨、催人泪下。本片除了讲好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与延安有关的故事外,还着墨于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如评剧《刘巧儿》的原型甘肃省华池县农民封芝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与自己的心上人结为夫妻,只身翻山越岭,徒步跋涉80余里,到庆阳城找被称为“马青天”的陕甘宁边区陇东专署专员马锡五告状。这些情感真挚的故事将延安精神孕育与形成的非凡历程生动立体地呈现给观众,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三是史诗化的展现形式。通过原始影像记录和传递“真”与“信”,是纪录片创作的力量之源。为生动形象地讲好延安故事,本片主创人员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搜寻相关历史影像,最终找出涉及人物故事、历史事件、战争场景等视频资料340多条,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罕见的资料。如1944年由美军观察组在延安拍摄的一段彩色画面,是迄今所知中共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彩色影像中。主创人员还在音像资料馆查找到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的历史影像,以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初期的音频资料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寻访到的历史亲历者越来越少,能在镜头前对历史展开口述回忆的更加稀缺,致使许多文献纪录片在阐述个人记忆的时候,不得不依靠解说词来进行“二次转译”,降低了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本片广泛收集并使用80多位延安时期亲历者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是历年来进行抢救式采访积累起来的,许多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当杨成武、陈锡联、张震等这些熟悉的面孔再次展现在荧幕上,当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追忆往昔、还原历史真相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充满革命热情的峥嵘岁月穿越时空,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动容。

四是多维化的表达样式。除从历史照片与历史影像中挖掘细节、讲好故事外,本片还通过展示大量历史文物资料,真实呈现延安时期的风貌,从而达成“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效果,同时也维护了历史事件本身的严肃性。为了做到画面唯美、更加清晰生动,本片使用4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影像修复技术,并制作了150多条4K超高清三维动画。视觉效果和思想主题的高度契合,推动历史旧忆鲜活生动地走进年轻一代观众的心中,让他们更好地知党、信党、爱党,更加自觉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本片还选取了十几首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如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游击队歌》《延安颂》《东方红》《南泥湾》等。当这些熟悉的旋律在片中响起时,既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又进一步提升了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篇四: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我们,从延安走来》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奋斗史,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和延安精神。

纪录片以《脊梁》《求是》《为民》3个专题展开。《脊梁》以日本侵略者轰炸延安的镜头开始,回溯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说《脊梁》反映的是历史的纵贯线,那么,第二集《求是》和第三集《为民》则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13年是如何能够走向成功、走向胜利的。《求是》重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为民》则进一步展开讲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主题。

《我们,从延安走来》故事鲜活、真实感人,运用海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努力创造文献纪录片的精品之作。纪录片采访86位历史亲历者,采用文献档案44条、视频资料349条、历史照片400余张。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一群耄耋当事人的倾情讲述,再现和还原延安的历史现场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很多影像资料非常珍贵,看后令人动容。比如,当年目睹“衣衫褴褛”的红军进入陕北的吴起镇娃娃,回忆对红军的“第一印象”是“纪律”。比如,当时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总司令,为解决老家80岁生母和养母的“饿饭”问题,不得不写信求助四川好友戴与龄,请他为自己捐200元,因为“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上,由230名将军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合唱团,用歌声抒发当年救亡图存、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怀,传唱理想不灭、信念不止和永远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些细节,展现了文献纪录片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

《我们,从延安走来》表达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现实启示意义。80多年前的延安故事,为什么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3集文献纪录片,一头承载着历史,另一头指向未来。从延安整风到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到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纪录片所呈现的这段历史深刻表明,理论创新成果和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十分重要,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从延安走来》通过深情讲述延安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篇五: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近期,中央十套播出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分为《脊梁》《求是》《为民》三集。纪录片紧紧围绕延安精神的宝贵财富,通过多位亲历者的深情讲述,以新时代的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讲述新中国从延安走来的故事,使我又一次得到精神洗礼。

“毛泽东送子上‘劳动大学’”的故事,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毛主席对儿子说“莫斯科大学毕了业,但学的都是书本知识,你还需要进另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外国没有,它叫劳动大学。在那里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所大学毕了业,才算真有知识。”到农村去,通过参加生产劳动,磨炼意志,了解中国实际。他对毛岸英说:延安虽“土”,但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要虚心向他们学习。还特意嘱咐了三件事情: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你到了农村见了年纪大的,要叫爷爷奶奶,年纪轻点的,要叫叔叔婶婶,和你年纪一般大的,要叫同志哥,千万不能喊别人的名字,别没大没小的;农村是有虱子的,见了也别怕,有水就多洗几次,没水就多捉几次,慢慢就会适应。什么时候有了你自己劳动的果实,老师和乡亲们满意了,你就可以毕业回来了。”

毛泽东送子上“劳动大学”,让毛岸英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既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严格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期望儿子成为普通群众一员,在与群众结合中了解农村,认识国情,在生产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树立了光辉榜样。

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华侨,抗战开始后,他作为“南洋华侨总会”主席,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工作。他发现延安山沟里的党的质朴廉洁,官民关系水乳交融,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饱满向上,跟重庆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陈嘉庚说,蒋介石招待他用了800块大洋,毛主席招待他则是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大白菜、豆角,拼凑的一顿农家饭,但他吃得格外香甜,陈嘉庚到了延安后,与国民党分道扬镳。陈嘉庚的转变让蒋介石大为震惊,他想不通:为什么去了一趟延安,就变了一个人?共产党到底用什么“买通”他的?答案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蕴含着人心向背的密码,根本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回到重庆,精神焕发的陈嘉庚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

在第三集中,讲述了黄克功的故事,红军旅长黄克功逼婚不成在延安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被陕甘宁边区法院判处死刑,黄克功是毛主席看好的猛将,而毛主席则认为一百个黄克功也比不上共产党员和红军的纪律和荣誉,黄克功被执行死刑,这与国民党将领张灵甫杀妻后毫发无损形成了鲜明对比。

曾是战斗英雄的肖玉璧,在战场上没有被敌人的枪炮击溃,却倒在了糖衣炮弹之下,毛主席曾两次探望他,但是,肖玉璧却把主席的两次探望看作是政治资本,为他日后腐化堕落埋下伏笔。玩伴张某的弟弟央求肖玉璧给他销售一批土布,送来了100块大洋的酬金,肖玉璧当时就惊呆了,自己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不如人家干一趟生意,“开窍”的肖玉璧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因贪污3050块大洋被判处死刑。《解放日报》评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延安精神,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缩影,更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传承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应该立足岗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将党的伟大品格和初心使命传承下去,延安精神所倡导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指引中国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校准前进方向,滋养初心使命,砥砺奋斗品质,提高工作能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转化为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

篇六: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近日,我观看了三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虽然不长,但看后却让人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延安,作为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该片通过80多位亲历者的深情讲述,在《脊梁》《求是》《为民》三个篇目中以新时代的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精心选择“毛泽东送长子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朱德为赡养老母向故友求助”“周恩来在生日当天写下《我的修养要则》”等近50个情感真挚的故事,深刻阐释了延安精神,使我对我党在延安时期的抗战历史、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系统的了解,加深了我对延安革命圣地的认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延安精神”是规范的政治生活,是奋力营造的优良政治生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延安精神”就要学有所动、学有所思、学有所为,要用“延安精神”更好的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也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从事的工作实际职责相匹配。

“延安精神”是严格组织规则,是坚强的组织状态。加强组织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强大政治优势。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组织纪律执行得好,党员的组织观念、党的意识才会不断增强,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如果党的组织纪律执行得不好,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的情况就容易出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念头,要敢于同破坏组织纪律作斗争,其次要做到心中有党,作为党员要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要做好先锋表率。

“延安精神”是坚决捍卫党的群众路线,打造昂扬的战斗姿态。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向群众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大家虽处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但只有我们做好工作中的每件小事,才能真真实实将“我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才能坚决捍卫党的群众路线,打造昂扬的战斗姿态。

篇七: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近日,我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共分3集,记录了抗日战争以来,在革命圣地延安经历的重要事件,包括经济、政治、法治、反腐以及思想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记录片收集了大量的工作记录影像、各行业亲历者的讲述等,综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及其深刻内涵,内容丰富,让人感触颇深。作为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汲取革命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尽管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却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成为成千上万有志之士景仰、向往和奔赴的精神高地。根本原因在于那里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根本原因是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心为民的人民思想。就如歌曲《太行山上》中唱的“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一样,呈现出了军民团结一致抗战的浓厚氛围,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和威武不屈的使命担当。这一时期,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革命时期,延安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由挫折走向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定实现的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坚定为民宗旨,牢记初心使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无论面临怎样生死存亡的境地,都心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守建党的初心使命,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难险阻,从弱小到强大,从迷茫到坚定,一步步走向胜利,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就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张思德同志一切为了党和人民,党叫干啥就干好啥,不怕吃苦不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牺牲时只有29岁。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为民服务之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同广大职工群众站在一起,始终将企业的发展大局和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立足岗位、积极贡献。

三、坚持实事求是,改变工作作风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始终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目标、作出决策。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发现错误后能够及时改正,在出现作风问题后能够及时进行整顿,才最终能够走向成功。

延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学习党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地整顿了“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实事求是地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就是整风运动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文艺,不是人民想要的,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人民,才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驰而不息纠正“四风”问题,改变作风真抓实干。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做表面文章,不做形象工程,不说空话、套话,艰苦朴素不忘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实做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追求实绩实效。

四、经常对照检视,做到廉洁自律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从1937年因恋爱不成枪杀女青年的黄克功案,到1941年因贪污被判死刑的肖玉碧案,都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以及在边区依法执政的理念。正是因为培育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延安时期出现了毛泽东讲的“十个没有”的干部新作风和社会新气象,也才有了朱德总司令说的“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社会新风尚。周恩来同志在延安时期,经常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拒绝组织安排的生日宴后,提笔写下个人修养要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严格按原则、按规矩办事,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到具体的人和事,带动各项纪律严起来。

五、发扬艰苦奋斗,提倡勤俭节约

延安时期,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同时还要面对国民党的封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经过两年奋战,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由此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更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不断夺取党和人民事业新胜利的传家宝。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每月只有5块钱生活费,在得知老母亲生活困难后,不得已向老同学写信求援,书信内容更是让人感慨感动,令人记忆深刻。

通过三集纪录片的学习,更加深化了我对延安精神的认知。我认为,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紧张和地勘行业发展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坚定信念,居安思危,发扬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挑战,寻找新的机遇,谋求新的发展,为企业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篇八: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我们,从延安走来》以新的视角回顾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来的故事,阐释延安精神及其在今天的发扬光大。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让很多观众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获益良多。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回复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老乡”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我们,从延安走来》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奋斗史,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和延安精神。

纪录片以《脊梁》《求是》《为民》3个专题展开。《脊梁》以日本侵略者轰炸延安的镜头开始,回溯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说《脊梁》反映的是历史的纵贯线,那么,第二集《求是》和第三集《为民》则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13年是如何能够走向成功、走向胜利的。《求是》重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为民》则进一步展开讲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主题。

《我们,从延安走来》故事鲜活、真实感人,运用海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努力创造文献纪录片的精品之作。纪录片采访86位历史亲历者,采用文献档案44条、视频资料349条、历史照片400余张。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一群耄耋当事人的倾情讲述,再现和还原延安的历史现场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很多影像资料非常珍贵,看后令人动容。比如,当年目睹“衣衫褴褛”的红军进入陕北的吴起镇娃娃,回忆对红军的“第一印象”是“纪律”。比如,当时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总司令,为解决老家80岁生母和养母的“饿饭”问题,不得不写信求助四川好友戴与龄,请他为自己捐200元,因为“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上,由230名将军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合唱团,用歌声抒发当年救亡图存、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怀,传唱理想不灭、信念不止和永远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些细节,展现了文献纪录片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

《我们,从延安走来》表达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现实启示意义。80多年前的延安故事,为什么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3集文献纪录片,一头承载着历史,另一头指向未来。从延安整风到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到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纪录片所呈现的这段历史深刻表明,理论创新成果和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十分重要,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从延安走来》通过深情讲述延安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篇九: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联合出品的3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前不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该片以新的视角回顾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来的故事,阐释延安精神及其在今天的发扬光大。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让很多观众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获益良多。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回复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老乡”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我们,从延安走来》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奋斗史,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和延安精神。

纪录片以《脊梁》《求是》《为民》3个专题展开。《脊梁》以日本侵略者轰炸延安的镜头开始,回溯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说《脊梁》反映的是历史的纵贯线,那么,第二集《求是》和第三集《为民》则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的13年是如何能够走向成功、走向胜利的。《求是》重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为民》则进一步展开讲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主题。

《我们,从延安走来》故事鲜活、真实感人,运用海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努力创造文献纪录片的精品之作。纪录片采访86位历史亲历者,采用文献档案44条、视频资料349条、历史照片400余张。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一群耄耋当事人的倾情讲述,再现和还原延安的历史现场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很多影像资料非常珍贵,看后令人动容。比如,当年目睹“衣衫褴褛”的红军进入陕北的吴起镇娃娃,回忆对红军的“第一印象”是“纪律”。比如,当时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总司令,为解决老家80岁生母和养母的“饿饭”问题,不得不写信求助四川好友戴与龄,请他为自己捐200元,因为“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上,由230名将军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合唱团,用歌声抒发当年救亡图存、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怀,传唱理想不灭、信念不止和永远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些细节,展现了文献纪录片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

《我们,从延安走来》表达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现实启示意义。80多年前的延安故事,为什么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3集文献纪录片,一头承载着历史,另一头指向未来。从延安整风到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到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纪录片所呈现的这段历史深刻表明,理论创新成果和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十分重要,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从延安走来》通过深情讲述延安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篇十: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三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带观众回到了熟悉的延安。那是陪伴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史中跨越了土地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地方,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地方,那里也是产生伟大延安精神的圣地。

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分别以《脊梁》《求是》《为民》为题,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雄辩而透彻的论述,丰富而生动的史实,对延安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生动的解读。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客观、真实的文献纪录片,也是一部具有相当水准的政论片。它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物、鲜为人知的珍贵镜头,将延安精神的酝酿孕育、丰富内涵、地位作用、时代价值加以高度提炼、浓缩,运用画龙点睛之笔,在这每集45分钟的三集片子里向观众展现出来。

《脊梁》反映的是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难极为严重之际,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和使命,勇敢地担当起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抗,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责任,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赴抗日前线,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战场,东北抗日联军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抗日斗争。影片中记录的日本侵略者对延安的数次狂轰滥炸,让观众第一次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恐惧和仇恨。日本侵略者不仅轰炸中国的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也轰炸了中国许多中小城市和战略要地。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大本营和战略基地,遭受日军轰炸就毫不奇怪了。但中国共产党高举着坚持抗战到底的旗帜,决不妥协、投降,直到抗战最后胜利,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求是》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实事求是”的全新解读。从实际出发,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克服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还需要与时俱进,适应世界、社会、时代的变化。影片采用大量真实的历史镜头,采访当年生活、工作在延安的老前辈,说明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得到全党公认,为党的七大召开,为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的过程。

《为民》是该片所要反映的延安精神的又一重点和亮点。作品从新华门照壁上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说起。普通共产党员张思德的事迹令毛泽东感动。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成为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精彩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追求和情怀,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所在。通过纪录片的历史回顾,对广大党员干部是一次不忘初心的深刻教育,也是学习弘扬延安精神的生动一课。

总之,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三集专题文献纪录片,是闫东为首的主创团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新时代的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历史,讲述新中国的诞生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血脉相连历史的一部创新性力作,也是讲好党史故事,宣传弘扬延安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更感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延安精神将光耀千秋。

篇十一: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

近日,三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在央视科教频道热播,引来广泛热议,盛赞是一部好片。好就好在我们从生动的延安故事里,找到了“从哪里来”的根、看到了“到哪里去”的路。

在当下,三集文献纪录片是较短的、少见的,且很容易给人匆促、堆积、空泛的感觉,而本片是大主题精制作,给人留下了从容、生动、深刻的印象。老延安们的生动描述让人久久难忘,片中的娓娓解说让人回味无穷。三集片子围绕“延安精神”的淬炼、发扬、传承这个主题,沿着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工作路线这“三条主线”的形成、发展展开,生动而深刻地回答了我们党、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伟业从延安走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迈进的鲜明主题。观后,给人许多启迪。

启迪之一:我们从延安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从延安沿着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走来并继续前行。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是第一集《脊梁》的主题,是建党百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在建党初期,我们党也遇到了许多挫折。只有到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才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特别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全面成熟了起来。其主要标志是,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第一个“历史决议”、党的七大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正确政治路线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就是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高度概括的党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其中,统一战线是基础、武装斗争是中心任务、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本片第一集围绕“三大法宝”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刻阐述。

我们从延安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从延安沿着“三大法宝”指引的道路走来并继续前行。在新时期,坚持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就是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三大法宝”,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坚持党的领导、促进人民大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本片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

启迪之二:我们从延安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从延安沿着党的正确思想路线走来并继续前行。坚持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是第二集《求是》的主题,是建党百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第二条主线。建党初期,党的工作不断受到“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在延安,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七大,开展了三年八个月的全面整风,全面纠正了党内错误思想。在延安,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其中,在1941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总结了建党二十年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得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结论。从此,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本片第二集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刻阐述。

我们从延安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从延安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来并继续前行。在今天,就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沿着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并发展的思想路线前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本片给我们的第二个重要启迪。

启迪之三:我们从延安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从延安沿着党的正确工作路线走来并继续前行。坚持党的正确工作路线,是本片第三集《为民》的主题,也是建党百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第三条主线。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从此,为人民服务就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党的章程里,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正确的工作路线。本片第三集围绕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刻阐述。

我们从延安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从延安沿着党的群众路线走来并继续前行,就是要始终坚持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就是要始终坚持邓小平倡导的“群众拥护”标准,就是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本片给我们的第三个重要启迪。

总之,该片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讲明中国道理的精品力作,生动而深刻地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性课题,教育和启迪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工作路线这“三条主线”,也即牢牢把握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强调的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牢牢把握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的“十个坚持”的建党百年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延安 心得体会 纪录片 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11篇) 观看我们从延安走来纪录片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我们在延安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