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述职报告 > 怎样写结题报告与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与结题报告

时间:2022-07-19 15: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结题报告的撰写

 一、关于课题的结题

  课题结题即结束课题研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成果。结题是相对于课题立项而言的,它是一项课题必须完成的终结性工作,也是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结题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成果的验收鉴定。研究成果是对研究实践和理论思考的反映。

 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1、分析结题条件

 要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予以详细周密的审查,客观地分析是否具备结题条件,应审查的内容有: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否达到?课题研究各阶段的工作、活动是否落实?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在全面分析这些条件之后,对课题的完成情况就可以作出综合判断。

 2、整理研究资料

  结题工作一般是从整理资料开始的,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全面。

  主要方法有:

  鉴别:材料繁杂、要区别鉴定,剔除不可靠或不必要的材料。

  分类:对研究材料要归纳、整理、分类。结题材料是课题研究活动的产品及直接材料。

  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成果材料,如主件、附件,文字的、非文字的,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光盘等。

 二是原始材料,如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采集的所有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三是课题工作材料,如课题立项申报书、批复件、课题实施方案、小结等。

  四是有关成果效益与影响的材料,如实验学校和社会的反响、使用研究成果的人数,推广程度等。

 结题的主要流程

  做好结题准备→提出结题申请→提交结题材料→组织评审专家组→实施专家评审→形成并下达评审结论(通知)→材料归档。

 课题结题所需的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二、怎样写结题报告

 1、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研究人员通过撰写结题报告向立项部门汇报开展研究工作的情况和成果,取得上级的承认、支持和理解;通过结题报告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已的研究成果以扩大影响。此外,撰写结题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 回答好三个问题:

 论部分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

 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设想? 2、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

 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

 了当。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

  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总结了哪些能够解决问题的重要经验或方法,发现了怎样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

 (4)问题讨论 包括本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解决本问题的建设性建议等。

 3、课题结题报告的总体要求

 (1)要根据课题研究类型的要求,规范小标题的表述。

 (2)要扣紧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撰写结题报告。

 (3)结题报告的结构要完整。

 (4)语言文字表达要规范。

 4、结题报告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个别的结题报告,如有必要,还可列出一个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

 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这也是一种简洁明了的表述办法。

 (6)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7)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一做什么,二做什么,三做什么,简明扼要,不必详述。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

  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 课题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理论依据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内容

 八、研究方法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三)探讨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

  (四)剖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五)分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环境的建设途径。

  (六)总结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方式的具体内容。

  (七)研究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八)探索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九)分析政府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一)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十二、问 题讨论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AJJ002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黄佳 中学高级教师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

 刘世军

 聂庭芳

 任忠武

 翁光龙

 张桃

 周合云

 周小虎

  李荣勇

 昌海峰

 徐业权

 杨鑫

 陈彦

 杨巧玲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研

 究

 报

 告

 一、问题提出

 社会基础靠经济,经济腾飞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2000 年在塞内加尔举行的全民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达喀尔宣言》指出:“向所有人提供教育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所有的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因而,全民优质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新世纪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因此,普通中学如何全面地高水平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追求卓越,扎扎实实地全面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 课题界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卓越”一词的释义,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素质教育才是卓越教育。普通中学卓越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素质教育,涉及范围很广,内部要素和外部条件很多。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即以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五个维度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构建成五角星模式。

 三、研究综述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1983 年出版了一系列的“卓越报告书”(Task Force)。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在 2000 年“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了“全民教育行动框架”,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2003 年 10 月,又印发了《关于教育质量的部长圆桌会议公报》,120 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作出了这方面的承诺。当年12 月,国际教育局在其《教育信息与革新》期刊上发表了提升教育质量处处长玛丽·乔伊·皮戈齐(Pigozzi·M·J)的论文《全民优质基础教育的要素》,对卓越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六个关键性维度。《现代汉语词典》诠释“卓越”的词义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早在 1998 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号召办世界一流大学,并将其标准概括为“四个应当是”。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中学作支撑,普通中学卓越教育应当有自身的要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许多中小学出类拔萃,《教育研究》(北京)2002 年第 3 期发表了书评《理想:追求卓越的教育》;2005 年第 6 期又发表了《实施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论述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经验及启示。2005 年 7 月,浙江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该省海宁市实验小学的《走向卓越教育》一书。

 四、研究意义

 1999 年 6 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2005 年 6 月,陈小娅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积极鼓励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一步……从而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此可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形成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极”,对全省普通中学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示范、带动作用。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掌握发展学中“发展极”的结构与功能,应用教育科学知识,明确卓越教育五大要素的内涵、处延及其相互关系,对示范性中学具有认识论(何为示范、为何示范)和实践论(作何示范、如何示范)的价值,在这方面补充和更新教育学理论。实践价值在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 2005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办好省级示范性中学,使其对市、县示范性中学“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

 五、理论依据

 一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二是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三是依据江泽民同志《关

 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论述,应用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结构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四是依据发展学中关于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的辩证关系的理论;五是依据现代教育学的教育论、课程论、教学论和管理论,特别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主体论、互动论、乐学论、创新论等。

 六、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完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一是以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二是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三是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四是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五是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这“五为”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以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范式之一。“十一五”规划期间初显端倪,2015 年大见成效,使本校成为全市领先、全省示范、全国知名、全球居上的学校。( ( 完善“五为”要素) ) 七、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 8 项:1、普通中学为什么要追求卓越的教育? 2、普通中学怎样树立卓越的教育观念? 3、普通中学怎样扩大卓越的教育资源? 4、普通中学怎样建设卓越的教育环境? 5、普通中学怎样选用卓越的教育方式?包括学校德育的实践体验式、学校智育的自主学习式、学校体育的身心和谐式、学校美育的多元一体式、劳技教育的持续创新式等。其中每种方式既有范式,又有变式;既有质的规格,又有量的要求。6、普通中学怎样评价卓越的教育质量? 7、学校怎样建立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8、政府怎样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具体如何完善)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四种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按课题研究目标,对本校教育工作进行现状调查、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并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赴江苏省考察卓越教育。二是文献法。上网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并按课题研究内容,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的报刊论文中选编 6 辑学习资料,连续分发给课题组成员。三是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四是个案研究法。对本校个别优良班级、优质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优秀师生、优美设施等进行跟踪研究,获取案例。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一)组织了外出观摩(是完成时态,与开题论证不同)

 为了进一步开阔课题组成员的视野,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经验,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措施,先后五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2006 年下半年,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洋思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2007 年上半年,在学校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衡水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2007 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深圳高级中学考察,学习经验。2008 年,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永威中学考察学习。学习期间,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几所名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听取了公开课,在返校后对学习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写出考察报告,并举行了全校教师参加的考察学习报告会。

 (二)举办了科研讲座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措施,课题组先后邀请湖南师大石欧教授、黄中益教授、辛继湘教授、刘铁芳教授到我校进行科研讲座,我校还请来了全国政协委员、特级教师王沛清教授为全校教师做了校本教研专题讲座。此外,长沙市教科院规划所所长段晓宏受邀到我校作了教育科研专题讲座。

 (三)印发了学习资料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一方面精选理论文章,先后编印了 4 大本学习资料,共收录高质量论文 98 篇,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另一方面课题组购置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以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定期举办了学习交流活动,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开展了专题研讨 开题以来,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十一次大型的专题研讨。专题研讨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设置了校刊专栏。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校以校刊《教育瞭望》为载体,为教师研究交流提供平台,为教师培训学习提供途径。课题组在校刊上开辟了卓越教育专栏,现已编辑设卓越教育专栏的校刊共 15 期,转载外来稿件 70 余篇;刊登内部教师稿件 100余篇。

 (六)改革了课堂教学。

 课题立项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并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卓越教

 学方式,2006 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引入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了“自学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倡“三定”即以学定讲、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确定了“九个能让”的教学思想即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体验的让学生体验,能让学生实验的让学生实验,能让学生教学生的让学生教学生,能让学生归纳的让学生归纳,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合作的让学生合作,能让学生实践的让学生实践,从而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成效。

 课题组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写入专著之中,如有效教学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及教学模式,既有理论的论述,又有案例的阐述。

 (七)制定了课改方案。

 为了进一步落实高中新课改的工作,学校在认真论证、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科、理科、艺术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改方案,为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八)进行了成果把关。

 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由期刊编辑严格把关,已发表论文共 10 余篇;最终成果是专著《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有总论、分论、个案、方案四部分组成,42 万字。对最终成果进行了三层把关:实践层面由学校领导把关;理论层面由师大教授把关;政策层面拟请省督导室把关。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的战略意义。

 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既是入世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所需要的,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所希望的,更是普通中学的地位及其作用所决定的。

 (二)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五角星”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范式,普通中学

 卓越教育的模式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既有范式或称基本模式;又有变式或称变化的模式。它由五大要素构成,如右图所示:

 1、以卓越的教育观念为先导 2、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 3、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 4、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 5、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就是说,研究教育问题要应用系统科学,进行立体思维,开辟多元思路,兼顾各种因素,并将它们构成系统,视为整体。课题组将卓越教育的五要素用五角星的五条边线联系,表示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追求整体效益。“五为”要素不是并列关系,分别是卓越教育的先导、基础、保障、关键、目的。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首先,把卓越教育发散成“五为”要素,运用了发散思维;再把“五为”要素聚合成“五角星”模式,运用了聚合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从对立到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其次,从卓越教育的这一概念拓展到“五为”要素,升华为“五角星”模式,是“质”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又为量变(这里指“五为”要素的细化)开拓了思路,符合马克思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再次“五为”要素是对卓越教育实践的抽象,“五角星”模式则使“五为”提炼成更高境界的具体行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课题组在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创立的“五角星”模式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模式,是发展当代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种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普通中学校本科研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

 (三)

 探讨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

 1、普通中学新的教育观及其特征 (1)新的教育观:当代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工

 作重点的人才培养活动,这就是普通中学的卓越教育观。就是说卓越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人人成功、人人成才。卓越教育是素质教育模式,是体现普通中学新的教育观即卓越教育观的新模式。

 (2)卓越教育观的基本特性:

 第一,主体性。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主体性要求来看,主体性教育观的确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卓越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体。

 第二,主动性。不主“静”,而主“动”,即主张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外多种多样的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卓越教育是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实质只有每个学生都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高分低能型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子铸就的。学生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至于像“应试教育”中那样,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第三,主导性。教师在卓越教育施教过程中导向(引导学习方向)、导学(辅导学习方法)、导用(指导应用知识和技能)、导评(诱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卓越教育是教师风格化的教育。这种风格表现在教师自觉转换角色,在学生面前不当司令当参谋,不当高手当助手,不当主演当导演。课堂教学评价不偏重教师的表演,而注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卓越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全体性。卓越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进步,反对淘汰;强调普及,反对筛选;强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反对选择适合教育方式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发挥潜能,都能获得成功。对“超”(智力超常的学生)、“尖”(成绩拔尖的学生)、“特”(有某种特长的学生)、“普”(各方面一般的学生)、“弱”(智能和体质较弱的学生)、“贫”(家庭贫困的学生),一视同仁。人人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跨越式发展,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实水平。

 第五,全面性。卓越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的水平;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师德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学校的

 生命,学生的素质越高,学校的生命力越强,发展前途越大。学生高水平的素质表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不是五者平均对待,不分先后,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六,全程性。卓越教育把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学校都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培养和谐社会的成员,要从建设和谐校园抓起;全面实现小康,需要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家庭和社区既要考虑中学生在校时的六年,又要考虑中学生毕业后的六十年,都要为中学生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

 2、普通中学新的课程观 (1)新的课程观基本内涵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第二,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首先,自然即课程。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课程应该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其次,生活即课程。课程应直面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再次,自我即课程。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意义、自我创造。在向自我开放的课程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第三,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动态生成的课程观要求课程内容的规定是一个预设系统,而不是既定系统。师生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经验是生成的、教学程序是生成的,教学方法是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是生成的。学生和教师都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果。“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意、灵活性强、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检验、问

 题识别等方面进行训练。

 第五,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观。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意味着课程权力的分享,意味着课程由统一化走向多样化。这次课程改革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立足点。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即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行,承认教材版本的多样性,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树立新的课程观: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抓住六个要点:一要将课程视为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二要将课程视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分出现;三要认识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四要认识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五要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六要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 ,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力求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达成共识。

 其次,新课程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直接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因而自觉地将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最根本体现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再次, 新课程观应视课程为动态发展的过程,据此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以开放性、弹性、综合性为特点,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普通中学新的教学观 (1)应由旧的教师中心论转向新的学生主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主体教学论是新的现代教学论,与旧的传统教学论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教师的教适应于、服从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自始至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

 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

 (2)应由旧的工具性教学观转向新的生成性教学观。

 生成性的教学观反映以下三大诉求:首先,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价值诉求.生成性的教学观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价值,反对片面的、机械的、功利的教学目的。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经验诉求。主张教学回归人的生活、人的经验,要求人(学生)的“在场”、知识与人的“意义建构”;凸显“过程”和“情景”的发展价值;强调学生经验、生活履历参与教育活动。再次,是对教学活动的民主诉求.生成性的教学观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反对“文化资本”霸权和隐性的“话语霸权”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粗暴干预,强调对学生的权利、人格、潜能、需要、个性差异和完整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3)应由旧的单一认知教学观转向多元智能教学观。

 知识只有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智力与能力的关系是内隐与外显的关系,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多元的,任何一种外显的能力都有多种内隐的智力作为支撑。单凭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智力和能力水平,必然导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助长应试教育,加重学生负担,压抑学生多种智力和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旧的单一认知教学观应转向新的多元智能教学观。

 4、普通中学新的教师观 (1)教师是专业化职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一名专业化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应有三个大的方面:首先是确立并自觉遵守本工作领域的伦理纲领;其次是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再次是长期专门训练而形成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领路人,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提升主体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会学、善学。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潜能开发和促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过程转变,有大一统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克服“教书匠”所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与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来完成,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

 5、普通中学新的学生观 (1)个性化的学生观——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 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教师不但要身入学生,而且要心入学生,做每个学生的知心人。为此,要从自然信息源(每个学生在学习、劳动、文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人工信息源(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专题征文、广播稿件)中收集每个学生的心灵信息。掌握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自身原因、友伴原因、家庭原因、社区原因及其关联性,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引导每个学生走出各自的心理误区,自我完善。

 (2)人性化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 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就要进行“3C”教学:关怀(care)、关切(concern)、关联(connection),为此,教师备课时,既要眼中有书,更要心中有人;既要抓住教材的基本点,更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确保自己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静态的事物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减轻课业负担,变学习任务为艺术享受。

 (3)主体性的学生观——学生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通过他们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由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

 教育教学活动既要“活”又要“动”:“活”指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动”指学生的多种感官互联互动,动眼观察,

 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嘴动笔表达,实现人际交往互动,释放学习群体的心理动力。

 (4)发展性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普通中学的少数学生中,往往出现损害身心发展、违反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等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教师应当认识这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性的学生观看待问题行为,凭爱心、热心、细心和耐心引导学生自动矫正问题行为。

 (四)剖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1、普通中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

 (1)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一方面,将师德教育当成学校的组织行为,纳入学校的管理目标,着重采取以下四项措施: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师德教育活动计划。第三,落实管理制度。第四,建立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将师德修养列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进行经常的道德实践,落实以下几项措施:首先,以 “争做师德标兵”为主题推进师德宣传实践活动,评选师德模范。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校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提高教师知能水平。一方面,倡导教师自学。要求全校教师终身学习,自觉学习,发挥挤劲,挤时间学;发挥钻劲,刻苦钻研;发挥韧劲,持之以恒。坚持学与教结合,学与行结合。另一方面,开展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校本师训。采取“三分法”:分类指导、分期培训、分步提高。一是分类指导。将全校教师分为学历提高型、知识更新型、能力强化型、成果创新型,按这四种类型分别进行指导。二是分期培训。首先是对教龄在三年之内,尚未完成一轮教学小循环的新教师进行适应型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现行的教育教学岗位,然后对全校教师进行适应新课程的培训。着重采取“听”、“看”、“学”、“赛”、“谈”五字措施:“听”老教师、老领导讲他们的创业史和学校的发展史;“看”即看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即向老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经验;“赛”即课堂教学竞赛;“谈”即通过座谈相互交流。三是分步提高。由新教师提高到胜任岗位的合格教师,再提高到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2、普通中学课程资源的优化。

 (1)优化课程资源的内涵。其一、优化课程资源的结构。其二、优化课程

 资源的质量。其三、优化课程资源的功能。

 (2)优化课程资源的主体。其一、教师是课程活动的设计与策划者、组织与管理者、指导与参与者,是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利用的主要载体。其二、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其三、学校领导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自然主体,承担着对课程进行总体规划、资源开发、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职责。其四、学生家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支持者和配合者。其五、社会人士是课程实施的积极帮助者。

 (3)优化课程资源的途径。其一是优化教材资源。教材是一种很重要、很基础的基础课程资源,而教材资源的优化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当然也就是优化课程资源的行为,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都可以说是对教材资源的优化过程。其二是优化学生资源。学生主动或在教师启发之下开发自身及自身以外的知识、能力、兴趣、生活经历、智能倾向等构成了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4)优化课程资源的策略。首先是现有资源的直接运用。可以直接进行运用课程资源很多,但要进行比较,判断哪种课程资源价值大、效果好、耗费少。要本着“深度探究” 的原则,深挖资源的价值,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其次是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这是指部分资源是课程实施所必须但存在着或潜伏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某些方面,它不能直接进入课程,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改造。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改组,将可能的不利因素完全消除或控制在最低状态,以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再次是培育新的课程资源。这是指学校为了实施新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自行开发或进行资源整合而产生新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有时新课程没有现成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学校自己培育新的资源。

 3、普通中学现代化教学设施。

 (1)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途径之一,建设校园局域网。途径之二,是校园网资源服务器的配置。途径之三,建设校园电视制作播出系统。途径之四, 建设校园监控防盗系统。途径之五,建设校园广播系统。

 (2)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演示的各种功能。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使教学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克服了以往呆板的灌输形式,学生对于声像并茂的教学方式更易于领会和接受。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方面,在学校三类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

 程,隐性课程)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各类课程内容。第三方面,在研究型课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分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环境的建设途径。

 1、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环境。

 (1)卓有成效的全员聘任制度 实施教师全员聘任制,首要解决的是谁能聘谁不能聘和谁先聘谁后聘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比较系统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给每一个教师排排队。这个制度一要合乎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二要合乎新课程改革要求,三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能促进学校规范化办学。这就应该从教师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教师,重视教师学习关注教师成长促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实行中层干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教师全员聘任制,一批有创新意识、有管理才能的中青年担任各处室要职,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研后勤等方面提出新的理念,大胆实行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能成功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与之分不开。一年一次的教师全员聘任,积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个人才能得到合理发挥。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管理人员,其中有 10 多人分别获“华天奖”或“商银奖”,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并记市政府三等功”;另有 10 多人被评为全市优秀班主任

 (2)卓有成效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课程制度作为规范学校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的规则,它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开发主体,具有“公共品”性质,广泛地影响和作用于课程开发活动的各种关系和主体。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多种组织和行为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具体的开发活动中,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就是要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通过对各个环节和方面权利、职责、义务的规定以及各种适当行为的明确界定,减少课程开发活动中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加强和促进课程开发活动中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协调和一致,从而保证课程开发活动的系统运行。

 (3)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管理制度要卓有成效,应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是合理性原则。教育管理制度应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以及与之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和胡锦涛教育观点,这样的制度文化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是效率原则。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为有效解决

 问题提供方便和保障的,因此,管理制度要接受实践检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才能肯定。否则就应修改,使之完善。第三,参与性原则。与制度有关的利益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都应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需要,这样,外在的制度才能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为准则,才不会流于表面,毫无作用。

 (4)卓有成效的学业考试制度 要形成卓有成效的学业考试制度必须具有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学业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还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二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即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公开透明。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公平和公正。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即学业考试制度要在继续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广泛宣传,稳妥操作,不断完善逐步推广。

 2、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 (1)构建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其次,是教育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再次,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此外,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自我需求。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有卓越的校园环境。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有卓越的校园环境。

 (2)构建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的意义和目标 构建卓越的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有三大意义:其一,有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其二,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优良的条件、场所和服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其三,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为每位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的激励分配机制 构建卓越的学校教育环境的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点: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教学环境。要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教育环境,将校园环境建设和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要构建创新型的校园环境。

 (3)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的内涵及构建 卓有成效的学校物质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和人工物质环境。

 卓有成效的学校精神环境又称人文环境。精神环境对构建和谐校园卓有成效,为了建设卓越的校园精神环境学校应该创建精致的校园人文环境,精心设计校园的文化布置;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场馆的服务功能;组织好校园的节日、活动。建立和谐创新的校园社会环境,建立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建立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优良的校风校纪。

 卓有成效的学校周边环境指学校四周十分靠近的单位、个体户和居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经常的直接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学校、家长、社会应采取六条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加强法制宣传;二是建立学校、家长、社区、公安四方联动,密切沟通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三是改善学校周边的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优化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四是整治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场所,严查“黄、赌、毒”,进一步优化周边文化娱乐环境;五是学校应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加强校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六是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保护常识和安全意识。

 3、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 (1)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条件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政治条件。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经济条件。再次是家庭教育的文化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结题 报告 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