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作文大全 >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时间:2022-08-08 13:15:02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作者:陈庭平 李平 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林业局

 松滋市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座标为东经111°~112°02′,北纬 29°53′~32°22′,长江干支流贯穿全境,县市流域地段多是红壤低丘和滩涂地,拥有国土面积 21.78 万 h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达 10.9 万 hm2,占全市总面积 50%。至 1991 年开展“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以来,在全市低丘区域内大规模进行了治理与开发,并运用生态模式和先进林业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1 低丘岗地环境资源概况

 1.1 自然条件

 松滋市低丘岗地由 8 条小山脉自西向东延缓伸展,呈梯状下降;最高海拔 815m,东部地区为平原和湖滩地,最低海拔 33m,中西部绝大部分属低丘区域,海拔多在50~500m之间;以第四纪沉积母质上发育的红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南部多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间之以石英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土层一般为中土层(40~80cm),土壤pH值4.5~7.2。全境属中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温度 39.5℃,极端最低气温-10.9℃,无霜期 272d,年降水量1204mm,相对湿度 78%。

 1.2 资源利用情况

 在松滋低丘区域内,原生植被已基本被次生植被所代替,以马尾松树种为主,自然群落可以划分为马尾松-胡枝子-白茅群落和牡荆-茅草群落。20 世纪 70~80 年代,全市大规模地发展了以油茶、柑桔、茶叶

 等为主的经济林以及以杉木、湿地松等为主的人工林,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低丘的治理与开发成效甚微,综合利用率低。甚至出现种柑毁茶、种茶毁油、栽杉毁松的错误作法,导致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90 年代以发展高效经济林为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利用低丘资源,累计开发面积达 1.3 万 hm2,成功地运用了多种生态模式,提高了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 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2.1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原则

 实行开发一是以改土为重点,普遍推广“平梯抽槽、铺施底肥、合理间作”的开发模式;二是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当年开发,当年收益;三是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精心建造人工生态系统,既做到改善环境又做到合理利用。如老城镇白龙埂柑桔场 1991 年按照“四高”的标准在荒丘上高标准建果园 50hm2,成为全国低丘开发的样板。继白龙埂试验区开发成功后,全市又相继开发 30hm2 以上连片基地达 34 处,既利用了低丘的自然资源,又有效地改善了低丘的生态环境。

 2.2 按照农用林业经营方式原则组建人工生态系统

 农用林业作为一种适合当地栽培实践的经营方式,是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进行,使土地的全部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体系。正是运用这种经营方式,广泛推广了立体经营模式,从初期开发“果-粮(玉米)-豆”“果-绿-菜”多项间作套种模式发展到“果-草-禽”“林-猪-禽”“林-草-畜-沼”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3 按照科技领先的原则,发展高效经济树种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品种优良化,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如在全市引进了宫本、中秋等早熟柑桔品种和纽荷尔、朋娜、华红、罗伯逊等优良脐橙,还引进苍溪雪梨、系列布朗李等落叶果树,并积极推广本地选育的松滋柚、玫瑰李等地方优良品种。在生产技术上推广了高嫁换种、果实套袋、果园生草、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3 生态开发模式的运用及效果

 3.1 增肥改土模式

 在丘岗地实行开发最重要的是进行了土壤改良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根据这两大要素,增施肥料(主要是饼肥、磷肥、草料及栏肥),降低坡度,缩短坡长,增加地面覆盖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和减少地表径流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坡度较平缓、土层深厚的地方按照“平梯抽槽—铺施底肥”整地方式发展高效经济林,在坡度较大(25°以上)、土质较差的地方发展用材林或为保护地面自然植被实行封山育林。全市在近 10 年内累计开发面积达 1.3 万 hm2,其中发展柑、橙、柚、板栗、桃、梨、杜仲等高效经济林 6667hm2。由于普遍采取铺施底肥,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大面积坡改梯,并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大多数控制在 300~500t/km2•a 以下,有效地改善了红壤地类的生态环境。

 3.2 立体间作模式

 在经济林幼年期间根据作物特性和植物群体结构特点决定种植方

 式。如将高秆作物玉米种在梯田边缘,梯面种植黄豆、绿豆,梯壁斜面种植葡匐生长的作物如豇豆,同时选择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且与果树需肥时期相错开作物分季种植。春季种植模式为果-玉-豆型,秋季为果-绿-菜型,间作效益十分明显。据白龙埂、义兴、荷花冲 3 个试验点调查,每 667m2 间作收入达 792 元,最高达 1484 元。全市低丘开发累计间作面积达 2 万 hm2,农民因此增收 2.4 亿元。而且一般做到了当年开发、当年间作、当年收益。另外还在白龙埂试验区开发茶园内实行乔灌结合,利用乔木树种庇荫的作用,以10m×10m株行距栽植3m以上樟树,为茶叶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据有关专家研究,适度遮荫茶叶一般可增产 10%~30%,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效果更好,茶树在遮荫情况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整个叶片比单作茶树簿从而使茶树叶质柔嫩,持嫩性强,提高了生产高档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3.3 种养结合模式

 在果园林下种植白三叶、墨西哥玉米、苏丹草、百喜草,利用牧草养羊养鸡、鸭、鹅,以草养禽、以禽积肥,以肥养林,形成循环利用生物链式结构。如斯家场镇北河试验区 1999 年开发总面积 30hm2,建立了林(含果)-草-沼-畜复合生态系统,舍饲养羊300头,建50m3沼气池2个,在柑桔园下种植墨西哥玉米、白三叶 3hm2,同时改良湿地松林天然草场 67hm2,并在果园配备喷灌设施,一个较完整人工生态系统初步形成,预计 2003 年产值将达到 30 万元以上。又如老城镇白龙埂试验区,每年在柑桔园里养鸭鹅近千只,每只鹅可获纯利 5 元,仅此一项在 5 个月时间内可获纯利 3000~5000 元。而柑桔单位面积 667m2 产量由原来

 1500kg,增加到 2000 多 kg。该场自 1991 年开发以来,综合效益十分明显,年均产值达 60 万元以上,2001 年大旱之年柑桔产量仍达 75 万 kg,产值达 100 万元以上,创利税 15 万元。该地由原来不毛之地变为花果山,地面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根治,特别是多种经营模式的应用使柑桔场形成林木葱茏、硕果满枝、地面芳草萋萋、鸭鹅成群的景观,也使该场成为生态经济林开发的成功典范。

相关热词搜索: 成效 生态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