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心得体会 > 2022年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12篇)(全文完整)

2022年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12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2-14 13:0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12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12篇)(全文完整)

篇一: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和性质心得体会

前言学习心得

2022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在前言中,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做了明确的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注重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这一切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地展开。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养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正确,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总的来说是要尽量向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要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课程性质学习心得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首先明确“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何为工具性?课标里有具体的说明。课标提到“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里提到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我想我们要依托教材,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和活动创设情境,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情境。引导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至于人文性我想就是核心素养的后两条吧。

“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淀丰厚的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工具性是并重的,但也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更高层次要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洋溢着作者灵性的,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在教材和学生本体之间找到链接的点,并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去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价值所在。鉴于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的过程,因此必须要在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再次是要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得文化建设朝着更加繁荣的道路迈进。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渗透,是加强学生的文化建设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化带来的知识信息的更新非常之快,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筛选和汲取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各种“非主流”知识所误导,同时也导致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偏离。

为了进一步在学科领域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认知品位,为更好地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得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上是我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的学习体悟,以期与大家共享共悟。

篇二: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2022版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它指出: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下面就四条教学建议,浅谈一下我的认识。

首先,新课标强调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以八下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为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我们可以设定三个任务,基础任务为新闻阅读,进阶任务为新闻采访,表达任务为新闻写作,这三个任务是层层递进的,缺一不可,三个任务各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让学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学习,每一步都是为了下一步做铺垫,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从阅读到采访到写作,在活动探究中升华自己。

其次,新课标强调要体现语文学科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避免割裂、单一的进行每课学习内容的单独规划,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

如八下第三单元,我们可以抓住四个字,设定单元学习任务,那就是“情景交融”,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字设定为本单元的主任务,设定完之后,它其实可以从阅读教学贯穿到写作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在“情景交融”这个主任务的引导下去设计子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梳理本单元每篇文本里不同的人,不同的景,不同的情,接下来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为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做铺垫。

接下来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景物描写时,可以围绕这四个字,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这个例子充分就证明了学习内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层层递进的,我们一定要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

再次,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创设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例如,九上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我们可以以“喜迎二十大”、“建团100周年”为时代契机,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学生比赛活动当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当中,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新课标强调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师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其实,语文本来就是一个图文并茂,声情结合的学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表达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写作训练当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写作APP,如“纸条”,它为中高考作文提供了专题性的分类素材,既及时又高效,可以让学生自主快速的积累素材,再配合每天写阅读感受,这样在日积月累当中,既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篇三: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我已耕耘教坛八年,历经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更新,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认真阅读学习,有一些粗浅的感悟。

课程实施部分中建议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创设情境主旨是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便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是学生形成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创设情境所依托的语文学习指向学生研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社会生活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经验指向学生个体独立开展的语文活动。

符合学生的,真实的,流畅的教学情境,必定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我认为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创设情境:

1、情境式导入。学习《壶口瀑布》这篇文景兼美的散文时,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壶口瀑布直播片段,让学生实时直观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这样的学习铺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易于理解文章内容。

2,情境式设问。学习《台阶》一文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拍一组父亲形象的照片,你会抓住父亲的哪些镜头呢?这样的情境式设问,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寻找文中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更好地理解父亲是一位不甘低人一等的父亲形象。

3、情境式作业。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如果你穿越千年来到三足鼎立的三国时期,你是刘备之子刘禅,看到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臣,会对他说些什么,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这样的情境作业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新课标,用心体会,融入情感,必能获得收获。

篇四: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逐字逐句地研读了课程理念部分,有如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初三备考阶段,文言文的整合复习给了我一些感触。我们的思路是基础知识类的整合,例如相同字形的词的整合;相同句式的整合等;还可以根据主题整合,可以根据写法整合,等等。无论哪一种整合,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思维模式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生也在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中获得快乐。这样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应然状态。当然,新课标中还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这个定义上说,我对整合的理解还是井底之蛙,还有很多我没有理解之处,还需要继续探索。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时代发展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毋庸置疑。“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眼中有学生的教学设计,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三。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一堂课,有助于教师更快的成长。那么评价的方向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突出重点,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有点儿没有理解。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内涵部分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语文学习主要以学习语言为主。那么,学习语言包含哪些内容?在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有如下目标:

(一)完成3500字左右的认读,临摹欣赏名家书法。(这点有一定的挑战性。)(二)要通过朗读、默读、略读与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了解表达方式和各种文学样式;能对课文有自己的认识和心得,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有条理、创意的表达。语言的学习包括了听说读写,在综合运用中提高了能力。

2022版课标在这一部分中指导性更细、更强。例如,表达与交流部分,告诉了我们要写哪些内容。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常见应用文、缩写、扩写、改写、诗歌、小小说。

还告诉我们,写作要重过程性指导。这与我们读的《写作教学教什么》不谋而合。甚至还有表达方式、详略安排、联想和想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方向,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照课标的自检

思维能力培养欠缺。思维能力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学和思考,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新知的好奇心。

审美创造的培养欠缺。审美创造为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注重知识的传授时审美创造也就忽略了,有了本末倒置之感。

社会文化生活关心参与不够。

要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得是什么样的人。总目标中有对学生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要求。教学中往往情绪高涨时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实践不够而影响了课堂效果。提高自身素养,关心社会生活是关键。你的眼里蓄满绿意,你的课堂才能春风十里。

特别喜欢肖培东老师《改变一点点,你会更好》的教学案例——“文到细处方传神”。一学生写作文遇到不生动的困境,肖老师引导着,“父亲在电话中说的话本身是很普通的生活画面,想写的生动可以写出爸爸说话的语调、停顿,他的沧桑,他的感慨;比如接电话时想象爸爸在外面风来雨去的细节想象,父子一起的生活镜头的浮现,你的心理描写,接电话时的环境氛围。记住,写慢一点,最重要的地方。”如春雨润物,云淡风轻的解决了孩子天大的事。我们也要在课标学习,在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上慢一点,细一点,让它浸润心田,濡养生活。

篇五: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传统的学业评价,在选拔功能上具有公平的一面,在促使学生夯实基础上有积极作用,然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表现为:

仅凭一张试卷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不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可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潜力的存在。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是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于是,教学的恶性循环也随之产生,即考什么,教什么。为防止某方面遗漏,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训练来训练去,加重学生负担,孩子苦不堪言。学生完完全全是一台应试的“机器”,很少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掌握评价大权的就是教师,作为学生,总是被动地被评价,无法主动参与评价过程,站在被人评价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被压抑,主动学习与探究就更无从谈起。

2022版课标课程评价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评价的功能就发生根本性转变,更要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这相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能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过程性评价”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或师生共同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篇六: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

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与之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也增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方面的变化: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语文老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语文老师需要根据语文要素对单元进行整合,语文要素从根本上说就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我个人认为阅读策略和方法可以分为基本两类: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七年级我们要明确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是特殊文体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回忆性散文、传记等文体——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要了解文体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等等。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内容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另外,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整合多样的语文学习形态,由单篇到群文深度地学习。仍然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之一是《朝花夕拾》,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推进整本书阅读。

启读课可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圈点勾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推进课可以设置任务:走进典型人物。比如寿镜吾、长妈妈、衍太太、范爱农等,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实践课可以设置任务:我与鲁迅比童年,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童年略知一二,设置情境与自己的童年对比,谈感受等等。最后可以把《朝花夕拾》编排成剧本,并且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鲁迅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样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浓厚。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点主要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作为一线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评价学生,今后教学中,也可以多元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动。

课程目标心得体会

在目标的定位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是要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这里面我们要关注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并且丰富自己的语感,进而提升语言品质。第二组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和经验,学生要有自觉意识和能力。第三组是内涵和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

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二者是共生共长的。

第四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关于审美创造,需关注几点:第一点,是学生的审美经验,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美、自然美、思想美,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第二点是审美能力。第三点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需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

学段要求里细化了四种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是基础,四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四个学段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连续性、阶段性。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转化思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由学习任务驱动到关键能力培养再到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提升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篇七: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和性质心得体会

前言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是语文课程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呢?就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应该将德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在阅读中感染人,从而对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形象,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比如《雨的四季》,我们可以从文章充满诗意的题目入手,走近雨的四季,去文章当中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让学生在朗读当中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如《邓稼先》,我们可以从邓老先生的主要事迹去了解他,从关键的词句和段落去感受他的精神品质,理解他的成就与襟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想要报效祖国的强烈欲望,再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所以,每篇被选编到教材中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会流露出很多情感,大到爱国主义情怀,小到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字里行间透漏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抓住教材中的文本,带领学生尽情的“浸泡”,认真地研读,大声地朗读,尽情的感受等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语文课是一个很重要的阵地,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课本中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于“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性质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就个人而言,它是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的工具;就国家而言,它是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工具,它是引导当代中学生政治思想进步的工具。

其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是当代中学生坚定信念、紧跟党走,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工具。

最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一方面,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他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另一方面,人文教育不能脱离文本抽象、孤立的教育,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系。

就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来说,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之恋,即让同学们感受课文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涵泳品味这种情感呢,那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并做好批注,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等,所以,二者不可能独立的存在,而是统一的,再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我们想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懂得个人同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即学生的讲述能力、朗诵能力、资料搜集、整理、研读能力等。只有训练了学生的相关能力,才能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了二者的统一,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相连的,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八: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和性质心得体会

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本次课标修订是继2011年课程标准后又一次修订,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于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学习路上的大事,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阅读和学习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前言部分,新版课标对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和主要变化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解释。教师读课标有了抓手,有了全面科学的引导。前言开篇首先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的变化,指出本次课标修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培根铸魂强调语文学科对学生人格内在启发作用,《论语》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文学审美进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人格养成,以典范的文学作品为原点,拓展作品的启发性,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

新时代的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本次课程标准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为各位老师在对课文解读的方向上进行了明确的指引。《驿路梨花》一课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与解放军的动人故事,一个小小的茅草屋牵动了路过的每一个人,同时也温暖了每一个人。讲授本课,除了对文章中巧妙设置悬念的写法进行赏析,同时在情感方面对茅草屋、梨花这两个意象进行深刻挖掘,探究梨花不同的意蕴,思考梨花在文章中的作用,同时茅草屋所体现的军民鱼水情和各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雷锋精神也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新课标前言部分制定了三条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在目标导向中,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这给我们两个启示,我们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先进文化,用正确的导向解读文本。其次,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课文内涵进行分类,以主题将课文分类。例如在初三复习中,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分类的学习方法,将课文分别分为不同的主题,以主题探究推动复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使复习成果可视化。

新课标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目标要求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作为初中教师,曾经有幸参加过一次中小学衔接演示课,感受颇深,初中老师执教一节小学毕业班课程,与小学老师探讨,发现小初衔接中的问题,对症下药,利于在初中教学中细化教学任务,小学阶段针对性进行教学改进,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标回应了学段衔接的问题,为学段衔接指明了方向,学段衔接教研,也不失为“大教研”的一个方向。

新课标坚持创新导向。创新一词出现在新课标中并不出乎意料,距上版课标已逾十年,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学习要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发展学生素养变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素养变核心素养,虽是两字只差,但是却是泛化向具体化变化的过程。素养可能很多,但是核心素养也许不多,但是由核心素养我们却可以拓展外延,不同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可以生发不同的个性化的素养外延,这也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的变化我想引用新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词在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部分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为何两版课标都要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本质是教会公民正确合理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综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故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该超过任何一门学科,因为学生从思考到表达,只要学生不处于睡觉状态,就在实践语文活动。以往在备课时我们喜欢强调,写作要重视实践,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实践,让学生说起来、写起来、动起来,如此语文课堂才不至于生涩困顿。

篇九: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在《2022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看到的最为欣喜的内容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三个层面、六个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更直观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实践性指导。

如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建议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的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比起旧版课标,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更为细致,更具实操性。就连字词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语文活动来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的情境性可见一斑。

因为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性中,我校已经试着开始摸索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路径,所以在这版新课标的六个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我更多的关注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

根据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有以下几点想法愿和同仁们分享:

1。课堂上要有集中的时间阅读整本书。由于各个学校学生家庭情况参差不齐,课后阅读活动在家庭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得不到保障,所以各个学校有必要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或者课后服务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课本中要求必读的书目尽量都在学校完成阅读,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开展后续的读书活动。

2。保护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读前激趣、读中设疑、读后分享是最常见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新课标中建议大家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相信这些读书活动定能给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从而让这些孩子们带动更多的孩子们阅读。同时这些具体的读书活动让我们语文教师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非要日复一日地讲解分析课文,丰富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更能勾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3。合理推荐更优质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实现跨学科阅读,丰富阅读体验。如果以上两点建议能顺利开展的话,相信很多学生已经有能力和愿望阅读更多的整本书,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有较多的阅读资源储备,能够给学生推荐更优质的阅读书目。曾听到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名好书推荐官。

在大语文时代真正到来的时代,愿和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们砥砺前行,探索更多让学生们爱上阅读的“法门”。

篇十: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心得体会

学海无涯,当置身于知识浩渺世界中,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惊叹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无法将书籍从手中剥离,深深地谴责自己学艺不精。于是乎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

一、对“进行交流沟通”、“文化”的思考

课程理念中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前面学习了,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认真解读后,更深入的理解语言文字在交流沟通、信息传递、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交流沟通”首先要组织好语言文字,使它具有逻辑性;其次要将语言文字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交流双方的表情、感受。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交流沟通是一种能力再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习过程会给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非常广阔的平台。此处,反复出现了三个“文化”,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可见,“文化”在育人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是从积累与运用的层面上说的,“提升思想文化修养”是从品德与能力层面说的,“建立文化自信”是从精神与灵魂的层面上说的,最终落脚点在文化自信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文化,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二、对“典范性”的思考

课程理念中指出“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范性指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或事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包含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强调课程内容的典范性,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所学的课程内容需经过精选,要求文质兼美,而且要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这样的课程内容,它的内核是有广度和深度的,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即完美的使强调和突出相契合。学习过程中,遵循课程内容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目标,努力做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建立文化自信。

篇十一: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之前的课标相比,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是新增的板块。

首先,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其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设置:第一层——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3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在各个学段都要着力去学习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在学段方面的衔接性、进阶性,四个学段的要求也是具有层级性特点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活动任务也应该是层层递进的。

结合我自身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谈我的观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是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全文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解读文本时,我发现首先这篇文章是一篇时政性比较强的悼念文,另外也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议论文。明确了这两点,就要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深入了解,充分感知其生平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但是关于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迹以及背景都是远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这是我备课时的困惑,我另寻他径,由结果开始设计教学活动。我反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白求恩同志是个怎样的人?2。白求恩同志作为一位加拿大人,为什么要来给中国人做事情呢?3。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同志怎么评价的呢?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我教学中的主题就是认识白求恩。那么围绕学习主题我可以设置这样几个学习任务:一、学生查阅白求恩的资料。可以是多种方法,读有关白求恩的书籍、看有关白求恩的视频等等。学习任务二:继续查阅白求恩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同时记录下来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习任务三:研读毛泽东的文章,找出文章中毛泽东对于白求恩同志是如何评价的?并体会文章的特点。学习任务四:关于白求恩同志的研讨会。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的,我们在强调这个任务的时候,学习任务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学生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也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不论是哪一种学习任务,都最终是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服务,并且凸显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业质量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内容之一。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方面仍然凸显本次课标的衔接性和阶段性。比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方面,四个学段要求层层递进。第一学段尝试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借助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积累认识汉字量1600左右。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或者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要求能独立识字,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四学段,也就是初中学生的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不论从语言文字的认识还是掌握汉字的累积量上都凸显了新课标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衔接。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儿童少年的成长环境面临新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我们作为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紧紧握住“育人”二字,凸显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功能和价值。之前探讨的是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破旧”变化,那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是“立新”方面的变化,当然为我们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多指导性建议。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加明确了每一个学段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篇十二:2022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在解读“课程内容”这个板块时,忽地感觉任务沉重,有些手足无措。因为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而且按照课程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里面提到的“学习任务群”是什么?“三个层面”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有怎样的关系?引起了我的思考。……

对“学习任务群”的解读

“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的“群”。学习任务包括: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学习任务”已经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确定内在逻辑关联,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称之为“群”,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内容的丰富性,更要关注聚合、整合的有机性,要在把握内在关联性上下功夫。依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内在关联可以理解为:文化性质为标准;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为标准。在学习活动中,处理好内在联系,科学、合理的完成学习任务。

对“三个层面”的解读

课程内容中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这里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习任务群产生的依据,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构成统一的整体。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指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指向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最终指向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即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学习任务群的三大特点。

学习任务离不开情境,它是从情境中孕育而生的,在情境中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任务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尝试、运用等,最终也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学习任务被分成了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相互联系,最终指向更高的维度,从这里体现出它的综合性。其实学习任务群的三大特点指向语文课程性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翻开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时,感觉平时那么熟悉的学业质量评估此时又如此的陌生。其一,为什么“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整体刻画”怎么解释?其二,如何“描述”,如何“体现”?这么多专业化术语,一下冲击着我的大脑,需要整理一下脑回路……

一、对“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整体刻画”的学习。

学业质量中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学业成就的表现,学习任务群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内涵中指出学业质量反应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亦是相辅相成的。

刻画指的是精细的描摹、塑造,即对学生成就表现的精细描述,这就需要平时细心的观察,认真的分析,研究学情,目标明确,而在刻画之前搭档了整体这又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对学业成就的描述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从整体到局部、由粗陋到精细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方可相得益彰。

二、对“描述”、“体现”的学习

学业质量中指出“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看到描述让我想到了评价这个词,在教学中,对学业成就表现用的最多的词便是评价。描述和评价有何区别呢?

描述是把这种表现描绘和讲述出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遵循学生的发展,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评价比较客观,生硬。这里说的是体现水平,并非是达到水平,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表现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能按照同一尺度去描述学生的表现,每个学生有自己学业成就的表现,描绘出不同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不同表现,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从而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而达到水平,就是同一尺度下孕生的产物,所有学生是不可能站在同一高度的。

所以,描述和体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们是相偎相依的,都是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各章 心得体会 新课标 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12篇) 2023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 2023语文新课标各章节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