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心得体会 > 上一堂朴素语文课读书心得(4篇)(全文)

上一堂朴素语文课读书心得(4篇)(全文)

时间:2023-02-05 0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一堂朴素语文课读书心得(4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上一堂朴素语文课读书心得(4篇)(全文)

篇一: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该书分为四辑: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读完后,我最欣慰的是自己日常中某些做法跟书中的做法正好吻合,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

识字,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

一、识字教学要做到位

书中举了于永正老师教学生写字的片段,他要求学生把字写对,而且要写美。他还善于鼓励学生,在肯定学生的间架结构正确的基础上,又强调写字应该从哪里起笔,哪里收笔。然后让学生又书写一次。韩老师总结真正的识字教学,不但会认读,而且会书写,不仅能写对,而且要写美,识字教学的更高要求是理解词语。但我看到这句话时,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一直以来,我的字词教学一直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入到理解词语上。有段时间也很迷茫,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些词语,有一次讲到卷子上阅读理解时,学生好多都写:对某个地方很向往,而答案给的就是憧憬一词。当我看到这时,我忽然想起憧憬的词语解释,不就是向往吗?如果我再讲课文时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会运用这个词语造个句子,再做阅读理解题,学生不就会直接写憧憬了吗?

那节课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在字词教学方面的不足,现在讲授字词时我把重要字词放在句子中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造句子,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二、阅读与写作方面

一个语文老师最应该具备的是文本解读本领。张志功说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语文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知触摸文字的温度,读出字里行间里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东西,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倾听到文本细微的声音,要引导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深层。于老师也曾说过备课要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一篇课文,只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就能准确的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

一位专家说过语文教师的眼睛要毒,这里的毒就是指敏锐深刻独到,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读不出的东西,以便更好的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让学生上这节课与不上这节课,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朗读也是进入文本的一种方法。阅读的方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选择。韩老师在书中明确的说出:篇幅较长者就适合默读,要求学生动眼不动头,动手不动口。文辞华美者就适合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准字音,动情动色。初读时是自由读,学生可以自由的读读圈圈画画,又能解决问题中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学生怎么读都读得不到位时,可采用泛读引导。如果学生注意力分散,可采用其齐读的方式烘托课堂。文本的重点部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次轮读。如何用做到用声音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个方面把握让学生贴近的文字,感受到字里行间空白处流淌着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铺垫,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入一次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

书中举例执教故乡时韩老师采用传统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说话的句式,说话内容,说话时机,及话语中的标点符号四个方面,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运程的语言。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安安静静的触摸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声音,品读文字空白处蕴含的意味。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得到的答案明显丰富多了。

老师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文本,通过几次的通读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扫除字词的障碍,但是他们往往看不出,文章中特别精彩准确的妙词佳句,或者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的精妙之处。对于这些学生体味不到的地方,教师要着力指导。这是要让学生明白所以然。课文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学生的疑难处,讲精彩处,主要是要通过自己的讲,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从标点中发掘作者潜在的感情,从字词中解释文章的密码。

品味词语时,可尝试使用孙绍振教授的词语还原法,或更换词语比较法,要求学生在还原中比较中感受品析,是否能让学生更好的触摸到那些词语的温度呢?文中举了特级教师王君执教背影时对父爱的准确把握。王君老师说从父亲买橘子的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答:伟大的爱。伟大的爱太笼统,太抽象,学生又说无微不至的爱。王君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无微不至的爱不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父亲为我挑选座位,千叮咛万嘱咐也是无微不至,决定买橘子为我解渴也是无微不至,此时描写的是买橘子的过程,父亲孤身一人爬月台,他对谁无微不至呢?于是王君老师再次带领学生,细读这段文字,学生开始分析父亲的动作穿着。学生再次得出答案:努力的去爱。王君老师善于表扬学生,说努力真好,这个词语,比刚才的伟大,无私,无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还不够。学生再次深入思考,竭尽全力。老师再次总结,同学们这就是竭尽全力的去爱,竭尽的不仅是金钱,而且是体能。

其实阅读与写作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学,应该带领学生再往前走一步。闫学老师做的特别好。她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又带领学生研读了一个篇幅最长,花费笔墨最多的段落。在找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角色,体验朗读之后,闫学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词段的写作方法。她还讲清楚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托物言志说得是通过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我们学过的《种子的力量》,《白杨礼赞》,重点表达自己的志向。而《走进祖父的园子》,重点通过描写动物植物的快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像这类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快乐和自由,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自由的方法,这叫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话语》中这样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就是说:景物的描写,都是用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假如当你开心的时候,景物就变得美好,当你伤心的时候,结果就不那么美好了,景物悲人也悲,景物喜人也喜。比如我们学的《小石潭记》,作者看到冷寂幽静的小石潭时,也产生了孤寂悲凉的心情。刘白羽在飞机上看到日出时,也说灰蒙蒙的天气。此处用灰蒙蒙,不仅仅是天气,也是形容人物的心情。

对于写作教学,课本无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我们在讲完课文时,应该再往前走一步,把课文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再结合文本给学生讲清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在写作时,脑海中也有基本的思路。

语文是一个与素养有关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课下要及时积累,这样语文素养才能慢慢提升。书中所提到的限时背诵法和反复背诵法,这是我上课时比较常用的两种背诵方法。尤其是限时背诵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挑战性的课文。书中所列举的其他方法,我也要学着去慢慢使用。

怎样上好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们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经验,每次上完课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才会进步更快。

篇二: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在日常的班级授课中,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直是让我苦恼的问题。学生读书漏字、错读的情况偶有发生,体会不到文章表达的意味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多以范读、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但整体指导效果不佳。看完于永正老师及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朗读处理,感慨大师处理精妙的同时,也不免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指导中去。

一节课于老师通过朗诵和默读两种方式,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

朗读时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生读,后又范读,让生比较,说出感受。从学生的多个回答中总结出,读书时需要注意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等方面。于老师没有直接总结后告诉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点,而是把体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走得离文本更近了一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做到了发展学生思维,引学生进入了深度学习

课堂中朗诵固然重要,可也少不了学生静静地默读。于老师默读时让学生画出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学生画出后又引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把这些感受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读书不留痕可能是很多孩子在默读时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认为我看过了,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于老师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圈画、批注教育学生读书需要思考,加批注、做圈画就是思考的呈现。是呀,正如我现在在写这篇反思一样,不写我可能会对今天看过的课例、理念很快忘记,但正因为我写下了、我思考了,雁过留痕,我的记录终会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裨益。

对照于老师对于默读的处理,我更觉得平时的课堂阅读不应该一味追求朗读,应该诵读和默读有机结合,更应该留给学生默读的空挡,让思想飞一会。

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涉及古诗,时代和空间的跨度让古诗的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更难以把握。余老师层层递进,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一层层的适时指导,抽丝剥茧一般帮助学生体会。从读流利——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再到读出苏轼的怡然自乐——又要找出作者复杂情愫的语句——最后找出代表作者欣喜的字,读出快乐。一次提问,一层指导,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朗读中,明白了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品味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了解了写作背景,让诗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一下子立体、丰满起来。人物形象的丰满让余老师不用再施以更多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朗读已经丰盈起来了。结合此课例反思我自己的古诗教学,往往是孤立的文本解读,读是读、悟是悟,没有站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后,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有效朗读的进阶。

阅读指导对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以后的阅读指导要从本书所学之法出发,基于文本、基于课堂、基于学生,教给学生“实”方法,带给学生“真”品味,走向“有效阅读”之路。

篇三: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文中王晓春老师有提及语文课面面俱到,却没有把知识点讲透讲清,我深有同感。在语文教学的处理中,往往会出现课堂上没有把知识点夯实,匆匆而过的情况。这样的行为会产生的结果就是知识点出现时,老师每一次出现都在讲,可是学生也听的一知半解。

闫学老师在讲解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时,通过读、思、文使得学生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教师明确写作手法的以后,加以板书,通过直观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对此手法更加印象深刻。在讲解寓情于景的意思时,闫老师引用了《人间词话》中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用通俗的语言对以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为了使学生体会更深入,闫老师采用了文本对比的方式,把《祖父的园子和《呼兰河传》中的文字片段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快乐的萧红到伤心的小女孩,感受景物的状态,通过一悲一喜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寓情于景就是景物的变化就是心情的变化。一个写法,对比品味,让学生理解更深入、掌握更扎实。

学生有没有学会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让他说一说来检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时更要夯实每一个知识点,不能匆匆而过,浅尝辄止。

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少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部分应该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那个地方应读的轻一点或重一点。

阅读教学时先指导再阅读,这是很不应该的。教师的指导直接剥夺了学生自己品味,自己理解的环节,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学生读中悟的能力会慢慢退化。闫老师对阅读指导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就是适时指导,不超前,不过度,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鹰眼,在学生默读时,及时发现不符合“默读”要求的现象,实时纠正,帮助学生调整。当然默读的功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学生一定会在老师一遍遍的强调中提升自己默读的能力。

学生朗读中不乏有一些学生会出现唱读、拖声的现象,闫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是及时处理,并加之示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或不正确的阅读方式。从学生情况出发,进行有效指导。当然,在学生读错时,及时进行纠正,也是必不可少的。犯了错误立马改正,因为错误产生的时效性太短,学生就更容易改正。从学生的问题着手,阅读指导才会更加行之有效,课堂教学才更加有针对性。

老师要注意在抛出问题后,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快速应答。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不能只追求课堂上小手如林的虚假繁荣。在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是,敢于否定的同时,更应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手脚架”,给予学生一些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欣学生思考,引学生总结。不能为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教学的进度,简单粗暴的否定学生,直接出示问题的答案等。

课堂教学,教的是学生,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教学,夯实每个教学环节,细化每个知识点,把教学的每一步走稳,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篇四: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韩素静老师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指出:“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我受到启发,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时也用到了比较的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简单,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且明白为什么“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再加上注释,孩子们原本是可以自己说出文言文大意的,可是我这节课没有放手给孩子们,因为上学期《司马光》的教学中,部分学生根据注释也不能说出大意,我很是着急,怕浪费时间,干脆就自说自演,最后出示了翻译和道理让孩子们抄写。

上课这样记笔记,我觉得不管是对学生理解文意还是应付考试都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出在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句子意思。

这篇文言文故事性强,语言也很浅显,要说翻译中的难点,要数句子中的助词“而”,“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而身为宋国笑”,中间的而字表示顺承、承接,不用翻译,这个语言老师们都有,知道这个助词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意还可以让语言更有节奏感,但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文言文的阅读语感,只觉得其他的句子中都是一个字可以翻译成一个词语,为什么一遇到这个“而”字就跳过去不管了呢?

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文意,我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句中的“而”字去掉,和原句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没有“而”字,这句话的翻译是不变的,但是缺了“而”字,句子读起来就显得很别扭。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不接触到“助词”这个概念的情况下明白:“而”在句子中就相当于一个让朗读变得更通顺、更朗朗上口的辅助工具。

另外,对比之下,这篇文言文和《司马光》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在“因释其耒而守株”前门省略了一个主语:“农夫”。这一点也要通过问题引导:“兔子折颈而死之后农夫会想着什么,做些什么呢?”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句的主语。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做得还是很好的。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诗歌教学,在品读词句、理解表达效果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课 朴素 心得 上一堂朴素语文课读书心得(4篇)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