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思想汇报 > 教师心得,思想蜕皮后的新命体

教师心得,思想蜕皮后的新命体

时间:2021-10-19 13:59:27 来源:网友投稿

思想蜕皮后的新命体

以前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简单的看法:不就是上上课、教教书嘛,很是轻松啊。

我想这种不在其位不明真相的认知偏见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专利——人类思维的聚焦点总是被缩小,小到只能看见自己大脑里既定的认知地图。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一个星期后,我对教师的认知地图从一个点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立体模型,原来教育生态系统里面的教师和学生是需要跳出思维边际重来新认识的新命体。

一、教育是一个向上生长的动态过程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长”这一目的明确的教育观念,此观念把生长作为一个平行的空间领域,以过程为导向,没有终点。

生长需要持续不断的摄入与内化、分析与输出,并以任务为价值链接,一键跳转到操作执行界面,最后以结果为导向复盘成长。

生长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所以教育即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个先由外而内引发痛苦,再由内而外接受痛苦并通过修炼而有所收获的算法。架构好教育地图后,再推进目标检验算法执行后会出现的bug,试错调解,最后展现的结果是问题被弱化,最终强化生长。

教育应该在铺设好的轨道上有序生长,而不能放纵性地野蛮生长。实现这一原则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更高层次的视野和格局,又要有“拿着放大镜看蚂蚁”的精神来解决教育问题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育的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是增进行动。

二、老师和学生都要进化才能适应性生长

进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报,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是唯一的永恒。不进化就要在更高级的游戏场景中面临“死亡”。

在没教学之前,我一直把老师看做是一台机器,而学生就是机器生产的产品。

现在看来,我之前的认知水平还只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机器机械化的生产着没有温度的产品,因为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只要有产能就会有市场。

当我们身边的信息在不断爆炸并轰击着我们的思维时,信息文明时代悄然而至。人们还没来得及适应信息爆炸的狂欢,人工智能又像病毒一样快速渗透进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对人工智能时代而言,老师既是有一整套自我更新算法的机器,又是这个机器外的机器——我称之为智能机

陈  洁:

器——我称之为智能机器。智能机器不仅需要教育机智做主程序,还要配备多线程的工作模式。这种一键式启动便能多方位造血的运行机制给每一个“产品”都注入了灵魂,让他们成为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温度是生命的方程式,其中的变量则是智能机器的运行和产品的赋能,且二者成共生正比关系。

应时代与社会的进化需求,学生越来越像是在历史夹缝中披荆斩棘的英雄——因为肩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宿命而被现实的车轮碾压向前。当认清现实还继续拥抱现实时,学生这个英雄主义者才会真正涅槃。

三.教学是内外兼修的苦旅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经给成功下过定义:成功=激情×反思×能力。其中激情是做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反思是对知行合一的场景化练习和总结;
能力是对大问题和小问题的快速试错,并不断将其解决的思维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原则”。

教学成功是一种让集体趋向最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一个个体或者几个个体。

作为教育界的小学生,想要实现教学成功则需要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不断升级。

我们应该以空杯心态来看待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要不断挖掘他(它)们思考和发生的本质,内化为水,装进我们的空杯里。正如海默生所说:“我知道每个人在某一方面强于我,所以我向每个人学习”。

解决好主观心态问题,我们要把客观视角放到最大化,你的班级和学生的未来就取决于你的视角,而视角放大的可能性来自见识。

见识是什么?见识是建立在终身学习之上,日进一步的得道。

一个没有见识的老师就像工业文明时期的机器,把一种教学经验零件机械地组装在学生的大脑里,日复一日,单项循环。

一个有见识的老师会把教学经验立体化、结构化、系统化、场景化。在实践行动中,他们会先从0—1,再从1—10,然后打回原形,从10回到1,最后才会从1—N。

股神巴菲特曾说:“工作即修行。”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正如王阳明心学的“事上练”,我认为教学就是在“练”,正因为“练”才会脱离舒适区而痛苦,也正因为有痛苦,所以才会不断褪去青涩而成长。

四、教学需要传统文化的加持

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相关热词搜索: 蜕皮 心得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