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12篇)

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12篇)

时间:2023-02-09 14:40:1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12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12篇)

篇一: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发生多种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就是其中的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做好预防措施刻不容缓!现对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等方面知识向全体家长提出以下宣传和倡议内容,请家长仔细阅读,积极配合。

流行性出血热的疾病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划归为乙类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的55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全球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最多的国家,从1950年-2016年,共发生患者1,627,013例,其中死亡47,054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近1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病人数约10,000人,占全世界同期发病人数的50%以上。xx省属全国病例高发省份。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该病典型表现为:发热(38-40度)、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吐泻、全身关节痛、皮肤黏膜三红(脸、颈、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特性、临床表现

本病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所以鼠是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五种:

1、呼吸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引起的人的感染。

2、消化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食物、水,被人误食后可感染此病。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者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可感染此病。

4、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

5、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常在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等。该病可引发肾衰竭,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最经济的办法。

1、年满16——60周岁可在对应辖区接种单位接种。接种剂数:出血热疫苗共接种3剂次,接种第1剂14天后接种第2剂,接种第2剂后6个月至12个月内接种第3剂。

2、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月至7月和11月至次年的元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4、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请家长朋友们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朋友认真阅读《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及时接种、减少孩子生病的机率。

2、切莫隐瞒疾病,不愿医治。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区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区医院就诊治疗。

3、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查清病情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

4、倡议各位家长就近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出血热疫苗。

感谢您的配合!

篇二: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各位家长:

秋冬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为帮助家长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现将有关知识告诉大家,希望做好预防。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包括野鼠及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我省以关中地区(包含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地)的出血热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因此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感染。

4、虫媒传播:被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可引起传播。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性较强,一定要引起注意。由于这种疾病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许多人都无法辨别。

早期症状

早期出血热患者出现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比如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等,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水肿及尿液变少的现象,这些症状又会被误以为是急性肾炎。之所以出血热会与感冒及急性肾炎相混淆,主要是由于出血热存在潜伏期,这个时间大约为半个月。

晚期症状

如果感染性病毒进入身体内,会损伤毛细血管,从而引起发热。此时患者会出现怕冷的症状,体温可以升高到39-40度,发热大约会持续一个星期,同时身体还会出现剧烈疼痛、腰痛乃至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有休克的表现。持续高热4-6天时,患者的体温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威胁到生命。

并发症

1、肠道出血

以呕血、便血最为常见,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以表现为呼吸急促,出现发绀,肺部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常于发病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7%。

3、心源性肺水肿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等。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1、接种疫苗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手段。学校建议师生和家长,无特殊情况,接种出血热疫苗应接尽接。

2、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定期组织灭鼠活动,降低鼠类密度。

3、清洁环境

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灭螨、防螨。

4、搞好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杜绝病从口入;粮食、食品等应储存在严密无缝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切勿暴露堆放。

5、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

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经常接触可能有老鼠活动的土壤和植被的园林、清洁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手套;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损伤后要正规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篇三: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目前正值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现就流行性出血热及冬季传染病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二)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的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症状

1、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肾区扣击痛。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软腭黏膜网状充血、腋下皮肤有出血点。

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流行区16岁至60岁人群应接种疫苗。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五)如何防鼠、灭鼠,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确保室内活动场所无老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及时清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放在有密封盖的容器内。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2、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使用有盖的垃圾桶,及时清理家周围的垃圾、灌木和杂草。检查房子外面的孔、洞,及时封堵。使用后宠物食品及时清理。妥善保管粮食和动物饲料,及时清理旧车、旧轮胎等鼠类可能居住物体。房子周围不要堆放柴草,木材堆放时要与地面至少有1尺的距离。在老鼠可能出现的地方布放捕鼠夹或毒鼠饵。

3、清扫鼠类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要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浸泡5分钟后,用纸巾擦拭,把纸巾扔到垃圾桶,再用消毒剂或漂白剂擦拭污染区域表面,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脱手套后清洗双手。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如果在床上用品和衣物上看到鼠尿或粪的痕迹,应用洗衣粉、热水清洗。

4、捕鼠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浸泡5-10分钟。将鼠窝的材料或带有死老鼠捕鼠夹放到塑料袋里。如需重复使用捕鼠夹,取下老鼠放在袋里,深埋;捕鼠夹放到袋子或水桶内,加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次使用。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然后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清水或其他洗手液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布放捕鼠夹、投放毒鼠饵时要防止儿童接触。

亲爱的家长们,虽然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温馨提示家长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学生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

3、每周入校前请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孩子入校。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回校。

篇四: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家长朋友,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一、发病特点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

三红:脸红、脖子红、前胸后背红;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发热似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到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二、传播途径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三、预防措施、

1、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在灭鼠的同时也要注意灭螨、防螨。实施环境改造、断绝鼠粮、消除鼠类隐蔽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宜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以高发乡镇作为目标人群,对16-60岁人群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接种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C)、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温馨提示: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也多加注意,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篇五: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现就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常在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像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等。该病可引发肾衰竭,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四、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居家时每周要使用“84”消毒液对孩子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活动场所和房间进行定期规范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让孩子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避免带孩子去不通风的密闭场所。

4、学习、生活有规律。衣、食细节要注意,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温馨提示

1、家长朋友认真阅读《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减少孩子生病的机率。

2、切莫讳疾忌医。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3、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如实向学校报告病情。

感谢您的配合!

篇六: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进入冬季,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入冬以来xx各大医院已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一、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二、流行特征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三、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鼠类、家猫、家兔、狗、猪等。

四、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五、临床表现

感染出血热病毒后,80%以上的人都会显性发病。典型病例有五期临床表现,即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前三期可重叠发生。

1、全身中毒症状:感染后经过7~46天的潜伏期,出现重症感冒初期症状,即发热(可达40℃,能持续1周),全身无力、酸痛,食欲减退,但少有寒战。

2、充血、出血体征:典型出血热病例在起病2日内,即可出现”三红”,即面、颈、上胸部潮红,酷似醉酒貌。起病3日内即可出血,表现为口腔、眼结膜的出血和皮肤点、片、絮状出血,皮损处或进针点淤血,重者脏器出血。

3、渗出表现:起病一周内,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造成低血压甚至休克。血浆外渗导致脑、肾、结膜水肿,典型者出现”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腰痛。

4、肾脏损伤:是出血热的突出临床表现,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少尿甚至无尿,蛋白尿,血尿。

六、预防措施

1、消灭老鼠、预防鼠害。

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室内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注意个人防护,进入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手套,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坐卧,避免自己直接与尘土接触,或者土地上的那一些气溶胶接触。

5、接种出血热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半年后强化接种第三针。

6、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开展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孩子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家长朋友们,在传染病的高发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共同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城关初中全体教职工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七: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xx县教体局特提醒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在发病初期,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像感冒、发烧,容易忽视。

出血热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垂直等多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是接触带出血热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摄入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发病。

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出血热的关键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防鼠灭鼠。这是本病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条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源头上减少出血热的发生。

二是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有疫苗接种需求的16-60岁群众可咨询县疾控中心,或自行前往有出血热疫苗的市、县进行接种。

三是注意防护。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防止接触感染,避免皮肤黏膜破损,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切实做好个人防护。

四是及时就诊。出血热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避免延误而加重病情。

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积极应对,就可以阻断疾病传播,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篇八: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季节性发病高峰,我省部分地区出现出血热病例。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易发、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家鼠、野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鼠向人的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二、传播途径

1、携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唾液、尿、便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

2、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

3、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

三、病发时的症状

1、起病急、怕冷、发热。

2、全身酸痛,无力,呈衰竭状3。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4、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像是喝醉了酒。

5、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四、什么人容易感染?

每个人均可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毒,但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人感染则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栖息在人的家内或其他建筑物内,则感染主要发生在居家环境中。因此,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五、如何预防?

1、健康教育:通过对解除人群广泛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免疫能力。

2、切断传播途径:通过灭鼠、消毒、有效管理食物、水、生活用品、讲究卫生、除螨防蚊虫叮咬等措施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3、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或疾病流行时的管理。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六、有疫苗吗?

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

2008年开始,我国将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接种纳入了扩大免疫规划,以高发省份中的高发乡镇作为目标人群,对16-60岁人群进行常规免疫接种。高发病区的16-60岁人群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规范接种疫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冬季高峰期间,如果出现感冒、发烧一定警惕出血热,要立即去正规医院进行救治,以免延误治疗。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园的发生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流行性出血热是可防可治的,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带领学生一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家中的卫生清洁,让我们一起预防出血热,健康和谐生活。

篇九: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每年10月至次年的1月是该病的发病流行高峰。为做好近期出血热防控,抓住今年高峰期到来前的窗口时间,进一步加强出血热防控知识宣传,特向家长致此信,希望学生、家长了解更多的出血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做好个人卫生和家庭环境卫生,形成群防群控出血热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降低发病率。

什么是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鼠类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的尿、粪或唾液,经气溶胶吸入、破损皮肤侵入、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寄生虫叮咬等途径而感染,发病人群主要是青壮年,一旦发病,症状严重,并发症多,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秋、冬季为流行高峰期,即每年10月至次年的2月为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有哪些?

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早期有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上胸红)症状。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出血热有哪些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被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人体。

4、虫媒传播: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防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双价灭活的出血热疫苗。出血热疫苗是经过灭活处理的、含有I型和Ⅱ型汉坦病毒(双价)蛋白质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所以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出血热。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会使该人的本轮出血热免疫全程失效,除浪费第一针疫苗外,还需要重新开始免疫。

2、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卫生死角,消灭鼠类滋生环境。及时清除校内家里堆放的垃圾及杂物(特别是厨余垃圾),妥善保存食物,断绝鼠粮;无死角巡查,封洞加网,消除鼠类隐蔽场所,破坏鼠类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切断鼠类入室入校途径,是生态灭鼠的重要手段。

3、居家要时常清洗、晾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保持居室干燥、通风、整洁,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杜绝病从口入,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避免与鼠类直接接触或与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食物或粮食要采取防鼠设施,尽量不吃生冷食物或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尽量不在野外住宿或坐草地。

5、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知识,增强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人群感染率。进入高发季节,若出现发烧或感冒症状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防延误病情。

6、学生每日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发病确诊,要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做到不瞒报、漏报和迟报。

为了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十: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进入十二月,气温将明显下降,不少致病微生物随着一波波的冷空气“粉墨登场”,xx疾病控制中心提醒大家应警惕新冠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诺如病毒传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等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而我省出现出血热病例在今年呈上升趋势。出血热防控形势严峻。为了您家人的健康,请参与到出血热防控工作中。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叫肾综合症出血热。

二、感染出血热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常见症状为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两到三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疼痛症状。

(二)、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四到六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将近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四百毫升。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三千毫升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要数月。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第一、呼吸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空气、尘埃,易感者吸入带病毒的尘埃而感染。

第二、消化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可以经消化道黏膜而感染。

第三、接触传播,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者是血液经破损皮肤伤口或黏膜而感染,偶尔被鼠咬伤而感染。

第四、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螨类是鼠间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在鼠和人之间传播的途径之一。

第五、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一)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7月和10-次年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做好防鼠工作,防止老鼠进入屋内和院内。

(二)灭螨、防螨

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三)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和饮用水,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做好消毒工作

对生活和工作区域进行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

(五)注意个人防护

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房屋内卫生干净整洁。

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情况。全社会共同努力清除鼠类动物是最有效的预防出血热的手段。预防出血热需要人人动手,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出血热!

篇十一: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各位家长朋友:

冬季是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安全,南郑中学温馨提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关注健康防患未然!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称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每年10月以后,我省多数地区进入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

二、前期症状:

“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过去的医务人员总结的顺口溜,用来甄别出血热与感冒。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三、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①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损的皮肤黏膜。②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③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呼吸道。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

四、做好有效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双价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预防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是防治出血热的首选疫苗。16—60岁健康人群均可注射,保护率>95%,保护期3—5年。

2、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元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4、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日常在外不直接用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7、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就诊,就地治疗。

当前疫情防范仍然严峻,流行性出血热也不容忽视。希望引起家长朋友和学生们重视,做好日常个人防护,加强卫生安全,保护身体健康!

篇十二: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时值寒冬,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为了有效防控,需要您的大力配合并做好以下知识的了解~~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该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至下年1月)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人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

病状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具体症状为:

1)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

2)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

3)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

4)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预防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

预防的关键是什么?

防鼠灭鼠。可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

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办法。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一)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及时清洗洗餐具和炊具,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二)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

要戴口罩,戴橡胶手套,用消毒剂喷洒,浸泡,不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

(四)清扫闲置的棚屋、仓库或其他建筑。

门窗通风,然后戴橡胶或塑料手套,用消毒剂清理擦拭或喷洒地板、清洁台面、橱柜、抽屉等家具。

(五)清理捕鼠夹和鼠窝时要穿橡胶或塑料手套。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六)养成健康的卫生生活习惯。

传染病防控孩子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筑绿色安全屏障!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相关热词搜索: 出血热 防控 家长 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12篇) 中学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家长书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