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4篇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4篇

时间:2023-01-20 0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4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4篇

计算机毕业论文3800字 篇一

论文关键词:发现式教学 网络技术 工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

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

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

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

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

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

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

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

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李津蓉,蔡伟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72—73.

蒋天发,晏轲。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J]。计算机教育,2008,(5):65—67.

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篇二

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一体化教学;精讲多练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专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高等学校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恰恰就是这新生产力的实践者、实现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学校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的高等学校教育阶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知道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社会、有动手能力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所占的比重,恰好可以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当今社会,国家已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摆在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的质量、增强高等学校教育的社会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高等学校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以及三或四年制教育的特殊性,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更新教育知识体系结构及基本特点,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式。适时性、 应用性、覆盖性。

二、灵活的专业设置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针对学科而不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当紧紧把握时代、把握市场。灵活而高效地增加和调整专业,从而缩短学生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不能将高等学校教育当作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要开拓思维,将外在需求及内在需要有机结合,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三、完善的教学内容

1、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将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将以往简单地填鸭知识,转变为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到主动的知识渴求。在教学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培养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专业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再按照层次具体的细化教学环节,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随后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3、完善教学方法

(1)注重“精讲多练”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并让学生多上机操作,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2)注重引导式教学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应当在教学中巧妙使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加以引导,生动形象地解决问题。

(3)注重课外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通过讲座、兴趣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触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考试改革

针对计算机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所以应对其考试体制进行多样性地调整。例如可将传统的考试更改为水平测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资格条件之一。或允许学生免修某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不免考。

4、改进教学方式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或“教–学–练-用”循环式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等特点。多以flash等学生喜好的形式进行教学,加强互动,充分引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结合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缩短理论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过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学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①任务分配;②自主学习;③讲授辅导;④小组学习;⑤答疑讨论⑥实践环节;⑦考核方式

综上可见,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首先,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围绕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如何“教会”学生知识;其次,从严格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实际操作为标准,以实现眼–手–脑的有机配合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后,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现场讲解结合的“一体化”教室为中心。通过这三方面的转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3)依托网络优势,搭建教学平台

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以校园局域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教–学的双向数字流动。

(4)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资金设备的投入,全面细致地列出实践实训题目,并做好实实训教师培训教育等工作,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互动效应。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针对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特点,势必要求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进行不断的加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基本素养,通过外出培训、校际学习等方式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以此为计算机教育设立常新的导向,从而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发展。

总之,21世纪,计算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高等学校计算

机基础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迎来新的突破和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总结多年来的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把高等学校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为祖国输出更多更好的高等学校人才!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篇三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40-中小学信息教师的地位危机

2-ipv6路由技术的分析与实现 41-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3-ipv6与ipv4的互连技术探讨与实现 4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素质和能力、角色与地位 4-基于中间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探讨 43-西北地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现状及思考 5-基于j2me的移动终端软件开发技术分析与实现 44-网络搜索引擎的分析与设计

6-局域网的安全攻防测试与分析 45-并行环境mpi的搭建与应用

7-无线局域网的攻击工具的比较与分析 46-电脑围棋的研究与发展

8-主机防火墙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47-围棋对弈程序的设计

9-主机内容过滤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48-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与分析

10-基于socket的网络聊天系统开发与设计 49-正规式与dfa变换算法及其实现

11-基于brew的移动终端软件开发技术分析与实现 50-基于c/c++的slr分析方法算法及实现

12-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 51-基于c/c++的c语言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13-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 52-基于命题演算推理算法及其实现

14-虚拟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 53-集合运算算法及其实现

15-磁盘阵列的安装、设置、技巧 54-关系运算算法及其实现

16-windows vista应用体会 55-boolean代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17-windows 2014 server操作系统探讨 56-图的计算算法及实现

18-计算机病毒的正确防御探讨 57-代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19-网页的设计与应用 58-xxxx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实现

20-gis中的网络路径分析 59-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信息技术课改情况调查分析 21-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开发 60-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22-基于word的自动出题系统 61-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现状23-计算机学院就业信息系统开发 与对策

24-社区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62-提高“多媒体课件”效果的有效策略研究 25-在校大学生贷款管理系统的测试 63-一个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6-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制作 64-一个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7-《c语言程序设计》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5-一个小型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8-《c语言程序设计》网上考试系统的论坛实现 66-中小学课表编排系统设计与实现

29-嵌入式internet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研究 67-一个小型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0-microsoft office各组件的相互数据交换 68-一个小型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1-《c++语言程序设计》课件和教学网站设计与实69-一个小型酒店(宾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现 70-几种典型的智能优化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研究 32-在校大学生贷款管理系统(学院级)的设计与实71-粒子群优化算法的matlab实现

现 7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网站设计

33-软件测试技术理论与方法高效率化探讨 73-小型电子商务网站规划

34-《数字逻辑》实验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74-现代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5-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 75-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36-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76-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研究 77-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典型应用

37-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 78-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地面等待策略模型与算38-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及研究 法设计

3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79-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 1 页 共 2 页

80-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1-教学互动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82-学生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3-基于web的图书管理系统 84-基于web的信息发布系统 85-智能监控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86-数字水印在网络作品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87-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技术 88-图像置乱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89-数字图像加密与实现

90-authorware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标准 91-authorware中多种菜单的实现

92-虚拟现实技术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应用 93-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94-基于authorware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95-组建基于linux的网格试验平台

96-基于web的b/s模式的图书资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7-基于jsp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8-基于jsp的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9-基于asp技术的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0-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调试

101-基于web的留言板的设计与实现

102-基于web的办公室自动化(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3-基于jsp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实现 104-基于asp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实现

105-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106-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07-windows系统注册表的开发实例

108-windows软硬件资源管理器设计与实现 109-java游戏程序开发

110-internet技术在中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应用 111-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112-vbs类型的病毒研究和探索 113-计算机病毒解析与防范 114-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探讨 115-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

116-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与实现 117-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改革 118-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系统研究

119-blog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的研究 120-网络视频流媒体及其教育应用

121-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聊天室的设计与实现

122-网上手机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3-个人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24-基于j2me技术的教育信息手机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5-基于asp(或jsp)和sql server的动态网页留言版的设计与实现

126-《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远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127-《数据库原理与应用》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128-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vb/vc/java+access/ sql server,vb、vc、java任选其一,access、sql server任选其一) 129-西安市(或其它城市)公交车线路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vb/vc/java+access/ sql

server,vb、vc、java任选其一,access、sql server任选其一)

130-西安市(或其它城市)列车车次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vb/vc/java+access/ sql server,vb、vc、java任选其一,access、sql server任选其一)

131-浅谈internet防火墙技术

132-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防范措施 133-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一般识别与解决方法 134-网络攻击的方法及对策初探 135-基于web服务的应用程序设计 136-基于web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137-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

13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 139-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140-pda管理系统系统设计与实现pda管理系统系统设计与实现

141-校园漫游系统设计与开发(制作校园某一部分的游历,例如图书馆)

142-基于j2ee技术实现网上考试系统 143-基于j(本站 推荐2ee技术实现医务管理系统 144-基于j2ee技术实现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145-web-gis应用开发

146-web服务应用研究与设计 147-基于opengl的3d游戏开发 148-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149-西安市旅游信息网站设计

150-中小学教育机器人的教学策略研究 151-校园地理信息设计

152-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对比研究

第 2 页 共 2 页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 篇四

计算机系统结构简述

摘 要: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一个有多个层次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朝着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大家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方法和计算机系统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结构;冯诺依曼结构;Flynn分类法;冯氏分类法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在问世将近70年的时间里,计算机共历经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和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更新换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计算机系统结构。

1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1.1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的概念

现代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继续细分可以分成7层。L0:硬联逻辑电路;L1:微程序机器级;L2:机器语言级;L3:操作系统级;L4:汇编语言级;L5:高级语言级;L6:应用语言级。其中L0级由硬件实现;L1级的机器语言是微指令级,用固件来实现;L2级的机器语言是机器指令集,用L1级的微程序进行解释执行;L3级的机器语言由传统机器指令集和操作系统级指令组成,除了操作系统级指令由操作系统解释执行外,其余用这一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由L2和L3共同执行;L4级的机器语言是汇编语言,该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首先被翻译成L2或L3级语言,然后再由相应的机器执行;L5级的机器语言是高级语言,用该级语言编写的程序一般被翻译到L3或L4上,个别的高级语言用解释的方法实现;L6级的机器语言适应用语言,一般被翻译到L5级上。

1.2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定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较为经典的定义是Amdahl等人在196x年提出的:由程序设计者所看到的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由于计算机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所以处在不同层次的程序设计者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显然不同。

2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

2.1 传统系统结构

当Amadahl在196x年提出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定义时,也提出了采用系列机的思想,它的出现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人们普遍采用系列机思想后,较好的把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与软件环境要求相对稳定的矛盾解决了,这就要求系列机的系统结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基本不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它的数据表示、指令系统以及其他概念性的结构保持不变。

2.2 冯诺依曼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在1946年提出的,他将计算机分为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其基本思想是存储程序,主要特点是:(1)单处理机结构,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2)采用程序存储思想;(3)指令和数据一样可以参与运算;(4)数据以二进制表示;(5)将软件和硬件完全分离;(6)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7)指令顺序执行。

2.3 对冯诺依曼结构的改进

为了更好的优化计算机系统结构,人们不断对冯诺依曼结构进行改进,总的来说,共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冯诺依曼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另一种是采用“革命”的方法,即脱离冯诺依曼结构,和其工作方式完全不同,统成为非冯诺依曼结构。

2.4 哈佛结构

哈佛结构的计算机分为三大部件:(1)CPU;(2)程序存储器;(3)数据存储器。它的特点是将程序指令和数据分开存储,由于数据存储器与程序存储器采用不同的总线,因而较大的提高了存储器的带宽,使之数字信号处理性能更加优越。

2.5 其他系统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开启了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的先河,但是因为其集中、顺序的的控制而成为性能提高的瓶颈,因此各国科学家仍然在探索各种非冯诺依曼结构,比如,数据流计算机,函数式编程语言计算机等都是较为著名的。非冯诺依曼结构。

3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方法

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组成特点的认识以及对系统工作原理和性能的理解。下面简单介绍2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Flynn分类法;冯氏分类法。

3.1 Flynn分类法

由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由多级层次构成,因此在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时就可以有三种方法:(1)“从下往上”设计;(2)“从上往下”设计;(3)“从中间开始”设计。

4.1 “从下往上”设计

首先根据能够得到的硬件,参照已经生产出来的各种机器的特点,开发出将微程序机器级和传统机器级设计出来,然后依次往上设计,最后将面向机器的虚拟机器级设计出来。在硬件技术高速发展而软件技术发展相对较慢的今天,如果继续采用这种设计方法,会导致软件和硬件的脱离,因此已经很少使用这种方法。

4.2 “从上往下”设计

首先根据应用的需求,确定好整个系统的框架,然后逐层向下进行设计,同时可以兼顾到上层的优化,最后设计出微程序机器级和传统机器级。这种设计方法较好。

4.3 “从中间开始”设计

大多数将“中间”取在传统机器级和微操作级之间。在设计时,综合考虑软硬件,定义好分界面,然后由中间点分别往上、往下同时进行设计。此种方法可以缩短设计周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它是计算机的灵魂,目前,如何更好地提高系统结构的性能,仍是各国科学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4篇《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相关热词搜索: 计算机 专业毕业论文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4篇 计算机毕业论文3800字 计算机毕业论文3800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