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城玮文档网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10篇

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10篇

时间:2022-12-15 12:10:1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10篇,供大家参考。

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10篇

篇一: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澄城,这一方热土

澄城是我的家乡,是哺育我的文化母土。

像一棵草、一棵树对大地的依恋一样,五十年来,我依然深深地挚爱着这片热土。听父母言,我们是黄河滩移民,是1958年配合国家三门峡水库建设而背井离乡迁移到澄城这块土地上的。父母虽然对黄河滩很有感情,但对于生于澄城的我而言,黄河滩再好,那也毕竟成为一个遥远的梦,一个梦中的故乡。

家乡如父母一样,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就像一棵草、一棵树因了土地、气温、水脉等资源而成活过来,然后就顺其自然、蓬蓬勃勃地适应了这块土地的气候、环境一样。我身上所有的基因、教养也就深深地烙上了澄城这块土地的印痕。

上师范时,班里团支书不知为何不喜欢呼我名而称我“澄城”。当然不是因为班里澄城籍就我一个人,当时我们班澄城籍有八个人。团支书是蒲城人,而我是被他唯一以家乡的名字直呼的。当时我的同桌是澄城人,她听到了这个外号后笑着对我说:“你成了咱们澄城人的代表。”我哈哈一笑,没有多语。

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一呼一吸,一言一语,都代表了澄城人的形象。这就注定,我的今生、来生都与澄城这块大地分不开了。

我生活的村落不大,属于澄城县庄头镇里庄村辖下的一个小自然村。如果把澄城县城比作一座大森林,那么,我们的小村落就是距离大森林不远的一个小小的树林了。如同卫星环绕地球一样,我们的小树林环绕着大森林。这样,散布在县城周围的村落,一座一座延伸着,就像一座一座树林延伸着,从而使澄城这块大地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当然了,大森林与小树林的气息是彼此相通的,它们不是彼此隔离的小岛。

自从有了翅膀,我便像一只小鸟飞跃着,从这座树林飞到那座树林。尤其是县城这座大森林,开阔了我的眼界。县城里有一庙一塔,庙曰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因其杰出的建筑艺术,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关中地区遐迩闻名的名胜古迹;塔曰精进寺塔,堪与西安小雁塔媲美。这里的故事、诗文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给我启蒙、知识、智慧的是我曾经就学过的远去的小学和初中,在那里,它们给了我向远处、高处飞翔的力量和勇气。

在县城这座大森林里有一座令所有人仰望的最高学府,它就是澄城中学。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数以万计,有的飘洋过海,有的学成归来,其中大部分都奋斗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曾经的我,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澄城中学重点班,但是,因诸多因素,父亲还是让我上了免费师范。于是,很遗憾的我就与澄城中学这座足以让人飞向更高更远天地的著名学府失之交臂。

谁知,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上升的渠道并没有完全堵死,在成人高等院校的招考中,我以超出分数线一百多分的绝对优势下考取了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在文学的殿堂里,我得到了广泛的涉猎,像一条鱼遨游到大海里一样,我贪婪地吮吸着文学的营养。顺利完成学业后,我被录用到澄城中学任教,当年少年梦想破碎的遗憾终于以青年在此任教而得以弥补,原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所有先生的愿望。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跨越了风雨沧桑五十个春秋,我目睹了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宏伟业绩与巨大变化,我亲睹了澄城这块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可以让美的变丑,让丑的变美。推开记忆的闸门,时间来到了七十年代的那座小村落,我们的小村落小的只有一条巷道,而且家家都是破旧的半院子,一个窑洞,稍好的有一、两间厦房。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住在一个屋子里、一个院子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晃五十年后,昔日的土鸡变成了今日的金凤凰。先前的一条巷道变成了五条巷道,家家户户屋子豁亮了,院子宽敞了,大门漂亮了,道路硬化了,而昔日破旧的柴门、土墙、窄小的院落、灰暗的屋子、泥泞的土路则变成了博物馆里供参观的旧照片。

当时人们出入乘行的是慢悠悠的毛驴车、自行车,而现在是一日千里的汽车、摩托车,便捷快速的电动车等。五十年来,住的、行的与以前简直不敢比较,恍如有天上人间之感,有天壤之别。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吃的、穿的、用的方面,那自然升级换代了。当然,这五十年的美好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和家乡人民的勤奋努力下日渐变好的。

我们的小树林繁茂了,那么,我们县城的大森林呢?那当然更令人刮目相看了,恰如以前是轻量级,现在是重量级,简直不在一个星球上!倘若让七十年代远走海外的游子回来看看,那么,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甚至会揉揉发呆的眼睛,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吗?瞧瞧,走入高楼林立、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县城,哪里是以前的街道,哪里是以前喜欢的商场,哪里是儿时玩耍的游乐场?他们一定会发呆,一定会质疑,一定会惊奇!驻足徘徊,方向迷离,他们以为自己误入某个大城市。沧海桑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切都在悄悄改变,一切也都在迅猛变化!

能改变一切的既是时间的力量,也是人的力量,更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澄城人是富有务实敬业、开拓进取精神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流传在这块大地的名人事迹不胜枚举,唐有名相魏谟,清正廉洁,敢于谏言,被誉为有世祖魏徴之风;明有关学大家张秉直,精研宋儒程灏、朱熹、张载诸家学说,独树己见,不与时流苟同;清有吏部稽勋司员外郎白意,留下白氏家训,教育后代,使得英才辈出;民国有爱国将领耿直,热血爱国,奋勇杀敌,孙中山亲笔题词:“为国捐躯”,追赠陆军中将;共产党员王超北,战斗于第二战线,忠心耿耿,被毛主席誉为“无名英雄”,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富有务实敬业、开拓进取精神的澄城人敢于干大事、立大业。为了克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澄城人在“要想富,先开路”的理念指导下,先后在县域内架起两座大桥。

这两座大桥,气势雄伟,气势非凡,堪称国内罕见的跨沟大桥。新世纪以来,为了让这两座大桥更能适应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澄城人又在原来基础上拓宽了大桥,使得大桥更加雄伟坚固,成为贯通县域东西、南北的大动脉。这两座罕见的跨沟大桥工程足以载入澄城高速发展的史册,成为永恒、生动、闪亮的一页。大桥的建立,真使“天堑变通途”。人们出行、交流更加方便了,效率提高了,而且潜在的危险也消失了。这缩短了空间、凝固了时间的工程真是令无数代澄城人受益无穷的千秋伟业。

面对拥有的成绩,澄城人并没有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而是放眼域外,勾画更大的蓝图。西禹高速、合铜高速、商榆高速穿澄而过,使得澄城与省内外发展联成一片,仿若一个人的任脉、督脉全部被打通。一个域内道路四通八达的格局完全形成,这把澄城的发展提速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动脉打通了,那么,那些毛细血管——乡村道路呢?自然也一样,在勤劳务实的澄城人努力下,村村通公路,巷巷水泥路,甚至有些地方,连通往田地的道路都打上了水泥路。如今,走在满眼绿色的乡村道路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澄城的路不仅畅通了,干净了,而且靓丽绿化了。

在追赶超越的道路上,澄城人大胆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创新,从单一的种植业开始发展多元经济作物,甜滋滋的苹果、红亮亮的樱桃、水灵灵的酥梨、沉甸甸的葡萄、绿油油的黄芩等名满省内外,远销四面八方。

富起来的澄城人并没有奢侈浪费,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他们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百年树人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建设教育强县,是澄城代代人的不懈追求与梦想。澄城教育五十年来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厚望,清北学子榜上有名,一流大学学子层出不穷。澄城的文化、文学事业开展得蓬蓬勃勃,有声有色。五十年来,澄城的文艺佳作层出不穷,受到省内外的广泛赞誉。在党中央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下,澄城人完全可以给社会、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澄城,这一方热土,这一方我挚爱的土地,这一方哺育我的文化母土,这一方给予我无限智慧与力量的土地,这一方给予我无数帮助的土地,有书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有书写不尽的感动与执著。为了回报这一方热土,我愿意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去努力工作,在教育、文学的天地里,书写无愧于这块土地的人生篇章。

篇二: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我见证你繁荣你陪伴我成长

家乡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家乡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家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我在“澄城”这座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城,感受着她的呼吸与心跳;感受着她的新旧交融与碰撞;感受着她岁月蝶变的美好记忆。

作为一名“70后”,我见证了家乡近几十年的变化。从以往街道狭窄、交通不便到现在的高楼林立、道路通畅,澄城的“蝶变”之路不断加速。

我出生在澄城冯原镇贺家桥村,小时候,家里没有通电,晚上只能用蜡烛或者煤油灯照明。村里的路经常都是“晴天满身土,雨天满身泥”。那时的校园,只有几间矮小的房子。全村只有一个小卖部,虽然店里卖的东西很少,却是唯一能买到生活必需品的地方。我的家里有一个不太宽敞的大院子、两间矮矮的窑洞和一头大黄牛。最重要、最温暖的是有慈爱的父母、懂事的哥哥和我。

大黄牛,是我儿时的伙伴,也是我最深的记忆,因为条件有限,它和我们一起都住在窑洞。大黄牛通体都是金黄色的,毛色纯正鲜亮,体格高大威武,十分帅气,在我们方圆十几里的村儿里,谁见了都说,嘿!这头好黄牛!牛界的大帅哥。它不仅帅,地耕得好,还非常绅士,每次喂草,它从不着急争抢,总是等我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才开始吃。那会儿也会怕它吃不饱,所以我每次喂草的时候,都会留一口特别鲜美的给它。家里厨房的白菜叶子,我都送进了大黄的嘴里,整个暑假里,大黄每天和我相处时间最多,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春天,家中院子里那株参天的核桃树长出了嫩绿的小芽,树枝上开满了许多小花,春风轻轻一吹,花落在地上,像一只毛茸茸的小更子。小时候,我总会缠着父亲将我高高举起,然后骑在他的脖子上采摘核桃来解馋。母亲也会将核桃采摘下来,做成各种佳肴,所以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核桃与我的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香香的核桃味便是家的味道。

初夏,院子里石榴花开了,粉红的花朵星星点点的缀满了整棵树,恰似红色的宝石镶满绿色的屏,使人想看而又不敢亵玩,就怕破坏这其中的气氛。在夏季这繁星点点的夜晚,我喜欢躺在院子外的青石板上纳凉,听父亲讲故事。我会提各种问题,父亲总能一一解答。我和哥哥也是听得入迷,对父亲的博学多识感到十分佩服。而母亲则在一旁,轻轻摇着蒲扇,送来阵阵凉风,吹走倦意,赶走蚊虫。这温馨的场景就是家的味道。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院子一侧的库房内被一袋袋的苹果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放不下其它的东西,每每有人来串门,总会夸奖父亲是种田的好把式,每年的收成也总比别人家要多几成。只有我知道那是父母披星戴月用肩挑手推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每每此时,父亲就会骑着车子一车一车托运,遇到雨雪天气,车轮里就塞满了厚厚的泥团,塞得车轮转不动了。我只好下车找根棍子,走完一截路,就得戳一戳车轮里的泥。直到今天,走在小路上的那种疲惫和无奈感,我还记得真真切切。但是我能为父亲分担一些,共同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这就是家的味道。

冬天是蒸馒头的好时节,民间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民谣里,“发”字寓意来年财源滚滚,“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蒸上几大锅,天气冷不会发霉,这便成了农村人过冬的主食。每到这个时节是母亲最累的时候,母亲会早早准备好几垛柴草,提前发好面,天还不亮就开始揉搓。每次我起床时母亲已经蒸好很多,黄、黑、白三种椭圆似的馒头在母亲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我知道这里面包含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这时的我便会央求母亲给我拿来一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当成早饭,加上一点刚出锅的油辣子,口齿留香,甚是满足,从中也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情期盼,这就是家的味道。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融合,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也陆续实现了“庭院美、居家美、厨厕美”。我亲眼见证了贺家桥村这几年的不断变化。一排排漂亮的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贯穿其中;小广场上的凉亭和健身器材,带给人们悠闲的休闲时光;一棵棵翠绿挺拔的杨树,像卫兵一样守护着我们可爱的村庄……这或许是我对永远回不去的童年的眷恋,更是我的一缕浓浓乡愁。一句“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故乡人”诉说着我对家乡的祝福和爱恋。每当看到二老脸上挂着笑容,感觉现在的家更是幸福满满。

家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带给我光明,为我指引方向;家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带给我温暖,为我驱散寒霜;家更是我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归宿。

澄城的变化,是令人幸福的,是令人激动的。它在快速成长,用力奔跑,我为我是澄城人而自豪,我爱澄城,我爱我美丽的贺家桥,祝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好!

篇三: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成长在交道镇,蜕变在杨家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在交道镇杨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已近一个年头。回忆度过的日日夜夜,经历的点点滴滴,有感动、有心酸,更多的是满满的收获和感恩。在农民兄弟身上获得自信,在广袤富饶的黄土地中得到滋养,在坚持中遇到光明,在煎熬中蜕变坚强。

第一次踏上交道镇杨家村这方热土,就面对着交通不便,人口多,地形复杂,日常生活不方便等困难,我曾犹豫过、失落过、后悔过,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已年过半百,青丝变白发,是否能承受得了生活中的困难和工作上的挑战,是否能背负得了包联单位财力和人力单薄的窘境,是否能承受得了前任第一书记优秀表现带来的无形压力,但经过深思熟虑,想到“路虽远行则必至,事难做做则必成”,便信念不改,志向不衰。

在随后紧张繁重的工作中,两委会班子成员都是新当选的,工作经验不足,基本不懂电脑操作,驻村工作队员也是新人,没有驻村工作经历,自己每天不但要认真完成繁重的驻村帮扶工作,还要帮助村上完成各项文字数字电脑操作任务,曾经一段时间因长时间盯着电脑,造成眼晴干涩疼痛,模糊不清,视力严重下降,但每每听到那些急切摆脱生活艰辛,走出困境,走向通往小康之路的乡亲们的诉求,看到他们忧郁而渴望过上富裕生活的眼神,摸到他们长满老茧硕大粗糙的双手,望到那些饱经沧桑略显憔悴的背影,就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鞭策自己,使我想法设法克服自己的困难,毫不迟疑扛起肩上的担子继续前行。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时常在想,杨家村虽然通过脱贫攻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贫困村帽子已摘,贫困户全部脱贫,但和城市的繁荣还是有较大的距离;在这片广阔天地,资源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那些虽然已经脱贫,但依然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低保户,特困供养户和重度残疾户等重点户,他们还需要党和政府温暖和关怀,作为一名经过党多年教育培养的老党员,为人民群众做点什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尽心尽力,也是难能可贵的,于是我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与村党员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心同德同工作,我渐渐喜欢上这里的人民,爱上他们的淳朴、善良、勤劳、智慧、勇敢的优良品德,爱上了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这方热土,爱上了美丽富饶的村民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从杨胜军书记身上感受到宽厚仁慈、博大胸怀和自律精进,从杨社民大叔身上学会了忍辱负重和行稳致远,从许许多多杨家村父老乡亲身上学到了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勤劳善良和自律坚强。

近一年的驻村帮扶工作经历,不但大大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对坚强和坚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更激发着我向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迈出了第一步,通过笔墨表达了对父老乡亲崇敬之情,《晨曦中的夕阳红》记录了身边好人,反映了人性光芒;《黄土地的一束亮光》记录身边凡人善举,反映了为民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记录了驻村工作心路历程,表达了信念和决心;这些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素材都是汲取人民群众智慧,都是来自这片黄土地的滋养。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今后驻村工作还会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和挫折,但我相信,有交道镇党委政府的坚强后盾,有杨家村父老乡亲在身边的守护和给予的力量,即使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布满荆棘,即使风险再大,任务再重,我都会毅然前行,扛起驻村帮扶工作这面大旗,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们前行的路上。

在交道镇杨家村,我慢慢学着将自信扬在脸上,将善良植根在骨子里,将坚守融入到血脉中,将坚强镌刻到生命里,也逐渐理解了破茧成蝶、凤凰涅槃、欲火重生的真正含义。我坚信,自己的人生之路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篇四: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红船精神万代传

嘉兴南湖一红船,

承载使命一百零一年;

二一年,七月间,

一大党代仅十三;

为了实现民族愿,

立志改地又换天;

马列主义指航线,

开天辟地敢为先!

一艘游船称红船,

出于董必武之言;

一大闭幕在此船,

上海会程圆满完,

庄严宣告我党诞,

船的重任出色完;

挽救革命奇迹船,

红船成为党母船!

曾在二零零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赞红船;

首创精神敢为先,

奋斗精神不怕难;

奉献精神始终坚,

意义重大又深远;

远见卓识使命担,

红船精神照永远!

为学党史迎百诞,

我赴南湖赏红船,

四月三十那一天,

船前留影作纪念;

退休不是船到岸,

发挥余热再奉献;

“三牛精神”激励干,

身体虽残志更坚!

不忘初心创业艰,

血染风采为江山;

多少英雄生命献?

革命理想高于天!

军民团结奋力战,

齐心推倒三座山;

党指挥枪夺政权,

中国人民挺胸站!

牢记使命撸袖干,

守业更比创业难;

英明决策来领先,

新的时代丰内涵,

国强民富谱新篇,

民族复兴重任肩,

人民幸福党领衔,

盛世带来艳阳天!

当年五十多党员,

如今九千五百万;

思红船、念红船,

红船之功党创建;

党的历史深刻阐,

革命精神坐标源;

爱护船、捍卫船,

“三种精神”颂红船!

南湖碧水这红船,

挽救革命奇迹船;

运载领袖宝贝船,

秘密会议安全船;

指引江山领航船,

前赴后继接力船;

功勋卓著英雄船,

带来光明胜利船!

南湖水清暖心田,

红船驶进新航线;

继往开来光明船,

复兴之路尽开颜;

党诞一百零一年,

炎黄儿女喜空前;

南湖水,映周边,

党的恩情重如山!

领航船,光明船,

挽救中国命运船;

革命船,战斗船,

历经沧桑更鲜艳;

旗帜船,吉祥船,

万里航行党领先;

乘风破浪勇向前,

红船精神万代传来万代传!

篇五: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澄城是一坛老酒

多年以前,我只知道很远的地方有个“澄县”,直到学校毕业找工作,第一次要打车去“澄县”,在车站找“澄县”的班车时,我才知道,“澄县”的官号叫“澄城”,并且立即觉得“澄城”比“澄县”好听多了,庄重,规矩,有内涵。但是那时候,我觉得他爱叫什么不叫什么,与我没多大关系,我只是去那里了解了解我签定的用人单位的情况。过不了多久,几经周折,当我确定要在澄城落脚的时候,每次看到写着“澄城”的班车,我在心里就想,以后,我就要经常书写“澄城”这两个字了。我是个喜欢写字的人,没有笔和纸,我就会习惯性地在心里或者在空气里用手指写字。因为“澄”字在我以往的生活中很少写到,所以看到“澄城”两字,我就不由自主地在心里不止一遍地默写这两个字:澄城。

记得第一次来澄城时,车到茨沟,我坐在右侧靠窗的位置,向外一看,好家伙,那么深的沟!坐在车上能看见盘旋到沟坡底下的公路,我不禁心里有些紧张,想着以后要是遇到下雪天,这路咋走呀!有惊无险地过了茨沟,车子沿着茨沟坡一路北上。抬眼望去,光秃秃的台田一层一层,到处一片黄土颜色,“荒凉”俩字立即跳进我的脑海。然而,此后的日子,随着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深入,我才知道,茨沟的崎岖和看到的荒凉仅仅是全豹之一斑。澄城自南向北被几条河沟分成三梁一塬,全境沟壑纵横,大开大合的地貌,如刀劈斧削,司空见惯。这样的地貌不需要专程到哪里去寻找,县城西边的西河沟不仅有深度,而且有跨度。我常常站在西河的沟沿上,和鲸背一样横排在沟壑里的土梁对视,去体味大自然赋予这些沟壑的深意,但终究不得其奥妙。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用大脑的沟回来比喻澄城的地形地貌,有当地文友以为比喻很是贴切。而因为气候干旱造成的黄土裸露,荒凉苍茫,更是澄城的本色,也是澄城人的痛点和遗憾。我的一位记者朋友曾经这样描写她第一次来澄城的印象:那是一种大气、厚重、苍凉、高远、雄浑叠加在一起的感觉,高高低低的台塬是光与影的决斗,置身于天地间,你觉得人是那样的渺小卑微。记者朋友的文字角度很巧妙,解读很高雅,但是我从中读到的,更多的是对这片黄土地缺少生命之色的无奈和悲怆。

然而,就在我进入澄城工作的第三年,西河沟架起了跨度400多米,高达73米的西河大桥。时隔三年,同样属于202省道(现已改为242国道),而且曾经让我心有余悸的茨沟道路,也告别了上下盘旋的历史,架起了雄伟的茨沟大桥。两座大桥建成,我都有幸现场感受隆重热烈的通车仪式。特别是西河大桥通车,是和古徵街开通一起搞的仪式。那时候没有大型的电脑刻印,我一位同学所在的渭南市石堡川灌溉管理局要为西河大桥通车仪式出一辆彩车,同学邀请我给车上用红广告写大幅的宣传牌。写完宣传牌,我和同学一起打上他们单位的彩车,才有机会现场感受了西河大桥通车的壮观场面。最近几年,澄城交通事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澄韦一级快速干道建成通车,茨沟大桥也加宽改造成双向四车道。以过境省道202线升级为242国道,西河大桥加快改造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途径王庄和冯原的长宁河上也即将架起雄伟的长宁河大桥。作为非原住民,也许是对澄城的交通变化特别是建成西河大桥的深切感触,后来我通过搜集澄城境内自古及今重要交通桥梁的资料,写了纪实性散文《澄城的桥》。如今看来,这篇文章已经远远不能反映澄城桥梁建设,乃至交通发展的变化了。

在自然界的各种颜色中,绿色是让人感到最舒适、最自然的颜色,也是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颜色。为了让这片黄土高原绿起来,澄城民众一直以来都在努力。从在澄城参加工作,几乎每年植树节全县干部职工植树造林的火热场面,我都参加过、经历过。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抱怨和责难,也曾见到过在上一年植过树的地方,栽下的树一个个枯死的情景。所幸的是,这一切都在改变。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工程造林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黄土台塬披上了绿装。最明显的是,从南向北过了茨沟,抬眼望去,一排排、一片片墨绿的侧柏如同列阵的士兵,迎接着每一位来澄的客人或归乡的游子,那一台一台的田野亦如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显得端庄得体,落落大方。进入县城的快速干道两边,树木葱茏,整整齐齐。一路行进,视线里绿意莹莹,生机勃勃。西河大桥坡面的绿化更是令人欣喜。有一年开春,我从西河大桥东边的沟坡上来,蹒跚在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上,猛然发现路两边不再是稀稀拉拉的荒草了,看到的是新栽的成品绿化树木,除了油松、国槐、女贞等,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但经常在公园广场见到的景观树。再抬眼远眺,整个坡面上高高低低的山洼坡头、梁峁沟坎,都是新栽的绿化树种。我一下子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种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站在一处平台上,看着满坡新栽的林木,仿佛欣赏一副巨型的水墨画,我甚至仿佛看见这面坡上林涛翻涌、碧海迭浪,我就站在这片茂密的林子里,任清风拂袖,听林涛声声。

前多年,我在县城西边的城中村租房,经常从县城西关的沟坡下去到西河锻炼,羊肠小道边经常可以见到幼小的柏树和周围的野草野枣刺生长在一起,几年也不见变化,更多的一年一年在干枯死去。每次经过那些小树,我就在心里为它们惋惜,更为荒芜的沟坡得不到绿化而深感遗憾,甚至觉得在澄城这样的荒沟荒坡,水浇不到,又干旱少雨,只能这样子了。但是,时隔两年,一次去沟边转悠,发现沟坡上栽满了青绿的油松,树形美观,枝干粗壮,针叶繁茂。就连对面山坡上一台一台也排列着茂盛的树木。远远望去,如素颜的女子画上了浓浓的眉毛,不禁让我想起“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诗句来。

更令人欣喜的是,县城的绿地也越来越多,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对澄城缺少绿色的印象。以惠民路东段的景观绿化为开端,这几年,万泉街、晖福街等主干街道两边的景观绿化更是成为城市建设的风景线。各种各样的景观花木枝繁叶茂,姿态万千,各类景观通道和小场地,或曲或直,或宽或窄,或正或斜,或方或圆掩映在花草树木间,神秘幽静,优美雅致。石凳长椅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让人想起星级酒店里无处不在的侍应生,随时准备着为每一位休闲散步的市民提供小憩的方便。从古徵街、城南生态园,到古徵公园、长宏广场,再到这几年新建的晖福公园、洛润公园、政府门前广场,还有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等,草坪绿地、宽幅林带成了澄城城市建设的标配。还有县城到西河路边夏秋时节开满鲜花的绿化带,特别是那一大片粉黛乱子草,一到深秋季节,成了澄城的网红打卡地。

其实,何止是交通和生态,二十多年来,澄城的每一个发展和变化,我都不自觉地在关注,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旅游产业的从无到有,特别是尧头窑从一片废墟到4A级旅游景区。刘家洼古墓群从考古发掘,到成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色产业从苹果到生猪,从现代农业到大红樱桃、中药材。工业发展从烟煤铝电到化工建材,再到今天的新能源,从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到现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澄城水盆、麦子泡、澄城御面等特色饮食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等等,有些我因工作关系屡屡耳闻目睹,有些我直接或间接参与过。所有这些无不使我感到欣喜和欣慰,更让我对澄城凭添了一种敬意。

一晃,近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里,我不知多少遍地写过这“澄城”两个字,在履历表里写,写文件材料里写,在我的文章里写。在履历表上,除了籍贯一栏还填着我老家的地名,其他的栏目都是“澄城”,或者与澄城有关的字眼。因为工作和爱好的缘故,平均下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在不同的纸张或者电脑页面上写一次“澄城”。也因为工作的缘故,早在前些年,澄城所有的乡镇都留下过我的足迹。平日里和人闲聊,有人问我老家的人和事我常常支吾不清,而说到澄城的物产人文,我虽然谈不上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却差不多都能说一道二。“澄城”这个名字就像我吃饭时调在碗里的盐,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年,我写澄城的山,澄城的河,写澄城的黄土,写澄城的人文,虽然不一定写的很对很好,但是,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令我欣喜,令我情不自禁诉诸笔端。对澄城的每一次书写,都是一种仰视,更是一种倾诉,一种回味。澄城,在我心里已经酿成了一坛老酒,值得我深深地品味。

篇六: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活成想要的样子

“不服输的劲头伴随我的人生。”

——张锦华

张锦华,澄城县叫得响当当的书法大腕,在陕西乃至全国书法界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是——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创作委员;

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研究员;

中央统战部台湾会馆特聘书画家;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特聘书法家。

看着这一顶顶含金量很高的头衔,我笑问“这么多帽子,沉不沉?”

他笑着说“不沉,咱腰杆子硬!”说话时还有意识把腰挺了挺,甩了一下满头的银发“这老汉厉害得很!”

认识他有三十多年了,他是写字的,我爱人是画画的,都在书画这个圈子里转。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叫张锦华,只知道叫张耿顺。见面随大伙一直叫他“张师”。虽然张师现在已经七十岁了,也是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我还是叫他张师,习惯了。

张师爱开玩笑,自带幽默,见了面不笑不说话,不开玩笑不热闹。虽然不在一个年龄段,因为熟识,也了解性情,知道开得起玩笑,荤荤素素,说者无意,听者无心,无论你说啥,张师都能接的上,接得幽默,接得巧妙,接得智慧。不卖老,不摆谱,跟我也算忘年交,见了面,过去叫我的名字,现在也与时俱进叫我“美女”。

记得他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在街摊上吃饭,吃完一摸口袋没钱,这下他尴尬了,尤其摊主还是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张师笑了笑说“老婆怕我回家走错了门,把钱掏光了,要不你把我留下给你洗碗吧?”女人面色绯红,比他还尴尬,说不就一碗饭,算了。张师一到家拿了钱立即返回送钱,摊主说急啥呢,几块钱的事。张师说“我怕我不来,你天天想我。”玩笑开惯了,由不了他,顺口就出来了。摊主一听,知道他开玩笑,收了钱,凤眼荡满了笑,“老哥幽默!”张师讲完,哈哈大笑,为自己的调皮幽默很是得意,还问我“你说,我说的咋样?”

幽默是一种美德,它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也能活跃气氛,化解尴尬。

张师用时下的话说是“草根”书法家。出身农民,初中都没上过,却能写一手好字。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字的?”我很好奇地问张师。

“从能握笔就爱写字。我上的学少,但字写得好,可能生下来就该吃这碗饭吧。”张师说着,笑笑地翻动着双手,“这手生下来就是为了写字的。”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除了后天的努力,绝大多数人都有天分,也是从娘胎带来的灵性,张师就是这样的人。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祖祖辈辈务农,孩子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天分,做父母的是不会在意的。上小学时,老师发现他的字写得好,就让他负责给班级出黑板报,给学校写宣传栏目。

小学毕业后,正值“文革”,加之父亲头戴“反革命”的帽子,他属于“四类分子”的后代,升学无望,当兵无门,未来的人生想当然地似乎一片灰暗,看不到什么前途,他辍学务农了。少年的他,懵懵懂懂,对未来还没有过多地设想,平日里跟着父母下地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得空,别人抽烟喝水侃大山,他觉得无趣,捡一根草茎,折一段树枝,以地为纸,恣意写写画画。他不是有意识练习,就是身不由己地爱着,写了快乐,写了有意思。

“文革”断送了他的前程,也成就了他的才华。那个年代,大字报满天飞,因为字写得好,写大字报的任务就交给了他,作为“四类分子”的子女,他没有拒绝的资格,服从是他唯一的选择,而他,也不想拒绝,反倒是很积极,很乐意干这个事。因为他爱写字,不用自己花钱买纸买笔买墨汁,还能练字,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还能积极地表现立功,何乐而不为呢?

1971年,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需要精神的洗礼,需要政策的宣传。领导慧眼识珠,让他负责“红水战讯”宣传板报,别人上工地劳动工具是铁锹、铁耙、架子车,他的劳动工具是粉笔、钢笔和毛笔。他觉得写字拯救了他,不仅避免了繁重的劳动,还能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所以他无论宣传什么都很认真,没有应付差事,把宣传工作做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很得干部们的赏识,“我也不是为了表现而积极,关键我就爱写字,就想写得好好的,干部高兴,我也开心。”张师说的都是大实话。

“我特别爱学习,出黑板报,办宣传栏目,对我来说,都是学习进步的过程,我的悟性也很好,学啥也快。”张师说到高兴处毫不谦虚。

“你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开着玩笑。

“不是我自夸,1973年,村里推荐我当民办教师,我带的课有音乐、体育、美术、语文,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一直干到1979年。那时农村小学,老师特缺,我身兼数科,厉害不?”

“这叫真厉害!”我给张师举了大拇指。

张师说,他干啥都像干啥的样子,教书育人很负责任。但那时太穷了,孩子多,吃饭的嘴多,民办老师工资太低,一个月五块钱,实在养活不了一家人的吃饭穿衣。为了生活,他业余接了赵庄中学、罗家洼中学印刷考试卷子的活。六、七十年代,学校考试用的卷子都是油印,手工刻好蜡版,再拿滚子沾上油墨,推一下,印一张,这活干了好几年,光油印机就用坏了几台。

后来,别人介绍他去黄龙山干清林的工作,月工资30元,外加一袋面粉。人常说,大男人“不为斗米折腰,不为金钱媚骨”,哈哈,他笑着说,不是我没骨气,而是一家子等着吃饭,这30元和一袋面就把我的腰压折了。找好接替的老师,他辞去了民办教师的职务。

林场的负责人对他缺乏了解,有点不相信,先让他给林场公路边的墙上写防火标语,实则是看他的字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张师说“干这事都委屈我了!”不等张师写完一副标语,负责人高兴地说“确实不是吹牛!”他被留下了。

“我也没想到,写字还能养家糊口,我之前和之后干的事都是写字,写了一辈子字。”张师说,清林工作结束后,民政局搞地名普查,需要字写得好的人,有人就推荐他,负责人看了他写的字,眉开眼笑,“就他了!”一句话,他进城了。

进了城的张师,如鱼得水。县城的文化氛围比起乡下那是好很多了。他离开民政局后,又去了文化馆、多种经营办公室等单位,无论哪个单位,他的工作都是“写字”,简报,橱窗,黑板报,宣传版面,只要与写字有关的活非他莫属。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又琢磨着怎么利用己的特长多挣点钱,把日子过得好一点。八十年代,在这个闭塞的县城,做生意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有个时髦的叫法——下海。顺应市场需求,他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想试试水性,开了个装潢部,想逮个鱼捞个虾,业务主要是制作宣传板面,订制门店牌匾,做锦旗印横幅等。过去,只是靠写字挣工资,勉强养家糊口,开店后,收入比上班多了很多。生意倒是不错,整日忙地找不着北,就是太累。八、九十年代,电脑还没有普遍使用,喷墨打印、刻字机器可能还没有诞生,或许大城市有,县城是没见过,吃这碗饭,挣这个钱,既需要技术更需要苦力,经常还有欠账,这个钱挣得常常心里不爽。

让他对写字价值的改变来源于一次经历。有一年,澄城烟厂因业务需要找吴三大写字,因为他跟烟厂经常有业务往来,主要是他在书法方面有两把刷子,也跟书法界有的名人能搭得上话,烟厂让他带人去找吴三大。他眼见着吴三大分分钟的功夫挣了近万元,被这种挣钱的速度震撼了,被这种名利双收的大家气势刺激了。伸出自己的双手,看看手心看看手背,再看看关节处日久握笔磨出来的茧子,他对自己说“能轻松挣钱过好日子,为什么要这么苦巴巴呢?不能委屈了这双手啊!”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努力向着专业书法家的方向迈进。

他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练习写字上。写了揉,揉了再写。不断写,不断否定,揉的纸团堆成了小山,连妻子都说,像你这样写字,这样用纸,卖纸的人都发家了。

谈到了买墨汁,他说别人买墨汁是一瓶一瓶买,他是整桶提。县城没有卖桶装的墨汁,他就去西安吉祥村一家书法用品专卖店买。日久天长,连售货员也都跟他成了熟人了。

1999年,他又遭遇到人生一次很大的刺激,也正是这次刺激,让他的书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几年,他常常被邀去甘肃平凉写字。那是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地方,但文化市场却异常兴盛,尤其字画更是被寻常百姓家追捧崇尚,就连农民也在买字卖画,当地人嘴上常说的话是“宁叫锅里没米下,不让墙上无字画。”那里云集着全国书法界出名的和不出名的书法家,写的好的在那里施展身手,风生水起,写的不好的在那里混迹江湖,寻找机会。

张师的字还是很受欢迎,但在那里,书法作品的价格不是你写得好就售价高,而是售价与作者本人的身份挂钩。中书协会员一张四尺字2000元,非中书协会员的仅售500元。开始时,张师不知道这个行情,还蛮有干劲,觉得这个价格挺美,美滋滋地写着乐着。突然有一天得知了这个价格,对他简直当头一棒,他觉得自己的字并不差,甚至比有些中书协会员的字还要好,价格却如此悬殊!对于一个以写字谋生的人,他觉得很不公平!虽然之前他并没有太重视中书协的身份,在那时,他有了想加入中书协的想法。以后的日子,他写着字卖着字,也不忘碰到机会积极投稿,但多次努力都泥牛沉海,没能如愿。

加入中书协太难了!

2003年,山东威海有个朋友非常欣赏张师的字,有意包装炒作他。为此,张师专程跑到威海,带着自己写的字,让经纪人看,对方非常满意,经过沟通,说好一天给他3000元,他只负责写,至于能不能卖,那不是他操心的事。这个价格在二十年前相当可观,跟现在比差不多一天三万多。张师欣然等着签合同。结果过了两、三天,朋友告诉他,不行了,人家查过了,他不是中书协的会员。

张师说,也不怪人家,那时候为了方便,大家都印名片,名片的头衔虚虚实实。他也跟风,在名片上加了“中书协会员”的头衔,平时也没人较真去追究真假,加上他的字确实也够水平,更是没人怀疑。

身份,又一次把他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尊心伤害了、打击了!难过之后,他暗暗发誓:拼了命也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从威海回来后,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西安各大书店徜徉了几天,淘到很多历代名家的章草书籍,有古代皇象的,有现代高乐山的、王世镗的、王遽常等人的。为了能潜心专心学习,他嫌在家干扰大,背了一大包书籍,隐居到黄龙山。

在那段日子里,他万念归一,从章草的源头开始探索,整日沉浸在书法的墨趣里。他把所有的书籍摊开,一个字一个字比较,仔仔细细地研读,把不同书法家的同一个字做比较,从大同中辩小异,从细微中悟玄机。他练习写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每写一个字,他都要从不同书籍中找出同一个字,一个个临帖,在临帖的过程中,吸收历代名家章草书法的精髓,练习消化到胸有成竹,再脱帖书写。他兼容并蓄,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经过近一个月的潜心苦读苦练,他的书体有了质的飞跃,娴熟地表现出点线美、结构美、章法美以及个性美。

“写字,要走对路子,正门进入,没有旁门另道,只有踏踏实实向古人学习,向名家学习,融入到自己的书体中,才能自成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你的字里,有属于书法的共性,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学习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张师说。

黄龙山闭关修行,他满意而归。回到家,他并没停止学习,而是夜以继日,孜孜以求。他不满足于把字写好,还要把字写出情趣,写出精神。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异化”,让属于自己的“异化”突变出另一片风景,另一种景致。如果说过去写字纯粹是想把字写好看,而学习后,他想借助书法的抽象,把自己对文字和艺术相融的感觉表达出来,让字蕴含着艺术气息,让书体飞扬着精气神。

“追摹古人得高趣,独出新意成一家。”是他对自己在书法境界的一种期待。

2005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新人新作培训班”,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在众多学员中,他的字,备受老师赏识和抬爱。当时培训中心的主任刘文华老师,认可了他的悟性和个性,对他自成一体的书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给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希望他在书体中加入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章草。表扬可以树立自信,批评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勤能补拙,何况我还不拙!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有好的成绩。”张师说,他很能吃苦,也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请教,向比自己写地好的学员请教,“只要用心,干啥进步都快,一遍写不好,我不相信十遍、百遍还写不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书法表达,除独特的结字、新奇的章法和多变的墨趣外,在运笔造势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运笔时,他拙中藏巧,藏露并蓄,以藏为主;行笔时,他圆中带方,方中有圆,以圆为主,杂以方笔。他靠提按、徐疾、轻重的变化来体现点面,线条具有律动感和生命力,写出的字沉雄劲健,大气浑厚,圆润流畅,富有神采和情趣。正如他说的“通过这次学习,我的书体一下子有了样样了!”

中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副秘书长雷鸣说“张锦华的书法出古不泥,拙不固板,巧不媚丽,个性独特,以章草为基底,杂糅颜欧,形成厚重灵巧的个人风格。”观赏他的书法“犹如品茗醉春,意蕴无穷。”

2005年,中书协举办了多次展览,张师积极参加,共投了五幅作品,让人高兴的是有三幅达到“参展资格”,入展了中书协举办的展览。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按中书协吸纳新会员的条件,两幅作品取得参展资格就够条件加入中书协会员。刘文华老师说他的作品“在展厅很抢眼,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人前往,能够吸引住眼球,留得住脚步,让人看后产生美和快乐的感觉。”

张师,毫无悬念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书法协会的会员!这一年,他56岁!

56岁,有多少人已经退休颐养天年,有多少人整日坐在太阳下聊天、晒太阳、打小牌,有多少人已经给生命按了休息键,有多少人发出了“老了,都这把年纪了,还想咋?”

看看张师在56岁以后还想咋?他都干了些啥——

2016年5月18号,他在北京龙门艺术馆举办了“锦绣中华——张锦华书法展”,翰墨颂盛世,妙笔写春秋,这次书法展,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19年9月18日,在上海周浦艺术馆举办了“江山锦绣——张锦华书法艺术展”,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2021年10月15日,在西安亮宝楼举办了“百年华章——张锦华书法展”,为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每一次办展,他都是未雨绸缪,提前一、两年准备。而每一次的展品,他都要推陈出新,不是把展过的作品从南运到北,从北运到南,而是出新作出佳作,出自己看着心满意足养眼养心的作品。一幅作品,很难一次书写成功,都是在多次否定后的满意之作。

每一次办展前,他首先要量好展厅的尺寸,回到家根据尺寸定好书写的内容,再按照内容确定书写的字体。纸铺在案子上,再筹谋规划表现的形式,这个过程是否定再否定的过程,是很耗费精力体力的过程,也是把满腔的执着化作墨香四溢的过程。

在观者的眼中,每一幅作品,都美轮美奂,动似飞瀑,行若流云,笔到意到,很少有人知道这墨趣横生,隽永雄健、功力深厚的背后,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他磨砺的是书法,也磨砺的是道行。

每一次办展,邀请嘉宾都让人愁肠百结,请谁?怎么请?谁来请?来不来?领导名人到场,展览才会聚人气,才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和支持。展览,是展自己的作品实力,也是展自己的人缘和人脉。重量级人物到场,其他人就好请,宣传力度大的媒体也会不请自到,展览的宣传力度就大。

张师没有团队,只有他一个人,所有的事情,就是靠自己单打独斗。他提前两、三个月就计划邀请嘉宾的事。他把想邀请的人一一罗列出来,有些人认识,有些根本不认识。认识的人未必肯赏脸千里迢迢去给你的展览捧场撑台面。

来不来是人家的事,请不请是自己的事。他先拐弯抹角把没有联系过的人的电话搞到手。熟识的打电话邀请,不熟识的,发信息邀请,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发过去,用作品证明自己是实力派。

他的智慧和勇气也表现在邀请人上。他第一个邀请的人是原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郑部长这个澄城老哥,很支持家乡的文化人,尤其像张师这种锲而不舍卓尔不群的文化人。每一次的邀请,郑部长都拨冗参展。郑部长能到,这就是一种感召,邀请嘉宾,虽难,虽艰,却尽如人意,每一次展览的开幕式,都是大腕云集,人气爆棚。

看看他获得的赞誉——

中国文化部原副部长郑欣淼说“张锦华的每一次展览我都参加了,他确实很努力,他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精进。”

陕西省书法协会主席陈建贡说“张锦华的作品展现出朴茂厚重、格调不俗的老辣风格,”从他的身上感受到“坚毅、果敢和进取的精神以及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的情感。”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说他的书法“很大气,有个性”、“殊姿独立”,字里行间“能看出有些很犟的东西在里边。”

……

再看看他的书法成就——

2003年入围全国第八届书法大展;

2004年入展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2005年入展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成果展;

2006年获中国书法界最高奖项——兰亭奖;

2006年入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2006年入展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2007年入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展;

2009年在陕西澄城举办“张锦华书法展”;

2010年他出版了《张锦华书法集》;

2012年入展“中国龙文化”全国书法大赛;

2013年荣获陕西省“天朗杯”慈善现场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2016年在北京举办张锦华书法展;

2019年在上海举办张锦华书法展;

2021年在西安举办张锦华书法展。

他的学术临帖——

楷书九成宫碑,行书兰亭序,平复贴,西晋索靖章草,清末忱增值,近代王遽常,宋克急就章等。

他获得的政治荣誉——澄城县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

如今的张锦华,满头银发,眉清目朗,气韵儒雅,不服古稀,临池不辍,笔端飞扬着游刃有余的飘逸,浑身散发着岁月不败的激情,用不服输的倔强书写着墨海的沧桑与美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想要的那种样子。

篇七: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美丽的江阴——我的家乡

中国江南有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江苏省江阴市,它是我可爱的家乡。

江阴是江苏省一座普通的县级市,归属无锡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土地面积9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78万人。江阴位于长江的咽喉处,是长江要塞之一,也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之地。占据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江阴背靠深厚的国内市场,面向广阔的海外市场,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中国制造第一县”的美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的变化日新月异。2021年完成经济总量为4580亿元,连续17年位列全国县级城市第一名;2021年全国500强企业中,小小的江阴就有10家。2021年江阴一般财政收入达到270多亿元,在无锡市区中排名第一。我们都知道,无锡市是江苏省三大强市之一,而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引擎是江阴。

江阴市人民勤劳奋进,坚韧不拨,勇于创新,干出了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变。以前出了个国内外闻名的“华西村”,现在又有一个更好的长江村,更多百姓都住上了漂亮的别墅,开上了名牌轿车。

江阴水运陆运交通便捷,有公路桥、沿江铁路、芙蓉大道、航运航空等,现又在建设江阴到靖江的长江隧道地铁工程。从江阴出发一小时就能抵达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的交通圈不久也将建好,江阴将被成为滨江花园式城市。

看到迈进新时代的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到无比自豪,无上荣光,希望我的家乡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赢得更高质量的发展,越来越强、越变越美。

篇八: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热盼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一百年来,党为了人民解放、民族振兴,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摆脱了贫困落后,迈进了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一百年来,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厚的精神宝藏。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形势瞬息万变,国内改革开放发展防疫任务艰巨复杂。以史为鉴,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我们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今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二十大一定会是一个团结的大会、奋进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篇九: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讴歌新时代一起向未来

退休前,我曾经主管过一段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工作,因此退休后依然关心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起步,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投入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在这些年里,我们国家持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在我国大西北建设起大片大片的防护林,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减缓了北部地区缺水的状况。随着生态安全屏障逐步构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湿地保护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和荒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从我们的居住地北京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的成就。近几年来,我们都感到了北京的晴天越来越多了,沙尘暴越来越少了;水多了,鸟多了,绿色也越来越多了,裸露的黄土越来越少了;空气越来越清新了,汽油味越来越少了。

这一切的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不断深入,取得了积极进展,揭开崭新的一页。

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会更加深入人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会更加完善。我们也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自觉爱护环境、励行节约,为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十: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

我的初心永不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今年下半年召开,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坚决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关注关心党和国家大事,积极参加纺织离退休干部局和中心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发挥正能量。

忆往思来,初心永不变。我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多年,但入党时的庄严宣誓仍响在耳畔,“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奋斗终身”,这是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信仰和追求。追忆往昔,50年代的我们,儿时饱尝艰辛、历经磨难,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在困难环境中成长,在改革开放中沐浴春光,在历次改革中坚定信仰、明确方向,对党的忠诚已根深蒂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带来了个人命运的改变。经过社会主义建设者一代一代持续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一天好了起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观念愈加开明。无论是退休还是在岗,读书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因此,自己就要坚持学习,尤其是要把学习领会党的理论体系成为一种习惯,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而筑牢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有了理想信念,才能够经得住各种考验,才能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初心使命绝不动摇。

鉴往知来,奋斗终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步伐。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要靠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惜洒热血献生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道路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新路化解难题。追忆往昔,在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心指导下,我曾与同事们一起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在落实“三化”改革进程中坚毅而真实地面对本企业的破产危机,规划未来,提升落实能力,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团结队伍,凝聚力量,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现在是一位退休人员,非常敬佩和很好学习那些退休后仍把奋斗进取当作生活主旋律的老前辈、老领导、老同事。他(她)们在步入人生新的旅程中,遵循“养好身体,带好晚辈,勤有所学,坚持爱好”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习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注重老有所学,勇于用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注重体现正能量,坚持兴趣爱好,愉悦心情,快乐幸福地享受新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 讴歌 新时代 征文 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10篇 讴歌新时代主题征文(精选10篇) 讴歌新时代的征文